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技版(2020)选择性必修3羧基与羧酸优秀第1课时当堂检测题
展开1.下列涉及乙酸的物理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食醋的颜色就是乙酸的颜色
B.乙酸的熔点比水高,很容易变成固体
C.醋酸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D.乙酸和乙醇可以互溶,故不能用分液法分离
【答案】A
【详解】A.食醋中含有乙酸,但除乙酸外还含有其他物质,因此两者的颜色不完全相同,A符合题意;
B.乙酸的熔点为16.6 ℃,易凝结成晶体,B不符合题意;
C.醋酸有强烈刺激性气味,C不符合题意;
D.两者不分层,因此不能用分液法分离,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有关乙酸的分子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酸分子中有两个碳原子
B.乙酸分子是由一个乙基和一个羧基构成
C.乙酸分子的官能团是羧基
D.乙酸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
【答案】B
【详解】A.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分子中含有两个碳原子,A正确;
B.乙酸分子是由一个甲基和一个羧基构成,B错误;
C.乙酸分子的官能团是羧基,C正确;
D.羧基中含有羟基的结构,D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乙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官能团为-COOHB.无色无味
C.能与NaOH反应D.能与CH3CH2OH反应
【答案】B
【详解】A.乙酸结构简式为CH3COOH,官能团为-COOH,故A正确;
B.乙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故B错误;
C.乙酸含有羧基,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故C正确;
D.在浓硫酸做催化剂作用下,乙酸与乙醇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故D正确;
故选B。
4.食醋可以清除水壶中的少量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这是利用了醋酸的
A.氧化性B.还原性C.酸性D.碱性
【答案】C
【详解】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碳酸盐反应: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利用了醋酸的酸性,故选C。
5.在制备和提纯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装置或操作不会涉及的是
A.B.C.D.
【答案】D
【详解】A.制备乙酸乙酯是用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进行,故A不符合题意;
B.生成物乙酸乙酯需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其中含有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在其中的溶解度,并分层,故B不符合题意;
C.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层,需要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C不符合题意;
D.乙酸乙酯的分离通过分液实现,不需要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6.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制取少量乙酸乙酯的装置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向a试管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入冰醋酸
B.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目的是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倒吸现象
C.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之一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D.实验时试管倾斜的目的是增大受热面积
【答案】A
【详解】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防止浓硫酸溶解放热造成液体飞溅,向a试管中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冰醋酸,A错误;
B.因乙酸、乙醇均易溶于水,则试管b中导气管下端管口不能浸入液面的原因是防止实验过程中装置气压减小,发生倒吸现象,B正确;
C.乙酸与乙醇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并加快反应速率,乙酸乙酯蒸出,可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C正确;
D.为了增大受热面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D正确;
故选A。
7.关于有机物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使用饱和Na2CO3溶液收集乙酸乙酯
B.用饱和食盐水与电石在启普发生器中反应制取乙炔
C.制取乙酸丁酯和乙酸乙酯时都需要过量的乙酸
D.制取乙烯时可使用酸性KMnO4溶液除去SO2
【答案】A
【详解】A.使用饱和Na2CO3溶液收集乙酸乙酯可以吸收乙醇、中和乙酸同时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损失,A正确;
B.电石与水反应非常的剧烈,不能用启普发生器,为了减小其反应速率,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作反应试剂,B错误;
