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八【课堂教学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51914/0-17231846780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八【课堂教学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51914/0-172318467803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八【课堂教学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51914/0-172318467808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展开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字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三个词语的用法,并能够进行写话练习。
4.能够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在交流、回顾中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准确区分“陆续、连续、继续”三个词语的意思,并能够进行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连续、继续、继续”教学微课“不迁怒”教学微视频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 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字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一、回顾导入
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快要结束了,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都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来分享一下吧!
预设:
(1)我认识了两个人物--聪明机智的司马光和无私奉献的白求恩,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2)我知道了每个人都需要掌声,因为掌声里有关爱、鼓励的力量。
(3)我知道课文如果很长,我们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这样能够节约时间。
总结:是的,带着问题默读是这一单元学习的重要目标。
课件出示:
默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那么,同学们在平时是怎样默读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二、教学“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交流平台”板块中三个小伙伴的话,看看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边出示边讲解)第一个小伙伴告诉我们默读时要做到“不要发出声音不用手指着读”,这可是默读的基本要求;第二小伙伴告诉我们默读时遇到字词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三个小伙伴则重点告诉我们默读要注意方法,要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该怎样做。
师:那你知道默读的好处和适用范围吗?默读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便于集中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
演练台:
关于默读,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为了加快默读速度,不太理解的地方可以暂时跳过。
B.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及时查字典解决。
C.我在默读前,总要看课后习题,找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默读,边读边思考,有时还在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3.师:再读“交流平台”三个小伙伴的话, 巩固默读要点。
板块二 识字加油站
1.猜谜识“目”字
(1)课件出示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生猜谜(眼睛)。
(2)看视频“目”字的演变
师:看了刚才的视频,我们发现甲骨文“目”是象形字,细长的眼眶,细长的眼珠,是不是特别形象?小篆跟现在的"目"字很相像了。我们先看看和“目”有关的字吧。
2.认读“睁、眨、瞪、瞅、瞧”
(1)课件出示“睁、眨、瞪、瞅、瞧”5个目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些字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我发现:“睁、眨、瞪、瞅、瞧”都有“看”的意思。
(2)读准字音:你能借助拼音正确读准它们的字音吗?强调“瞪”是后鼻音,读第四声。
(3)理解字义:这五个字都是我们眼睛的动作,你能给大家演一演吗?提醒他们注意“瞅"这个
字的含义(含有斜着眼看的意思)。
(4)识记字形: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五个字吗? (提示:“目”字旁表义,字的另外一半表音)。
3.认读“眨眼、眼眶、怒目圆睁、目瞪口呆、耳闻目睹”五个词
(1)看图读词,圈出含有“目”字部的汉字。
(2)用演一演,指一指、拆一拆的方法理解词义。
演一演:“眨眼”:眼睛一开一合就是眨眼。
指一指:“眼眶”的位置。
“怒目圆睁”“目瞪口呆”。强调“怒目圆睁”表现了生气时的神态;“目瞪口呆”
表现了惊讶时的神态。
师:你什么时候会“怒目圆睁”?又在什么时候会“目瞪口呆”?说一说。
拆一拆:“闻”的字义是听见,“睹”的字义是看见。
“耳闻目睹”的意思就是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4.练一练:
拓展运用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含有“目”字部的汉字,试着根据对偏旁的理解来理解。
带有“目”的字:盯盲眯盼眨瞄瞟瞥,字义(睛、盯、眉、……,教师适时予以点拨、指导。
含有“目”的词:耳闻目染 一叶障目 侧目而视 目不转睛 令人瞩目 众目睽睽
光彩夺目 刮目相看 头昏目眩 举目远望 拭目以待
作业设计
1.抄写关“目”的词语:
睁 眨 瞪 瞅 瞧 眨眼 眼眶
怒目圆睁 目瞪口呆 耳闻目睹
2.积累并摘抄有关“目”的词语。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三个词语的用法,并能从选择-个写句子。
2.能够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3.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名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词句段运用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l.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汉字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有时候,看上去差不多的字词或句子,表达的意思却相差很远。非常有意思!
2.课件出示三个词语“陆续、连续、继续”,引导学生齐读词语,并根据对它们的理解说说三个词语的意思。
3.讲授“陆续、连续、继续”。大理解词义
①陆续:一个一个地。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例句:下课了,同学们陆续走出了教室。
②连续: 一个接-一个,不间断;
例句:我连续两年考了班级第一名。
③继续:完成一件事,中途停下来,之后又从这里开始。
例句:爸爸今天得继续做昨天没有完成的工作。
二、教学“词句段运用”
1.质疑引人:陆续、连续、继续三个词语能相互替换吗?
(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说说能否将三个词语互换位置(不能),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预设:第一句话中并不是所有伤员一个接一个的,而是有先有后,可能中间间隔时间还会有长有短,所以用“陆续”更合适。
预设:因为白求恩在手术台上一直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没有休息,所以只能用“连续”,换成别的词语意思就不准确了。
预设:第三句话中的他,可能因为别的事暂停了做手术的工作,但他现在低下头,又开给伤员做手术,之前的动作没有停止,所以要用“继续”。
(1)演练台(3)学生自主选择-个词语练写句子。(生练习写句子,师出示参考答案答案)
师总结:只有正确地准确地使用词语,才能将句子的意思表述清楚。
2.教学如何整理购物清单
(2)质疑交流:超市购物时,怎样才能做到省时高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补充出示:分类列出要买的东西,购物时既方便又不会遗漏。
(3)引导学生自主将词语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教师适时提醒他们按照物品所属类别合理划分归类。
(4)指名说说这些词语分别都属于哪一类。教师相机课件出示:“食物:鲫鱼 速冻饺子、馒头、橙子、饼干;生活用品:毛毯牙刷菜板、充电器、枕头、垃圾桶、棉拖鞋、沐浴液、衣架”。
演练台:
师总结:学会了将购物品种进行分类,购物起来会更快,更方便,也不容易遗漏哦。
板块二 日积月累
1.过渡:爱,就是温暖、希望和力量。给予他人爱,自己也同样会收获爱。孩子们,让我们来学习几则以“关爱”为主题的处世名言。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四句名言,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句子,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注意读准朗读停顿,重点指导读好“爱人若爱其身”“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两句话。学生齐读句子。
再读句子,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提醒他们注意围绕着“关爱”的主题去理解句意。
说发现:我发现这四则古代名言都是关于如何待人接物的名言警句,从这几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品质。
5.演练台
6.再读名言。
7.拓展名言: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有关“仁爱”的四句名言。
2.积累并摘抄有关“仁爱”的名言。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学习“交流平台”,学习“识字加油站”,学习“词句段运用”,学习“日积月累”,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