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单元写作指导课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6单元联读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15《我与地坛》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16.1《赤壁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7单元导读课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一等奖ppt课件
展开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之情,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为创建精神文明城市,提升广大市民的文学品味,我市城市轨道集团将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经典散文篇目为基础,以“读经典散文,悟自然情怀”为主题,进行地铁1号线车厢的设计改造。现邀请我校学生参与地铁车厢的设计。
活动一资料收集,设计介绍展板
地铁站内需提供有关《故都的秋》的相关资料,供乘客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信息。请自主查阅资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展板的制作。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需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活动二 鉴赏文段,精选车厢图片
1.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怎样的特点?写了哪几幅秋天的图景?
预设:“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树奇景图
2.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上五幅图景中任选一幅,品味其中蕴含的“秋味”。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蝉”出现的季节,使得“蝉”这个意象有了特定的主题:悲秋。因为蝉出现的季节是夏天,在进入秋天后会逐渐死亡,而蝉这样的生长季节,和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悲秋情结相符合。因为"悲秋"是中国诗词文化中国传统基调之一,也是中国文人的一大情结,自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中国人就发现了秋和进入暮年的人有巨大的相似性。而悲秋的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多是伤感的,比如:凄凉、孤清、惆怅、伤感等。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来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去也匆匆。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
声调──缓慢悠闲。内容──渐生凉意。环境──清净。心境──闲适。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lden Days。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呈现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这与作者体会到的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感受是一致的。
3.基于五幅图景的鉴赏与品味,从下列图片中选择带有“故都秋味”的图片,写一则推荐语,推荐其张贴在地铁车厢内。
活动三 体悟情感,录制诵读视频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
内容: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运用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
2.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
通过四组对比,表现出北国的秋浓烈、隽永、有味。
3.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清、静、悲凉”的秋景来写呢?试分析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具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华北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北平也将遭受践踏,1943年7月,郁达夫来到北平,怀着最后再看一眼“故都”的秋色这样沉重的心情,重游故地,写下此文。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4.结合作者的情感态度,从下列曲子中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首,为此文配乐朗诵,并录制成音频。
柴科夫斯基:《十月:秋之歌》乔瓦尼:《秋天的色彩》陈培勋 :《平湖秋月》理查德·克莱德曼:《秋日私语》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84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课前预习课件ppt</a>,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的秋,写作背景,秋晨院落图,秋槐落蕊图,秋蝉哀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的秋,秋院晨色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静悲凉,秋槐落蕊,廿四桥,钱塘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图文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确学习目标,五幅秋景图解读,借景抒情,悲凉在,知人论世,静悲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