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单元测试题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单元测试题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18页。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1.某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B.石墨与金刚石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C. D.断裂1mol石墨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断裂1mol金刚石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多2.2023年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圆满闭幕,本届亚运会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零碳甲醇作为本届亚运会的火炬燃料,甲醇燃烧属于吸热反应B.吉祥物“江南忆”机器人所采用芯片的主要成分为硅单质C.亚运会纪念章“琮琮”是由锌合金镀金制成的,锌合金镀金属于合成材料D.场馆全部使用绿色能源,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碳中和就是不排放二氧化碳3.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黄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B.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 D.已知中和热,若将含0.5mol 的浓溶液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要大于57.3kJ4.25℃、101kPa条件下,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能正确表示甲烷燃烧热的是A. B. C.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的过程中,能量变化均相同B.同温同压不,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同C.已知:①,②,则C(s,石墨)=C(s,金刚石) ∆H=+1.5kJ∙mol-1,石墨比金刚石稳定D.已知:①,②,则a>b6.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不正确的是A.由 ,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B.在稀溶液中: ,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C.在101 kPa时,4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 kJ热量,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D.已知 ,则1 mol S(s)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0.1 kJ7.几种物质间的转化焓变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ΔH3>ΔH4 B.ΔH1>ΔH6C.ΔH1+ΔH2+ΔH3+ΔH4+ΔH5=0 D.H—H的键能为ΔH28.已知碘化氢分解吸热,分以下两步完成:2HI(g)→H2(g)+2I•(g);2I•(g)→I2(g),下列图像最符合上述反应历程的是A. B.C. D.9.一定温度下,的氯化、溴化反应势能图及一段时间后产物的选择性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的氯化、溴化反应的均小于0B.稳定性:C.D.和的键能差10.某教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磁力搅拌器通电后,搅拌磁子能高速转动。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溶液密度均近似为1 g/mL,反应后生成的溶液比热容c约为4.18 J/(g·℃),且忽略量热计等的比热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时体系的温度变化情况A.隔一段时间需打开止水夹放出气体,防止容器内压强过大,但此操作会造成一定的热量损失B.相同条件下,用醋酸溶液代替盐酸会使测得的△H偏大C.该实验测得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约为56 kJD.用注射器分多次缓慢注入50 mL 0.55 mol/LNaOH溶液,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11.肼在不同条件下分解产物不同,200℃时在Cu表面分解的机理如图1。已知200℃时:反应Ⅰ: 反应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1所示过程①是放热反应、②是吸热反应。B.反应Ⅱ的能量过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C.200℃时,肼分解生成氮气和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D.断开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和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12.某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的发生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B.该反应可看成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被生成物所“储存”C.该图可表示活泼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D.该反应过程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13.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炬使用了聚酰胺材料,并以废碳再生产的“绿色甲醇”作燃料,实现碳循环内的零排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醇燃烧放出热量 B.聚酰胺属于高分子材料C.甲醇燃烧不产生 D.废碳再生有利于实现碳中和1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更少B.C(石墨,s)=C(金刚石,s) ΔH>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C.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D.已知H+(aq)+OH-(aq)=H2O(l) ΔH=-57.3kJ/mol,则向100mL1mol/L盐酸中加入4.0gNaOH固体,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二、非选择题15.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在容器中充入2mol和1mol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值一定___________。A.等于196.64kJ B.小于98.32kJ C.