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试卷(单元解读+教师版 +学生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927649/2-171992918496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试卷(单元解读+教师版 +学生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927649/2-171992918501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试卷(单元解读+教师版 +学生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927649/2-171992918504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试卷(单元解读+教师版 +学生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927649/1-17199291792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试卷(单元解读+教师版 +学生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927649/1-171992917927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试卷(单元解读+教师版 +学生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927649/1-17199291793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试卷(单元解读+教师版 +学生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927649/0-171992917666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数学九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精品同步测试题
展开知识点01:统计表定义
是表现数字资料整理结果的最常用的一种表格.是由纵横交叉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
统计调查所得来的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得到说明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中,就形成“统计表”。
知识点02:统计表构成及格式
一般由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1)表头应放在表的上方,它所说明的是统计表的主要内容。
(2)行标题和列标题通常安排在统计表的第一列和第一行,它所表示的主要是所研究问题的类别名称和指标名称,通常也被称为“类”。
(3)表外附加通常放在统计表的下方,主要包括资料来源、指标的注释、必要的说明等内容。
知识点03:统计表的分类
统计表形式繁简不一,通常是按项目的多少,分为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两种.只对某一个项目数据进行统计的表格,称为单式统计表,也称之为简单统计表.统计项目在2个或2个以上的统计表格,称之为复式统计表。
1.按作用不同:统计调查表、汇总表、分析表。
2.按分组情况不同: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
(1)简单表:即不经任何分组,仅按时间或单位进行简单排列的表。
(2)简单分组表:即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的表。
(3)复合分组表:即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的表。
知识点04:收集、整理数据
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
知识点05:数据的简单分析
1. 统计过程中,把数据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2. 分类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①收集数据;②分类整理数据;③分析数据。
知识点06:上学时间
1. 运用所学的统计方面的知识,调查同学们每天上学用的时间,把收集的数据分段整理、比较,简单说明实际情况。
2. 体会数据的不确定性、随机性。
3. 感受获得劳动成果时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考点01:数据整理与收集
【典例分析01】淘气在二(1)班对“周末最喜欢做的事”进行了调查记录。
(1)把调查记录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2)淘气一共调查了 40 名同学,喜欢 看电视 的同学最多,喜欢 阅读 和喜欢 运动 的同学一样多。
【分析】(1)根据情况记录表中数据,直接填表即可。
(2)将人数相加即可求出总人数。比较表中各数据的多少,即可得出喜欢哪种的人数最多,喜欢哪两种的一样多。
【解答】解:(1)
(2)17+8+8+7
=25+8+7
=40(名)
7<8=8<17
答:淘气一共调查了40名同学,喜欢看电视的同学最多,喜欢阅读和喜欢运动的同学一样多。
故答案为:17,8,8,7;40,看电视,阅读,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从原始数据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已有数据认真统计即可。并能根据表中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变式训练01】如表是六(1)班同学体检视力测试情况统计。
(1)照样子,根据统计表在如图中标出每个同学的视力情况。
(2)人体正常视力范围是5.0~5.2,5.0及以上视力属于达标,六(1)班视力达标的有 22 人;不达标的人数及近视人数有 18 人,占全班总人数的。
【分析】(1)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在图中画×即可。
(2)把5.0~5.2的人数相加即可得六(1)班视力达标的人数。把所有得人数相加求出总人数,再减5.0~5.2的人数,即可得不达标的人数及近视人数,再用除法计算即可得占的分率。
【解答】解:(1)
(2)15+5+2=22(人)
1+1+1+1+1+2+1+4+6+15+5+2
=5+2+1+4+6+15+5+2
=40(人)
40﹣22=18(人)
18÷40=
答:六(1)班视力达标的有22人;不达标的人数及近视人数有18人,占全班总人数的。
故答案为:22,18。
【点评】本题考查简单的统计表,从中读出数据,由此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应用。
【变式训练02】统计。
(1)按要求整理到如表中
(2)涂一涂。
【分析】(1)从图中分别数出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个数填在表中,把三种图形的个数相加填入合计中;
(2)根据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个数,表示它们的条形中从下到上涂相应个数的格子。
【解答】解:(1)
(2)
故答案为:13,4,6,3。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数正确各种图形的个数,掌握用方格的个数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方法。
【变式训练03】超市里购物.
(1)明明要买一个羽毛球和一个文具盒.付给营业员20元钱,要找给他多少钱?
(2)你还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提一个并解答.
【分析】(1)先根据加法的意义,用加法求出买一个羽毛球和一个文具盒一共花多少元,然后用付出的钱减去花的钱数即可.
(2)买一个文具盒比买一根跳绳多花多少元?根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解答.
【解答】解:(1)20﹣(10.20+6.80)
=20﹣17
=3(元);
答:要找回3元钱.
(2)买一个文具盒比买一根跳绳多花多少元?
10.2﹣4.8=5.4(元);
答:买一个文具盒比买一根跳绳多花5.4元.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统计全校小学各年级男、女学生人数情况并制成统计表,设计的“表头”最合适的应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题意得出此统计表需要表示出,性别、人数与年级,所以制表时需要考虑性别、人数与年级,而此表重点反映的人数.据此解答.
【解答】解:因为制表时需要考虑性别、人数与年级,而此表重点反映的人数.
