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7页。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背诵全文。3.学习古人的智慧,感受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全文。(2)学习古人的智慧,感受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2)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 的作品流传至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二则》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 展示课件中刘义庆的简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二、初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检查字音太傅(fù) 俄而(é) 骤 (zhòu)絮 (xù) 差可拟 (chā) 拟 (nǐ)奕 (yì) 谢道韫 (yùn)4. 划分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三、疏通文意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问题。3.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4. 重点词语解释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愉快的样子。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句。像什么。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未若:不如,不及。 即:就是。5. 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侄辈。今义:儿子和女儿。 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6.句子翻译撒盐空中差可拟。明确: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明确: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四 、理解课文1. 复述故事明确:在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回答说:“不如比作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谢太傅听了大笑起来。2. 思考问题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可以看出来。对于胡儿与谢道韫的回答,谢太傅是什么反应? 明确:大笑乐。故事的作者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明确:作者认为谢道韫的回答好。文章最后点明了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 作者赞赏谢道韫的回答。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大笑乐”,编者是赞赏谢道韫的,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 呢 ?明确:我觉得谢道韫的回答好。因为诗歌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 “柳絮”一词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即将来临。因此,“柳絮”有深刻的意蕴,并 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这种 意蕴。五、赏析语言1.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韫将飞雪比作柳絮,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形态。谢道韫的比喻更富有诗意,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2.文中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语言简洁明了,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家庭聚会赏雪吟诗的画面。同时,通过人 物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字词、文意、文章的主旨等。 2.布置作业(1)背诵《咏雪》。(2)积累有关雪的诗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检查学生对《咏雪》的背诵情况。2. 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二、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1.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检查字音 与友期行 (qī) 太丘舍去(shě) 尊君在不 (fǒu) 相委而去(wěi) 非人哉(zāi)友人惭 (cán)(2)划分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 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 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问题。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词语解释 期:约定。日中:日中时分。 去:离开。委:舍弃。 乃:才。惭:感到惭愧。 引:拉;牵拉。 舍:舍弃。特殊句式:省略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省略主语“陈太丘和友人”)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主语“友人”)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家父”)3. 理解课文(1)复述故事明确: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 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 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 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思考问题你读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 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明确:更能突显“信” 的重要。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 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称。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 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明确: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体 现出陈元方的“方正”。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言语,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 个怎样的人?明确:这说明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孩子。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 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 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明确: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 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 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谈谈你从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身上得出哪些道理?明确:本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通过陈太 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 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 一个坚持原则的人。三、写作特色分析1.人物对话传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他彬彬有礼 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 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客人由“问”而“怒”,由“怒”而“惭”,由“惭”而“下车引之”,寥寥 几字就将客人的动作和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3.剪裁得体,详略得当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四、拓展阅读1. 展示课件中“管宁割席”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并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明确:管宁是一个不慕荣华富贵、专注读书、有高尚品德的人;华歆则是一个容易被外界 事物所吸引、贪图富贵的人。2.交流自己学过或积累的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 明确: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泰戈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五、课堂小结1. 总结《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2. 强调诚信和方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六、布置作业1. 背诵《陈太丘与友期行》。2.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并写一篇关于诚信的短文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 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背诵全文。3.学习古人的智慧,感受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全文。(2)学习古人的智慧,感受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2)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经典 的作品流传至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二则》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 展示课件中刘义庆的简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二、初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检查字音太傅(fù) 俄而(é) 骤 (zhòu)絮 (xù) 差可拟 (chā) 拟 (nǐ)奕 (yì) 谢道韫 (yùn)4. 划分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三、疏通文意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问题。3.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4. 重点词语解释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愉快的样子。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句。像什么。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未若:不如,不及。 即:就是。5. 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侄辈。今义:儿子和女儿。 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6.句子翻译撒盐空中差可拟。明确: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明确: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四 、理解课文1. 复述故事明确:在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回答说:“不如比作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谢太傅听了大笑起来。2. 思考问题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可以看出来。对于胡儿与谢道韫的回答,谢太傅是什么反应? 明确:大笑乐。故事的作者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明确:作者认为谢道韫的回答好。文章最后点明了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 作者赞赏谢道韫的回答。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大笑乐”,编者是赞赏谢道韫的,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 呢 ?明确:我觉得谢道韫的回答好。因为诗歌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 “柳絮”一词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即将来临。因此,“柳絮”有深刻的意蕴,并 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这种 意蕴。五、赏析语言1.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韫将飞雪比作柳絮,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形态。谢道韫的比喻更富有诗意,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2.文中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语言简洁明了,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家庭聚会赏雪吟诗的画面。同时,通过人 物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字词、文意、文章的主旨等。 2.布置作业(1)背诵《咏雪》。(2)积累有关雪的诗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检查学生对《咏雪》的背诵情况。2. 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二、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1.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检查字音 与友期行 (qī) 太丘舍去(shě) 尊君在不 (fǒu) 相委而去(wěi) 非人哉(zāi)友人惭 (cán)(2)划分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 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 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问题。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词语解释 期:约定。日中:日中时分。 去:离开。委:舍弃。 乃:才。惭:感到惭愧。 引:拉;牵拉。 舍:舍弃。特殊句式:省略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省略主语“陈太丘和友人”)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主语“友人”)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家父”)3. 理解课文(1)复述故事明确: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 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 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 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思考问题你读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 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明确:更能突显“信” 的重要。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明确:“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 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称。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 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明确: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体 现出陈元方的“方正”。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言语,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 个怎样的人?明确:这说明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孩子。 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 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 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明确:①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 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 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所以我觉得元方最后的举动略显失礼。谈谈你从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身上得出哪些道理?明确:本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通过陈太 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 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 一个坚持原则的人。三、写作特色分析1.人物对话传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他彬彬有礼 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 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客人由“问”而“怒”,由“怒”而“惭”,由“惭”而“下车引之”,寥寥 几字就将客人的动作和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3.剪裁得体,详略得当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四、拓展阅读1. 展示课件中“管宁割席”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并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明确:管宁是一个不慕荣华富贵、专注读书、有高尚品德的人;华歆则是一个容易被外界 事物所吸引、贪图富贵的人。2.交流自己学过或积累的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 明确: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泰戈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五、课堂小结1. 总结《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2. 强调诚信和方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这些品质。六、布置作业1. 背诵《陈太丘与友期行》。2.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并写一篇关于诚信的短文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