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课件ppt
展开知识点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岩石圈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不断运动的板块。②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包括挤压作用(形成消亡边界)和张裂作用(形成生长 边界)。
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由大洋岩石圈构成的外,其他板块均包括大洋岩石圈 和大陆岩石圈。在六大板块的内部,还可以划分一些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图中A,属于印度 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图中B,属于太平洋板块)、纳斯卡板块(图中C,属于南极洲板块)、 科科斯板块(图中D,属于南极洲板块)、加勒比板块(图中E,属于美洲板块)等。
(3)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错开等,称为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是最 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2)褶皱与地表形态①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 作褶皱。
3.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1)概念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2)火山喷发的类型 根据喷发状况,可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两种类型。(3)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表形态①裂隙式喷发的火山,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②中心式喷发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③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成湖。
知识点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1)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流水、风、冰川等。(2)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3)地表形态塑造过程
2.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概念: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 发生的破坏作用。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构成的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 壳。(2)类型(详见定点3)3.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水蚀作用(详见定点4)(3)沉积作用: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河 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河流流速较小时,只能挟带比较细的泥沙。从上游 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4.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蚀作用①概念:风蚀作用是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②形式A.吹蚀作用: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 作用。B.磨蚀作用: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③作用结果: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2)风积作用①概念: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称为风积作用。②作用过程:在风沙搬运的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会对风沙 流产生影响,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③作用结果: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知识点1 板块构造学说的实际应用 1.解释地质灾害的形成(1)火山、地震的形成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如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2)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板块碰撞边界处地形抬升,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板块碰撞导致岩石破碎,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2.解释地形的形成或海洋变动 板块交界处会形成不同的地形,海陆分布大势也会受到影响。如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碰撞,美洲板块地壳隆起,形成落基山脉;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使得地中海缩小。3.比较地形区的年龄 板块边界处的山脉、高原较年轻,板块内部的山脉、高原较年老。如青藏高原位于欧亚 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年龄较小;阿巴拉契亚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年龄较大。4.解释有色金属矿的形成 板块边界,岩浆活动频繁,易形成有色金属矿藏。如南美洲西海岸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 洲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形成铜矿带。
典例 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读图,完成下题。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⑤⑥板块碰撞而成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脉 B.安第斯山脉C.落基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信息提取 (1)该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的示意图;(2)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
解析 赤道穿过的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可知,其为非洲板块,可 进一步推知②为印度洋板块,③为欧亚板块,④为太平洋板块,⑤为南极洲板块,⑥为美洲板 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在赤道地区碰撞形成的山脉为安第斯山脉。
知识点2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1)背斜的实践意义①石油、天然气埋藏区:背斜的不透水岩层能够防止石油、天然气的挥发与渗漏;天然气密 度最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②隧道的良好选址: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背斜不利于地下 水储存,便于施工。③顶部适宜建采石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开采。
(2)向斜的实践意义①良好的储水构造,常有自流井分布:向斜槽部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 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应选在向斜槽部。②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至别处。因此 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故应在向斜处钻矿。2.断层的实践意义 工程建设要避开断层;断层面可以开展一些体育运动,如攀岩等;断层线附近一般岩石破 碎,多泉水出露或形成湖泊。
典例 通过地质勘探,取出地下岩层的岩芯,可以推测地下岩层的地质构造。下图示意我国江 西省某地等高线和同一地质特征的岩芯底端埋藏深度,图中岩芯所处的岩层厚度为50米。据 此完成下题。
下列有关甲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甲处可能会找到丰富的石油B.甲处地貌不会遭受外力侵蚀作用C.外力是形成甲处地貌的主要动力D.岩芯所在岩层的厚度由内力作用决定
信息提取 (1)该图示意该地等高线和同一地质特征的岩芯底端埋藏深度;(2)图中等高线呈 半闭合状,且中高周低。
解析 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特征可知,甲处为山顶;图中南北两端地表海拔为350米,岩芯底端 埋藏深度为300米,可知岩芯底端海拔为350米-300米=50米,同理可计算出其他位置的岩芯底 端海拔,由此得出该岩芯所在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故该地为背斜山。背斜是良好的储油 构造,因此在甲处可能会找到丰富的石油,A正确;山地向上凸出,一般会遭受外力侵蚀,B错误; 形成背斜山的主要动力为内力,C错误;岩芯所在岩层具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层,其厚度主要 由外力作用中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决定,D错误。
知识点3 如何理解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分类(1)物理风化 指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①热膨胀: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导致岩石表面以薄片状态剥落。②寒冻风化:岩石裂隙中水分周期性冻融,由于水结冰后体积会增大,引起岩石崩解破碎。③压力释放:岩石上方覆盖很重的物质,承受很大压力,当上覆物质被移走或侵蚀掉,岩石因失 去压力而膨胀或破解。④盐结晶:含盐溶液渗入岩石裂缝或接口后蒸发,盐分结晶,盐晶体受热膨胀,使得岩石崩解。
(2)化学风化 指岩石在氧、水和溶于水的各种酸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的风化作用,它可 以改变岩石的化学成分。(3)生物风化 生物可以参与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如大范围的种子发芽及植物的根系除了对岩石裂隙 施加物理压力外,亦提供了一个水及化学物质的渗透渠道,从而加强了岩石的物理与化学分解。2.风化作用与气候的关系 风化作用深受气候的影响。气温、降水、光照、风等气候要素不同,风化方式、风化强度就会不同。一般来说,气温越高、湿度越大的地区,风化强度越大;在干燥的地区,以物理风化为 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增强;在湿润的地区,以化学风化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增强;在冰冻地区,以寒冻风化为主。
典例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而产生的凹坑,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 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 岩石中的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下图示意风化坑剖面。据此完成下题。 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B.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D.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信息提取 (1)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而产生的凹坑;(2)凹坑内岩石中的钙钾等元素流 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3)图中凹坑一直积水。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风化坑为岩石顶面上因积水而产生的凹坑,且据图可知,风化坑水渍线 以下一直处于积水状态,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水的参与,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 岩石面易于坑内保存积水(珠江口降水多,岩石表面易于积水),促进化学风化,D正确;潮水涨 落引起的海浪侵蚀并非只对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起作用,A错误;太阳辐射引起的风化作 用对各类坡度的岩石面均有影响,B错误;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流水速度慢,流水侵蚀 弱,C错误。
知识点4 流水作用如何影响地貌? 1.流水侵蚀类型
2.弯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原理 河流流经弯曲河道时,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凹岸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 用强;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把挟带的泥沙沉积在凸岸,因此凸岸流 水沉积作用强。长此以往,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河流弯曲度不断加大。
3.河流袭夺 当河流源头向上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 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 件:第一,河流溯源侵蚀直至切穿分水岭;第二,分水岭两坡的河流河床存在高度差。
4.河流流速与挟带泥沙颗粒粒径的关系 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河流流速较小时,只能挟带比较细的泥沙(见下图)。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 洪水期因流速大,沉积物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物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 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典例 当河流源头向上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后,有可能发生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 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面左图到右图为某河流袭 夺过程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题。
河流袭夺后,关于图中各河流(河段)叙述正确的是( )A.丁河流水量减少 B.乙河流流程变长C.丙河流流向改变 D.甲河段水量增大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课文内容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问题引领,归纳提升,典型例题,主要风成地貌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作业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层作业,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关键能力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作业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层作业,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关键能力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