所以B项设计比较合理.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制表时设计统计表的表头,关键是根据要统计的内容来设计表头.
2.王叔叔想统计一下最近一周的股票走势,应选用( )比较好.
A.单式统计表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D.复式统计表
【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要表示一周的股票走势,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解答】解:因为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所以王叔叔想统计一下最近一周的股票走势,应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好.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掌握统计图的分类以及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作用.
3.六(1)班投票选举班委,10名同学参加竞选(以编号代替姓名),全班46名同学参加了投票选举,得票情况如下.
得票数过半的同学才能当选本届班委,那么本次投票选举中共有( )名同学竞选成功.
A.6B.7C.8D.10
【分析】根据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把10名同学的得票数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解:44>42>37>35>33>28>22>21>19>16,
超过半数的有9号、2号、4号、10号、1号、6号6名同学.
答:9号同学得票最多,有6名同学竞选成功.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5支装的一盒钢笔共70元,小英买了4盒,他付给售货员300元,他买了多少支笔?解答这个问题必须用到的数学信息是( )
A.70元4盒300元B.5支、70元
C.5支4盒
【分析】要求他买了多少支钢笔,应知道一盒钢笔有几支,买了几盒,由题可得每盒5支,买了4盒,据此解答。
【解答】解:根据题意与分析,要求他买了多少支钢笔,解答这个问题所必须要用到的数学信息是每盒5支,买了4盒。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问题找条件应用题,要仔细分析数量关系。
5.学校设立“红领巾交换书屋”鼓励学生课外借阅。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校长想了解全校学生年阅读量情况。以下( )同学介绍的关于书屋的信息对他最有帮助。
A.B.
C. D.
【分析】根据题意,校长想了解全校学生年阅读量情况,关键信息是去年一年的阅读量和全校学生,因此从此方向选择信息。
【解答】解:通过题意可知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年阅读量情况,必须知道去年的全校的信息,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的能力。
二.填空题(共5小题)
6.三(3)班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如下)
三(3)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140 厘米。
【分析】先求出这个小组同学的身高和,进而根据“这个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人数=平均身高”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132+137+142+144+145)÷5
=700÷5
=140(厘米)
答: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故答案为:140。
【点评】此题应根据这个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人数和平均身高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7.在班长竞选中,同学们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选票(一个“正”字代表5票),小字得了5个“正”字,一共是 25 票。
【分析】根据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一般采用画“正”字的方法,一个“正”字代表5票,小字得了5个“正”字,求小字一共得了多少票,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解答。
【解答】解:5×5=25(票)
答:小字得了25票。
故答案为:25。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及应用,表内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应用。
8.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成 统计表 外,还可以绘成 统计图 。
【分析】再统计数据中,可以利用 统计表统计整理数据,还可以利用统计图整理数据。据此解答。
【解答】解: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成统计表外,还可以绘成统计图。
故答案为:统计表,统计图。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9.下面是郑州科技馆周末接待参观人数的情况.
(1)周末这两天共计接待 1762 人次;
(2)周六比周日共计多接待 52 人次.
【分析】(1)求两天接待的总人次数,就把两天接待的人次数相加即可;
(2)求周六比周日冬今多接待的人次数,就用周六接待的人次数减去周日接待的人次数即可.
【解答】解:(1)907+855=1762(人次)
答:周末这两天冬今接待 1762人次.
(2)907﹣855=52(人)
答:周六比周日冬今多接待 52人次.
故答案为:1762,52.
【点评】解决本题先从统计表中读出数据,再根据加减法的意义求解.
10.我会算.
【分析】用原有的数量减去卖出的数量,就是还剩下的数量,由此求解.
【解答】解:12﹣4=8(瓶)
11﹣5=6(个)
14﹣6=8(副)
即:
故答案为:8,6,8.
【点评】解决本题根据关系式:还剩的=原有的﹣卖出的进行求解.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1.《数据收集整理》这单元学会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用“正”记录数据很方便。 √
【分析】整理数据时,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比较简便;“正”字的一笔代表1个数据,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由此判断即可。
【解答】解:根据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可知:用“正”字来记录数据很方便,一个“正”字表示5个数据,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灵活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用“正”字统计3月份天气情况,一个“正”字代表1天。 ×
【分析】一个正字有五画,那么利用正字统计3月份的天气情况,一个正字代表5天,据此判断。
【解答】解:用“正”字统计3月份天气情况,一个“正”字代表5天。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数据的方法。
13.整理数据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也可以用画符号的方法。 √
【分析】整理原始数据时的方法很多,如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可以用画“√”号的方法,也可以用画“△”字的方法,等等。
【解答】解:整理数据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也可以用画符号的方法。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统计量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灵活的选用即可。
14.在调查统计三(1)班同学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情况时,可以用画“×”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
【分析】数据整理和收集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只要合情合理,便于操作即可。
【解答】解:在调查统计三(1)班同学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情况时,可以用画“×”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数据的整理和收集的方法。
15.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是最好的方法。 √
【分析】本题考查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科学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学习方法不科学造成效率低下,则事倍而功半。
【解答】解:学习意味着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题文中的判断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审清题意、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题干判断即可。
四.应用题(共5小题)
16.如表是某地2021年6月份的天气情况。
(1)整理天气情况,把整理的结果涂一涂。
(2)比多 5 天,比少 4 天。全月一共有 30 天。
【分析】根据统计表先整理数据,再一格代表1进行涂色统计图,最后根据统计图比较数据完成问题。
【解答】解:(1)如图:
(2)12﹣7=5(天)
11﹣7=4(天)
12+7+11=30(天)
答:比多5天,比少4天。全月一共有30天。
故答案为:5,4,30。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图的应用及解答问题。
17.下面分别是三(1)班和三(2)班图书角课外书的统计情况。
(1)三(1)班共有课外书 85 本,三(2)班共有课外书 100 本。
(2)三(1)班的故事书比三(2)班的多 30 本。
(3)两个班都想要再买一些课外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分析】(1)根据加法的意义,把两个班的课外书的本数分别合并起来即可。
(2)根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几用减法解答。
(3)因为社会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再卖一些科技书。
【解答】解:(1)30+45+10
=75+10
=85(本)
45+15+40
=60+40
=100(本)
答:三(1)班共有课外书85本,三(2)班共有课外书100本.