C.乙醇的价格更低廉,制取乙酸乙酯时为了提高乙酸的转化率会使乙醇过量,C错误;
D.乙烯也可以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A。
8.乙醇和乙酸在酸性条件下生成乙酸乙酯,反应机理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Ⅰ→Ⅱ形成配位键,Ⅴ→Ⅵ断裂配位键
B.Ⅱ→Ⅲ的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C.Ⅲ→Ⅳ质子发生转移
D.若反应条件为浓硫酸,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能提高乙酸乙酯的平衡产率
【答案】D
【详解】A.由流程可知,Ⅰ→Ⅱ中氢离子提供空轨道、氧提供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Ⅴ→Ⅵ形成的配位键断裂,A正确;
B.Ⅱ→Ⅲ的反应中原子全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原子利用率为100%,B正确;
C.由图可知,Ⅲ→Ⅳ过程中下侧的质子转移到了右侧羟基上,发生转移,C正确;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生成的水,导致平衡正向移动,能提高乙酸乙酯的平衡产率,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9.按要求书写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一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如乙酸与乙二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2)多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如乙二酸与乙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
(3)多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如乙二酸与乙二醇酯化
①生成环酯:_______。
②生成高聚酯:_______。
(4)羟基酸自身的酯化反应,如自身酯化
①生成环酯:_______。②生成高聚酯:_______。
【答案】(1)
(2)
(3)
(4)
【详解】(1)乙酸与乙二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发生酯化反应,形成1个酯基,化学方程式。
(2)乙二酸与乙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发生酯化反应,形成2个酯基,化学方程式。
(3)①乙二酸与乙二醇酯化生成环酯,脱去2分子水,化学方程式。
②乙二酸与乙二醇生成高聚酯同时脱去水,化学方程式:,答案:。
(4)分子中既含羟基又含羧基,能自身酯化
①生成环酯化学方程式: ;
②生成高聚酯化学方程式。
10.回答下列问题:
(1)乙酸的酯化反应
问题讨论:
(2)酯化反应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①试剂加入顺序:乙醇、_______、_______。
②加热:对试管进行加热时应用_______,防止_______大量挥发,提高产物产率。
③防暴沸:混合液中加入少量_______,若忘记加_______,应_______。
④防倒吸的方法:导管末端在_______或用_______代替导管。
(3)仪器或药品的作用
①长导气管的作用是_______。
②浓硫酸在此实验中的作用:_______。
③饱和溶液的作用:i._______;ii.中和_______,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iii.溶解_______。
(4)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和乙酸乙酯产率的措施有_______。
【答案】(1) 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 香味 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
(2) 浓硫酸 乙酸 小火缓慢加热 乙醇、乙酸 沸石(或碎瓷片) 沸石(或碎瓷片) 冷却至室温再补加 饱和溶液的液面以上 球形干燥管
(3) 导气兼冷凝 催化剂、吸水剂 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乙酸乙酯 挥发出来的乙酸 挥发出来的乙醇
(4)①使用浓硫酸作吸水剂;②加热将生成的酯蒸出;③适当增加乙醇的量;④利用长导气管冷凝回流未反应的乙醇和乙酸
【详解】(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再加入几片碎瓷片;按下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有无色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实验结论为:在浓硫酸存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化学方程式为:。
(2)①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不能先加浓硫酸,试剂的加入顺序为:乙醇、浓硫酸和乙酸;
②乙醇、乙酸易挥发,对试管进行加热时应用小火缓慢加热,防止乙醇、乙酸大量挥发,提高产物产率;
③为了防暴沸,混合液中加入少量沸石(或碎瓷片),若忘记加沸石(或碎瓷片),应冷却至室温再补加;
④为了防倒吸,导管末端在饱和溶液的液面以上或用球形干燥管代替导管。
(3)①长导气管的作用是导气兼冷凝;
②浓硫酸就有吸水性,在此实验中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③饱和溶液的作用:i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乙酸乙酯,ii.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iii.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
(4)改反应是可逆反应,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和乙酸乙酯产率的措施有①使用浓硫酸作吸水剂;②加热将生成的酯蒸出;③适当增加乙醇的量;④利用长导气管冷凝回流未反应的乙醇和乙酸。