小于196.64kJ D.大于196.64kJ(2)已知 ,蒸发1mol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kJ,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则表中 。(3)热力学标准态(298.15K、101kPa)下,由稳定单质发生反应生成1mol化合物的反应热叫作该化合物的生成热()。图甲为氧族元素中的氧、硫、硒(Se)、碲在生成1mol气态氢化物时的焓变数据,根据焓变数据可确定a、b、c、d分别代表那种元素,试写出硒化氢在上述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三甲胺[]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最近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使用铜催化剂将N,N―二甲基甲酰胺[,简称DMF]转化为三甲胺的合成路线。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单一DMF分子在铜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 eV,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 。(5)采用真空封管法制备磷化硼纳米颗粒,在发展非金属催化剂实现电催化还原制备甲醇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容易得到的副产物有CO和,其中相对较多的副产物为 ,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速率较慢,要使反应速率加快,主要降低下列变化中 (填字母)的能量变化。A. B.C. D.16.氮、硫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1)键能是指在将1mol理想气体分子AB拆开为中性气态原子A和B所需的能量。已知下列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写出1mol气态肼(H2N一NH2)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2)已知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①图中E表示: 。②又知,请根据上图求出反应的△H= kJ·mol-1。(3)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可知水煤气变换的△H 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 eV,写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17.N2O、NO和NO2等氮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物。含有氨氧化物的尾气需处理后才能排放。(1)N2O的处理,N2O是硝酸生产中氨催化氧化的副产物,用特种催化剂能使N2O分解。NH3与O2在加热和催化制作用下生成N2O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和NO2的处理。已除去N2O的硝酸尾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主要反应为NO+NO2+2OH-=2+H2O、2NO2+2OH-=++H2O①下列措施能提高尾气中NO和NO2去除率的有 (填字母)。A.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B.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C.吸收尾气过程中定期补加适量NaOH溶液②吸收后的溶液经浓缩、结晶、过滤,得到NaNO2晶体,该晶体中的主要杂质是 (填化学式);吸收后排放的尾气中含量较高的氮氧化物是 (填化学式)。③用水吸收NOx的相关热化学方程式如下:2NO2(g)+H2O(1)=HNO3(aq)+HNO2(aq) △H=-116.1kJ/mol;3HNO2(aq)=HNO3(aq)+2NO(g)H2O(1) △H=+75.9kJ/mol反应3NO2(g)+H2O(1)=2HNO3(aq)+NO(g)的△H= kJ/mol。④用稀硝酸吸收NO得到HNO3和HNO2的混合溶液,电解该混合溶液可获得较浓的硝酸。写出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 。(3)NO的氧化吸收。用NaClO溶液吸收硝酸尾气,可提高尾气中NO的去除率。在酸性NaClO液中,HClO氧化NO生成Cl-和,其离子方程式为 。18.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在生活、生产、科技及科研中应用广泛。(1)下列有关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B.化学键断裂时通常放出能量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表现为吸热反应D.反应物的总键能高于生成物的总键能表现为吸热反应(2)甲烷可用于生产合成气,其反应为CH4(g)+H2O(g)=CO(g)+3H2(g) ΔH=+206.4kJ/mol,已知断裂1 mol相关化学键所需的能量如下表:则a= ,若加入催化剂改变上述反应历程,上述反应的 ΔH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联氨(又称肼,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火箭燃料。① 联氨分子的电子式为 。② 试写出联氨与过量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 已知:N2(g)+2O2(g)=2NO2(g) ΔH=+66.4kJ/mol N2H4(l)+O2(g)=N2(g)+2H2O(g) ΔH=-534kJ/molH2O(g)=H2O(l) ΔH=-44.0kJ/mol则2N2H4(l)+2NO2(g)=3N2(g)+4H2O(l) ΔH= kJ/mol。实验组号反应前体系的温度T1/℃反应后体系的温度T2/℃温度差(T2-T1)/℃120.824.13.3220.824.23.4320.924.33.4物质1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kJ436200a化学键O=ON-NN-HO-H键能/kJ·mol-1946497193391463化学键H-HO-HC-HC=O键能/(kJ·mol-¹)436a415.11076参考答案:1.D【详解】A.由图可知,1mol石墨所含能量低于1mol金刚石所含能量,所以石墨的稳定性强于金刚石,A错误;B.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由图可知,1mol石墨所含能量低于1mol金刚石所含能量,所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热反应,ΔH为正,所以ΔH=-393.5kJ/mol-(-395.4kJ/mol)=+1.9kJ/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s,石墨)=C(s,金刚石) ΔH=+1.9kJ/mol,C错误;D.C(s,石墨)=C(s,金刚石)的ΔH>0,所以断裂1 mol石墨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mol金刚石中的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多,所以,断裂1mol石墨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断裂1mol金刚石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多,D正确;故答案为:D。2.B【详解】A.