(2)45﹣15=30(本)
答:三(1)班的故事书比三(2)班多30本。
(3)因为社会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再卖一些科技书。
故答案为:85,100;30。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8.先数一数,再填一填。
(1)数一数,把结果整理在表格中。
(2) 苹果 最多, 梨 最少。 桃子 和 香蕉 同样多。
(3)苹果比桃多 2 个,梨比苹果少 4 个。
【分析】一行一行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解答,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解答】解:(1)
(2)苹果最多,梨最少。桃子和香蕉同样多。
(3)7﹣5=2(个)
7﹣3=4(个)
因此苹果比桃多2个,梨比苹果少4个。
故答案为:3,5,5,7;苹果,梨,桃子,香蕉;2,4。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数据的整理及应用。
19.根据表中信息,陈老师想用900元买下面三样商品,够吗?
【分析】根据图表中的信息,把三种物品的价格相加,再与900元作比较即可。
【解答】解:178+385+287=850(元)
850<900
答:900元买三样商品,够。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物品的总价,用加法计算。
20.超市仓库中的三种水果重量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解决问题.
(1)这三种水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2)苹果比香蕉多多少千克?
(3)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分析】(1)把三种水果的质量相加,即可求出这三种水果重多少千克,计算时估算即可;
(2)用苹果的质量减去香蕉的质量即可求解;
(3)可以仿照(2)进行提问,如香蕉的质量比梨的质量多多少千克,计算时用香蕉的质量减去梨的质量即可.
【解答】解:(1)126+285+469
≈130+290+470
=890(千克)
答:这三种水果大约重890千克.
(2)469﹣285=184(千克)
答:苹果比香蕉多184千克.
(3)问题:香蕉的质量比梨的质量多多少千克?
285﹣126=159(千克)
答:香蕉的质量比梨的质量多159千克.
【点评】解决本题先从表格中读出数据,再根据加减法的意义求解.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兰兰家去年12月底的电表读数是485,下表是她家今年上半年(1月﹣6月)的电表读数。(单位:千瓦时)
兰兰家上半年(1月﹣6月)总的用电量是( )千瓦时。
A.693B.172C.208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可知,电表是连续计数的,所以用6月底电表上的读数减去去年12月底电表上的读数,即可求出今年兰兰家上半年的用电总量。
【解答】解:693﹣485=208(千瓦时)
答:兰兰家上半年(1月﹣6月)总的用电量是208千瓦时。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李明调查了五个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刘玉的身高最高
B.刘玉一定比其他同学吃得多
C.赵兰最矮
【分析】根据统计表可知本题统计的是学生的身高,可把这几个同学的身高进行比较,可知谁最高,谁最低,据此解答.
【解答】解:143>142>141>139>138,所以刘玉的身高最高,赵兰的身高最矮.所以刘玉一定比其他同学吃得多不一定.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问题的能力.
3.胜利小学要统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制表时设计的表头是( )
A.B.
C.D.
【分析】根据题意得出此统计表需要表示出,性别、人数与年级,所以制表时需要考虑性别、人数与年级,而此表重点反映的人数,所以应该选C.
【解答】解:因为制表时需要考虑性别、人数与年级,而此表重点反映的人数,所以应该选C.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制表时设计统计表的表头,关键是根据要统计的内容来设计表头.
4.下面是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成绩统计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四(1)班每位同学的分数都是85分
B.四(3)班每位同学的分数都比另外二个班同学的分数高
C.全年段分数最高的一定在四(3)班
D.四(3)班总体成绩最好,四(2)班最差
【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应这组数据的中各个数据的大小,平均数会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由此进行判断。
【解答】解:A.四(1)的平均分是85分,有些同学的成绩可能高于85分,有些同学的成绩可能低于85分,因此,四(1)班每位同学的分数都是85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B.四(3)的平均分是90分,有些同学的成绩可能高于90分,有些同学的成绩可能低于90分,因此,四(3)班每位同学的分数都比另外二个班同学的分数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C.虽然四(3)的平均分比四(1)和四(2)高。但是全年段分数最高的不一定在四(3)班。因此,全年段分数最高的一定在四(3)。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D.因为四(3)的平均分比四(1)和四(2)高。所以四(3)班总体成绩最好,四(2)班最差。此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关于如图中桃子和香蕉的数量关系,( )描述的是错误的。
A.桃子的数量是香蕉的2倍
B.桃子的数量比香蕉多4个
C.桃子的数量是香蕉的4倍
【分析】桃子有8个,香蕉有4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数用除法;比多少用减法。
【解答】解:8÷4=2
8﹣4=4(个)
故选:C。
【点评】熟悉倍数关系及比多少的意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6.课外实践小组统计了一个停车场停放车辆的情况.
