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800415/0-17170516279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800415/0-171705162809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800415/0-171705162813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800415/0-171705162818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800415/0-171705162824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800415/0-171705162829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800415/0-171705162833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800415/0-1717051628369/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核心概念]世官制: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世代代垄断国家官职的制度。察举制: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的制度。
1.选官制度(1)汉朝之前
(2)汉朝时期:察举制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考核制度(1)秦汉时期:上计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法规大都流于形式。
[微点归纳]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①监察机构多元化。②监察权与行政权相结合,权责不明确。③监察方式经纬交织,构成一个完整的监察网络。④监察官吏品低、权重、赏厚。⑤监察机构尚未完全独立。
核心要语 记一记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②汉代察举制实行自下而上的推举人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最终由政府量才录用。③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时设刺史制度,加强对郡国官员的监督。
边角要语 读一读①教材P30《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举孝廉图(局部)》反映的是墓主人举孝廉仕宦开始时的场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②教材P30“史料阅读”的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的工具,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的忧虑。③教材P31《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反映了西汉晚期东海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对研究汉朝历史、文学、档案学、书法等有着重要意义。
易混易错 辨一辨①“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②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
提示 材料说明的是汉朝察举制的弊端,不是八股取士的危害。
图解历史 议一议两汉时期察举出身人员构成
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身份可考的孝廉出身情况统计表,说明察举制的实行冲击了阶层固化的局面。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核心概念]台谏合一:宋以前各朝台(御史)谏(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台谏合一之端。谏官并不单任谏职,也常纠举弹劾大臣;御史台御史除主监察外,也有进言规谏之责。二者各有侧重,但事权常常相混,故并称台谏。1.选官制度:科举制
2.考核制度(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以 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2)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3.监察制度(1)隋唐
[微点归纳]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的区别①从对象上看:前者是君对臣、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后者是臣对君的监督。②从地位上看:前者的机构、制度越来越完善,地位越来越重要;后者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被取消。
核心要语 记一记①从隋唐时期到宋代,科举制经历了从兼重门第与官品到淡化门第、崇拜官品,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②唐宋时期考核官员重品德和才能。③唐代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宋代出现台谏合一。唐宋在地方分设道、路监察区。边角要语 读一读教材P32“学思之窗”的材料说明,隋朝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要由吏部任命,细小的事情,都是考核的对象。隋朝官员任命制度的变化,是中央集权加强的重要体现。
易混易错 辨一辨①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在任何国家都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②隋文帝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③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促进了唐诗的兴盛。( )④宋以前各朝台(御史)、谏(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台谏合一之端。( )
图解历史 议一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核心概念]八股取士:明初朱元璋规定,科举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观点必须符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有个人的见解。至成化年间,作文形式分“破题、承题、起讲”等八部分,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八股文”科举考试之法正式形成。1.选官制度
2.考核制度: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监察制度
[微点归纳]明清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①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②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并与理学相结合。③考试科目趋向单一化,主要为进士一科。④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三级制考试体制。
核心要语 记一记①元朝科举考试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比重不高。②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流程更加严格,实行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但是科举考试对人的思想控制愈发严格。③明清官员考核制度更加严密。明朝有考满和考察,清朝有京察和大计。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边角要语 读一读①教材P32“历史纵横”中,按照士人的地域分布决定录取人数比例,是根据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巩固明朝政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教材P34“问题探究”的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对官员选拔的要求既重才又重德,但是德是第一位的,被放在才的前面。
易混易错 辨一辨①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成为应对科举考试的重要方式。( )②古代“考满”有固定的时间,考察任期已满的官员;“考察”不定期进行,纠察贪墨败度的官员。( )③清朝都察院的主要职能是帮助皇帝监察百官。( )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古代选官制度
史料实证 汉代选官制度材料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①……皆有孝悌廉公之行②。教你读史
探究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的选官制度较之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时空观念 魏晋至北宋选官制度的演变材料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①
探究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晋至北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何认识这一变化?