甲醇燃烧属于放热反应,A错误;B.“江南忆”机器人所采用芯片的主要成分为硅单质,B正确;C.锌合金镀金是金属材料,C错误;D.“碳中和”指一段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D错误;答案选B。3.D【详解】A.等质量的同一物质气态时具有的能量大于固态时具有的能量,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黄分别完全燃烧,均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前者放出的热量多,故A错误;B.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放出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中氢气是2mol,故B错误;C.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吸热,△H>0,故C错误;D.0.5molH2SO4与1molNaOH完全中和生成1molH2O,除了酸碱中和放出热量外,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故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故D正确;答案选D。4.C【详解】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甲烷的燃烧热为,则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1mol二氧化碳和2mol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所以其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故选C。5.C【详解】A.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不一定相同,与所用酸、碱的浓度、强弱等因素有关,A项错误;B.∆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的条件无关,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B项错误;C.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得C(s,石墨)=C(s,金刚石) ∆H=(-393.5kJ/mol) -(-395.0kJ/mol)=+1.5kJ/mol,1mol石墨具有的总能量比1mol金刚石具有的总能量低,能量越低越稳定,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C项正确;D.H2O(g)转化为H2O(l)放出能量,则2molH2(g)与1molO2(g)反应2molH2O(l)放出的热量更多,故b>a,D项错误;答案选C。6.C【详解】A.由焓变可知石墨的能量低,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A正确;B.浓硫酸稀释放热,则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故B正确;C.燃烧热是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所放出的热量,4 g H2物质的量即2mol完全燃烧放出571.6 kJ热量,则H2(g)的燃烧热是285.8kJ•mol-1,则 ,故C错误;D.固态硫变为气体硫会吸收热量,改用固态硫,则1 mol S(s)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0.1 kJ,故D正确;故选:C。7.D【详解】A.氧气分子变为两个氧原子的过程需要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所以ΔH3>0,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水分子得过程会有新化学键的形成,释放能量所以ΔH4<0,故ΔH3>ΔH4,A正确;B.气态水分子能量高于液态水分子,所以液态水分子分解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过程吸热更多,故ΔH1>ΔH6,B正确; C.ΔH2+ΔH3+ΔH4+ΔH5为反应的焓变,而ΔH1为其逆反应的焓变,数值相等,符号相反,所以ΔH1+ΔH2+ΔH3+ΔH4+ΔH5=0,C正确;D.ΔH2在为2mol氢气断裂2molH—H所需要的能量,D错误;答案选D。8.A【详解】根据题干描述,碘化氢分解的总反应是吸热的,而第二步是成键过程,一定是放热,故第一步必然吸热;A.结合图像,第一步吸热,第二步放热,总反应吸热,符合上述分析,故A符合题意;B.根据图像,总反应是放热反应,不符合上述分析,故B不符合题意;C.根据图像,第二步吸热,不符合上述分析,故C不符合题意;D.根据图像,第一步放热,第二步吸热,不符合上述分析,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9.C【详解】A.由图可知溴化的,氯化的,A错误;B.由于能量越低越稳定,由图可知,更稳定,B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① ;②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 ;③ ;④ ,根据盖斯定律③-④得 ,所以,C正确;D.由图可知,① ,③ ,根据盖斯定律③-①得到 ,即 ,和的键能分别为、,则,D错误;答案选C。10.D【详解】A.隔一段时间需打开止水夹放出气体,放出气体同时会有热量带出,因此会造成一定的热量损失,A正确;B.相同条件下,用醋酸溶液代替盐酸,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随着反应的进行会继续电离出氢离子,电离要吸热,最终放出热量值小,会使测得的△H偏大,B正确;C.根据Q=cm△t=4.18 J/(g·℃)×100ml×1g/ml×°C=1396.12J=1.396kJ,△H=-==-56kJ·mol-1,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约为56 kJ,C正确;D.用注射器注入50 mL 0.55 mol/LNaOH溶液要一次性迅速注入,以减少热量损失,D错误;答案选D。11.C【详解】A.图1所示过程①发生的是反应Ⅰ,该过程焓变小于零,是放热反应,过程②是的分解,由反应Ⅰ-反应Ⅱ×3可得,焓变大于零,该过程是吸热反应,A正确;B.反应Ⅱ是放热反应,生成物能量大于反应物能量,图2所示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B正确;C.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2×反应Ⅱ得 ,C错误;D.由于反应Ⅰ为放热反应,因此断开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和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D正确;故答案选:C。12.B【分析】由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为放热反应。【详解】A.加热是反应条件,与反应吸放热没有必然联系,故该反应的发生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A正确;B.吸热反应可看成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被生成物所“储存”,B错误;C.活泼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符合题意,C正确;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D正确;故选B。13.C【详解】A.燃烧均为放热反应,A正确;B.聚酰胺是有机高分子材料,B正确;C.