(1)这个停车场停放的小轿车比面包车多 11 辆.
(2)这个停车场一共停放了 28 辆车.
【分析】(1)根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解答.
(2)根据加法的意义,把停车场所停的各种车的辆数合并起来即可.
【解答】解:(1)17﹣6=11(辆)
答:这个停车场停放的小轿车比面包车多11辆.
(2)17+6+5=28(辆)
答:这个停车场一共停放了28辆车.
故答案为:11、28.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7.下面是某小学全校教师选择各种交通方式上班的情况统计表.
(1)该校教师选择 步行 上班的人数最多,选择 乘公交车 上班的人数最少.
(2)全校共有 57 名教师.
(3)如果新来了一名教师,他最可能选择 步行 上班.
【分析】(1)根据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加法的意义,把选择各种交通方式的人数合并起来就是全校教师人数.
(3)因为前面选择步行的教师最多,所以我认为他可能选择步行上班.
【解答】解:(1)18>14>13>12
答:该校教师选择步行上班的人数最多,选择乘公交车的人数最少.
(2)18+12+13+14=57(名)
答:全校共有57名教师.
(3)因为前面选择步行的教师最多,所以我认为他可能选择步行上班.
故答案为:步行、乘公交车;57;步行.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8.下面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图书调查情况统计表(每人最喜欢的图书只有一类)。
(1)最喜欢看文学类的男生有 6 人,最喜欢看科普类的女生有 5 人。
(2)最喜欢看科普类的男生比最喜欢看动漫类的男生多 6 人,最喜欢看动漫类的女生比最喜欢看文学类的女生多 3 人,全班共有 51 人。
【分析】(1)从统计图中可以直接看出最喜欢看文学类的男生有6人,最喜欢看科普类的女生有5人。
(2)用最喜欢看普类的男生数减去最喜欢看动漫类的男生数就可以得到最喜欢看科普类的男生比最喜欢看动漫类的男生多几人;用最喜欢看动漫类的女生数减去最喜欢看文学类的女生数就可以算出最喜欢看动漫类的女生比最喜欢看文学类的女生多几人;全班总人数就是把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看文化类、科普类、动漫类、其他类的人数加起来。
【解答】解:(1)最喜欢看文学类的男生有6人,最喜欢看科普类的女生5人。
(2)8﹣2=6(人)
所以最喜欢看科普类的男生比最喜欢看动漫类的男生多6人;
10﹣7=3(人)
所以最喜欢看动漫类的女生比最喜欢看文学类的女生多3人;
6+8+2+9+7+5+10+4
=14+2+9+7+5+10+4
=16+9+7+5+10+4
=25+7+5+10+4
=32+5+10+4
=37+10+4
=47+4
=51(人)
所以全班共有51人。
故答案为:6;5;6;3;51。
【点评】此题需要学生能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
9.下面是二(2)班同学出生的季节情况。
(1)把统计的人数填在上表中。
(2)二(2)班 秋 季出生的人数最多, 夏 季出生的人数最少。
【分析】(1)根据统计结果完成统计表。
(2)通过观察统计表可知,二(2)班秋季出生的人数最多,夏季出生的人数最少。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1)填表如下:
(2)二(2)班秋季出生的人数最多,夏季出生的人数最少。
故答案为:7、5、15、6;秋,夏。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0.一个自动生产线3分钟自动记录一次生产产品的总数量,下面是12分钟生产产品情况记录。
你是怎么理解表中的信息的,请写出其中的一条。 每分钟生产量是一定的,得出公式:总产量÷时间=单产量。(答案不唯一) 。
【分析】用产品数量除以时间,求出每分钟生产的数量,可知每分钟生产量是一定的,所以可求每小时生产个数。可知总产量÷时间=单产量。(答案不唯一)
【解答】解:54÷3=18(个)
108÷6=18(个)
162÷9=18(个)
216÷12=18(个)
通过计算可知:每分钟生产量是一定的,得出公式:总产量÷时间=单产量。(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每分钟生产量是一定的,得出公式:总产量÷时间=单产量。(答案不唯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单产量,总产量和时间三者间的关系,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1.用“正”字统计5月份天气情况,一个“正”字代表1天。 ×
【分析】正”有5笔,每一笔表示1个统计量,由此判断。
【解答】解:用写“正”字的方法统计5月份的天气情况,一个“正”字代表5天;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用“正”字表示统计量的方法,一个“正”字表示5。
12.统计表一定要有表的名称. √ .
【分析】制作统计图表时,必须把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进行分类填在表内,并在表格的上方写上统计表的名称,注明计量单位和制表时间,解答即可.
【解答】解:制作统计表时,要在表的上面写统计表的名称,在右上方写上制作日期,
所以“统计表一定要有表的名称”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统计表的制作,关键是熟知制作的过程.
