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讲义+练习+测试(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1节 两种电荷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1节 两种电荷当堂达标检测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电荷,使物体带电的方法,验电器,导体和绝缘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
一、电荷:
1.定义:物体有了 ,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种类: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和 ;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丝绸:负电;玻璃棒:正电)
(2)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毛皮:正电;橡胶棒:负电)
(3)物体以及构成物体的分子、原子等不显电性(带等量异种电荷、相互中和):
①质子(带正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量;
②核外电子(带负电):一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量;
③原子中的质子数量等于核外电子的数量,因此带的正电荷量和负电荷量相等,
正负电性相互中和抵消,所以对外就不显电性;(电中和现象)
④原子中的质子不能发生转移;
而质量很小的核外电子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中去;
当物体的电子转移走了,则该物体正电量不变而负电量减少,因此显正电性;
同理,得到电子的物体,正电量不变而负电量增多,就显负电性。
3.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4.电荷量:
(1)定义:物体所带 的多少叫 ,简称 ;(物体所带电荷的量值)
(2)符合:Q
(3)单位:库伦(C);
(4)元电荷:每个电子和每个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称为元电荷,用e表示;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
【例题1】东汉《论衡》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指的是摩擦过的玳瑁(海龟)外壳吸引草屑的现象,这是因为( )
A.异种电荷间存在引力B.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C.异名磁极间存在引力D.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变式1】将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靠近不带电的小纸屑,小纸屑容易被梳子“粘”起,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相同是( )
A.两个底面平整的铅块,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B.课堂上,老师把磁性板擦“粘“在竖直的黑板上
C.用硬卡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卡片“粘”在杯口
D.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
【例题2】太空中有大量的带电粒子,宇航史上就曾经发生过卫星计算机被带正电的粒子击中,导致“死机”的事故。这次事故中带正电的粒子可能是( )
A.电子、质子 B.原子核、中子 C.电子、原子核 D.原子核、质子
【变式2】某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核周围并保持静止
C.原子核非常牢固,它不能分裂或结合
D.按尺寸从大到小的排序是原子核﹣原子﹣电子
【例题3】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 电荷;当甲、乙两带电轻质小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时,若甲带正电,则乙带 电。
【变式3】如图所示,一根针插在绝缘底座上,把折成V字形的铝箔条水平架在针的顶端.将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靠近铝箔条一端时,原来静止的铝箔条绕针向橡胶棒方向旋转,对此的解释是:橡胶棒摩擦时 电子而带上 电,因此具有 的性质,使铝箔条跟着转动。
【例题4】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先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再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吸管一端时,橡胶棒排斥吸管。对这一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摩擦前橡胶棒内部没有电荷
B.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
C.与餐巾纸摩擦过的吸管带正电
D.与吸管摩擦过的餐巾纸带正电
【变式4】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甲吸引乙,甲排斥丙,丙吸引丁,若丁带正电,则甲、乙、丙三球的带电情况是( )
A.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
B.甲球带负电,乙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
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
D.甲球带负电,乙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
二、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电子发生转移)
1.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1)特点:两个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摩擦后,带等量的异种电荷(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2)原因:不同物质 束缚 的本领不同;
(3)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
(没有新电荷产生、消失)
(4)结果:两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能的转化:机械能 → 电能
2. :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1)特点:一个不带电的物体,靠近带电的物体后,内部的电子会转移,从而分布不均匀,使得其表现出带电的特性;
(2)结果:感应带电后,两物体 ;
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原因就是感应带电。
3. :不带电的物体和带电体接触,使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
(最终两物体带相同的电荷,电荷量分布均匀,两物体相互排斥)
