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衔接】第01练-高二语文暑假复习讲义(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每日范文必背
【经典风头】
哈佛图书馆遭受大火肆虐,唯一存在的珍本却是一名学生违规带出的。在规矩和道德之间,哈佛毅然选择了规矩,开除了那个学生。或许有人认为霍里厄克校长的做法未免太过刻板,太不近人情。古人说“不以一倩掩大德”,这个学生能归还图书,是应该表扬的。但我想说:人应该在规则的框架里谈美德,莫用道德绑架规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确定目标而后奋勇前进。在前进的路途中,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挫折,它在阻止我们。所以,梦想成功的背后,不只有清晰的目标,更有我们乐观积极的心态。
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自然界,有些植物拥有一种类似“睡觉”的现象——它们的叶片在白天展开,在夜晚会合拢或下垂,学界称之为“植物的感夜性”。叶片的这种周期性运动规律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① ),学界至今对植物“睡觉”行为的起源与演化知之甚少。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团队从距今2.5亿年的大羽羊齿类植物化石上,首次证实了( ② )。该化石在云南曲靖出土。
团队观察到,在植物的叶片上,有一种新型的昆虫咬蚀结构,这些咬痕呈对称状排列于叶片中脉的两侧。从形态与大小看,叶片中脉一侧的咬痕总与另一侧的咬痕存在略微差异,而离中脉越近或离叶片基部越近时,两侧的咬痕差异越明显。
( ③ ),团队发现,这些化石上的“虫眼”结构竟然与现生植物叶片在夜晚合拢后被昆虫取食留下的结构一致。因此他们推断,有昆虫咬蚀了正在“睡觉”、叶片合拢的大羽羊齿类植物。这一发现,把植物感夜性的起源时间推到了2.5亿年前。
1.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虫眼”指的是果肉、种子、树木、木器等上面虫蛀的小孔。那么,“虫牙”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述“虫牙”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市【注】
冯至
子胥心里盘算着,若不是在下午,必定就是在晚间,一个新兴的城市就要呈现在他的面前。刚过中午不久,他就遇见些从市集归来的人,三三五五地走着,比他所期望的时间早得多,忽然一座城在望了……
子胥正以他好奇的眼光观看一切,忽然听到一片喧哗,看见在不远的地方聚集着一堆人。这些人围拢在一家门前,门前站立着一个高大的男子,那男子满脸怒容,发出粗暴的声音说:
“放着眼前这一片空阔的广场,你们不去摆你们的摊子,偏偏摆在我的门前,摆完了又不替我打扫,在白石的台阶上丢下些鱼鳞虾皮就走了,弄得我的房里充满了腥气。”
他这样喊着,四围的人听了只是嘻嘻地笑。这无异于在他的怒火上加油,他的牢骚越发越大:
“我住在这里,本来是清清静静的,不想沾惹你们,天天早晨打开门,门外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但这几年来,城里不知为什么容不下你们了,你们在我的四周左盖起一所房子,右盖起一所房子,把我这茅屋围得四周不透气。我住的本来是郊,不知怎么就变成了郭了。我当然无权干涉你们,但是你们真会搅扰我。一清早就有女人们唱着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外国歌,那样不自然,像是鹦鹉学人说话;晚上又是男人们呼卢喝维的声音。弄得我早晨不能安心研究我的剑术,晚上不能睡眠。你们这些人——”
他的憎恨使他的语言失却理性,大部分的人还是嘻嘻地笑。但是住在近邻的几家人有些受不住了:
“你这自私的独夫,我们在晚间消闲解闷,干你什么事?难道因为你住在我们的近邻,我们就不作声?”
“你们这群败类,”他的愤恨促使他说出更粗野的话,“你们就和这些腐烂的鱼鳞虾皮一样的腥臭。”
这句话激怒了群众。“他侮辱我们!”“他骂我们!”“我们要和他到官府去解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有的向后退了两步,有的又挤上前。这人看着这群激动的人,便挽起袖子,他的两只胳膊上露出来两条毒龙。当他拔出他腰间的匕首时,四围又是一片暂时的平静,平静中含着一些悚惧。正在这瞬间,门内走出一个老太婆——
“专诸,进来吧!你又在闯什么祸?”