13.要想知道“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可以先分组收集数据,再汇总统计结果。 √
【分析】要想知道“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可以先分组收集数据,即把每个月学生出生的人数收集起来,再汇总统计结果。
【解答】解:要想知道“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可以先分组收集数据,再汇总统计结果。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数据信息整合统计的能力。
14.在选班长的投票中,小明得到票数是“正正”,他得到了2票。 ×
【分析】根据数据整理的方法,一般情况是采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票数,一个“正”字表示5票。据此判断。
【解答】解:5×2=10(票)
所以他得了10票。
因此,题干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数据整理的方法及应用。
15.统计表与统计图是两个毫无关系的知识. × .
【分析】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统计数据的一种方法,用统计表的数据也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并且用统计图表示比用统计表更直观.据此判断.
【解答】解:由分析得:统计表和统计图多少统计数据的一种方法,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因此,统计表与统计图是两个毫无关系的知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及应用.
四.应用题(共5小题)
16.北京至成都的T7次列车票价如下表(单位:元)。
①9人从北京乘火车到成都参加展销会,买硬卧(上)比硬卧(下)车票少多少元?
②李叔叔带4000元钱去买票,9人都买硬卧(上)够吗?
【分析】①根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用减法解答。
②根据单价×数量=总价,求出买9张硬卧(上)一共需要多少元,然后与4000元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解:①428﹣399=29(元)
答:买硬卧(上)比硬卧(下)车票少29元。
②399×9=3591(元)
4000>3591
答:李叔叔带4000元钱去买票,9人都买硬卧(上)够。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7.阳光少儿书店第二季度图书销售情况如下表。
(1)请把表填写完整。
(2) 5 月份出售的文艺书最多。
(3)平均每月出售科技书 400 本。
(4)这家书店准备为7月份进书,你有什么建议?
【分析】(1)根据加减法的意义,分别求出4月的合计数、5月科技书的销售量,据此完成统计表。
(2)通过观察统计表可知,5月份销售的文艺书最多。
(3)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用除法解答。
(4)根据两种书的销售量,我建议多进文艺书。
【解答】解:(1)423+637=1060(本)
1224﹣833=391(本)
填表如下:
(2)5月份销售的文艺书最多。
(3)1200÷3=400(本)
答:平均每月出售科技书400本。
(4)我建议多进文艺书。
故答案为:5;400。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8.期间,王老师要带领小红、小明、小军、小丽4名同学坐火车从青岛到济南参加文艺演出.成人火车票每张120元,请你算一算所有成员买单程票共需多少钱?
【分析】根据火车票票价的规律,1.50米以上购买成人票,1.10﹣1.150米,购买半票,1.10米以下免票.由此可知:小红免票,小明半票,小军、小丽和王老师购买成人票,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120×3+120×
=360+60
=420(元),
答:所有成员买单程票共需420元.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9.二(2)班同学去树林采集树叶做标本,半小时后,采集的树叶情况如下:
(1)采集的有 25 片.
(2)采集的 枫叶 最多.
(3)采集的比少多少片?
(4)如果再采集30分钟,采集到的什么树叶可能最少?为什么?
【分析】(1)通过观察统计表可知,采集榆树叶有25片.
(2)根据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把采集的各种树叶的数量进行比较.
(3)根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用减法解答.
(4)如果再采集30分钟,采集到的银杏树叶可能最少,因为前30分钟采集的银杏树叶最少.据此解答.
【解答】解:(1)采榆树叶的有25片.
(2)45>30>25>15
答:采集的枫叶最多.
(3)30﹣15=15(片)
答:采集的银杏树叶比毛白杨树叶少15片.
(4)如果再采集30分钟,采集到的银杏树叶可能最少,因为前30分钟采集的银杏树叶最少.
故答案为:25;枫叶.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0.调查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
(1)最喜欢《小羊肖恩》的有 5 人,最喜欢 《疯狂动物城》 的人数最多.
(2)如果要组织二(2)班同学看一场电影,去看 《疯狂动物城》 最合适.
(3)你还能提出其她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分析】(1)根据表格,最喜欢《小羊肖恩》的有5人,再比较最喜欢的动画片这几种动画片的人数,找出最多的即可;
(2)根据(1)找出的最喜欢的人数最多的动画片,选择看这个电影最合适;
(3)可以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求最喜欢一种动画片的人数比另一种多或少多少人,解答时作差即可.(答案不唯一)
【解答】解:(1)最喜欢《小羊肖恩》的有5人;
5<11<12<18
即:最喜欢《疯狂动物城》的人数最多.
(2)如果要组织二(2)班同学看一场电影,去看《疯狂动物城》最合适.
(3)问题:最喜欢《超级飞侠》的人数比最喜欢《熊出没》的人数多多少人?
12﹣11=1(人)
答:最喜欢《超级飞侠》的人数比最喜欢《熊出没》的人数多1人.