11.乙酸异戊酯()是组成蜜蜂信息素的成分之一,具有香蕉的香味,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酯的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步骤:
在A中加入4.4 g异戊醇、6.0 g乙酸、数滴浓硫酸和2~3片碎瓷片。开始缓慢加热A,回流50 min。反应液冷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水、饱和溶液和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少量无水固体,静置片刻,过滤除去固体,进行蒸馏纯化,得乙酸异戊酯3.9 g。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写出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洗涤、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取下上口玻璃塞,__________(填字母)。
a.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b.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
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下口放出
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倒出
(4)本实验中加入过量乙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无水固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
(5)在蒸馏操作中,下列实验装置示意图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6)该实验的产率为__________。
【答案】(1) 球形冷凝管 防止暴沸
(2)
(3)d
(4) 提高异戊醇的转化率 将有机混合物中的水除尽
(5)b
(6)60%
【分析】A中首先加入异戊醇、乙酸、数滴浓硫酸和2~3片碎瓷片,加热回流,反应后生成物洗涤后分液分离出产品干燥后蒸馏得到纯净产物。
【详解】(1)仪器B是球形冷凝管,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
(2)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H3COOH+CH3CH2OHCH3COOC2H5+H2O;乙酸异戊酯是乙酸和异戊醇以同样的原理反应得到,反应方程式是;
(3)乙酸异戊酯比水要轻,分液时下层必须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答案是d;
(4)由于乙酸的沸点最低,所以会有较多的乙酸挥发损耗,加入过量的乙酸可以保证使异戊醇更多的转化为产品;无水MgSO4有较快的吸水性,且不与乙酸异戊酯反应,可以吸收水,便于下一步的蒸馏。故答案是提高醇的转化率;将有机混合物中水除尽;
(5)温度计所测温度为馏分温度,应该在支管口出;冷凝管应该用直形冷凝管且水流下进上出,所以应该用b;
(6)4.4 g异戊醇为0.05ml,6.0 g乙酸为0.1ml,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到乙酸过量,则按异戊醇计算。4.4g异戊醇参与反应,理论上可以生成乙酸异戊酯0.05ml,质量为6.5g,则产率为:3.9g/6.5g×100%=60%。
12.实验室以苯甲酸和乙醇为原料制备苯甲酸乙酯,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及夹持装置已省略)。
反应原理: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在三颈烧瓶中加入12.20 g苯甲酸、20 mL环己烷、5 mL浓硫酸、沸石,并通过分液漏斗加入60 mL乙醇(过量),控制温度在65~70℃加热回流2 h。反应时“环己烷-乙醇-水”会形成共沸物(沸点62.6℃)蒸馏出来,再利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回流环己烷和乙醇。
步骤2:反应一段时间,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关闭旋塞,继续加热维持反应。
步骤3:将三颈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至溶液呈中性。
步骤4:用分液漏斗分离出有机层,水层用25mL乙醚萃取分液,然后合并至有机层。加入无水氯化钙,一段时间后过滤,对粗产物进行蒸馏,低温蒸出乙醚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得到产品10.00 m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苯甲酸乙酯时,应采用的加热方式为___________,冷凝管中进水口为___________(填“a”或“b”)。
(2)根据上述实验药品的用量,三颈烧瓶最适宜的规格为___________(填标号)。A.100 mLB.150 mLC.250 mLD.500 mL
(3)下列有关分水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使用分水器能够促使反应正向进行
B.分水器中的液面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最大限度
(4)加入环己烷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步骤3中若加入不足,在之后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6)步骤4中对水层用乙醚萃取分液后合并至有机层的目的是___________。
(7)本实验中苯甲酸乙酯的产率为___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 水浴加热 b
(2)B
(3)AB
(4)通过形成“环己烷-乙醇-水”共沸物,使反应生成的水易蒸馏分离除去
(5)未除尽的苯甲酸受热升华产生白烟
(6)减少产品损耗,提高产率
(7)70.0%
【分析】该实验以苯甲酸和乙醇为原料制备苯甲酸乙酯;先在三颈烧瓶中加入苯甲酸、环己烷、浓硫酸、沸石和乙醇,控制温度在65~70℃加热回流2h,反应结束后,经调节溶液pH、萃取、干燥、蒸馏获得产品。