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错误;D.废碳再生有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故选C。14.C【详解】A.燃烧为放热反应,反应物中气态S比固态S的能量高,则前者放热多,故A正确;B.焓变为正,可知石墨能量低,则石墨更稳定,故B正确;C.反应的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则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相同,故C错误;D.NaOH溶解放出热量,所以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故D正确;故选:C。15.(1)C(2)369(3)H2Se(g)=Se(s)+H2(g)ΔH=-81kJ·mol-1(4) 1.19 N(CH3)3+OH*+H*=N(CH3)3(g)+H2O(g)(5) CO A【详解】(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O2(g)+O2(g) SO3(g) ΔH=98.32 的含义,可知SO2和O2反应生成1molSO3时放出的热量为98.32kJ,所以生成2molSO3时,放出的热量为196.64kJ,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2molSO2和1molO2不能完全反应,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196.64kJ,故选C;(2)已知H2(g)+Br2(l)=2HBr(g) ΔH=-72kJ·mol-1,蒸发1mol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kJ,则H2(g)+Br2(g)=2HBr(g) ΔH=-102kJ·mol-1,Δ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则有-102=436+200-2a,解得a=369;(3)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与生成1mol氢化物时的△H的关系为: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主族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生成气态氢化物越容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而根据热力学,能量越低越稳定。a、b、c、d依次为H2Te、H2Se、H2S、H2O。即b为H2Se的生成热数据,则H2Se分解放热,且△H=-81kJmol,所以H2Se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Se(g)=Se(s)+H2(g)ΔH=-81kJ·mol-1,故本题答案为:H2Se(g)=Se(s)+H2(g)ΔH=-81kJ·mol-1;(4)如图所示,反应历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对能量差值最大的为最大能垒,即N(CH3)3+OH*+H*=N(CH3)3(g)+H2O(g),反应过程中活化能最大,活化能=2.21 eV -1.02 eV =1.19 eV;(5)CO的相对能量与CH2O的相比较低,较稳定,得到的相对较多;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速率由慢反应决定,即反应历程中活化能较高的反应*CO+*OH*CO+*H2O决定反应速率,所以将*CO+*OH*CO+*H2O变化的活化能降低,即可增大反应速率,A项符合题意。16.(1)(2) 正反应的活化能(或者断裂1molSO2(g)和1/2molO2(g)中的化学键所需总能量) -42.5(3) 小于 2.02 (或)【详解】(1),因此1mol气态肼(H2N一NH2)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①由图可知,图中E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或者断裂1molSO2(g)和1/2molO2(g)中的化学键所需总能量);②图中所示方程式i为:,又知ii:,根据盖斯定律可知i-ii×得。(3)由图可知,水煤气变换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1.86-(-0.16)eV=2.02eV;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或)。17.(1)2NH3+2O2 N2O+3H2O(2) BC NaNO3 NO -136.2 NO-2e-+H2O=NO+2H+(3)3HClO+2NO+H2O=3Cl-+2NO+5H+【详解】(1)NH3与O2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2O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2O2 N2O+3H2O;故答案为:2NH3+2O2 N2O+3H2O。(2)①A.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气体不能充分反应,故A错误;B.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可使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故B正确;C.吸收尾气过程中定期补加适量NaOH溶液,可使气体充分反应,故C正确;综上所述BC符合;②吸收后得到NaNO2和NaNO3的混合溶液,经浓缩、结晶、过滤得到NaNO2和NaNO3晶体,杂质为NaNO3;由吸收反应可知,若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大于1:1,NO不能被完全吸收,因此,吸收后排放的尾气中含量较高的氮氧化物是NO;③①2NO2(g)+H2O(1)=HNO3(aq)+HNO2(aq) △H1=-116.1kJ/mol; ②3HNO2(aq)=HNO3(aq)+2NO(g)H2O(1) △H2=+75.9kJ/mol;③3NO2(g)+H2O(1)=2HNO3(aq)+NO(g)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③=,则△H===-136.2 kJ/mol;④HNO2溶液电解产生硝酸,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式为NO-2e-+H2O=NO+2H+;(3)HClO氧化NO生成Cl-和NO,其离子方程式为3HClO+2NO+H2O=3Cl-+2NO+5H+;故答案为:3HClO+2NO+H2O=3Cl-+2NO+5H+。18.(1)AD(2) 465 不变(3) N2H4+2HCl=N2H6Cl2 -1310.4【详解】(1)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比如燃烧,A正确;B.化学键断裂时会吸收能量,B错误;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表现为放热反应,C错误;D.反应物的总键能高于生成物的总键能表现为吸热反应,D正确;故正确的选AD;(2)根据反应CH4(g)+H2O(g)=CO(g)+3H2(g) ΔH=+206.4kJ/mol,ΔH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所以(4×415.1+2a)−(1076+3×436) =+206.4,a=465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反应的焓变,所以ΔH不变;(3)①N2H4的电子式为: ;②联氨相当于二元弱碱,与过量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HCl=N2H6Cl2;③根据已知,N2(g)+2O2(g)=2NO2(g) ΔH=+66.4kJ/mol 反应IN2H4(l)+O2(g)=N2(g)+2H2O(g) ΔH=-534kJ/mol 反应IIH2O(g)=H2O(l) ΔH=-44.0kJ/mol 反应III根据盖斯定律,将II×2−I+III×4可得目标方程式,所以其ΔH=(-534×2)-66.4+(-44)×4=−1310.4 kJ/mol。