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数学三上5《周长》单元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6108997/0-17248367218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数学三上5《周长》单元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6108997/0-17248367219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2024)数学三年级上学期PPT课件+教案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北师大版数学三上5.1《什么是周长》课件+教案 课件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数学三上5.2《长方形周长》课件+教案 课件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数学三上6.1《蚂蚁做操》课件+教案 课件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数学三上6.2《去游乐园》课件+教案 课件 0 次下载
- 北师大版数学三上6.3《乘火车》课件+教案 课件 0 次下载
北师大数学三上5《周长》单元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数学三上5《周长》单元教学设计,共4页。
《周长》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周长》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提出:“直观感受周长,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会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在解决图形周长的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面积打基础。(三)学生认知情况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还不够完善,而周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不好理解。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新的事物,所以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来理解周长的意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二、单元目标拟定1.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构建“周长”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构建“周长”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二)教学难点1.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2.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从数学核心素养来看,平面图形周长的测量教学重点是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和动手操作中,逐渐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在对图形的转化、想象、分析与推理中,体会周长的意义,不断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一: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活动二:让学生认识树叶和课本封⾯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问题一:理解周长的意义,计算多边形的周长任务一:认识周长活动三:让学生借助直尺、卷尺、绳子等不同工具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活动四:让学生数一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周长活动五:让学生通过计算,掌握多边形周长计算方法。。活动一:让学生独立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活动二:让学生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体验到计算正方形周长的不同策略。任务二:周长计算活动三:引领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活动四:让学生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编排特点:(1)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对于周长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由于周长的意义比较抽象,所以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树叶和数学课本的封面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并通过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2)重视实际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教材呈现了测量树叶周长和数学书封面周长的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测量对象的特征,如:树叶是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数学书是规则图形,让学生经历选择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知道用细线树叶的周长,用直尺测量数学书的周长,帮助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同时对周长的意义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3)突出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过程的展示交流本单元教材在探究图形周长计算方法时,分两个层次呈现,一是多边形周长计算,让学生借助对周长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即把所有边的长度加在一起,二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根据图形的特征和周长的意义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5单元主题单元名称主要内容课时图形与几何周长什么是周长1长方形周长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学习目标评价形式评价标准5.1《什么是周长》目标: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途径。任务一:描一描边线 →任务二:认一认,说一说 →任务三:测量周长 →任务四: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任务五:试一试 →1.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2.认识树叶和课本封⾯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3.借助直尺、卷尺、绳子等不同工具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4.数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5.通过计算,掌握多边形周长计算方法。5.2《长方形周长》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任务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任务二: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任务三:总结方法 →任务四: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主独立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2.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体验到计算正方形周长的不同策略。3.归纳、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4.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周长》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周长》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在“学业要求”中提出:“直观感受周长,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会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在解决图形周长的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面积打基础。(三)学生认知情况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它们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还不够完善,而周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不好理解。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新的事物,所以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来理解周长的意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二、单元目标拟定1.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构建“周长”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构建“周长”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二)教学难点1.初步探索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2.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从数学核心素养来看,平面图形周长的测量教学重点是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和动手操作中,逐渐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在对图形的转化、想象、分析与推理中,体会周长的意义,不断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活动一: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活动二:让学生认识树叶和课本封⾯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问题一:理解周长的意义,计算多边形的周长任务一:认识周长活动三:让学生借助直尺、卷尺、绳子等不同工具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活动四:让学生数一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周长活动五:让学生通过计算,掌握多边形周长计算方法。。活动一:让学生独立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活动二:让学生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体验到计算正方形周长的不同策略。任务二:周长计算活动三:引领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活动四:让学生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编排特点:(1)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对于周长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由于周长的意义比较抽象,所以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树叶和数学课本的封面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并通过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2)重视实际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在“什么是周长”一课中,教材呈现了测量树叶周长和数学书封面周长的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测量对象的特征,如:树叶是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数学书是规则图形,让学生经历选择测量工具、确定测量方法,知道用细线树叶的周长,用直尺测量数学书的周长,帮助学生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同时对周长的意义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3)突出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过程的展示交流本单元教材在探究图形周长计算方法时,分两个层次呈现,一是多边形周长计算,让学生借助对周长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即把所有边的长度加在一起,二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根据图形的特征和周长的意义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5单元主题单元名称主要内容课时图形与几何周长什么是周长1长方形周长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学习目标评价形式评价标准5.1《什么是周长》目标: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并能寻求简单合理的运算途径。任务一:描一描边线 →任务二:认一认,说一说 →任务三:测量周长 →任务四:数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任务五:试一试 →1.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2.认识树叶和课本封⾯的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3.借助直尺、卷尺、绳子等不同工具探索测量周长的方法。4.数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5.通过计算,掌握多边形周长计算方法。5.2《长方形周长》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任务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任务二: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任务三:总结方法 →任务四: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主独立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2.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体验到计算正方形周长的不同策略。3.归纳、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4.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