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 大一统主朝的巩固图文ppt课件
展开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史记·平准书》
①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②地方豪强发展起来,反抗官府。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主父偃传》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班固《汉书》卷十四
作用: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结合材料,探讨其作用。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
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晋书·舆服志》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大一统。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作用:抑制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梳理西汉统治者解决王国问题的重要措施,并谈谈解决王国问题对巩固统治的作用。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作为侯国。这样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而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以各种理由对诸侯王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朝廷的威胁。 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这一时期,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富商大贾,冶铸鬻(yù)盐(冶铁铸币卖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
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①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②农民不事农业生产,农业遭到破坏。
五铢钱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钱币。铢是一种重量单位,五铢钱重如其文。
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书·武帝纪》
通过观察此图,发现汉武帝在全国各地遍设盐官和铁官,他们是做什么的呢?这样做起到了什么作用?
盐铁生产是汉代大宗的工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汉武帝时,设专门的盐官、铁官,代表国家对地方的盐业和铁业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作用是实现了盐铁官营、专卖。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史记·平准书》
百姓不用增加赋税,国家就变得很富足。
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当时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而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政权。
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在董仲舒看来,天下所有的权力应该归于谁呢?
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
天下所有的权力应该归于皇帝。
材料: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汉书·董仲舒传》
这里的“博士”跟我们现在说的博士是一个意思吗?
不是,材料中的“博士”是中国古代学官的名称。秦始皇时就设有博士一职,主要是备皇帝顾问。到了汉武帝时,博士由备皇帝顾问转向了教授儒家经学。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相同”之处吗?
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学派;而汉武帝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相同:两者的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
读地图1.找到西汉都城的位置。
2.指出河西四郡的位置。
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都位于河西走廊,治所都在今甘肃
观察西汉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匈奴是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秦末汉初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南下侵扰。对此,汉初一直采取的什么政策?其效果如何?
汉初采取“和亲”政策,这是因为国家实力有限,不得已而为之。汉初统治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持边疆的稳定,但是匈奴还是常常南下,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匈奴成了汉朝的心腹之患。
背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漠北之战堪称汉匈之间的战略大决战,它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匈奴从此一蹶不振,“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经此一役,“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史记·匈奴列传》)。
想一想: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国力强盛,版图拓展。这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关系?
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民族地区,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从这则材料中你读到了什么?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匈奴不灭,大家没有,小家何在?字里行间读到的是少年的热血沸腾,还读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种家国情怀。他给边疆带来了安宁,成就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成为中国人心中爱国爱家的少年英雄。
[德阳中考改编]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 B.设刺史C.行分封 D.分郡县
[周口商水二模]这一政策的出台,造就了汉武帝时期“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局面,从而有力抑制了豪强大贾,并为对匈奴作战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这一政策”是( )
A.盐铁官营 B.行“推恩令”C.尊崇儒术 D.反击匈奴
[烟台中考]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B.削减侯国的数量C.推行郡县制D.尊崇儒术
《汉书》记载:“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这是由下列哪次军事行动造成的?( )
A.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C.陈胜、吴广起义D.垓下之战
涉及“汉”与“匈奴”之间的军事行动的题,一般考查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的漠北战役。
材料一 偃(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合从以逆京师(反叛朝廷)……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诸侯国强大后容易反叛朝廷,威胁中央。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1)材料一所述是汉武帝推行的哪项措施?它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2课 大一统主朝的巩固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7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2课 大一统主朝的巩固教学演示ppt课件</a>,文件包含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pptx、12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 大一统主朝的巩固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7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 大一统主朝的巩固备课课件ppt</a>,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侯王势力强大,削弱地方势力,地方豪强势力强大,政治实施“推恩令”,诸侯王国问题,诸侯王国,政治酎金夺爵,夺地除国,地方豪强问题,加强经济管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a href="/ls/tb_c11946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十二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堂教学课件ppt</a>,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一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