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案及答案
展开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中,本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唐代诗人白居易与刘禹锡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他们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以诗词会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唐宋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律、韵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案例将着重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情感内涵,以及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感受诗词之美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并掌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特点。
2. 分析并领会诗中的意象、意境,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关键词、理解修辞手法等。
3. 学会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4. 掌握诗词吟诵的基本技巧,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
3.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诗词的魅力,如诗词仿写、吟诵比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态度。
2. 感受诗人之间的友谊,学会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3. 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诗词的学习,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元素,营造一个充满古韵的课堂氛围。首先,通过播放一首古风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感受诗词的节奏美。接着,展示扬州古城的图片,让学生对诗歌背景有更直观的了解。在此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跟随诗人刘禹锡的脚步,走进这场千载难逢的盛宴,体验与好友重逢的喜悦。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将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例如:“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如何看待诗人和乐天之间的友谊?”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心得,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收获成长。
(四)反思与评价
1. 课后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诗词的理解、与同学的合作等方面。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共同进步。
4. 定期举办诗词鉴赏比赛、吟诵表演等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阳关三叠》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受诗词的意境。
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和乐天的背景,以及《诗词三首》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诗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思考:“酬”字的含义,以及诗人和乐天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体会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怀念。
2. 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表达技巧。
3.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初逢的喜悦到别离的伤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如:“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等。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内涵,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诗人的情感、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
2. 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关键词、把握情感变化等。
3. 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五)作业小结
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首表达友谊的诗词,不少于八句。
2.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友谊的诗词,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诗词积累。
3. 建议学生将所学诗词背诵下来,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五、案例亮点
1. 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古韵的课堂氛围。这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2. 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维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3. 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共享
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成长。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让他们在共享中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4. 反思与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本案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反思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5. 创设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诗词仿写、吟诵比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诗词的魅力。这种实践性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还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人教部编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5438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导学案及答案</a>,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案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与过程,案例亮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满江红小住京华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384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满江红小住京华学案设计</a>,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案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与过程,案例亮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378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渔家傲秋思导学案</a>,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案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与过程,案例亮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