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教案: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登泰山记(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教案: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登泰山记(2)01
    教案: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登泰山记(2)02
    教案: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登泰山记(2)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16.2* 登泰山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16.2* 登泰山记教案,共12页。

    《登泰山记》是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登泰山记》一文是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教学目标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登泰山记》的山水美学
    我们在山水文学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会通忘我的生命意识。指导学生用生命体验山水,用生命阅读山水。《登泰山记》这篇山水游记可谓处处涌动着生命之美。
    1.荒寒的生机之美
    “泰山地理位置”一段描写。“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人汶,阴谷皆人济。”
    山无水则不秀,水无山则不壮。山无水,便少了活力,枯山而已;水无山,便少了凝重,荒水而已。时值隆冬季节,但是呈现给我们的依旧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万壑争流。这里把山的厚重与水的灵动结合在一起,于荒山枯木的凄厉之中,跃动着生机与活力;汶济二水如同泰山贲张的血脉,奔腾不息。
    从生命的角度看:寒山不是荒山,枯木不是死木,瘦水不是死水,即便是坚冰,其下仍有暗流涌动。
    2.生命的腾跃之美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里不说冰雪覆盖着苍山,而说“苍山负雪”。就赋予苍山以人的情态,新颖传神。但是也有一种反重压、反束缚的力量,这是一种隆升,一种生命的腾跃。看挣破了寒雪束缚的山峰,直插云霄。——这就是冰雪之下劲拔凌厉的生命。
    “明烛天南”,这是一片苍茫光亮的世界。乾坤同白,置身这样的皑皑上国,莽莽宇宙中,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性灵的伸展,心灵的安适。万千风云,尽收眼底,在超越之中拥有了世界。
    3.空山的涵纳之美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的。”
    白雪皑皑,群峰静穆,酡红如醉,云带袅娜,为秀拔壮美的天地涂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云雾缭绕,扑朔迷离,亦幻亦真。
    云烟飘动:山水在云雾之中腾挪飘渺,出落得灵动活络。灵动的山水,流荡的云气使我们的内心激荡,眼底风雷任肆虐,信步巅峰戏云潮。
    元气淋漓:眼前是雾霭笼罩,雨点翻飞,云蒸霞蔚,山川蒸腾,林峦烟雨之中自有洪流滚滚,乔木森森。
    当我们再来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会发现,诗中不仅只有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恬淡,我们读出来了,诗人分明是在追求一种自由,一种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空山中自有跳动的月影,自有玲珑的泉声,自有“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荡漾着灵气的芬芳,闪烁着生命的光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渺然的日影与人语,就是这静谧空山跳动的灵魂。
    4.天地的创化之美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捋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天地一片苍茫,成混沌之态。混沌不是混乱,空漾不是顽空,而是万物的幻化之初,其中有无限可能。幻化的动力是什么?是变。是动,在无限变动之中蕴含创造之功。看“须臾成五彩”,呈现给我们的还是变,是瞬息万变,是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变,在不息的变动之中“日上,正赤如丹”,刹那间,红光万丈,终于在混沌之巾放出光明。
    其下动摇承之的红光,正是新生与母体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有新生的化生之苦,更有新生与母体的决别。泰山日出给我们的昭示是天地在混沌之中化生光明,在永恒的变动之中,化生万物,创造的动力是变,永恒的变动是创化的根源。
    日月盈昃,周流不息,盈科后进,摧枯拉朽,生生不息,新新相续。
    年终岁暮,作者以登泰山,登泰山看日出的方式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的红日,更是迎接生命的朝阳——这应该是姚鼐岁末之旅的心灵追求,即对新生的渴望、神往与敬畏,也是我们应该读出的山水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山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周流无滞,似知者通过事理;山,厚重不迁,似仁者宽厚仁爱——无不在自然山水中见出宇宙的生命。天以刚健不已为德,人以自强不息应之;大地坤厚,君子以厚德载物应之。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生命共感”,所以山水文学需要用生命去体验。而《登泰山记》这篇山水游记可谓处处涌动着生命之美。
