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6 散步/莫怀威授课课件ppt
展开朗读课文,力求读出文章的情味。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也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品味“大词小用”“对称句”“回环句”的妙处,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难点)
了解作者及文章相关背景,积累“分歧、各得其所”等重点词语。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重点)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小说《经典关系》等。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作者写作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冲动。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他认为,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作者感慨不已,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民族遗产,写作此文的念头由此产生了。
信服 分歧( ) 取决一霎( ) 两全 粼粼( )各得其所
[串句记忆法] 他劳累(lèi)了半辈子才积累(lěi)起来的财富,却成了逃生时的累(léi)赘。
( )散步( )散漫
( )铺床( )当铺
( )劳累( )积累、罪行累累( )累赘、果实累累、硕果累累
( )泡茶( )泡桐
歧( )岐( )
【口诀记忆法】 风拂水面,波光粼(lín)粼;水波闪亮,好似鱼鳞(lín)。
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山名,又地名,都在陕西。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程度比“佩服”轻,比“服气”重。多用于事实、言论、观点、道理等。多用于书面语。
含褒义。不要误解为“各有其特点”。
各得其所:指各人都得到所需要的东西,或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侧重于结果。各取所需:指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侧重于主观动作。
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比较:下面改写后的句子和原句相比,哪个更好?
(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母亲、妻子和儿子。
第(1)句更好。“我的”重复出现,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主体,一是突出“我”在家庭中的重要,二是突出“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
请简要地说说散步的过程。
与《秋天的怀念》相比,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秋天的怀念》——沉痛、感伤、压抑、深沉,结尾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愉悦、温馨、舒缓。
作者一家人这次散步与我们平常的散步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再读课文,从散步的过程体现人物关系的角度(母子、父子、夫妻、祖孙),分组谈论阅读中的发现。
从文中的“散步”一事,我读出了家人之间的关爱、尊重,读出了祖孙之间的和谐、谦让,读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孝顺。
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讨论:你从这两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①第2段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展示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②第2段最后一句回环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把母子关系倒溯到几十年前,幼童的柔弱乖顺、老人的孤弱依赖、生命的轮回之感尽在其中。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重点研读,体会第2、3段中字词的韵味。
“熬”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好。“熬”字说明母亲已经老了,身体十分虚弱,度过冬天很艰难,暗示“我”能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已不多了。
文中除了母亲,还有谁也在饱受着煎熬呢?
“我”。因为“我”担心母亲会突然去世,就像“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
当春天来了的时候,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担忧:“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欣慰:“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总算”体现出作者对春天的期盼,春天来临时的轻松,还有母亲终于熬过严冬时的欣慰。
第3段中“又”字大有深意,仔细品一品。
“又”体现了母亲的身体是很不好的,说明每个严冬对于母亲来说都是煎熬。因为在父亲离开人世后,母亲最需要儿女陪伴。这个时候,莫怀戚与家人决定轮流陪伴母亲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孝心可见,感人至深。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一家在平常的散步中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亲情、感人的孝心。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快速读课文第4至8段,找出文中两处景物描写。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在这样的田野里,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自然联想到什么?
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些景物描写很好地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递出春回大地的生命感慨,还表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烘托了一家人的幸福心情。
自由朗读第6、7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面对分歧,这一家四口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一开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而走大路时,母亲又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出来了她“要走大路”。儿子顺从了她,她又“变了主意”。这是因为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母亲改变了主意是因为她不想让儿子为难,对孙子十分疼爱,还因为走小路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色。
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因为一切取决于“我”,“我”正好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上有老、下有小,“我”的选择、“我”的行为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家庭和睦。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讨论:文中的几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孝顺稳重;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小结:因为亲情是永恒的情感,所以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
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照应了上文的“小路有意思”,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疼爱。
(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与疼爱,烘托出一家人的愉快心情。
(1)有的浓,有的淡。 (2)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6)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作用: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①语言朴素亲切,多用短句,如话家常;②用写景烘托渲染;③使用对称句与回环句增强语言的诗意美。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给“我”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和母亲,妻子和儿子,两对母子三代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和婴孩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不少名家评论这篇散文时都提到了“大词小用”一词。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文中“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是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是把自己的话说成是“决定”;一处是“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表现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深意,作者是在借散步这件事强调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对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的思考。
本文记叙了祖孙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优良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要从物质方面供养,更要尊敬父母,对父母有发自内心的爱。
老年人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有成,父母就会高兴。
《孝经》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更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举行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所谓“以小见大”,是指通过叙写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事情来表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散步》就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文章的思想。请你也试着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进行片段写作。
以小见大,通过奶奶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语文第二单元6 散步/莫怀威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a href="/yw/tb_c405077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6 散步/莫怀威图片ppt课件</a>,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资料,感知内容,第二课时,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6 散步/莫怀威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a href="/yw/tb_c405077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6 散步/莫怀威图文课件ppt</a>,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背景资料,字词学习,各得其所,这里形容水的明净,相信并佩服,短时间,意见不一致,南方的田野上,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散步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64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散步备课ppt课件</a>,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课时,莫怀戚,粼鳞嶙,第二部分28,第一部分1,语言描写,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我”,孝顺善良,第2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