例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例题5】蜜蜂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从而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这是因为( )
A.蜜蜂身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空气中 B.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
C.蜜蜂身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空气中 D.空气中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蜜蜂身上
【变式5】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成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蓬散开来,这是 现象,细丝散开的原因是同种电荷相互 。
【例题6】小伟妈妈做饭时,不小心把胡椒粉洒在粗粒盐上。小伟急中生智,拿塑料小勺在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然后把小勺靠近胡椒粉,胡椒粉立刻被吸到勺子上,成功将胡椒粉和粗粒盐分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它带了电
B.若塑料小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失去了电子
C.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D.塑料小勺摩擦毛料布带了电说明小勺是导体
【变式6】小亮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上方“跳舞”(如图),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的本质是正电荷的转移
B.摩擦起电的本质是创造了电荷
C.这种现象说明气球是导体
D.两气球因带了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例题7】冬天,小明去北方某地旅游时发现天气很干燥,经常会发生静电现象。下列现象中,不是由物体带静电引起的是( )
A.梳头时,头发变得蓬松
B.拆开筷子的薄塑料包装袋时,薄塑料包装袋吸附在手上
C.用湿手摸室外的铁栏杆时,手被粘在了铁栏杆上
D.逛街时,穿的化纤羽绒服容易吸附灰尘
【变式7】用梳子梳头时,头发容易被梳子“粘”起,下列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不相同的是( )
A.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
B.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上“粘”着一层灰尘
C.两个铅块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D.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粘”在墙面上不掉下来
【例题8】甲、乙两种物体,甲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于乙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甲得到了电子带负电B.乙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
【变式8】如图为部分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弱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丝绸会失去电子
B.用丝绸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正电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2带的是异种电荷
D.用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2带的是同种电荷
【例题9】如图所示,当一个带负电的物体甲靠近置于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乙时,乙的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可移动的自由电子,电子带负电,自由电子受到物体甲所带电荷的排斥作用,移动到导体乙的另一端。若将图中的物体甲换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导体乙的a、b两端都不带电
B.导体乙的a、b两端都带正电
C.导体乙的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
D.导体乙的a端带负电、b端带正电
【变式9】带正电的甲金属球和带负电的乙金属球接触后,乙球也带了正电,这是由于( )
A.甲球上的部分原子核转移到了乙球上 B.甲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乙球上
C.乙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甲球上 D.乙球上的部分原子核转移到了甲球上
【例题10】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其中A球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被排斥.现将A分别与B、C靠近,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球一定带负电,C球可能带正电
B.B 球可能不带电,C球一定带负电
C.B球可能带正电,C球一定带正电
D.B球一定不带电,C球可能带负电
【变式10】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
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
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三、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不能验证物体是否带正电或者负电)。
3.原理: 。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②通过验电器;
③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例题11】验电器(如图)是检测物体是否带 (选填“电”或“磁”)的仪器。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是因为两个金属箔片带有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变式11】如图所示,甲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乙验电器的金属箔片闭合。用绝缘手套选取以下哪种材料连接两验电器的金属球,可以观察到乙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
A.干木条
B.橡胶棒
C.玻璃棒
D.石墨棒
【例题12】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就会张开,则( )
A.玻璃棒从丝绸上得到电子
B.两片金属箔一定都带正电
C.两片金属箔一定都带负电
D.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电荷