    作者介绍(课件)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1.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2.五岳独尊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泰山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任务活动一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任务活动二 梳理基础
    1.通假字
    (1)须臾成五采 “采”同“彩”
    (2)多平方,少圜 “圜”同“圆”
    2.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多平方
    古义: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状。
    今义:数学用语。
    3.一词多义
    (1)阴
    ①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天,没有阳光)
    ③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阴影,树荫)
    ⑤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冷)
    ⑥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光阴,时间)
    (2)坐
    ①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同“座”,座位)
    ③王曰:“何坐?”曰:“坐盗。”(因……而获罪)
    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3)及
    ①及既上(等到)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和)
    ③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4)道
    ①循东谷入,道有天门(道路)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义)
    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政策,方法)
    ④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⑤万户侯岂足道哉(称道)
    (5)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词,在)
    ②余始循以入(连词,表顺承关系)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助词,表方位)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⑥以刀劈狼首(介词,拿、用)
    ⑦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用来)
    ⑧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以为)
    4.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名词用作动词,照)
    (3)山多石,少土(形容词用作动词,多有;少有)
    5.文言句式
    (1)崖限当道者 定语后置句
    (2)此东海也 判断句
    6.重点文句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3.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5.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任务活动三 理清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任务活动四 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任务活动五 激活体验,重构经验
    阅读文本找出你最喜爱的景观,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视频或图片,用散文诗的语言介绍这些景观,并与原文进行对照。
    示例:
    1.苍山负雪图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泰山日出图: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摴蒱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飘渺宛如仙境。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任务活动六 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布置作业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根据课文二、三段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
    教学手记:
    《登泰山记》是一篇典型的学人游记
    什么是学人游记?一般说来,游记包括游踪、景观、情感三大要素,根据三大要素在具体游记作品中表述的多少,参以时代的精神和作家的气质,我们可以把历代游记分为诗人游记、哲人游记、才人游记、学人游记四种形态。诗人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和才人游记(如袁宏道《满井游记》)偏于景观的描写和情怀的抒发,而后者更加注重文采,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哲人游记(如苏轼的《赤壁赋》)抒发情怀时偏重倾吐主体在面对宇宙自然时所产生的哲理性的思索和感悟。学人游记与前三类游记的显著区别是它注重游踪的记述,在记述的过程中结合山脉水文等地理历史因素的探寻、古迹文献的考证,对水光山色不太在意,游感大多一笔带过。
    学人游记兴盛于清代,上承《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的地学游记传统,经清代朴学精神熏陶而成,融学术考证于山水观照之中。清代的桐城散文中就有一些典型的学人游记,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登泰山记》按照作者游踪的先后顺序,始以方志文献的形式叙述泰山的地理方位及其周围的水文分布,“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则以亲历所得补充说明了泰山一带的地理方位。
