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分析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过程的异同。
(2)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举例昆虫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家蚕,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
2.描述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等活动,描述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2.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家蚕及蝗虫发育各阶段比较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下的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春蚕真的到死才停止吐丝吗?家蚕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阶段呢?它是怎样发育和繁殖后代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二、新知导学
(一)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师:家蚕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生:观看视频。
师:家蚕通过哪种方式繁殖后代的?这种繁殖方式有什么特点?
生:家蚕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这种生殖方式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师:家蚕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观看的视频,将下图中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进行排序。
生:重新排序,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师:你能总结家蚕的发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吗?家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蜕皮”?它蜕的皮实际上是它的什么结构?
生: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要经过四次蜕皮,蜕的皮是它的外骨骼。
师:你知道外骨骼有什么作用吗?家蚕为什么会蜕皮呢?
生:这是因为家蚕生活在陆地上,为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家蚕的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的作用,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但外骨骼不能随着家蚕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会出现蜕皮现象。
师:家蚕每个阶段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不相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家蚕发育过程特征表”。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将小组观察的结果进行交流。
生:填写表格,小组推荐组员陈述本组观察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家蚕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明显差别。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请同学们想一想,哪种昆虫与家蚕的发育过程相似呢?
生:如家蚕、菜粉蝶。
师:(补充)还记得刚上课时李商隐的那句诗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改动才能具有科学性而不失诗意呢?
生:应该改成“春蚕化蛹丝方尽”比较合适。
师:你知道蚕丝有什么用处吗?
生:做衣服、做蚕丝被等。
师:(补充)蚕丝用在医疗领域,可开发人工肌健或人工韧带;用在工业领域,丝素膜除了用于加工隐形眼镜片外,还可开发出被称为“丝皮革”的新产品。天然蚕丝的结构与人体肌肤极相似,故又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称。蚕丝美容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明代,蚕丝因其重要的药用价值,被宫廷贵妃们用于日常美容养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约有5000年的历史。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现在,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也以拥有一件中国的丝绸制品而感到自豪。
(二)蝗虫的生殖和发育
师:蝗虫也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的生殖发育与家蚕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共同来认识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播放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蝗虫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属于哪种繁殖方式?
生:蝗虫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属于有性生殖。
师:蝗虫的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几次“蜕皮”?
生:经历了五次“蜕皮”。
师:蝗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翅较小,不能飞。
师:(补充)蝗虫的生活习性与形态结构与成虫基本相似,只是个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
师:家蚕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观看的视频,将下图中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进行排序。
生:重新排序,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师:蝗虫的发育过程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想一想,还有哪些昆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生:蟋蟀、蚂蚁等。
师:除此之外,还有蜻蜓、螳螂等昆虫。
蝗虫数量多,食量大,因此所到之处,绿色植物被大量吃掉,成为不毛之地,从而酿成蝗灾。2016年7月,有着“牧草王国”之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遭遇蝗灾,受灾面积达21400公顷。根据蝗虫的生殖发育过程,你认为在蝗虫发育的哪个阶段消灭蝗虫最合适?为什么?
生:若虫阶段。因为若虫(跳蝻)时期,这时候的蝗虫还处于发育不完全期,还没有长出翅膀(仅在甲壳下有翅芽),不能飞,且个体小,易消灭。
师:昆虫在繁殖期间,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比如某些蛾类的雌性昆虫在繁殖期间会释放一种激素,引诱雄性昆虫前来交尾。人们据此合成了这种激素,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三)两种发育方式的比较
师: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是昆虫的两种发育方式,这两种发育方式有什么异同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生:讨论,填表。
三、精要提炼
1.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明显差别,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
2.发育过程只经历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四、课堂练习
1. 饲养家蚕时,我们看到吃桑叶的“蚕宝宝”处于家蚕发育的哪一阶段( B )
A.受精卵 B.幼虫 C.蛹 D.成虫
2. 蜜蜂的发育过程是( D )
A.卵→幼虫→成虫 B.卵→蛹→成虫
C.幼虫→卵→成虫 D.卵→幼虫→蛹→成虫
3.蟋蟀、蚂蚁的发育分别为( C )
A.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 B.完全变态、完全变态
C.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 D.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
【板书设计】
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受精卵 幼虫 蛹 成虫
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受精卵 若虫 成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对其产生质疑,分析其科学性,引起学生的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对于家蚕和蝗虫的的发育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图片,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效果很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阅读等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此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整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气氛活跃,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发育阶段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受精卵
像细粒芝麻,淡黄色或黄色
幼虫
身体柔软,具有环节,在胸腹部有8对足
主要以桑叶为食,有蜕皮现象,化蛹前吐丝结茧
蛹
体表光滑体型呈椭圆柱状
不食不动,羽化成蛾,破茧而出
成虫
胸部有三对足,二对翅,体被白色鳞毛
不取食,几乎不能飞,雌雄交尾后,雄蛾死亡,雌蛾产卵后也死亡
家蚕
蝗虫
发育过程
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发育过程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与成虫的区别
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差别明显
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
发育类型
完全变态发育
不完全变态发育
共同点
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a href="/sw/tb_c544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a>,共3页。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小结,作业布置,家蚕的发育,其他昆虫的发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反射,反射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