提示 变化: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认识:这一变化有利于破除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增加寒门子弟入仕机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史论史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积极影响(1)演变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2)积极影响①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使中央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绝对的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主题二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和监察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材料 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①”。西汉时,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②”。唐朝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③。“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具体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探究三根据材料,指出从秦朝到唐朝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并对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提示 变化:秦朝时期考核标准以道德为主;西汉时期注重实际业绩;唐朝对官员的道德和才干进行综合考量。评价:考核制度对官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员队伍的素养;但考核制度的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员工作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材料 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①。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②。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③。——摘编自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教你读史
探究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提示 特点: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权独立(与行政分离);对地方巡视监察制度化;组织机构化。
史论史识 1.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影响(1)积极影响:考核制度成为官僚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考核官吏、晋升职级、奖励惩罚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2)消极影响:考核只唯上、不唯实,导致官僚作风盛行;考核指标虽然全面但所占比重不合理,挫伤了实干型官吏的积极性;官吏的升迁、奖惩遵循论资排辈的做法,使考核制度逐步演变为循规蹈矩、因循守旧、抑制人才的消极腐朽的制度,成为阻碍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桎梏。
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1)特点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②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皇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史料实证——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摘编自李金鲜《从云梦秦简看秦官吏考核》、王文吉《宋代著名法典中官吏考核制度之考证》等
【理论升华】 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1)内容较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农林开垦、赋役征收、人口增加、社会治安等成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以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对象合理分类:不仅中央朝廷的官吏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3)机构专业化:唐代出现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4)过程公开公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
对点训练1.据《后汉书》载,各县长官在“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上计内容为“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材料可以佐证当时( )A.选拔官员注重德才兼备 B.官吏考核制度规范细致C.地方治理强调社会治安D.监察管理制度严密完备
解析 材料描述了汉代的官员考核制度,当时称“上计”,每年底各县长官将户口统计、垦田与赋税数目、库藏数字、刑狱治安状况如实写在统计的簿册上,上报朝廷,作为考评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反映当时官吏考核制度规范细致,B项正确;材料所述属于官员考核,而非官员选拔、基层治理和监察制度,排除A、C、D三项。
2.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亲自参与考核各级官员共4 117人,其中考核为称职的仅占10%左右,为平常的占70%左右,剩下的约20%为不称职,不称职官员中的一半更被评定为“贪赃枉法”。这体现了,明朝(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官员考核制度十分严密C.选官标准的提升D.官员考核体现了专制性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官员的考核皇帝亲自参与,因此材料中官员称职率很低,正是皇权专制性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明朝官员的素质,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考核结果,未说明考核流程,无法说明制度严密,排除B项;材料不属于选官制度,排除C项。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题组1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西晋刘毅说:“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据此可知( )A.九品中正制成为特权垄断工具B.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C.中正官个人感情影响人才选拔D.人才选拔机制名存实亡
解析 根据材料“高下任意,荣辱在手”“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可以看出,中正官的个人爱憎会影响人才选拔,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考查的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人才选拔机制名存实亡”的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
2.公元前49年,汉宣帝下诏,认为“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要求“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汉宣帝的做法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B.加强对官员的考核C.建立监察体系D.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解析 据材料可知,通过御史对计簿的审查,来规范官员的行为,强化对官员的考核,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并不是选官,也不是建立监察体系,更不是要减轻农民赋役负担,排除A、C、D三项。
3.阅读下表,下表反映出汉代( )
A.监察官员受到丞相制约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C.注重对监察权力的规范D.形成较完善的监察体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汉惠帝时期还是汉武帝时期,监察官员都必须严格按照君主规定的监察条例和权限进行监察,不得越权,这反映出汉代注重对监察权力的规范,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监察官员的权力来源于“君权”,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知当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否尖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汉代对监察权力的规范,没有涉及监察体系的问题,排除D项。
题组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4.史籍载,隋文帝时官员选拔“尚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而早在北齐时即有“州郡辟士之权移于朝廷”的情况。根据材料可推知( )A.科举制的创立有其历史渊源B.北齐采取举荐制度取士C.隋朝的官员全部由吏部任命D.制度完善强化皇权专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齐和隋文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逐渐由中央掌控,说明科举制的创立有其历史渊源,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北齐时,取士之权已开始向中央转移,而非举荐取士,排除B项;“全部由吏部任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员选拔制度的完善,强化了中央集权,而非专制皇权,排除D项。
5.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 )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B.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C.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D.已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初派遣监察官员对地方官员及风俗进行监察,这说明唐初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监察区的划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排除B项;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在唐朝中叶后,排除D项。
6.宋代规定,“农桑垦殖,野无旷土;水利兴修,民赖其用”“催科不扰”“户籍增减”等都是考核知州政绩的主要内容。这表明宋代( )A.强化重农抑商B.加强监察地方官员C.重视农业经济D.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将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内容,说明宋代重视农业经济,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重农,未体现抑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考核官员的内容,并未提到监察地方官员的措施,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排除D项。
题组3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7.下面为当代学者统计的中国古代状元地域分布表。据此表可以推知( )
A.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尚不完善B.理学兴起推动考试内容变化C.政治形势对科举制影响较小D.经济重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从唐代到清代,南方状元人数渐趋超过北方,且后期远远多于北方,这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科举考试确立于隋朝,在唐宋时期便已经完善,排除A项;理学兴起于宋代,与唐代、五代的科举无关,排除B项;元代采取民族歧视政策,对南方士人科考不利,政治形势影响了科举制度,排除C项。
8.清代曾任左都御史者共430人,其中进士出身者221人。科道官共3 087人,其中汉人为2 153人。汉人御史中有95%来自科举正途。由此可知,清代( )A.汉族官僚掌控监察系统B.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公平C.监察机构内部分权制衡D.重视提升监察体系效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堂教学ppt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展示•定方向,基础必备•探新知,洋务运动,经济特科,时务策,大学堂,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文官考试,考试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上计制,官员赏罚,中央集权,御史大夫,巡视监察,阶级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集体备课ppt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素养,知识概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