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1.某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B.石墨与金刚石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C. D.断裂1mol石墨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断裂1mol金刚石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多2.2023年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圆满闭幕,本届亚运会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零碳甲醇作为本届亚运会的火炬燃料,甲醇燃烧属于吸热反应B.吉祥物“江南忆”机器人所采用芯片的主要成分为硅单质C.亚运会纪念章“琮琮”是由锌合金镀金制成的,锌合金镀金属于合成材料D.场馆全部使用绿色能源,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碳中和就是不排放二氧化碳3.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黄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多B.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 D.已知中和热,若将含0.5mol 的浓溶液与含1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要大于57.3kJ4.25℃、101kPa条件下,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能正确表示甲烷燃烧热的是A. B. C.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的过程中,能量变化均相同B.同温同压不,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同C.已知:①,②,则C(s,石墨)=C(s,金刚石) ∆H=+1.5kJ∙mol-1,石墨比金刚石稳定D.已知:①,②,则a>b6.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不正确的是A.由 ,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B.在稀溶液中: ,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C.在101 kPa时,4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1.6 kJ热量,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D.已知 ,则1 mol S(s)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0.1 kJ7.几种物质间的转化焓变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ΔH3>ΔH4 B.ΔH1>ΔH6C.ΔH1+ΔH2+ΔH3+ΔH4+ΔH5=0 D.H—H的键能为ΔH28.已知碘化氢分解吸热,分以下两步完成:2HI(g)→H2(g)+2I•(g);2I•(g)→I2(g),下列图像最符合上述反应历程的是A. B.C. D.9.一定温度下,的氯化、溴化反应势能图及一段时间后产物的选择性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的氯化、溴化反应的均小于0B.稳定性:C.D.和的键能差10.某教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磁力搅拌器通电后,搅拌磁子能高速转动。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溶液密度均近似为1 g/mL,反应后生成的溶液比热容c约为4.18 J/(g·℃),且忽略量热计等的比热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时体系的温度变化情况A.隔一段时间需打开止水夹放出气体,防止容器内压强过大,但此操作会造成一定的热量损失B.相同条件下,用醋酸溶液代替盐酸会使测得的△H偏大C.该实验测得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约为56 kJD.用注射器分多次缓慢注入50 mL 0.55 mol/LNaOH溶液,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11.肼在不同条件下分解产物不同,200℃时在Cu表面分解的机理如图1。已知200℃时:反应Ⅰ: 反应Ⅱ: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1所示过程①是放热反应、②是吸热反应。B.反应Ⅱ的能量过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C.200℃时,肼分解生成氮气和氢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D.断开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和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12.某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的发生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B.该反应可看成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被生成物所“储存”C.该图可表示活泼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D.该反应过程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13.2023年杭州亚运会火炬使用了聚酰胺材料,并以废碳再生产的“绿色甲醇”作燃料,实现碳循环内的零排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醇燃烧放出热量 B.聚酰胺属于高分子材料C.甲醇燃烧不产生 D.废碳再生有利于实现碳中和1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更少B.C(石墨,s)=C(金刚石,s) ΔH>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C.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D.已知H+(aq)+OH-(aq)=H2O(l) ΔH=-57.3kJ/mol,则向100mL1mol/L盐酸中加入4.0gNaOH固体,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二、非选择题15.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在容器中充入2mol和1mol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值一定___________。A.等于196.64kJ B.小于98.32kJ C.小于196.64kJ D.