故答案为:5,《疯狂动物城》,《疯狂动物城》.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观察统计表,并从统计表中得出信息,然后再进行计算、解答即可.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2022春•义马市期末)二月份的气温变化莫测。小明想知道三门峡市2022年2月份整月的气温变化趋势,他需要收集的数据是( )
A.2022年2月份每天的平均气温
B.2022年各月平均气温
C.2022年2月1日各时刻的气温
D.2022年各季度平均气温
【分析】二月份的气温变化莫测。小明想知道三门峡市2022年2月份整月的气温变化趋势,他需要收集的数据是2022年2月份每天的平均气温;由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二月份的气温变化莫测。小明想知道三门峡市2022年2月份整月的气温变化趋势,他需要收集的数据是2022年2月份每天的平均气温。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数据收集整理,要熟练掌握。
2.(2019秋•谯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是“北京﹣徐州”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814﹣148求的是( )之间的路线.
A.北京到徐州B.济南到徐州
C.天津西到徐州
【分析】通过观察统计表可知:北京到天津西的路程是148千米;北京到济南的路程的495千米;北京到徐州的路程是814千米;所以814﹣148求的是天津西到徐州的路程.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因为北京到天津西的路程是148千米,北京到济南的路程的495千米,北京到徐州的路程是814千米;
所以814﹣148求的是天津西到徐州的路程.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统计表.
如果制成条形统计图,每一格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的是( )
A.1B.2C.5D.10
【分析】根据统计表中所提供的数据,用1格代表2人比较合适,在图中绘制出喜欢每种早餐人数的直条图,标出数据等即可完成统计图.
【解答】解:(1)你认为一格代表2人比较合适,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如下: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观察条形统计图并从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再进行有关计算.注意,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写上标题,标上数据及绘图时间,直条宽度相同,分布均匀,美观大方.
4.(2022春•金牛区期末)下面是某服装批发店一个月卖出服装数量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1格代表( )比较合适。
A.600B.20C.100
【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显示可知,每个号码都是几百、几千的数,所以制作统计图时选择一格代表100最合适。
【解答】解:某服装批发店一个月卖出服装数量统计表,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1格代表100比较合适。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所给数据合理选择标准制作统计图的应用。
5.(2021春•九江期中)妙想在统计布娃娃个数时,用画“正”字来记录。“正正正”表示娃娃的个数是( )
A.3个B.15个C.18个
【分析】一笔表示1个布娃娃,一个“正”字有5画,所以表示5个布娃娃。三个“正”字加上三笔表示18个布娃娃。
【解答】解:5×3+3
=15+3
=18(个)
故“正正正”表示娃娃的个数是18个。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运用“正”来进行简单统计。
二.填空题(共5小题)
6.(2022春•温州期末)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10岁左右的儿童需从午餐中摄取不低于2926千焦的热量,和不超过50克的脂肪。如表是某学生午餐的搭配情况,今日的午餐 不符合 (填符合或不符合)营养标准。
【分析】根据表中的数据,算出三种菜的热量的总量和脂肪的总量,再跟营养标准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解:1095+1033+564=2692(千焦)
23+18+12=53(克)
2692<2926
53>50
所以今日的午餐不符合营养标准。
故答案为:不符合。
【点评】此题考查了理解和掌握统计表的特征,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7.(2021春•富县期中)下面是二(1)班学生用不同计数方法统计的本班同学牙齿健康情况。
(1)根据如图完成下列表格;
(2)二(1)班共有 27 名学生。
【分析】(1)一个正字代表5人,5个5个数,数一下几个正字,不完整的正字数一下有几画即可,其它对号,圆圈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解答完成表格;
(2)把所有表格的数据相加即可。
【解答】解:根据计数方法统计下表:
(1)如下表:
(2)21+3+2+1=27(名)
答:一共有27名学生。
故答案为:21,3,2,1;27。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用“正”字计数的方法以及根据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
8.(2020春•灯塔市期末)明明调查了班上同学最喜欢吃的早餐粥,情况如下.
(1)喜欢 八宝 粥的同学最多,喜欢 大米 粥的同学最少.
(2)明明调查了 20 名同学.
【分析】根据表中的统计信息,比较喜欢各类粥的人数即可得出喜欢哪种粥的同学最多,喜欢哪种粥的同学最少,求喜欢各类粥的人数的和,就是一共调查的人数。
【解答】解:根据表中统计信息,喜欢小米粥的同学有7人,喜欢八宝粥的同学有10人,喜欢大米粥的同学有3人,所以喜欢八宝粥的同学最多,喜欢大米粥的同学最少;
7+10+3=20(人),即明明调查了20名同学。
故答案为:(1)八宝,大米;(2)20。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9.(2022春•东莞市期中)数一数,填一填.
【分析】准确的数出图片中的各种图形,填空即可.
【解答】解:
故答案为:5,7,5,4,1.
【点评】本题考查统计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地数出不同图形的个数.
10.(2021春•余杭区期末)10岁左右儿童从午餐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选择表格中的 猪肉粉条 和 土豆炖牛肉 符合营养标准。
某小学食堂今日菜谱
【分析】根据加法的意义,用加法求出哪两种菜所含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2462+1095=3557(千焦)
25+23=48(克)
2462+899=3361(千焦)
25+15=40(克)
1095+899=1994(千焦)
3557>3361>2926>1994
40<48<50
答:选择猪肉粉条和土豆炖牛肉,或猪肉粉条和西红柿鸡蛋。
故答案为:猪肉粉条,土豆炖牛肉。(答案不唯一)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表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判断题(共5小题)
11.(2022春•单县期中)用“正”统计五月份的天气情况,一个“正”代表一天。 ×
【分析】一个正字有五画,那么利用正字统计5月份的天气情况,一个正字代表5天,据此判断。
【解答】解:用“正”统计五月份的天气情况,一个“正”代表5天。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用“正”字表示统计量的方法,一个“正”字表示5。
12.(2021春•青岛期末)当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 √
【分析】根据我们平时统计数据的方法,在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然后再汇总。
【解答】解:在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是考查统计数据的方法,根据题意分析解答即可。
13.制作统计表时,要在表的下面写统计表的名称和制作日期 × .
