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必修上7.3.2_《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必修上7.3.2_《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
    必修上7.3.2_《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
    必修上7.3.2_《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登泰山记
    课型
    新授课




    本单元一共6篇文章都是抒情散文,对应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教材中指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在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通过文章中景物描写读出“这一篇”“这个人”的文章的独到之处。




    《登泰山记》是高一语文第七单元的第6篇(第二课)文章。本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通过前面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够对于情景交融的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于此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品味姚鼐心中的“泰山”。真正走进作者姚鼐的内心,从作者的角度去分析。站在姚鼐的角度,认识他心中的那座“泰山”,是本节课的出发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思维提升与发展:通过诵读和鉴赏,领略文字描写的美好景色,学习写景手法,通过深度研读,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探究作者藏而不露的性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感受泰山的山水美、文化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
    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学习写景方法,感悟作者的人生思考
    难点
    品味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人生思考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泰山诗文大比拼:
    泰山,五岳之首,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东岳尊者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请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与泰山相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等。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稳如泰山;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预习文学常识明确:
    1.文体知识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课内学过的作品有:《核舟记》(明朝魏学洢)、《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和《登泰山记》(清朝姚鼐)。
    2.桐城派及作者
    《登泰山记》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姚鼐(1732—1815),字姬传,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条理清晰,简明达意。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其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成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使桐城派成为清朝文坛主流学派,被誉为“清代古文第一人”。
    小比赛活动导入,激发学生记忆及学习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活动任务一:文学梳理
    结合书本注释及工具书,学生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梳理重点字词句。
    教师指导归纳:
    一、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二、通假字
    1.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3.五采(“采”通“彩”,五色)
    三、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限: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道: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四、一词多义(略,参考练习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
    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二)定语后置句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
    (三)省略句
    1.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
    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语代词“余”)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苍山”前
    面省略谓语:见)
    3.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语:石刻。后
    一分句为判断句,主语是“石刻”,谓语是“自唐显庆以来”)
    4.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于”
    相当于“在”)
    5.复循西谷(“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6.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
    7.中谷绕泰安城下(“中谷”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水”)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活动任务二:
    自然之旅,人文之旅(
    梳理文章内容)
    情境设置:语文不仅读文章,也要读“自然”。读《登泰山记》后,老师建议大家重走姚鼐的路,深刻感受泰山的风采、古人的风采。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根据文章给同学们设计一下路线。
    (一)去泰安: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
    (二)登泰山: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走过姚鼐走的路,也一定会看到姚鼐看到的风景,请你为此画出一幅幅的简笔画,为同学们解说一下,姚鼐看到的风景图。
    自然景观:苍山负雪、泰山夕照、泰山日出
    解说词示例:(苍山负雪)极目远眺,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
    (泰山夕照)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真是“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泰山日出)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人文景观: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解说词建议:可从“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解说。
    明确写景:自然景观,“三多”、“三少”、“三无”。
    “三多”是:多石、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是:少土、石少园、少杂树;
    “三无”是: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补充:从作者对泰山的景物描写中,你觉得景物描写特别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⑴写作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人生,捕捉生活细节,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⑵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层次多角度来写。
    ⑶写景要注意表现手法多样化,如正面侧面结合,动静虚实结合等。
    ⑷写景语言要简练,生动,富有文采。
    1.通过诵读和鉴赏,领略文字描写的美好景色,学习写景手法。
    2.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活动任务三:
    文学短评
    (文章主旨,作者人生思考理解)
    情境设置:游记即心迹,文史上说这篇《登泰山记》是姚鼐人生布新(开坛讲学,“为往圣立绝学”)除旧(告别仕途)的人生宣言,也是他的学术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综合呈现。这趟登泰山之旅,坚定了他的人生抉择。
    请小组合作,选择某一个点深入探究本文的写作,并对此写一段文学短评。
    义理
    (常规问题:你读完这段文字之后,谈谈这段文字所描绘景物的特点以及透过文字能不能看出作者的心绪?)