大于196.64kJ(2)已知 ,蒸发1mol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kJ,其他相关数据如下表:则表中 。(3)热力学标准态(298.15K、101kPa)下,由稳定单质发生反应生成1mol化合物的反应热叫作该化合物的生成热()。图甲为氧族元素中的氧、硫、硒(Se)、碲在生成1mol气态氢化物时的焓变数据,根据焓变数据可确定a、b、c、d分别代表那种元素,试写出硒化氢在上述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三甲胺[]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最近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使用铜催化剂将N,N―二甲基甲酰胺[,简称DMF]转化为三甲胺的合成路线。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单一DMF分子在铜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 eV,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 。(5)采用真空封管法制备磷化硼纳米颗粒,在发展非金属催化剂实现电催化还原制备甲醇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容易得到的副产物有CO和,其中相对较多的副产物为 ,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速率较慢,要使反应速率加快,主要降低下列变化中 (填字母)的能量变化。A. B.C. D.16.氮、硫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1)键能是指在将1mol理想气体分子AB拆开为中性气态原子A和B所需的能量。已知下列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写出1mol气态肼(H2N一NH2)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2)已知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①图中E表示: 。②又知,请根据上图求出反应的△H= kJ·mol-1。(3)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可知水煤气变换的△H 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 eV,写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17.N2O、NO和NO2等氮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物。含有氨氧化物的尾气需处理后才能排放。(1)N2O的处理,N2O是硝酸生产中氨催化氧化的副产物,用特种催化剂能使N2O分解。NH3与O2在加热和催化制作用下生成N2O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和NO2的处理。已除去N2O的硝酸尾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主要反应为NO+NO2+2OH-=2+H2O、2NO2+2OH-=++H2O①下列措施能提高尾气中NO和NO2去除率的有 (填字母)。A.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B.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C.吸收尾气过程中定期补加适量NaOH溶液②吸收后的溶液经浓缩、结晶、过滤,得到NaNO2晶体,该晶体中的主要杂质是 (填化学式);吸收后排放的尾气中含量较高的氮氧化物是 (填化学式)。③用水吸收NOx的相关热化学方程式如下:2NO2(g)+H2O(1)=HNO3(aq)+HNO2(aq) △H=-116.1kJ/mol;3HNO2(aq)=HNO3(aq)+2NO(g)H2O(1) △H=+75.9kJ/mol反应3NO2(g)+H2O(1)=2HNO3(aq)+NO(g)的△H= kJ/mol。④用稀硝酸吸收NO得到HNO3和HNO2的混合溶液,电解该混合溶液可获得较浓的硝酸。写出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 。(3)NO的氧化吸收。用NaClO溶液吸收硝酸尾气,可提高尾气中NO的去除率。在酸性NaClO液中,HClO氧化NO生成Cl-和,其离子方程式为 。18.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在生活、生产、科技及科研中应用广泛。(1)下列有关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B.化学键断裂时通常放出能量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表现为吸热反应D.反应物的总键能高于生成物的总键能表现为吸热反应(2)甲烷可用于生产合成气,其反应为CH4(g)+H2O(g)=CO(g)+3H2(g) ΔH=+206.4kJ/mol,已知断裂1 mol相关化学键所需的能量如下表:则a= ,若加入催化剂改变上述反应历程,上述反应的 ΔH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联氨(又称肼,N2H4,无色液体)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火箭燃料。① 联氨分子的电子式为 。② 试写出联氨与过量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 已知:N2(g)+2O2(g)=2NO2(g) ΔH=+66.4kJ/mol N2H4(l)+O2(g)=N2(g)+2H2O(g) ΔH=-534kJ/molH2O(g)=H2O(l) ΔH=-44.0kJ/mol则2N2H4(l)+2NO2(g)=3N2(g)+4H2O(l) ΔH= kJ/mol。实验组号反应前体系的温度T1/℃反应后体系的温度T2/℃温度差(T2-T1)/℃120.824.13.3220.824.23.4320.924.33.4物质1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kJ436200a化学键O=ON-NN-HO-H键能/kJ·mol-1946497193391463化学键H-HO-HC-HC=O键能/(kJ·mol-¹)436a415.11076参考答案:1.D【详解】A.由图可知,1mol石墨所含能量低于1mol金刚石所含能量,所以石墨的稳定性强于金刚石,A错误;B.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由图可知,1mol石墨所含能量低于1mol金刚石所含能量,所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吸热反应,ΔH为正,所以ΔH=-393.5kJ/mol-(-395.4kJ/mol)=+1.9kJ/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s,石墨)=C(s,金刚石) ΔH=+1.9kJ/mol,C错误;D.C(s,石墨)=C(s,金刚石)的ΔH>0,所以断裂1 mol石墨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mol金刚石中的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多,所以,断裂1mol石墨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断裂1mol金刚石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多,D正确;故答案为:D。2.B【详解】A.甲醇燃烧属于放热反应,A错误;B.“江南忆”机器人所采用芯片的主要成分为硅单质,B正确;C.