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案,共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空旷的郊野、辽远的天空和天上的明月,给人一种凄清、寂寞的感觉。现在,让我们一洗“愁”态,去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去感受一种别样的自然图景。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诗人苏轼笔下的这场暴雨有着怎样的奇趣。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整首诗2.解诗题,明背景。(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预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预设: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预设:“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课件出示:时间、地点、事件。诗人是何时写下这首诗的?预设: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课件出示文字。读懂了诗题,我们继续来了解诗人。课件出示:知诗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现在请同学们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课件出示: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预设:提醒学生易读错的音:“卷地”的“卷”为三声;“忽吹散”的“散”为四声。2.字音都读准了,那你能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课件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读出诗句的停顿和节奏。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课件出示:明诗意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画问号。(1)交流第一、二句诗: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一定要关注诗句重点饿重点词的意思,谁来交流。预设:我关注到“翻墨”的意思是形容形容墨很黑;“遮”是遮挡的意思。是遮挡的意思“跳珠”的意思是雨点,形容雨点大,杂乱无章。动画出示对应文字的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预设: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课件出示: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2)交流第三、四诗句。刚刚我们抓住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再将词语连起来就是整句诗的意思,现在用上这样的方法来交流第三四句诗的意思。预设:“卷地风来”就是狂风席地卷来:“水如天”就是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预设: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课件出示: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2.刚才同学们读懂了诗句,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学生交流。这首诗歌每一句诗都是一幅图,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每一行诗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做好批注,同桌直接互相说说。过渡:老师在刚才的巡视中发现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认真专注,我特别欣赏大家的学习态度。现在,哪桌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交流呢?大家在说的时候可运用下面这个句式。课件出示:想画面左边出示古诗,右边出示句子: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___。我最欣赏的词是_。因为__预设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生1: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想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我最欣赏的词是“翻墨”,这个词展现了天上的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黑压压的,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还知道这句诗是描写下雨前天上的景象。是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云”比作“翻墨”,形成了“黑云翻墨图”课件出示:比喻,黑云翻墨图预设二:白雨跳珠乱入船生2: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点从天上倾盆而下,它们蹦到了船上,跳到了岸边,落在了湖中,我仿佛听到了雨点噼里啪啦的声音,想象到它们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我最欣赏的词是“跳珠”,这个词写出了雨的大和猛。(生补充)我认为“乱”字用得好。从“乱”字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下得很杂乱。此外,我认为“白”字用得也很好,不仅写出了雨的颜色,还显示雨下得很大,大得我们都看到了它的颜色。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水之急。课件出示:暴雨之大,雨水之急白雨跳珠图苏轼还特别喜欢这句中的“跳珠”。十五年后,五十岁的苏轼重返西湖,特意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一团黑云和一阵白雨,一黑一白形成了色彩美,一翻墨一跳珠,形成了动态美。我们大家再来一起读一读一一(生齐读)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那么黑云白雨过后,天地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预设三:卷地风来忽吹散预设三,卷地风来忽吹散生3: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散,将白雨吹走,似乎听到了风吹的声音。我最欣赏的是“卷地”这个词,“卷地”说明风很大。我也喜欢“忽”这个字,说明风来得突然,也说明天地变化之快。课件出示:突出速度之快狂风散云图预设四:望湖楼下水如天生4: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大雨过后,望湖楼下水天相接,一片汪洋。我最欣赏“水如天”,说明雨很大,楼下一片汪洋,凸显景色之美。这一句写出了静态的美,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有楼,有蓝天,有一片汪洋的水。课件出示:湖水平静雨后西湖图小结: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看到水天一色之景,怎能不令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作业本,完成作业本第2题的第2小题。课件出示:作业本第2题的第2小题。3.面对此情此景,苏轼禁不住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请你再读读这首诗,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前面三句是动态描写,最后一句是静态描写。小结:动静结合,写出西湖特别的美,这不仅让我们醉于景,更醉于诗,让我们也走进了诗人描绘的奇趣世界。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对雨后景色的赞美,一起来读背这首诗。课件出示:动态美静态美谁再来读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出示古诗4.谁能熟读成诵,试着借助这一幅幅画面来背诵这首古诗。课件出示:四幅画四、课堂回顾,总结方法。今天,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结合图画想象了诗中的情境,体悟到了诗人的心情。这就是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一首名家作品。板书设计:古诗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