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01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02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03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04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05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06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07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08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反佛斗争,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思想及宗教的新变化 ——儒学、道教和佛教
    材料一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分裂与动荡不安,百姓的苦难与被拯救的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传统的儒,道并存并进,为隋唐时期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洪修平 《儒佛道三教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材料二 “南朝的权贵有不少狂热的佛教信徒,他们与僧人过从甚密,讨论佛理,互相唱和。南朝统治者甚至亲自斋僧,主持法会,讲经说法。北朝统治者则不惜劳民伤财去开凿石窟,兴造规模浩大的石窟工程。 ——晁福林 《中国古代史》
    佛教在中国的新发展与新变化:
    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战乱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②统治者对佛教的支持。③佛教学习借鉴儒、道的思想,有利于佛教的盛行
    材料三 所谓“格义”,就是引用中国固有的思想或概念来比附解释佛教义理,以使人们更易理解并接受佛教。一般认为,这种方法始创于晋代的竺法雅。………….从实际情况来看,早期译经用“无为”来译“涅架”,把“释迎牟尼”译为“能仁” ……“格义”的方法由此而产生,并很快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汉魏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 ——洪修平 《儒佛道三教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材料四 两晋时,随着魏晋玄学的盛行,佛教般若学也依附于玄学而得以大兴。……并在玄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佛教般若学派“六家七宗",玄佛合流蔚为时代思潮。由于玄学本身是儒、道兼综,因而两晋的玄佛合流实际上也就具有了三教融合的意义。 ——洪修平《儒佛道三教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本土化趋势的表现:1.人们采用“格义“的方法去理解佛教,并得到广泛的流行2.以传统的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的方式去阐释佛教,使得佛教能够在中国迅速的传播3.两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佛教本土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佛教的弊端:①佛教的广泛传播,广修寺庙,耗费钱财耗费了大量的钱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佛教涉嫌通罪造反,对统治者的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表现:统治者: “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民间反佛: 南北朝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经学和名教衰颓,是魏晋以来文化转折的一大标志。经学在两汉享有“国宪”地位,士人“咸资经术”。然而,魏晋间“汉师拘虚迂阔之义, 已为世人所厌”,结果是“公卿士庶,罕通经业”。魏帝曹髦巡视太学,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矛盾的问题反复诘难经师,令经师瞠目结舌。这与汉代帝王亲临太学讲经恰成反照。 衰弱的经学已经无力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做出理论论证,名教危机成为必然。……然而,魏晋南北朝间的朝代变换和社会动荡,使贵族们“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加上佛教人生观、社会观的影响,纲常名教受到空前强劲的冲击。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
    变化:自汉武帝以来儒学独尊的地位被打破,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儒学复兴:①针对这一现象,儒学家们提出了“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其中,要为注意的是,“三教合一”指的是三个教派相互渗透,关系和谐,而不是合三为一)②唐朝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宣扬儒学的正统思想,用儒学的天命论和性情说对佛教与道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倡儒家道统和伦理纲常。其主要代表作《谏迎佛骨表》、《原道》等
    内容:1.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2.唐朝时期,唐皇帝自认为是道教始祖李耳的后裔,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背景:魏晋时期,政治残杀的频繁,导致统治者集团分裂,社会危机严重。儒家思想的地位动摇,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内容: 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2.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万物根本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4.政治上“无为”,生活要任其“自然“,社会上要崇尚“清淡“。
    【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完成表1。
    表1 三国至隋唐主要文学流派及代表人物汇总表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节选自曹操《短歌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探究一:社会变迁对唐诗发展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探究二:为什么唐朝时期诗歌成就达到新高峰?(1)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昌盛,对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唐代政治上长期统一,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发展了民间文学,为广大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3)唐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还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丰富了唐诗的内容。(4)唐朝的统治者提倡科举,兴办学校,选拔人才,修订史书等等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①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②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到隋唐五代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等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曹顺仙编著《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析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成就卓越的原因。
    原因:①政府为巩固统治,提倡、扶植科技发展;②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③求真务实、探索的学风;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⑤教育的发展;⑥社会需求的推动等。
    1.佛教东传中国(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3)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功绩(1)携带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 出重大贡献(2)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 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佛教的外传(1)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2)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2)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3.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新发展时期。中华文化在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与科技,中外文化交流上取得了新成就。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不断吸取,吸纳外来优秀文化,体现出了强大的包容性,体现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特点,中华文化得到了高度且辉煌的发展,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a href="/ls/tb_c16029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评课课件ppt</a>,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自我检测连连看,东汉末·建安文学,东晋·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洛神赋图,本课小结,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a href="/ls/tb_c16029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课件ppt</a>,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儒学的发展,独尊地位繁盛之势,道精神,复兴儒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发展,佛教的传播和反佛,麦积山石窟,龙门摩崖三佛龛全景,龙门万佛洞正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a href="/ls/tb_c16029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文配套课件ppt</a>,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魏晋玄学思潮,甲骨文,曹操书法,“书圣”王羲之,《黄庭经》,《初月帖》草书,行草书,《丧乱帖》,痛贯心肝,奈何奈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3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