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上册13 云和雾优质教案
展开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课题
13.云和雾
课时
1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1天气和气候 10.2水循环
5~6年级①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
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
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态度责任
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掌握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完成人造雾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球。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问题导入
(预设5分钟)
1.出示课本37页的一首小诗。
你说
你是高山上的云雾,
你说
你是草地上的露珠,
你说
你是飘洒在
江南的蒙蒙细雨,
你说
你是飞舞在
塞北的片片雪花。
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写到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些都是水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探究水的奥秘。
4.这一课,我们先来了解云和雾。
这首小诗写到了高山上的云雾、草地上的露珠、江南的蒙蒙细雨、塞北的片片雪花。通过朗读知道水的不同形式,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探究水的奥秘,进而引入新课《云和雾》。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二)辨别云和雾,初步认识云和雾
1.观察图片,出示课本38页的图片
2.你发现了什么?
(三)模拟实验:人造雾
1.雾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制造雾。
2.阅读课本39页文字,仔细观察图片,提问,人造雾需要什么材料?
3.所需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
4.制造方法:
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5.分析实验步骤
①为什么要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造雾,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7.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实验成果
①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内有什么现象?
会看到量筒中有白气产生。
②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如果用冷水代替温水量筒中的水蒸气很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8.实验总结
(1)在造雾的活动中,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
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2)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形成的条件之一。
(3)在量筒口出现的白气是如何形成的?
白气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
(4)教师小结:在这个实验中,量筒中的温水会蒸发出看不见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到冰块周围的冷气时,会凝结成许许多多非常小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量筒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白色,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冒白气的现象,这些白气实际是漂浮在量筒中的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
9.小结自然界中的雾的形成过程。
这张图是为了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
【意图解析】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人造雾的实验,通过分析人造雾实验中的步骤以及现象,了解雾的形成过程,知道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这就是雾。
三、拓展与应用(小结)(预设5分钟)
探索云是怎么形成的
1.观察图片,再根据刚才造雾的活动,想一想云是怎么形成的,云和雾有什么区别?
2.阅读课本: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通过图片观察,阅读资料,小结得出云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气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的时候,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漂浮在高空,就形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云。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雾。云和雾的位置不一样。
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
1.自然界的雾是固体悬浮物。 ( )
2.如果要制造云,可以采用制造雾的实验步骤。( )
3.云和雾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
4.雾天对人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
5.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1.制造雾时,在量筒中插入点燃的线香的目的是 ( ),
A.制造烟雾效果 B.增加量简内的温度
C.增加空气中飘浮的固体颗粒 D.以上都不是
2.下列关于云和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云是固体,雾是液体 B.云是固体,雾是气体
C.云是固体或液体,雾是液体 D.以上都不对
3. ( ),越容易形成雾。
A.空气中的固体悬浮颗粒越多 B.空气中的固体悬浮颗粒越少
C.温度越高 D.以上都不是
4.云是大气中的 ( ) 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
A.氧气 B.杂质 C.水蒸气 D.以上都不是
5.雾是由水蒸气遇冷 ( )成小水滴形成的。
A.凝结 B.凝固 C.凝华 D.以上都不是
答案:1.C 2.C 3.C 4.C 5.A
在线练习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云和雾
水蒸气
小颗粒
七、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本课按照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图片演示,认识云和雾,初步了解云和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二部分,制造云和雾,通过模拟实验体验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区分云和雾,通过实验观察以及过程分析,进而了解云和雾的本质。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二、教学反思
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通过设计购物小票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同学们都能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我不仅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现在反思如下:
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3、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创设情境,使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数学课堂教学前进的方向,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上册11 地球的内部优质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苏教版 (2017)五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1711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1 地球的内部优质课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导入,探究新知,拓展与应用,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五年级上册10 火山和地震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五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1711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0 火山和地震精品教学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导入,探究新知,模拟实验,认识海陆变化,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热传递7 热辐射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五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1710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单元 热传递7 热辐射优秀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导入,探究新知,拓展与应用,练一练,整理,板书设计,课堂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