【详解】(1)制备苯甲酸乙酯时,为使反应物受热均匀,便于控制反应温度,应采用水浴加热;为增强冷凝效果,球形冷凝管的水流方向为下口b进上口a出;
(2)由题意可知,三颈烧瓶中混合溶液的体积为,由三颈烧瓶加热时溶液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不能低于溶液的的原则可知,选用三颈烧瓶最适宜规格为,答案选B;
(3)A.从分水器下口放出水,可以减少生成物的量,使酯化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提高产品产率,选项A符合;
B.分水器中的水面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没有水生成,已达到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是反应的最大限度,选项B符合;
答案选AB;
(4)加入环己烷的目的是通过形成“环己烷-乙醇-水”共沸物,使反应生成的水易蒸馏分离除去,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苯甲酸的转化率;
(5)苯甲酸升华,步骤3加入碳酸钠溶液可以将苯甲酸转化为苯甲酸钠,防止之后蒸馏时,未除净的苯甲酸加热升华产生白烟;
(6)步骤4中对水层用乙醚再萃取后合并至有机层的目的是将水层中的苯甲酸乙酯萃取出来,防止产品损耗导致产量降低;
(7)由题意可知,制备苯甲酸乙酯时,加入的乙醇过量,由苯甲酸反应制得苯甲酸乙酯可知,苯甲酸乙酯的产率为。
13.物质的制备、分离、检验、性质的探究均离不开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实验说明乙酸是弱酸,理由最充分的是_______。
A.乙酸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
B.常温下,测得0.1ml·L-1乙酸溶液的pH约为3
C.乙酸能与NaOH溶液反应
D.乙酸溶液滴入Na2CO3固体,会产生气泡
(2)只用一种试剂可以区分乙醇、乙醛、乙酸和甲酸,该试剂可以是_______。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银氨溶液C.水D.Na2CO3溶液
(3)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_______。
A.用浓溴水将苯中混有的苯酚沉淀除去
B.用溴水检验CH2=CHCH2CHO中存在碳碳双键
C.用席夫试剂检验乙醇氧化产物是否含醛
D.用苯酚的酒精溶液验证苯酚可与金属钠反应
为研究乙酸与乙醇的反应,并制备乙酸乙酯,某研究小组参照图甲,设计了图乙的装置(部分夹持仪器略),其中保温电炉既可以使受热均匀,又可以控制加热温度。
实验前,他们还查阅了一些数据,见下表:
他们还查得制备乙酸乙酯温度70~80℃最佳,乙酸丁酯115~125℃最佳
实验方案如下:在三颈瓶(也称“三口烧瓶”)内将过量的乙醇与少量浓硫酸混合,加入少量沸石(或碎瓷片),然后经恒压滴液漏斗边滴加冰醋酸边加热蒸馏,得到含乙醇、醋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4)图甲采用水浴加热的优点是_______,如果制备乙酸丁酯则不可以采用水浴加热,原因是_______。用图甲装置一段时间后,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实验结束后将试管B充分振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5)请结合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用恒压滴液漏斗边滴加冰醋酸边加热蒸馏的好处是_______。
(6)若用图乙装置制备乙酸丁酯,也用同样的操作则不可行,原因是_______。
(7)同位素示踪是化学上研究反应原理的重要手段,为研究乙醇与乙酸酯化脱水的反应原理,可将乙酸或乙醇中的O用18O代替,下列替换的物质没有意义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CH3CH218OH
制得粗产品中含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该小组采取下图步骤分离并回收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
回答下列问题:
(8)试剂I是饱和Na2CO3溶液,不用饱和NaOH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9)实验室完成分离方法I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烧杯(或锥形瓶)外,还需要_______。
(10)试剂II是_______,分离方法II和分离方法III均是_______。
【答案】(1)B
(2)AB
(3)C
(4) 加热均匀,温度容易控制 制备乙酸丁酯所需温度大于100℃,而水的沸点为100℃ 析出晶体
(5)不断补充乙酸提高溶液中乙酸浓度并蒸馏出乙酸乙酯减小生成物浓度,促使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6)乙酸、1-丁醇的沸点均低于乙酸丁酯
(7)a
(8)氢氧化钠碱性太强,会导致生成的乙酸乙酯发生碱性水解
(9)分液漏斗
(10) 稀硫酸 蒸馏
【分析】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加热得到含乙醇、醋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粗产品经过分液分离出乙酸乙酯,水层蒸馏分离出乙醇,含乙酸钠的溶液加入酸蒸馏分离出乙酸;
【详解】(1)A.乙酸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但是不能说明其部分电离,A不符合题意;
B.常温下,测得0.1ml·L-1乙酸溶液的pH约为3,说明溶液中醋酸部分电离出氢离子,为弱酸,B符合题意;
C.乙酸能与NaOH溶液反应,说明乙酸具有酸性,但是不能说明其部分电离,C不符合题意;
D.乙酸溶液滴入Na2CO3固体,会产生气泡,说明乙酸具有酸性能和碳酸钠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是不能说明其部分电离,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遇到酸性物质乙酸、甲酸沉淀溶解,且甲酸能和其发生反应生产红色沉淀;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遇到乙醇、乙醛沉淀不溶解,但是乙醛含有醛基能和其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故能鉴别,A符合题意;
