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三年级下册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教师课上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知识。
3.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是中华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的明珠。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讲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现在,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踏上历史的回廊,去感受北宋的民俗风情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多音字。
dū chénɡ lónɡ
都 乘 笼
dōu shènɡ lǒnɡ
2.词语理解。
撑船: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行进。
作坊:文中指手工业工场。
悠闲:闲适自由。
惊扰:惊动扰乱。文中指小毛驴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传神: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气。
形态各异:文中指画中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相同。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明确:①这幅画比较长,长528厘米,高24.8厘米。②这幅画历经八九百年,却依然保存完好。③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④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传神。⑤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可谓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无论是从历史研究还是艺术赏鉴的角度,《清明上河图》都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名画。
2.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
明确:《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作者主要抓住了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场景三方面来写的。
3.这幅画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明确:《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
4.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段落?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这篇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部分(1):主要写《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大小、内容和保存情况等。第二部分(2~4):主要介绍画面上的内容。第三部分(5):主要写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众多的场景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写了画面上人物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行业,展现了人物众多的特点和汴梁城热闹非凡的景象。
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但是这样小的人物,画家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足见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3.作者在第4自然段具体写了桥北头的一幕场景,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把桥北头发生的一幕有趣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体会到画家画工的精湛。
4.课外拓展:“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明确:《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步辇图》(唐·阎立本)、《唐宫仕女图》(唐·张萱、周昉)、《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汉宫春晓图》(明·仇英)、《百骏图》(清·郎世宁)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588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精读全文,课外总结,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课, 检查预习, 学习课文,赏读结合, 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话题交流,引入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