【变式12】用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迅速张开。下列关于这个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说明玻璃棒是否带电
B.可以说明玻璃棒一定带正电
C.两片金属箔片带上了异种电荷
D.玻璃棒接触金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杆中一定有电子移动
四、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1)概念: 导电的物体。
(2)种类:
①所有金属:金、银、铜、铁、铝、汞(水银)等;
②含有水的:人体、大地、植物、食盐水等;
③由碳元素组成的物体:铅笔芯、钻石、煤炭等;
④含有“导电”两字的:导电橡胶、导电玻璃等;
(3)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2.绝缘体:
(1)概念: 导电的物体。
(2)种类:橡胶、陶瓷、塑料、玻璃、干燥的空气、纯净水、食用油等。
(3)特点:绝缘体能导电,只是不容易导电;
(4)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①固体: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很强,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②溶液:溶液中正负离子很少。
3.要点诠释:
(1)绝缘体与导体中都有电荷,但是导体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比较多;
绝缘体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很少。
(2)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题13】下列四组物品中,通常情况下都属于导体的是( )
A.金属勺、铅笔芯 B.塑料瓶、空气 C.玻璃杯、钢尺 D.电炉丝、橡皮
【变式13】全部属于导体的一组是( )
A.人体、塑料、硫酸 B.玻璃、汽油、大地
C.大地、铅笔芯、铜棒 D.橡胶、木棒、铁窗
【例题14】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
A.橡皮擦B.钢直尺C.铅笔芯D.铜钥匙
【变式14】下列四组物体中,都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
A.碳棒、人体、大地 B.陶瓷、干木、塑料
C.水银、铜丝、铁块 D.大地、人体、陶瓷
【例题15】如图所示为一种按钮开关的构造截面图,图中C是按钮,D是外壳,A、B各有接线柱与电路相连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是导体,C、D是绝缘体
B.A、B、C是导体,D是绝缘体
C.C、D是导体,A、B是绝缘体
D.A、B、D是导体,C是绝缘体
【变式15】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大地、石墨、纯水、油都是导体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C.导体之所以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D.绝缘体和导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转化
序号
知识点
难易程度
例题数
变式题数
合计
一
电荷:带电特性、正电荷和负电荷
★
4
4
30
二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
6
6
三
验电器
★
2
2
四
导体和绝缘体
★
3
3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5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讲义
(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
一、电荷:
1.定义:物体有了 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种类: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 和 负电荷 ;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丝绸:负电;玻璃棒:正电)
(2)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毛皮:正电;橡胶棒:负电)
(3)物体以及构成物体的分子、原子等不显电性(带等量异种电荷、相互中和):
①质子(带正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量;
②核外电子(带负电):一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量;
③原子中的质子数量等于核外电子的数量,因此带的正电荷量和负电荷量相等,
正负电性相互中和抵消,所以对外就不显电性;(电中和现象)
④原子中的质子不能发生转移;
而质量很小的核外电子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中去;
当物体的电子转移走了,则该物体正电量不变而负电量减少,因此显正电性;
同理,得到电子的物体,正电量不变而负电量增多,就显负电性。
3.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量:
(1)定义:物体所带 电荷 的多少叫 电荷量 ,简称 电荷 ;(物体所带电荷的量值)
(2)符合:Q
(3)单位:库伦(C);
(4)元电荷:每个电子和每个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称为元电荷,用e表示;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
【例题1】东汉《论衡》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指的是摩擦过的玳瑁(海龟)外壳吸引草屑的现象,这是因为( )
A.异种电荷间存在引力B.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C.异名磁极间存在引力D.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答案】D
【解析】解:摩擦过的玳瑁(海龟)外壳因摩擦起电而带上电荷,所以吸引轻小的草屑。
故选:D。
【变式1】将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靠近不带电的小纸屑,小纸屑容易被梳子“粘”起,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相同是( )
A.两个底面平整的铅块,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B.课堂上,老师把磁性板擦“粘“在竖直的黑板上
C.用硬卡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卡片“粘”在杯口
D.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
【答案】D
【解析】解:将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靠近不带电的小纸屑,小纸屑容易被梳子“粘”起,这是摩擦起电现象。