锌合金镀金是金属材料,C错误;D.“碳中和”指一段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D错误;答案选B。3.D【详解】A.等质量的同一物质气态时具有的能量大于固态时具有的能量,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黄分别完全燃烧,均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前者放出的热量多,故A错误;B.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时放出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中氢气是2mol,故B错误;C.碳酸钙的分解反应吸热,△H>0,故C错误;D.0.5molH2SO4与1molNaOH完全中和生成1molH2O,除了酸碱中和放出热量外,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故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故D正确;答案选D。4.C【详解】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甲烷的燃烧热为,则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1mol二氧化碳和2mol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所以其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故选C。5.C【详解】A.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的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不一定相同,与所用酸、碱的浓度、强弱等因素有关,A项错误;B.∆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的条件无关,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B项错误;C.根据盖斯定律,将①-②得C(s,石墨)=C(s,金刚石) ∆H=(-393.5kJ/mol) -(-395.0kJ/mol)=+1.5kJ/mol,1mol石墨具有的总能量比1mol金刚石具有的总能量低,能量越低越稳定,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C项正确;D.H2O(g)转化为H2O(l)放出能量,则2molH2(g)与1molO2(g)反应2molH2O(l)放出的热量更多,故b>a,D项错误;答案选C。6.C【详解】A.由焓变可知石墨的能量低,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A正确;B.浓硫酸稀释放热,则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故B正确;C.燃烧热是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所放出的热量,4 g H2物质的量即2mol完全燃烧放出571.6 kJ热量,则H2(g)的燃烧热是285.8kJ•mol-1,则 ,故C错误;D.固态硫变为气体硫会吸收热量,改用固态硫,则1 mol S(s)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0.1 kJ,故D正确;故选:C。7.D【详解】A.氧气分子变为两个氧原子的过程需要断裂化学键,吸收能量所以ΔH3>0,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水分子得过程会有新化学键的形成,释放能量所以ΔH4<0,故ΔH3>ΔH4,A正确;B.气态水分子能量高于液态水分子,所以液态水分子分解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的过程吸热更多,故ΔH1>ΔH6,B正确; C.ΔH2+ΔH3+ΔH4+ΔH5为反应的焓变,而ΔH1为其逆反应的焓变,数值相等,符号相反,所以ΔH1+ΔH2+ΔH3+ΔH4+ΔH5=0,C正确;D.ΔH2在为2mol氢气断裂2molH—H所需要的能量,D错误;答案选D。8.A【详解】根据题干描述,碘化氢分解的总反应是吸热的,而第二步是成键过程,一定是放热,故第一步必然吸热;A.结合图像,第一步吸热,第二步放热,总反应吸热,符合上述分析,故A符合题意;B.根据图像,总反应是放热反应,不符合上述分析,故B不符合题意;C.根据图像,第二步吸热,不符合上述分析,故C不符合题意;D.根据图像,第一步放热,第二步吸热,不符合上述分析,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9.C【详解】A.由图可知溴化的,氯化的,A错误;B.由于能量越低越稳定,由图可知,更稳定,B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① ;②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得 ;③ ;④ ,根据盖斯定律③-④得 ,所以,C正确;D.由图可知,① ,③ ,根据盖斯定律③-①得到 ,即 ,和的键能分别为、,则,D错误;答案选C。10.D【详解】A.隔一段时间需打开止水夹放出气体,放出气体同时会有热量带出,因此会造成一定的热量损失,A正确;B.相同条件下,用醋酸溶液代替盐酸,醋酸是弱酸部分电离,随着反应的进行会继续电离出氢离子,电离要吸热,最终放出热量值小,会使测得的△H偏大,B正确;C.根据Q=cm△t=4.18 J/(g·℃)×100ml×1g/ml×°C=1396.12J=1.396kJ,△H=-==-56kJ·mol-1,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约为56 kJ,C正确;D.用注射器注入50 mL 0.55 mol/LNaOH溶液要一次性迅速注入,以减少热量损失,D错误;答案选D。11.C【详解】A.图1所示过程①发生的是反应Ⅰ,该过程焓变小于零,是放热反应,过程②是的分解,由反应Ⅰ-反应Ⅱ×3可得,焓变大于零,该过程是吸热反应,A正确;B.反应Ⅱ是放热反应,生成物能量大于反应物能量,图2所示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B正确;C.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Ⅰ-2×反应Ⅱ得 ,C错误;D.由于反应Ⅰ为放热反应,因此断开中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和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D正确;故答案选:C。12.B【分析】由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为放热反应。【详解】A.加热是反应条件,与反应吸放热没有必然联系,故该反应的发生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A正确;B.吸热反应可看成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被生成物所“储存”,B错误;C.活泼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符合题意,C正确;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释放的能量,D正确;故选B。13.C【详解】A.燃烧均为放热反应,A正确;B.聚酰胺是有机高分子材料,B正确;C.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错误;D.废碳再生有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故选C。14.C【详解】A.燃烧为放热反应,反应物中气态S比固态S的能量高,则前者放热多,故A正确;B.