【分析】制作统计表时,必须把( 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进行分类填在表内,并在表格的上方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注明( 计量单位)和( 制表时间).
【解答】解:制作统计表时,要在表的上面写统计表的名称,在右上方写上制作日期;如下表:
2013年9月天气情况统计表
时间:2013年10月1日
制表的名称和时间不能写在下方,原题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统计表的制作,关键是熟知制作的过程.
14.(2022•临湘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绘制都是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 √
【分析】我们学习的统计的一般步骤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据此即可判断.
【解答】解:统计的一般步骤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因此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是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基础.
所以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主要是考查统计方法的步骤与过程的掌握情况.
15.统计表可以看出数量多少,统计图可以直接看出哪种数量多,哪种数量少. × .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只有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所以“统计表可以看出数量多少,统计图可以直接看出哪种数量多,哪种数量少,”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四.应用题(共5小题)
16.(2021春•沙县期末)一(2)班进行折[zhé]纸船[chuán]活动,活动结果如表:
(1)一组和二组共有多少人?
(2)二组比一组少折多少只?
【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求一共多少人,就是求12与10的和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解答;
(2)求二组比一组少折多少只,就是求30比42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解答】解:(1)12+10=22(人)
答:一组和二组共有22人。
(2)42﹣30=12(只)
答:二组比一组少折12只。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统计表进行数据整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1春•建湖县期末)小东在自己的班级进行调查,得到了下面的一些数据。先填空,再解答。
(1)喜欢篮球的 31 人,喜欢足球的 25 人。
(2)不喜欢足球的多少人?
【分析】(1)一个正字有5画,数一下每人有几个正字和几画填写表格;
(2)利用总人数减去喜欢足球的人数即可。
【解答】解:(1)喜欢篮球的31人,喜欢足球的25人。
(2)26+28﹣25
=54﹣25
=29(人)
答:不喜欢足球的有29人。
故答案为:31,25。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据的整理及应用。
18.(2020春•荔湾区期末)二(1)班投票选举班长(每人只能投一票),有三位候选人,他们的得票数如图:
(1)根据统计的结果填表。
(2)一共有 42 人参加投票。
(3)如果只选一人为班长,当选的是 黄菲
(4)选举那天,王萍因病请假没能参加投票,如果她也投了票,结果 不会 改变。(填“会”或“不会”)
【分析】(1)根据正字统计图中的信息,完成统计表;
(2)把三人的得票数相加,即可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投票;
(3)比较四人得票情况,根据得票最多的是黄菲,可知黄菲当选班长;
(4)根据四人得票情况可知,黄菲与第二名徐平差19﹣13=6(票),所以即使王萍投票,也不会改变选举结果。
【解答】解:(1)根据统计的结果填表。
(2)一共有 42人参加投票。
(3)如果只选一人为班长,当选的是 黄菲。
(4)选举那天,王萍因病请假没能参加投票,如果她也投了票,结果 不会改变。(填“会”或“不会”)
故答案为:(1)
(2)42;(3)黄菲;(4)不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统计图表的填充,关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完成统计表并回答问题即可。
19.(2020秋•犍为县期中)金石井镇是我县的“柑橘之乡”,柑橘远销各地。三家农户把家里成熟的早期“爱媛”38号统计起来一起销售,重量如下:
用这辆车能一次运到乐山销售吗?
【分析】将三家的柑橘质量相加,再与2吨比较即可。
【解答】解:680+620+830
=1300+830
=2130(千克)
2130千克>2吨
答:用这辆车不能一次运到乐山销售。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从统计表中读出信息解决问题。
20.(2020春•木垒县期中)完成下面统计表,并回答问题。
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个)
男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9 29 38 36 32 28 39 28 33 37
40 42 37 32 35 29 31 34 33 38
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2 30 27 40 33 28 35 36 35 41
33 29 38 36 28 34 29 23 31 22
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统计表
你有什么发现?