那人听见母亲在门内呼唤他,他的愤怒立即化为平静,他把匕首插入鞘中,向人群投了一个轻蔑的眼光,走进去了。
众人望着专诸走进门去,人人的心也都松下去。等到专诸的家门紧紧关住了,才有几个人用一句轻薄的话遮饰他们当时的恐惧:
“这人这样顺从他的母亲,看来也没有多大本领。”
同时又是一片轻薄的嬉笑。
子胥在一旁看着这幕剧,心里有些惊奇。他想,这人最初一定是与世无争的,在郊外盖下这座茅屋,和他的母亲过着平静的生活。他并不寻找纷扰,但是纷扰找到他的门前,当年的郊变成今日的郭了。那些卖鱼卖虾的、呼卢喝维的、唱外国歌的……从早到晚在搅扰他,使他不能清静地生活,如今他不能不愤怒了。这愤怒,谁能平息呢?只有那被和平围绕着的老母。子胥立在街头沉思时,那群人早已散开了。
有人在拍子胥的肩,使子胥吓了一跳,这对于他是多么生疏,他久已不曾经验过这肩上的一拍了。他悚惧地回转头来,面前是一个久已忘却的面貌。他端详一些时间,才认出这是少年时的一个同学,以研究各国的国风见称,后来各自分散,彼此都已忘记,不知什么样的运命把他送到吴国来了。那人望着子胥,半惊半喜地说:“我看你有些面熟,我不敢认,你莫非是精于射术的子胥吗?你怎么也会到这里来呢?”子胥还没有回答,那人接着说:“我在这里已经很久了,这里的同乡并不少。我在这里教音乐,你知道,一个新兴的国家是怎样向往礼乐的……”
子胥不愿意遇见熟人,他听了这话,面前好像又看见有一片污泥,同时他想起方才专诸所骂的外国歌,必定是这类人给传来的。那人不管子胥在想什么,却兴高采烈地说下去:
“我还记得,你的射术和剑术都很好,你不愁没有饭吃。我除却教授音乐,还常常作几首诗刻在竹板上,卖给当地的富商们,他们很愿意出重价呢……”
子胥听着这些话,真是闻所未闻,好像另外一个世界里的事,他无法回答。那人也觉得两人中间好像有些话不大通似的,又看了看子胥,说了一句:“我看你这样子,也很匆忙,我们明天再见,我还要赶忙去教某某小姐鼓瑟。”说完他便匆匆地走了。
子胥望着那人走远。他想,在林泽,在田野,复仇的事无从开始;一到人间,就又难免遇到些拖泥带水的事,听到许多离奇古怪的话。他意想不到,这里也有这样多的楚人,为了避免无谓的纠纷,他不得不隐蔽他的面目;但为了早一日达到目的,他又急切地需要表露他的面目。在这又要隐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进入吴市。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复仇的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经历。小说共九节,《吴市》为第九节,伍子胥跋涉多天,终于到达吴国。文中的专诸为刺客,后与伍子胥相交,刺杀了吴王僚。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胥辗转逃亡、跋涉多天才到达吴国,心情稍显愉悦。突然被“一片喧哗”惊扰和吸引,而忘记了来吴市的初衷。
B.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专诸的粗暴、易怒的形象,也通过神态描写刻画专诸的孝顺的形象,强化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C.文章改写仅选取两个场景:专诸与邻人吵架、子胥他乡遇故知。描写的场景让人如身临其境,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在眼前。
D.文章采用全知视角的手法叙述,一是借助子胥的眼睛,写吴市的人与事;二是结合子胥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想法。
2.关于文中子胥与同学相遇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见到子胥非常惊讶和高兴,而子胥见到同学并不高兴,甚至不愿见到。
B.文章借同学之口说明来吴市的很多人追求的只是生存或生活,讽刺味浓。
C.子胥偶遇同学,他也很想同同学交流,但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子胥对同乡们传来的类似“专诸所骂的外国歌”,心理上一定程度地厌恶。
3.进入吴市后,子胥的心情波动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意在写伍子胥进吴市,却以不少篇幅写专诸,这一写法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啧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文本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爵邑A尽B退C朝D而E乘F啧G然H而I叹J终K而L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在文本一中,指的是齐庄公。公,爵位名,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一等。
B.“哀吾君不免于难”的“哀”与《离骚》中“哀民生之多艰”的“哀”含义相同。
C.“枕君尸而哭”的“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而”用法不同。
D.“君语及之,即危言”的“危”与《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其爵位和封邑。
B.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完后,先叹后笑,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C.晏子认为君臣都要为国家服务,如果君主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死,而是为个人利益而死,那么作为臣子就没有义务为君主殉死。
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却不怕冒犯崔杼,坐在地上,将头靠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以此表达了对齐庄公的哀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2)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5.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如此仰慕晏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含笑花
杨万里
菖蒲节序芰荷时,翠羽衣裳白玉肌。
暗折花房须日暮,遥将香气报人知。
半开微吐长怀宝,欲说还休竟俯眉。
树脆枝柔惟叶健,不消更画只消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其独有的观察角度和感受深度,创造出新巧奇妙的意境。
B.颔联两句写含笑日暮花开,花香袭人,但是一点都没有炫耀取宠。
C.“半开微吐”正是含笑花特殊的地方,其花开若含笑然,故得名。
D.“欲说还休”“俯眉”运用夸张手法,尽情摹出娇羞婀娜的仪态。
2.此诗首联多受推崇,请简要赏析。评卷人
得分
语言表达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中古白话小说)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评卷人
得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暑假衔接】第14练-高二语文暑假复习讲义(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暑假衔接】第14练-高二语文暑假复习讲义(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14练-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统编版原卷版docx、第14练-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衔接】第11练-高二语文暑假复习讲义(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暑假衔接】第11练-高二语文暑假复习讲义(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11练-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统编版原卷版docx、第11练-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假衔接】第07练-高二语文暑假复习讲义(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暑假衔接】第07练-高二语文暑假复习讲义(统编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07练-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统编版原卷版docx、第07练-高二语文暑假作业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