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1.认识生字,会写字,掌握多音字“系”,正确读写“雷达、蚊子、及时、灵巧”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产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4.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做个“送可爱的蝙蝠回家”的游戏。
出示生字:蝙 蝠 即 锐 系 铛 蝇 证 障 碍 荧 屏
2.在田字格里工整地书写生字。
蚊 即 科 横 竖 绳 系 蝇 证 研 究 达 驾 驶
3.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但是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来解决呢。
二、课文赏析
(一)初步解惑。
小组之间就自己制作问题清单,进行解疑答惑。
有哪些问题,我们可以自己进行解决?
预设:
1.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预设:人们从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这件事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2.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探路的?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
预设:嘴和耳朵,三次实验。
3.科学家是如何实验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塞上耳朵,封住嘴巴,到处乱撞;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4.蝙蝠为什么在夜间也能顺利飞行?
预设: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接收到回声,从而定位。
(二)深层解疑。
1.小组之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提问?
预设:从题目和内容提问。
那么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预设:雷达是根据蝙蝠发明的。
(2)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展示文本: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提问?
预设:从课文开头角度提问。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引出问题,吸引读者。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继而引出雷达。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展示文本)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提问?
预设:从课文修辞角度提问。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这两句话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本段承上启下,点明了飞机与蝙蝠的关系。
(4)蝙蝠有什么飞行本领,能引起科学家的思考?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从哪些词语你能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
预设:从“极细”可以看出障碍物难避让,从“灵巧”可以看出蝙蝠行动敏捷。
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提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从关键词句角度提问。飞行的本领高超。
(5)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展示文本)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反问。加强语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实验内容。
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提问?
预设:从课文修辞角度提问。
(6)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第一次实验记录表。
这次实验证明了什么?
预设:证明蝙蝠夜行与眼睛无关。
(7)科学家后两次实验是怎样的?有什么结论?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证明蝙蝠夜行与耳朵和嘴有关。
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预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提问?
预设:从课文内容角度提问。
(8)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是怎样的?
预设: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可以丢掉“配合”吗?
预设: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蝙蝠探路时必须靠“耳朵”和“嘴”这两种器官同时发挥作用。
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提问?
预设:从课文关键词句提问。
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是怎样的?借助图片尝试进行表述。
预设: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9)科学家根据蝙蝠的飞行特点,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预设: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探测的原理是怎样的?
预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这样驾驶员就能从荧光屏上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提问?
预设:从课文内容角度提问。
(10)你能用图示说明雷达和蝙蝠的关系吗?
预设: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蝙蝠的耳朵,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通过荧光屏接收信息就像蝙蝠用耳朵接收信息。
(11)“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预设:汽车倒车雷达、彩色B超机、超声波捕鱼、电子驱蚊器……
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提问?
预设:从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三、感悟提升
1.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我们要善于从课文里发现问题,我们要向动物们学习,科学要经过反复的实验……
2.整理问题清单,汇总一下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预设:可以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生活启示、语言特点、说理方式、联系生活经验、课文的结构、字词的运用、语句的精妙……
3.读下面的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选自朱江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有改动
预设:
(1)马铃薯和藕长在泥土里,为什么不是根,而是茎?
(2)短文讲了哪几种变态茎?
(3)短文第2自然段中,第一句话和后面几句话是什么关系?
(4)你还知道哪些变态茎?
……
3.你们知道人类从动物身上获得启示发明创造了哪些东西吗?
预设:人们根据蜻蜓的飞行行为研制出直升机;根据长颈鹿皮肤的原理设计出一种新颖的“抗荷服”;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成了冷光源,大大节约了能量;模仿蛋壳的结构设计了薄壳建筑,这类建筑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
人们研究生物某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由此产生的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
4.推荐阅读:《神奇的仿生学》。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蝙蝠和雷达》,一起来闯关吧!
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1709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1709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检测预习,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回顾,交流收获,作业设计,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1709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夜间飞行的秘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研读课文,重点探究,拓展延伸,学有所获,作业设计,巩固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