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环节一 情境引入,环节二 知识回顾,动画模拟,学生活动,老师讲解,环节三 各抒已见,课堂内外互动,环节四 实验验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金属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和熔点等物理性质并对比其他金属的物理性质概括总结不同;
(2)通过对其他金属的认识预测金属钠的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
(3)通过对比金属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钠特殊性,初步了解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金属钠的过程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归纳总结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
(2)通过金属钠和水的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评价,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以及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核心素养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根据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辨识钠与水反应的实质。能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建立分析钠与酸、碱、盐溶液反应的思维模型。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根据钠的原子结构推断钠与水反应之后的化合价以及钠的活泼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难点: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分析,钠与水的思维建模。
教学过程
【引入】
【环节一 情境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首先我来表演一个化学小魔术好不好?
过渡
用胶头滴管吸取试剂瓶中的水,并滴在酒精灯的灯芯上,看,奇迹发生了,酒精灯被点燃了,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动画展示:为什么水滴到酒精灯灯芯上能生火呢?)告诉学生:老师事先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放入了一小块金属钠,为何金属钠能有这样的妙用呢?钠是什么物质,又有怎样的性质?今天学完之后再来解释一下这个实验!
过程
【环节二 知识回顾】【动画模拟】用动画摸拟钠原子的运动情况,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大屏幕上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预测钠的化学性质。
【老师讲解】通过前面的实验和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金属钠甚至活泼到能与水发生反应,那么反应之后的产物有哪些可能呢?
【环节三 各抒已见】【课堂内外互动】学生拍摄视频,展示不同的观点
学生1:我觉得钠和水进行反应,钠会跟水中的氧元素结合,生成氧化钠,剩下的氢元素应该会生成氢气。
学生2:我认为钠和水反应应该会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因为水是由氢氧根和氢离子构成的,然后钠是正一价,氢氧根是一个价,我觉得他们两个会组合成一个氢氧化钠,然后还剩氢元素,它就应该会组成氢气。
学生3:我认为钠和水反应会生成氢化钠和氧气,因为我据我了解,氢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呈现负价,而氢就可以和钠结合形成氢化钠,然后还剩下一个氧,氧就分离出来形成了氧气,我是这么觉得。
学生4:我认为钠和水应该不会反应,因为生活当中铁和水不会反应,铜和水也不会反应,所以我觉得钠和他们应该差不多,应该也不会反应。
【环节四 实验验证】化学科学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实验,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金属钠与水反应有没有氢氧化钠生成,当然我们可以预先在水中滴上几滴酚酞,教师现场演示并手机拍摄同屏示。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关键的知识点
【环节五 拓展探究】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曾经说过,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古人用铁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那现在老师大胆改进一下,用手中的金属钠来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同学们觉得可行还是不可行呢?
【环节六 课堂小结】【学生活动】希沃课堂活动“连连看”,检查并小结本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一、钠与水反应
1.过程:
2.实验现象:
①钠浮在水面上(浮)
②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熔)
③并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游、响)
④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红)
3.原因:①钠的密度比水小。(密度:0.968g/cm3)
②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放热。(熔点:97.72℃)
③同时伴有气体生成,且反应剧烈。
④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钠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从元素角度分析,该碱性物质只能是NaOH)
4.练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铁及其化合物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游戏引入,学生代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小结,教师分享改进实验,练习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片展示,指导思考,分发学案,指导实验,演示实验,实验改进,思考与总结,知识提升,回顾与辨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探究钠单质的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