A、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这是分子引力作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磁性黑板擦能“粘”在竖直的黑板上,是由于板擦和黑板都是磁性材料,这是磁体间力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用硬卡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纸片“粘”在杯口上,故C不符合题意;
D、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这是摩擦起电现象(化纤布料的衣服与人体摩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例题2】太空中有大量的带电粒子,宇航史上就曾经发生过卫星计算机被带正电的粒子击中,导致“死机”的事故。这次事故中带正电的粒子可能是( )
A.电子、质子 B.原子核、中子 C.电子、原子核 D.原子核、质子
【答案】D
【解析】解: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因此,带正电的粒子是原子核、质子;
由题知,该计算机被太空中带正电的某些粒子击中,所以带正电的粒子可能是原子核、质子。
故选:D。
【变式2】某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核周围并保持静止
C.原子核非常牢固,它不能分裂或结合
D.按尺寸从大到小的排序是原子核﹣原子﹣电子
【答案】A
【解析】解: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故A正确;
B、不同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一定的轨道运动,故B错误;
C、原子核可以发生核裂变和核聚变,在裂变和聚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故C错误;
D、按尺寸从大到小的排序是原子﹣原子核﹣电子,故D错误。
故选:A。
【例题3】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 电荷;当甲、乙两带电轻质小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时,若甲带正电,则乙带 电。
【答案】负;正。
【解析】解: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图中所示甲、乙两个小球互相排斥,所以甲乙小球带的是异种电荷,因为甲带正电,所以乙带正电。
故答案为:负;正。
【变式3】如图所示,一根针插在绝缘底座上,把折成V字形的铝箔条水平架在针的顶端.将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靠近铝箔条一端时,原来静止的铝箔条绕针向橡胶棒方向旋转,对此的解释是:橡胶棒摩擦时 电子而带上 电,因此具有 的性质,使铝箔条跟着转动。
【答案】得到;负;吸引轻小物体。
【解析】解: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得到电子,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就是带了负电;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故答案为:得到;负;吸引轻小物体。
【例题4】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先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再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吸管一端时,橡胶棒排斥吸管。对这一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摩擦前橡胶棒内部没有电荷
B.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
C.与餐巾纸摩擦过的吸管带正电
D.与吸管摩擦过的餐巾纸带正电
【答案】D
【解析】解:A、没摩擦前橡胶棒内部有电荷,因为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故A错误;
B、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因得到电子带负电,故B错误;
C、把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吸管一端时,橡胶棒排斥吸管,说明与餐巾纸摩擦过的吸管带负电,故C错误;
D、因为吸管带负电,所以与吸管摩擦过的餐巾纸带正电,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4】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个带电小球,甲吸引乙,甲排斥丙,丙吸引丁,若丁带正电,则甲、乙、丙三球的带电情况是( )
A.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丙球带负电
B.甲球带负电,乙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
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丙球带正电
D.甲球带负电,乙球带正电,丙球带负电
【答案】D
【解析】解:已知丁带正电,丙吸引丁,则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以及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可知:丙、丁带异种电荷,即: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甲排斥丙,则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甲、丙带同种电荷,即:甲、丙带负电;
甲吸引乙,则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甲、乙带异种电荷,即:乙带正电或不带电。
可见,D正确、ABC错。
故选:D。
二、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电子发生转移)
1. 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1)特点:两个不带电的物体,通过摩擦后,带等量的异种电荷(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
(2)原因:不同物质 原子核 束缚 电子 的本领不同;
(3)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 转移 到另一个物体;
(没有新电荷产生、消失)
(4)结果:两物体带等量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能的转化:机械能 → 电能
2. 感应带电 :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1)特点:一个不带电的物体,靠近带电的物体后,内部的电子会转移,从而分布不均匀,使得其表现出带电的特性;
(2)结果:感应带电后,两物体 相互吸引 ;
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原因就是感应带电。
3. 接触带电 :不带电的物体和带电体接触,使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
(最终两物体带相同的电荷,电荷量分布均匀,两物体相互排斥)
例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例题5】蜜蜂飞行时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从而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这是因为( )