    中述有关泰山的地理沿革和文献记载,如“环水”、“古长城”、“天门”、“天门溪水”、以目击与古书考据相印证。
    再述泰山顶部的文物建筑,“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末述泰山顶部的环境地貌,“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稽考与实证相结合。
    有关山水景观的文学描写仅有“泰山夕眺”和“泰山日出”二笔,且非常精练,无枝蔓之笔。
    在作者笔下的泰山游记就不是简单的山水景物之作,而是把山水景物,名胜古迹、地理方志、历史典故融为一体。于常见的诗人游记和才人游记中别开一体,在描叙山水之中着重显示学者深厚的学问功底。具有明显的地学游记的特征,体现出清代重考据学风陶冶下散文的审美趋向。
    附文本赏读
    (一)析读姚鼐《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是一篇典型的学人游记。
    什么是学人游记?一般说来,游记包括游踪、景观、情感三大要素,根据三大要素在具体游记作品中表述的多少,参以时代的精神和作家的气质,我们可以把历代游记分为诗人游记、哲人游记、才人游记、学人游记四种形态。诗人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和才人游记(如袁宏道《满井游记》)偏于景观的描写和情怀的抒发,而后者更加注重文采,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哲人游记(如苏轼的《赤壁赋》)抒发情怀时偏重倾吐主体在面对宇宙自然时所产生的哲理性的思索和感悟。学人游记与前三类游记的显著区别是它注重游踪的记述,在记述的过程中结合山脉水文等地理历史因素的探寻、古迹文献的考证,对水光山色不太在意,游感大多一笔带过。
    学人游记兴盛于清代,上承《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的地学游记传统,经清代朴学精神熏陶而成,融学术考证于山水观照之中。清代的桐城散文中就有一些典型的学人游记,姚鼐的《登泰山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登泰山记》按照作者游踪的先后顺序,始以方志文献的形式叙述泰山的地理方位及其周围的水文分布,“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则以亲历所得补充说明了泰山一带的地理方位。
    中述有关泰山的地理沿革和文献记载,如“环水”、“古长城”、“天门”、“天门溪水”、以目击与古书考据相印证。
    再述泰山顶部的文物建筑,“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末述泰山顶部的环境地貌,“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稽考与实证相结合。
    有关山水景观的文学描写仅有“泰山夕眺”和“泰山日出”二笔,且非常精练,无枝蔓之笔。
    在作者笔下的泰山游记就不是简单的山水景物之作,而是把山水景物,名胜古迹、地理方志、历史典故融为一体。于常见的诗人游记和才人游记中别开一体,在描叙山水之中着重显示学者深厚的学问功底。具有明显的地学游记的特征,体现出清代重考据学风陶冶下散文的审美趋向。
    《登泰山记》是桐城散文的典范之作。
    桐城散文有语体、文风、文法等几个方面的规范性。
    桐城散文讲求语体的纯洁性,它排斥学术语体、应用语体和政论语体。在它所属的文学语体中,它也注意不杂以小说语体、诗歌语体及曲律语体,以维护散文语体的雅洁。桐城散文雅洁的语体特征是:多用单音节词,华丽的成语和词藻力避不用;句法不取整齐对称,取奇而非偶。如《登泰山记》中的“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若表述为“城郭夕望,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句法似乎更齐整。“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若表述为“山多石少土,石色苍黑”,语序似乎更顺畅。“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若表述为“冰雪遍地,瀑水隐形,鸟兽迹绝”,词采似乎更典丽。但为了维护散文语体的纯洁性,作者刻意不采诗赋韵语,不用整句丽词,以示不涉骈骊一路。特别是严防摄入桐城散文家疾声诋责的骈文习气,通篇不用富丽之词、华美之句。
    桐城散文以白描为主,反对藻饰,以写实为主,反对浮华。为文清淡简洁,尽洗六朝以来骈文铺陈夸张、典丽秾艳之铅华。如对泰山顶端地貌的描写,“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已无法再减一字,精炼严洁得甚至让你感到平淡无奇,淡而寡味。刻画言简意赅,以韵味见长,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意境历历,神韵悠长,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泰山夕眺山水画,至于天空晚霞、群峰暮霭、夕烟归鸟,作者不着一字,读者亦可想象得之。作者善于抓住细节特征进行勾勒,又不留斧凿之痕,如“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扣住一片丹红中的动感描写,壮阔之景便喷薄而出。
    就文法而言,桐城散文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谋篇布局,简洁有度。开合错综之法,纡徐有致。《登泰山记》以时间为主线,以游踪为辅线,二线结合,在时间和空间上延展转承,线索为:前日沿中谷西谷登山——傍晚登顶远眺——次日清晨于山顶观日出——日中游观庙宇碑刻。文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既交待了时间,又为下文的“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积雪击面”、“雪与人膝齐”作了伏笔,以穷冬风雪奠定了全文的底色。“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从仆皆不提,交待了人物。实记与虚写结合,途中所见的景观用实笔写出,而泰山的地理水文、文献记载和没能游历但必须提及的东谷以叙代记,用虚笔写出。全文内容充实,脉络清楚,笔法谨严。
    《登泰山记》以山水景致糅合人文情怀,在游记中显得别具一格;单行奇句,语体纯洁;白描简笔,朴素淡雅;谋篇布局,简洁有度。该文以别致之美,从洋洋大观的游记文体中得以选入中学课本,也足以显示编者甄审的眼光。
    (二)姚鼐《登泰山记》的游踪与情感