【分析】根据数据整理的方法,首先把男生、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进行分段整理,然后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由统计表得出合理的意见即可,如:女同学仰卧起坐成绩在30~35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男同学在40以下范围内的人数最少;男同学比女同学成绩好些。(答案不唯一),据此解答。
【解答】解:整理填表如下:
我发现:女同学仰卧起坐成绩在30~35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男同学在40以下范围内的人数最少;男同学比女同学成绩好些。(答案不唯一)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应用,统计表的填补方法及应用,根据图表获取信息。第九单元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看电视
阅读
运动
其它
喜欢的人数
17
8
8
7
看电视
阅读
运动
其它
喜欢的人数
17
8
8
7
第一组
5.0
4.6
5.2
4.9
5.0
4.7
4.8
5.0
4.5
5.0
第二组
5.0
4.3
4.8
5.0
4.9
5.0
4.9
5.0
5.1
4.6
第三组
4.4
5.0
4.9
5.1
4.8
5.0
5.0
5.2
5.0
5.1
第四组
4.8
4.1
5.1
5.0
4.2
4.9
5.0
5.1
4.9
5.0
合计
长方形
三角形
五边形
13 个
4 个
6 个
3 个
合计
长方形
三角形
五边形
13个
4个
6个
3个
物品
跳绳
文具盒
羽毛球
元/个
4.8
10.20
6.80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票数
33
42
21
37
16
28
22
19
44
35
姓名
笪鸿康
陆庭臻
是梦佳
沈思宇
王一妹
身高(cm)
132
137
142
144
145
周六
907人次
周日
855人次
墨水
文具盒
三角尺
原有
12瓶
11个
14副
卖出
4瓶
5个
6副
还剩
8 瓶
6 个
8 副
墨水
文具盒
三角尺
原有
12瓶
11个
14副
卖出
4瓶
5个
6副
还剩
8瓶
6个
8副
数量
种类
班级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三(1)
30
45
10
三(2)
45
15
40
水果
个数
3 个
5 个
5 个
7 个
水果
个数
3个
5个
5个
7个
商品
智能手表
电动车
体温计
单价/元
178
385
287
水果
梨
香蕉
苹果
重量(千克)
126
285
469
1月底
2月底
3月底
4月底
5月底
6月底
521
564
597
624
662
693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cm)
141
139
138
143
142
班别
四(1)
四(2)
四(3)
平均分
85
82
90
小轿车
面包车
大客车
交通方式
步行
乘公交车
骑自行车
开私家车
人数
18
12
13
14
文学类
科普类
动漫类
其他类
男生
6
8
2
9
女生
7
5
10
4
春
夏
秋
冬
√√√√√√√
〇〇〇〇〇
正正正
正一
7 人
5 人
15 人
6 人
春
夏
秋
冬
√√√√√√√
〇〇〇〇〇
正正正
正一
7人
5人
15人
6人
时间/分
3
6
9
12
产品数量/个
54
108
162
216
车次信息
车次
T7
车型
新空特快
火车票价
硬座
236
软座
始发站
北京西
终点站
成都
硬卧(上)
399
软卧(上)
629
开车时间
16:40
到达时间
20:44
硬卧(中)
414
软卧(下)
656
全程时间
28:04
总里程
2121
硬卧(下)
428
科技书
文艺书
合计
4月
423
637
5月
833
1224
6月
386
684
1070
合计
1200
2154
不填
科技书
文艺书
合计
4月
423
637
1060
5月
391
833
1224
6月
386
684
1070
合计
1200
2154
不填
姓名
小红
小明
小军
小丽
身高(米)
1.09
1.43
1.64
1.56
树叶种类
银杏叶
枫叶
榆树叶
毛白杨
采集的片数
15
45
25
30
动画片
《熊出没》
《超级飞侠》
《小羊肖恩》
《疯狂动物城》
人数
11
12
5
18
里程/千米
北京﹣天津西
148
北京﹣济南
495
北京﹣徐州
814
最喜欢的早餐
牛奶
豆浆
粥
人数/人
6
12
24
尺码
XS
S
M
L
XL
XXL
XXXL
数量(件)
150
200
1000
1200
650
200
100
菜名
热量/千焦
脂肪/克
土豆炖牛肉
1095
23
辣子鸡丁
1033
18
香菜冬瓜
564
12
没有蛀牙:正正正正正一
1颗蛀牙:√√√
2颗蛀牙:〇〇
3颗蛀牙:√
牙齿情况
没有蛀牙
1颗蛀牙
2颗蛀牙
3颗蛀牙
人数
21
3
2
1
牙齿情况
没有蛀牙
1颗蛀牙
2颗蛀牙
3颗蛀牙
人数
21
3
2
1
小米粥
八宝粥
大米粥
××××
×××
√√√√√√
√√√√
〇〇〇
图形
个数
5
7
5
4
1
图形
个数
5
7
5
4
1
菜名
热量/千焦
脂肪/克
猪肉粉条
2462
25
土豆炖牛肉
1095
23
西红柿鸡蛋
899
15
天气
晴天
阴天
雨天
天数
18
8
4
一组
12人
一共折42只
二组
10人
一共折了30只
男生
26人
喜欢篮球
正正正正正正一
女生
28人
喜欢足球
正正正正正
候选人
徐平
张丽
黄菲
得票数
13
10
19
候选人
徐平
张丽
黄菲
得票数
13
10
19
候选人
徐平
张丽
黄菲
得票数
13
10
19
农户
王家
罗家
吴家
重量(kg)
680
620
830
成绩(个)
30以下
30~35
36~40
40以上
男生
女生
成绩(个)
30以下
30~35
36~40
40以上
男生
4
7
7
2
女生
7
8
3
2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八 小数的初步认识精品习题: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a href="/sx/tb_c10297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八 小数的初步认识精品习题</a>,文件包含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师版docx、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学生版docx、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解读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a href="/sx/tb_c2572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a>,文件包含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师版docx、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学生版docx、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解读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五 年、月、日精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a href="/sx/tb_c2572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五 年、月、日精品课时作业</a>,文件包含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教师版docx、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学生版docx、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单元解读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