A.蜜蜂身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空气中 B.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
C.蜜蜂身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空气中 D.空气中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蜜蜂身上
【答案】B
【解析】解: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且蜜蜂在飞行中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蜜蜂带负电;蜜蜂带负电的原因是: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空气中的一些电子转移到蜜蜂身上,蜜蜂得到电子而带负电,空气因失去电子带正电,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变式5】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成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蓬散开来,这是 现象,细丝散开的原因是同种电荷相互 。
【答案】摩擦起电;排斥。
【解析】解: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塑料细丝时,手和细丝相互摩擦,使细丝带上同种电荷,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细丝蓬松散开,这是摩擦起电现象。
故答案为:摩擦起电;排斥。
【例题6】小伟妈妈做饭时,不小心把胡椒粉洒在粗粒盐上。小伟急中生智,拿塑料小勺在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然后把小勺靠近胡椒粉,胡椒粉立刻被吸到勺子上,成功将胡椒粉和粗粒盐分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料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它带了电
B.若塑料小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失去了电子
C.塑料小勺带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
D.塑料小勺摩擦毛料布带了电说明小勺是导体
【答案】A
【解析】解:A、塑料小勺在毛料布上摩擦了几下,塑料小勺能吸引胡椒粉是因为它带了电,故A正确;
B、塑料小勺和毛料布在摩擦的过程中,若塑料小勺带负电是因为它得到了电子,故B错误;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所以塑料小勺带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故C错误;
D、塑料小勺不容易导电,所以塑料小勺是绝缘体,故D错误。
故选:A。
【变式6】小亮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上方“跳舞”(如图),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的本质是正电荷的转移
B.摩擦起电的本质是创造了电荷
C.这种现象说明气球是导体
D.两气球因带了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答案】D
【解析】解:AB、摩擦的方法使头发与气球里的电子发生转移,而使头发与气球带异种电荷,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B错误;
C、带电的物体不一定是导体,故C错误;
D、两只相同的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头发与气球因为相互摩擦而带异种电荷;两只相同的气球带的是同种电荷,故D正确。
故选:D。
【例题7】冬天,小明去北方某地旅游时发现天气很干燥,经常会发生静电现象。下列现象中,不是由物体带静电引起的是( )
A.梳头时,头发变得蓬松
B.拆开筷子的薄塑料包装袋时,薄塑料包装袋吸附在手上
C.用湿手摸室外的铁栏杆时,手被粘在了铁栏杆上
D.逛街时,穿的化纤羽绒服容易吸附灰尘
【答案】C
【解析】解:
A、梳头时,头发变得蓬松,头发由于摩擦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故A不符合题意;
B、拆薄塑料包装袋时,薄塑料包装袋由于摩擦带上电荷,所以薄塑料包装袋会吸附在手上,故B不符合题意;
C、冬天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栏杆时,手会被粘在铁栏杆上,是因为低温使手表面的水迅速凝固形成的,与摩擦起电无关,故C符合题意;
D、冬季天气干燥,人体及内衣与化纤羽绒服相互摩擦起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的灰尘,所以化纤羽绒服容易吸附灰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7】用梳子梳头时,头发容易被梳子“粘”起,下列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不相同的是( )
A.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
B.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上“粘”着一层灰尘
C.两个铅块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D.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粘”在墙面上不掉下来
【答案】C
【解析】解: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容易被梳子“粘”起,这是摩擦起电现象;
A、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这是摩擦起电现象(化纤布料的衣服与人体摩擦),故A不符合题意
B、家里的电风扇的扇叶和空气摩擦,扇叶和空气带有异种电荷,扇叶带电后具有吸引轻小灰尘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属于摩擦起电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这是分子引力作用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
D、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粘在墙面上不掉下来是摩擦起电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8】甲、乙两种物体,甲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强于乙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甲得到了电子带负电B.乙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D.甲、乙靠近会相互排斥
【答案】D
【解析】解:由题意知,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乙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
