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精品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真实复杂的情境,独立运用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对相关大气运动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
【区域认知】对于给定的具体区域,能够判断分析区域中大气运动的特征,及其对区域其他自然要素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面对复杂的、真实的情境,能够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决策,认识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发展观。
【地理实践力】能够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能对大气运动现象进行科学观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发生在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高空风与近地面风。
难点: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以及风向。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相传,在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美洲运输马匹的帆船航行到副热带海区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停滞不前,因淡水和粮食不足,被迫将船上部分马匹投入大洋,借以减轻负荷。后来,人们就把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带叫作“马纬度”。
18 世纪产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汽机,那时只能靠以风作为动力的帆船在海洋上航行。1492 年,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船队由3 艘帆船组成,最大排水量250 吨,长31 米,不足郑和宝船的1/4。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船形底尖上阔、首昂艉高,自底舱到甲板有5 层,采取硬帆和旋转橹为动力。
1. 议一议,风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 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水平气压差,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风--大气的水平运动。
2“. 马纬度”附近区域为什么接连几周平静无风?
【参考答案】该区域这几周受移动至此的副热带高气压的作用,盛行下沉气流,所以平静无风。
新课讲授:
作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首先,先来复习风的相关知识;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由于下垫面的差异引起地面冷热不均,从而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引起同一水平面上的高低气压差异,空气便从高压流向低压,这就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近地面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气温高气压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先有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近地面气压和相对应的高空气压相反;近地面气压永远比高空气压高;等压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温度低→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由于气压梯度存在而产生的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同一地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
活动探究一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分析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以及其对风的形成的影响。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力;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大小:①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②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显著;③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摩擦力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跟地面状况有关;作用:降低风速。
影响风的三种力比较
自主探究高空风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回答高空风的风向
教师总结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探究活动二
近地面的风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近地面风的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约45°。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被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赤道地区由于热量丰富,空气受热膨胀,做上升运动,极地地区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这属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近地面空气从极地流向赤道,因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进而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这属于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这样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三圈环流,即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在气压带之间,空气还要从高压流向低压,同时发生偏转,形成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这就是地球表面的“六风七带”。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回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请大家结合思维导图,自我检测是否掌握。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第2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难点:季风环流。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新课讲授:
上节课我们已经重点学习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气压带风带的性质。这节课,我们接着研究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大气活动中心以及季风环流。首先,气压带和风带为什么会移动呢?而又是怎么移动的呢?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自主探究这个问题。
教师总结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在绕太阳公转,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断移动的,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风带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大概5-10个纬度,但整体相对太阳直射点移动有滞后性。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大气活动中心
观察世界地图,会发现地球表面有陆地也有海洋,陆地和海洋比热容不同,所以升温降温速度不同,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所以在陆地和海洋上空原本连续分布的气压带就被分割了,尤其是北半球最为典型。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有为显著,把原本纬向分布的气压带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活动探究一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以北半球为例,总结冬季、夏季,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的具体情况,并分析原因。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冬季,亚欧大陆降温快,陆地上出现冷高压中心,即亚洲高压,将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此时,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在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升温快,陆地上出现热低压中心,即亚洲低压,将大陆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季风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叫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
思考
季风仅仅存在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教师总结
东亚、非洲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都是季风活动明显的地区,但以南亚和东南亚最为典型。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相间分布,且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而南半球则是海洋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
探究活动二
学生分小组讨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冬季风、夏季风各自的风向、性质、成因。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
东亚冬季风,风向:西北风;性质:寒冷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的主要高低压中心: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东亚夏季风,风向:东南风;性质:温暖湿润;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的主要高低压中心: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冬夏季风强弱关系: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南亚、东南亚冬季风;风向:东北风;性质:温暖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的主要高低压中心:亚洲高压、澳大利亚低压。南亚、东南亚夏季风。风向:西南风性质:炎热湿润;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影响的主要高低压中心: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夏季风强弱关系: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板书设计】
3.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第二课时)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4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教案</a>,共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378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4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气压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