![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8《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319442/0-173047551095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8《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319442/0-173047551098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8《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319442/0-173047551100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部编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学习能力,本课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说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两句诗的意思。
难点:能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说出“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8课童年的水墨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3首诗,读完你有什么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二、学习《溪边》
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1.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这首诗描写了这些景物: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2.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应该怎么理解?
出示第一行诗,诗人把溪水比作镜子,说明这里的溪水是很静、很平的,所以才能当镜子。
出示第二行诗,什么是玉带?玉带是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出示图
山溪就是说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那么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于是才有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3小结:刚才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是运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4.“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该怎样理解呢,请同学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己来试一试
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明白了“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5.想象诗歌画面
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说一说。
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6.指导朗读
同学们,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韵味,诗的前四行描写的是静态的画面,同学们要读出安静、舒缓的感觉,诗的后两行是动态的画面,要读的活泼、欢快一些,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出示溪边。配乐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溪边》这首诗,运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江上”去欣赏另外一幅“童年的水墨画”。
三、学习《江上》
1. 出示江上,这首诗描绘的是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场景。谁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怎么理解?同学们可以联系生活中游泳的情景想一想。
这是个比喻句,诗中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的双臂比作扇动翅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的快乐。
2. 水葫芦指的是谁?两排银牙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
水葫芦本义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诗中指的是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两排银牙代指刚从水中钻出的孩子。
3.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男孩子忽然钻进了水中,不见了身影。一会儿,他从另一处钻出了水面,露出一个水淋淋的脑袋,乐呵呵地,露出两排白牙。)
4. 他们玩得真开心呀!你能读出孩子们江上戏水的乐趣吗?配乐
5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溪边和江上,遇到难懂的句子时运用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
四、自学《林中》
1.让们再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会发生什么童年趣事?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林中,思考:诗人在林中见到了什么?请读读相关句子。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的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
2.诗人在林中见到了松树、小蘑菇还有采蘑菇的孩子们。
3.出示(1)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松树刚洗过澡”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想一想。作者运用了的拟人的手法
4.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树林里长满了蘑菇,蘑菇的菌盖,好像一顶斗笠(出示课件图片)
5.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怎样理解这句话?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了一阵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来采摘,一个个带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目光吗?
6你能想象一下孩子们的样子以及采蘑菇的情景吗?(一群孩子戴着斗笠,挎着篮子,唱着歌曲,来到林中。他们在松树根底下、草根底下、土坡上找起蘑菇来。欢声笑语在林中回荡。)
7.山里的孩子生活的真快乐呀!你能读出林中采蘑菇的乐趣吗?
五、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三首诗,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的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这篇课文的作者用诗歌的方式回忆了童年时在“溪边钓鱼”“江上戏水”以及“林中采蘑菇”的趣事。
六、作业设计
1.请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法,尝试创作一首童诗,如果能够给它配上一幅反映童诗内容的画则更好。
2. 推荐阅读张继楼的《街头》。
统编版(2024)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三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593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童年的水墨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编版(2024)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三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593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童年的水墨画教案</a>,共6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593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童年的水墨画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预习检测,细品研学,总结学法,展示自我,预学提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