    阳谷入汶水西流,阴谷入济水东流。古长城隔断阴阳(泰山北南),最高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傲然挺立。人生如水,有人东流,有人西流,而无论东流或是西流,惟登上最高峰者能傲然挺立,任人事纷纭而岿然不动,如王安石诗中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补充背景:当时的士林,自古将皇帝比作天之子,代天行道,如太阳光泽万民。读书人多走仕途,得皇帝、朝廷之光泽,姚鼐原也是其中的一员,而仕途浮华,免不了屈心抑志,如阴谷入济,水东流;而欲正道直行,则远离仕途,去皇帝、朝廷之光泽,退而著书立学,选此途者寡,如阴谷入汶,背主流向东而水西流。姚鼐却是在仕途一片光明之时,急流勇退,借病辞官归乡,入此同道人寡而路更艰险之途。这种选择,必然为多数人所不解,这多数人也包括他的同僚、族人,甚至是最亲密的家人。这也就不难理解姚鼐于临近除夕辞官后为何不直接直接回乡,而是冒着风雪(乘风雪),不远万里,历经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去往泰安了。因为那里有能够理解他,支持他,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边的莫逆之交朱孝纯。他相信,就算天下人都不理解他,朱孝纯也一定是能够理解他,支持他的。朱孝纯是他心中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是他面临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支持他逆流而上的动力,是至暗时刻给予他温暖的光。朱孝纯也的确不负姚鼐所望,于十二月二十八(除夕前两天)陪着姚鼐从泰山南面登山,并与十一月三十(除夕夜)陪着姚鼐坐在日观亭等待日出。
    登山由中谷入道未半而转道西谷终至山巅,印衬他的人生之路前半生中规中矩,投身仕途,而后半生出人意料,辞官转道讲坛教学,抱着欲登其巅的理想;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句话,妙就妙在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用词表达所传达出来的超越了景色本身的哲思与意蕴。“苍山负雪”,“苍”赋予山以历经沧桑岁月的历史厚重感,“负雪”则化被动(积雪覆盖山,山是被动的承受者)为主动(苍茫的大山背负着积雪,山是主动的背负者),与“明烛天南”前后呼应,正是苍山主动背负积雪的举动,才有了照亮一片天空的力量,虽然这力量如蜡烛般微弱,但令人不可忽视。因为“苍山负雪”,方有“明烛天南”,亦如“欲戴其冠,必先承其重”。
    承受“大风扬积雪击面”的寒冷,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看到瞬间升起,片刻染红整个天地,雄奇而壮观的日出之景,不正暗合了“历经风雨,方能见彩虹”的人生哲理吗?太阳经过漫长的等待,突破风雪与黑暗,跃升天空,光照大地的过程,不也暗合了人生奋斗之路,学术研究之路吗?这应该也更坚定了姚鼐投身讲坛,“为往圣继绝学”,以教学扭转士人浮夸文风的抉择吧!而回视西峰所见之景,应该也更坚定了姚鼐迈向学术高峰,为世人做榜样,让后人敬仰的信念吧!
    “其远古石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其间时光对历史人生的淘洗,漫失与不及往的遗憾与坦然亦可见一斑。
    考据
    用语简洁而精准,读者可依据语段,准确地画出地形图。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古时登山”的路线,穿插了人文地理的考证。借由地理位置的考证,交代了从中谷登山的缘由(在泰安拜访朱孝纯,自然从中谷入,因为中谷绕泰安城)。
    “或曰,此东海也。”有人说,那摇动的红光处是东海。从泰山日观峰是看不到东海的,所以,只能是“或曰”,可见姚鼐用语之严谨。严谨是考据正确与否的关键。
    写了日观亭附近的建筑和下山路上的石刻等名胜古迹,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
    辞章
    1.鸟瞰泰山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极具画意。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表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的心情迫切。将古时登山路线与自己的登山路线进行对比,既点出了不同路线所见不同(天门溪水),有得必有失(余所不至也)的人生哲理,也寄予了选择少有人走的、难走的路(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所见所获亦会与众不同的生命感悟。“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寥寥数字便把自己登山的艰辛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后方才将历经千辛万苦登上山巅所见之景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在对比思考中陡然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样的奇景相遇,冲击读者的眼球,震撼读者的心灵。在读者还未缓过神来,又来一美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居雾”以静写动,写出了雾的轻盈,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了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整句话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
    作者写日出,按照时间的推移,抓住色彩与光线的变化,描写景物的变化。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光线很暗,暗得只能看见脚下的白云;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光线变亮,可以看见远处被白雪覆盖的山尖;日将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天边的云出现异色,片刻变成五彩,此时光线已亮;日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五彩被太阳的赤红所掩盖,海上映射的红色波光潋滟,为冉冉升起的赤红的太阳造势,色彩鲜明,气势雄伟。而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立于最高日观峰之日观亭,不由人志得意满,豪情万丈,对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征程充满希望与信心。姚鼐回归故里后亦将踏上人生的新征程。
    写了日观亭附近的建筑和下山路上的石刻等名胜古迹,有助于表现泰山的整体风貌和悠久历史。
    通过深度研读,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探究作者藏而不露的性情。
    2.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习文学评论的写法。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比较与本文描写日出的异同。
    秋未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濛如縠,村鸡鸣,曙光生。登日观,注目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转瞬,忽露半体若月弦,其色殷红,光乃不曜,终为一轮而上腾,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樽,次如葫芦。上黄白,下赤紫,作薄蚀状。又次如葫芦、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蜕即尽,然后全体昭融,光芒四射。云跃前却,若危船颠浪,心为震荡。其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可竞天,殆海水也。
    相同点:二者皆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的动态过程,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变幻,动静结合,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不同点:课文善于用侧面烘托手法,孔文侧重从正面直接描摹。课文侧重日出前后的色彩变化,孔文侧重于日出时的形态变化。孔文对景观成因作了解释,课文没有这一层。孔文采用了博喻绘形绘色,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课文中的比喻没有孔文丰富。…………
    对比研读,掌握写景方法。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思路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研读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