B.银氨溶液和乙醛、甲酸发生银镜反应;银氨溶液需要在碱性环境中存在,少量甲酸加入银氨溶液中会破坏银氨溶液的稳定性生成白色沉淀,故可以鉴别乙醛和甲酸;银氨溶液和乙醇、乙酸不发生银镜反应,少量乙酸加入银氨溶液中会破坏银氨溶液的稳定性生成白色沉淀,故可以鉴别乙醇、乙酸;B符合题意;
C.四者均溶于水,不能鉴别,C不符合题意;
D.Na2CO3溶液和乙酸、甲酸均生成气体,和乙醇、乙醛不反应,不能够鉴别,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A.用浓溴水和苯酚生成的三溴苯酚溶于苯中,A不可行;
B.CH2=CHCH2CHO中含有醛基,也会和溴水反应,不可以用溴水检验CH2=CHCH2CHO中存在碳碳双键,B不可行;
C.席夫试剂可以检验醛基,C可行;
D.苯酚中酚羟基、酒精中羟基均可以与金属钠反应,D不可行;
故选C;
(4)图甲采用水浴加热的优点是加热均匀,温度容易控制;已知制备乙酸丁酯115~125℃最佳,制备乙酸丁酯则不可以采用水浴加热,原因是制备乙酸丁酯所需温度大于100℃,而水的沸点为100℃,不能将温度加热到100℃以上;乙酸沸点较低,用图甲装置一段时间后,挥发出的乙酸和饱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故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实验结束后将试管B充分振荡,乙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乙酸钠、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用恒压滴液漏斗边滴加冰醋酸边加热蒸馏的好处是在反应中不断补充乙酸提高溶液中乙酸浓度并蒸馏出乙酸乙酯减小生成物浓度,促使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利于提高生成物的产率;
(6)乙酸、1-丁醇的沸点均低于乙酸丁酯,故使用乙装置不能蒸馏出产物乙酸丁酯,故操作不可行;
(7)在乙醇与乙酸酯化过程中酸脱羟基、醇脱氢而生成水;参与反应生成水中含有18O,说明乙酸脱去羟基;CH3CH218OH生成水中没有18O,说明乙醇脱去的是氢;参与反应生成水中不含有18O,不能判断乙酸脱去羟基还是只脱去氢,没有意义;故选a;
(8)氢氧化钠碱性太强,会导致生成的乙酸乙酯发生碱性水解,故试剂I是饱和Na2CO3溶液,不用饱和NaOH;
(9)分离方法I是分离有机层和水层的操作,为分液,需要的玻璃仪器除烧杯(或锥形瓶)外,还需要分液漏斗;
(10)分离方法II是利用乙醇的沸点较低进行的蒸馏出乙醇的操作,为蒸馏;得到的D含有乙酸钠,加入试剂II强酸硫酸,反应生成乙酸,然后利用乙酸的沸点较低,蒸馏分离出乙酸;故分离方法II和分离方法III均是蒸馏。
实验操作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再加入几片碎瓷片;按下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上方约处,观察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_______,并可闻到_______
实验结论
在浓硫酸存在、加热的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发生反应,生成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
物质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
沸点/℃
水中溶解性
异戊醇
88
0.8123
131
微溶
乙酸
60
1.0492
118
可溶
乙酸异戊酯
130
0.8670
142
难溶
物质
沸点/℃
密度/(g·cm3)
苯甲酸
249(100℃升华)
1.27
苯甲酸乙酯
212.6
1.05
乙醇
78.3
0.79
环己烷
80.8
0.78
物质的结构简式
CH3COOC2H5
C2H5OH
CH3COOH
CH3(CH2)3OH
CH3COOC4H9
物质的名称
乙酸乙酯
乙醇
乙酸
1-丁醇
乙酸丁酯
沸点(℃)
77.1
78.3
118
117.2
126.3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第四节 羧酸 羧酸衍生物第1课时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a href="/hx/tb_c400247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章 烃的衍生物第四节 羧酸 羧酸衍生物第1课时综合训练题</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乙酸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一种光驱分子马达结构如图所示,已知某脂肪酸有以下实验记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四节 羧酸 羧酸衍生物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a href="/hx/tb_c400247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四节 羧酸 羧酸衍生物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a>,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酯水解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列关于酯的水解叙述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53羧酸羧酸衍生物含答案: 这是一份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53羧酸羧酸衍生物含答案,文件包含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53参考答案docx、鲁科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53羧酸羧酸衍生物含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