AB、将它们相互摩擦甲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乙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故A、B均正确;
CD、分开后再让甲乙相互靠近,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甲乙会相互吸引。故C正确、D错误。
故选:D。
【变式8】如图为部分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弱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丝绸会失去电子
B.用丝绸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正电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2带的是异种电荷
D.用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2带的是同种电荷
【答案】D
【解析】解:A、丝绸摩擦玻璃棒,丝绸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得到电子带负电,故A错误;
B、丝绸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得到电子带负电,故B错误;
C、丝绸、毛皮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都比玻璃的强,都会得到电子带负电,带的是同种电荷,故C错误;
D、丝绸、毛皮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都比橡胶棒的弱,都会失去电子带正电,带的是同种电荷,故D正确。
故选:D。
【例题9】如图所示,当一个带负电的物体甲靠近置于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乙时,乙的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金属导体中存在大量可移动的自由电子,电子带负电,自由电子受到物体甲所带电荷的排斥作用,移动到导体乙的另一端。若将图中的物体甲换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导体乙的a、b两端都不带电
B.导体乙的a、b两端都带正电
C.导体乙的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
D.导体乙的a端带负电、b端带正电
【答案】D
【解析】解:根据题意可知:当一个带负电的物体甲靠近置于绝缘支架上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乙时,乙的a端带正电,b端带负电,其原因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体甲换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电子会移动到a端,a端带负电荷,b端带正电荷,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9】带正电的甲金属球和带负电的乙金属球接触后,乙球也带了正电,这是由于( )
A.甲球上的部分原子核转移到了乙球上 B.甲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乙球上
C.乙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甲球上 D.乙球上的部分原子核转移到了甲球上
【答案】C
【解析】解:AD、质子和原子核都不会发生转移,发生转移的只有电子,故AD错误;
BC、甲球带正电,则甲球是缺少电子的;乙球带负电,则乙球有多余的电子;甲乙相互接触时,乙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了甲球上,因乙球失去较多的电子,所以乙球也带了正电,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
【例题10】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其中A球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被排斥.现将A分别与B、C靠近,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球一定带负电,C球可能带正电
B.B 球可能不带电,C球一定带负电
C.B球可能带正电,C球一定带正电
D.B球一定不带电,C球可能带负电
【答案】B
【解析】解:A球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被排斥,说明A球带负电,A、C相互排斥,说明A、C一定带同种电荷,A带负电,则C一定也带负电;A、B相互吸引,说明B带正电或B不带电。
故选:B。
【变式10】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带正电
B.若相互吸引,则泡沫球不带电
C.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带正电
D.若相互排斥,则泡沫球不带电
【答案】B
【解析】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无论物体带正电还是负电,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本题中玻璃棒带正电,吸引泡沫球,说明泡沫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如果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小球,若泡沫小球不带电,则泡沫小球会被吸引;如果泡沫小球带负电,则小球会被排斥。
故选:B。
三、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不能验证物体是否带正电或者负电)。
3.原理: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②通过验电器;
③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例题11】验电器(如图)是检测物体是否带 (选填“电”或“磁”)的仪器。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是因为两个金属箔片带有 (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答案】电;同种。
【解析】解: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仪器;
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荷通过验电器的金属球传给金属杆传给两片金属箔,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故答案为:电;同种。
【变式11】如图所示,甲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乙验电器的金属箔片闭合。用绝缘手套选取以下哪种材料连接两验电器的金属球,可以观察到乙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
A.干木条
B.橡胶棒
C.玻璃棒
D.石墨棒
【答案】D
【解析】解:要使乙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应选取导体连接两验电器的金属球,干木条、橡胶棒、玻璃棒都是绝缘体,石墨棒是导体,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例题12】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就会张开,则( )