焓变为正,可知石墨能量低,则石墨更稳定,故B正确;C.反应的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则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相同,故C错误;D.NaOH溶解放出热量,所以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故D正确;故选:C。15.(1)C(2)369(3)H2Se(g)=Se(s)+H2(g)ΔH=-81kJ·mol-1(4) 1.19 N(CH3)3+OH*+H*=N(CH3)3(g)+H2O(g)(5) CO A【详解】(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O2(g)+O2(g) SO3(g) ΔH=98.32 的含义,可知SO2和O2反应生成1molSO3时放出的热量为98.32kJ,所以生成2molSO3时,放出的热量为196.64kJ,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2molSO2和1molO2不能完全反应,所以放出的热量小于196.64kJ,故选C;(2)已知H2(g)+Br2(l)=2HBr(g) ΔH=-72kJ·mol-1,蒸发1mol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kJ,则H2(g)+Br2(g)=2HBr(g) ΔH=-102kJ·mol-1,ΔH=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则有-102=436+200-2a,解得a=369;(3)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与生成1mol氢化物时的△H的关系为: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主族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生成气态氢化物越容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而根据热力学,能量越低越稳定。a、b、c、d依次为H2Te、H2Se、H2S、H2O。即b为H2Se的生成热数据,则H2Se分解放热,且△H=-81kJmol,所以H2Se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Se(g)=Se(s)+H2(g)ΔH=-81kJ·mol-1,故本题答案为:H2Se(g)=Se(s)+H2(g)ΔH=-81kJ·mol-1;(4)如图所示,反应历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对能量差值最大的为最大能垒,即N(CH3)3+OH*+H*=N(CH3)3(g)+H2O(g),反应过程中活化能最大,活化能=2.21 eV -1.02 eV =1.19 eV;(5)CO的相对能量与CH2O的相比较低,较稳定,得到的相对较多;上述合成甲醇的反应速率由慢反应决定,即反应历程中活化能较高的反应*CO+*OH*CO+*H2O决定反应速率,所以将*CO+*OH*CO+*H2O变化的活化能降低,即可增大反应速率,A项符合题意。16.(1)(2) 正反应的活化能(或者断裂1molSO2(g)和1/2molO2(g)中的化学键所需总能量) -42.5(3) 小于 2.02 (或)【详解】(1),因此1mol气态肼(H2N一NH2)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①由图可知,图中E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或者断裂1molSO2(g)和1/2molO2(g)中的化学键所需总能量);②图中所示方程式i为:,又知ii:,根据盖斯定律可知i-ii×得。(3)由图可知,水煤气变换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1.86-(-0.16)eV=2.02eV;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或)。17.(1)2NH3+2O2 N2O+3H2O(2) BC NaNO3 NO -136.2 NO-2e-+H2O=NO+2H+(3)3HClO+2NO+H2O=3Cl-+2NO+5H+【详解】(1)NH3与O2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2O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2O2 N2O+3H2O;故答案为:2NH3+2O2 N2O+3H2O。(2)①A.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气体不能充分反应,故A错误;B.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可使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故B正确;C.吸收尾气过程中定期补加适量NaOH溶液,可使气体充分反应,故C正确;综上所述BC符合;②吸收后得到NaNO2和NaNO3的混合溶液,经浓缩、结晶、过滤得到NaNO2和NaNO3晶体,杂质为NaNO3;由吸收反应可知,若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大于1:1,NO不能被完全吸收,因此,吸收后排放的尾气中含量较高的氮氧化物是NO;③①2NO2(g)+H2O(1)=HNO3(aq)+HNO2(aq) △H1=-116.1kJ/mol; ②3HNO2(aq)=HNO3(aq)+2NO(g)H2O(1) △H2=+75.9kJ/mol;③3NO2(g)+H2O(1)=2HNO3(aq)+NO(g)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③=,则△H===-136.2 kJ/mol;④HNO2溶液电解产生硝酸,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式为NO-2e-+H2O=NO+2H+;(3)HClO氧化NO生成Cl-和NO,其离子方程式为3HClO+2NO+H2O=3Cl-+2NO+5H+;故答案为:3HClO+2NO+H2O=3Cl-+2NO+5H+。18.(1)AD(2) 465 不变(3) N2H4+2HCl=N2H6Cl2 -1310.4【详解】(1)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比如燃烧,A正确;B.化学键断裂时会吸收能量,B错误;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表现为放热反应,C错误;D.反应物的总键能高于生成物的总键能表现为吸热反应,D正确;故正确的选AD;(2)根据反应CH4(g)+H2O(g)=CO(g)+3H2(g) ΔH=+206.4kJ/mol,ΔH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减去生成物的总键能,所以(4×415.1+2a)−(1076+3×436) =+206.4,a=465 ;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反应的焓变,所以ΔH不变;(3)①N2H4的电子式为: ;②联氨相当于二元弱碱,与过量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HCl=N2H6Cl2;③根据已知,N2(g)+2O2(g)=2NO2(g) ΔH=+66.4kJ/mol 反应IN2H4(l)+O2(g)=N2(g)+2H2O(g) ΔH=-534kJ/mol 反应IIH2O(g)=H2O(l) ΔH=-44.0kJ/mol 反应III根据盖斯定律,将II×2−I+III×4可得目标方程式,所以其ΔH=(-534×2)-66.4+(-44)×4=−1310.4 kJ/mol。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