    读完《登泰山记》,掩卷沉思,不禁心动。姚鼐以雪中登山的独特经历,带给我们与众不同的泰山奇景,非同凡响的登山体验。
    这次游历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姚鼐选择的登山时令。他摒弃了温和暖煦的春日,天朗气清的秋时,而特意挑选在十二月的严寒中亲近一个冰雪中的泰山。这个大胆而特别的决定注定了这将是一次独特而不俗的经历,也似乎注定了它将成就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
    从京师到泰安,路途遥远,在朔风大雪中行进,何等艰辛!而姚鼐以“乘”、“历”、“穿”、“越”、“至”一气读来,表现他驾驭风雪,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览胜。其游兴之豪迈,向往之急切溢于言表。待到登临泰山之时,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重点写一个“登”字。在这一路行进中,除了引导我们一起攀登外,作者几乎没有刻意展现旅程的艰险。面对“七千有余”的石阶,面对四十五里之长的山路,面对那些像门坎一样挡在山路中的崖壁,真是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登何其艰险!作者顶着风雪,在漫长而冰滑的山道中踽踽行进,身体所忍受的寒冷、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而他却能将登山之苦作乐趣,品味“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哲理。
    登山固然艰险重重,然而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
    初至山头,一幅奇景跃入眼帘。“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座座苍青的山峰,身披着皑皑的白雪,通明的银白的雪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苍山与白雪相互依托,雪光和日光交相辉映。置身于这开阔的空间,看到这奇特的雪中景象,作者不禁心花怒放,路途的艰险、劳苦已消失脑后。凭高远眺,泰安城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汶水和徂徕山相依相抱,宛如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那份宁静、奇妙的氛围,那种如诗如画的境界,虽然只寥寥数笔,但作者那遗世独立,飘飘欲仙,心旷神怡之感已经不觉顿生。
    当然,作者此行登泰山的目的,并非进行科学考察,乃是为着观赏日出,欣赏壮观的自然美。除夕日“五鼓”时分,作者与友人端坐于日观亭上。气候环境是“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击”突出风的强劲有力。在高达1536米的日观峰顶,身处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所要忍受的那份肉体与心理的挑战是难以想象的。而作者却岿然不动,静待日出,充分展现了他急切渴见奇景的心情和不俗的豪情逸兴。接着观日出,日将出之时,“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那些覆盖白雪的山峰微露于云海之中,星星点点,像几十颗白色的骰子似的。这是雪后初霁的泰山晨曦,是日出的前奏曲。日正出之时,先是“极天处一线异色”“成五彩”,天的尽处呈现一线奇异的色彩,白茫茫的云雾瞬间幻作五彩斑斓的云霞。作者敏锐地观察着日出前的点点细微的变化。待到“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之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下有一片灿烂的红光托着。这红光汹涌着,摇动着,充满着无穷的生命的活力。那“红光”何以动摇,“或曰:此东海也。”原来那红日从波涛汹涌的东海升起,一幅壮丽的海上红日图跃然纸上。这气势磅礴的奇观,在作者笔下跳跃着,变化着。我们极分明地感到,此时的姚鼐内心多么激动,多么感奋!
    而日出之后的山峰所呈现出的“绛皓驳色”,对比强烈,色彩鲜明,让人不禁为作者回观的这一幅绚丽多姿、奇异特别的立体风光图所感动。文章末尾“积雪与人膝齐”,“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再现泰山之上静谧、冷寂、萧索的景象,突出日观峰的高耸凛寒,仿佛连空气也冻结了。至此,一片晶莹的色彩融染于旅程始终,营造出一种高洁明净的境界。在这一片冰清玉洁的世界中,映衬出作者内心不同凡响的崇高襟怀和磊落情怀。
    在《登泰山记》中,姚鼐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几乎未着一字。然而却使我们极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坚毅执着,体味到他的豪情雅兴,洞悉了他深藏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说是那次雪中登泰山的游历成就了这篇美文,也可以说是这篇美文丰富了雪中的泰山。
    相关教案

    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78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4.1 故都的秋教案</a>,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散文,郁达夫的“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8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4.2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明确目标,品读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8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5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设计</a>,共10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教案: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登泰山记(2)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