A.玻璃棒从丝绸上得到电子
B.两片金属箔一定都带正电
C.两片金属箔一定都带负电
D.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电荷
【答案】B
【解析】解: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是正电,玻璃棒失去电子,丝绸得到电子;带正电的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带正电的棒由于缺少电子,会从验电器上夺得电子,使两片金属箔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所以两金属箔片因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变式12】用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迅速张开。下列关于这个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说明玻璃棒是否带电
B.可以说明玻璃棒一定带正电
C.两片金属箔片带上了异种电荷
D.玻璃棒接触金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杆中一定有电子移动
【答案】D
【解析】解:AB、用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片迅速张开,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说明玻璃棒带电,不能说明金属棒带正电,故AB错误;
C、两片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错误;
D、玻璃棒带电,玻璃棒接触金属球后,验电器的金属杆中一定有电子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四、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
(1)概念: 容易 导电的物体。
(2)种类:
①所有金属:金、银、铜、铁、铝、汞(水银)等;
②含有水的:人体、大地、植物、食盐水等;
③由碳元素组成的物体:铅笔芯、钻石、煤炭等;
④含有“导电”两字的:导电橡胶、导电玻璃等;
(3)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2.绝缘体:
(1)概念: 不容易 导电的物体。
(2)种类:橡胶、陶瓷、塑料、玻璃、干燥的空气、纯净水、食用油等。
(3)特点:绝缘体能导电,只是不容易导电;
(4)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①固体: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很强,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②溶液:溶液中正负离子很少。
3.要点诠释:
(1)绝缘体与导体中都有电荷,但是导体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比较多;
绝缘体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很少。
(2)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题13】下列四组物品中,通常情况下都属于导体的是( )
A.金属勺、铅笔芯 B.塑料瓶、空气 C.玻璃杯、钢尺 D.电炉丝、橡皮
【答案】A
【解析】解:金属勺、铅笔芯、钢尺、电炉丝等都容易导电,属于导体,塑料瓶、空气、玻璃杯、橡皮等都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
故选:A。
【变式13】全部属于导体的一组是( )
A.人体、塑料、硫酸 B.玻璃、汽油、大地
C.大地、铅笔芯、铜棒 D.橡胶、木棒、铁窗
【答案】C
【解析】解:A、在人体、塑料、硫酸中,塑料是绝缘体,故A错误;
B、在玻璃、汽油、大地中,玻璃和汽油是绝缘体,故B错误;
C、大地、铅笔芯(主要成分是石墨)、铜棒都容易导电,都属于导体,故C正确;
D、在橡胶、木棒、铁窗中,木棒、橡胶是绝缘体,故D错误;
故选:C。
【例题14】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
A.橡皮擦B.钢直尺C.铅笔芯D.铜钥匙
【答案】A
【解析】解:铜钥匙、铅笔芯、钢直尺都容易导电,属于导体,橡皮擦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
故选:A。
【变式14】下列四组物体中,都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
A.碳棒、人体、大地 B.陶瓷、干木、塑料
C.水银、铜丝、铁块 D.大地、人体、陶瓷
【答案】B
【解析】解:A、碳棒、人体、大地都容易导电,属于导体,故A错误;
B、陶瓷、干木、塑料都不易导电,属于绝缘体,故B正确;
C、水银、铜丝、铁块都是金属,都容易导电,属于导体,故C错误;
D、大地、人体、陶瓷中,大地和人体容易导电属于导体,故D错误。
故选:B。
【例题15】如图所示为一种按钮开关的构造截面图,图中C是按钮,D是外壳,A、B各有接线柱与电路相连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是导体,C、D是绝缘体
B.A、B、C是导体,D是绝缘体
C.C、D是导体,A、B是绝缘体
D.A、B、D是导体,C是绝缘体
【答案】A
【解析】解:A、B各有接线柱与电路相连接,A、B是电路的一部分,是用来导电的,故A、B是导体;C是按钮,D是外壳,C、D都和人接触,防止触电,C、D必须是绝缘体,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变式15】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大地、石墨、纯水、油都是导体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C.导体之所以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D.绝缘体和导体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转化
【答案】A
【解析】解:A、人体、大地、石墨、纯水、油中,纯水、油是绝缘体,故A错误;
B、绝缘体内缺少自由电荷,所以不容易导电,故B正确;
C、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故C正确;
D、绝缘体和导体没有一定的界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转化,故D正确。
故选:A。序号
知识点
难易程度
例题数
变式题数
合计
一
电荷:带电特性、正电荷和负电荷
★
4
4
30
二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
6
6
三
验电器
★
2
2
四
导体和绝缘体
★
3
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4节 变阻器巩固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3节 电阻课后复习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电阻,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第1节 电压课时作业,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电压,电压的测量--电压表的使用,电路故障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