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品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第二单元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课时
本节内容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这一节,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是较难的一节内容。主要分析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具体表现分三个角度。一是风化作用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二是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流水作用的侵蚀、沉积以及形成不同的地貌。三是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二、三部分是难点也是重点,是着重讲解的部分。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地表形态来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
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地理实践力:通过给出多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地貌。(重点)
2.理解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重点)
3.理解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和解释成因。(难
点)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主要环节与时间 | 师生活动 |
新课导入
| 【老师】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二课时(板书) |
核心素养目标展示
| 【老师】展示: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地表形态来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说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 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地理实践力:通过给出多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
新课展示
| 【老师】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 1、外力作用(板书) 外力作用: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业、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老师】边讲解,边展示图画 【学生】听讲、做笔记 【老师】 2.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老师】讲解,展示动画 【学生】听讲、做笔记 【学生】活动,P38,图2-40。 (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2)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 (3)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 【学生】活动,P38。 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哪些地区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 【老师】 3.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 地表大多数地区受到流水作用的塑造。 【老师】讲解,展示动画 【学生】听讲、做笔记 【学生】活动,P41,图2-44,2-45。 (1)从水蚀作用角度解释河流水系的演变。 (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宽浅,径流量小,却充填着大量的河流冲积沙砾石及亚沙土。试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3)袭夺现象发生后,恶沟的径流量及地貌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 【老师】 沉积作用:河流流速越大,侵蚀作用越强;河流流速越小,沉积作用越强。 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颗粒粒径越大;河流流速越小,携带泥沙颗粒粒径越小。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冲积扇:河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形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变缓,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 【老师】讲解,展示动画 【学生】看PPt展示、听讲、记笔记 【学生】活动,P42 三角洲形成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 【老师】 4、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 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日多,风力作用强。 风蚀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岩石软硬性质不一,较松软的岩石易遭受风力侵蚀,岩性较硬的留下形成风蚀柱。 【老师】讲解,展示动画 【学生】看PPt展示、听讲、记笔记 【学生】活动,P43 (1)黄土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了黄土的成因。列举黄土是风成的证据。 (2)推测黄土墚、黄土峁的形成过程。 (3)根据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 【学生】活动,P43,图2-46。 (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地震?判断这几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2)该地区的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该地区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演化过程?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 【学生】活动,P44,图2-47。 (1)在洪水期,为什么都江堰能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在枯水期,又如何保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 (2)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泥沙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 (3)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泥沙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 【学生】活动,P44,图2-48。 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上述地质景观的特点及成因。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 【学生】活动,P31,图2-26。 (1)是什么原因使得“女王”的颈部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的变化? (2)目前,“女王头”面临着“断颈危机”。到底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它自然逝去,一直存在着争议。对此,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老师】点评 【老师】归纳总结 |
课堂小结
| 【老师】陈述:今天课的内容已经上完,大家一起来归纳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学生】归纳总结 【老师】小结 |
当堂检测 | 一、选择题: 1.下列地形区,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化和风蚀 D.海浪的侵蚀 6.下列各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7.读“地貌示意图”,回答: 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由于风力侵蚀作 用形成的是 ;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443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教学新课,课堂小结,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