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分层作业(培优篇)—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48854/0-171394142857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分层作业(培优篇)—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48854/0-171394142861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分层作业(培优篇)—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48854/0-171394142863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1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蜡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重要的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示例正确的是( )
A.AB.BC.CD.D
2.某同学在做“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进行了如图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以上三个实验均可以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图二实验中,吸气时应打开a,关闭b;呼气时应该打开b,关闭a
C.图三实验中,吸气或呼气时都不需要关闭c、d
D.图三乙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吸气时乙中液体进入口中
3.如图1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入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曲线Y表示的是水蒸气
B.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所以不含有氧气
C.200s时没有被采集数据的其他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23.34%
D.呼出气体水蒸气含量160秒后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停止呼气后水蒸气有少量冷凝
4.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蜡烛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同时也属于化合反应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5.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6.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请阅读下列资料: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为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后想: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于是她开始了探究.
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可以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对于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D.得出结论
二.填空题(共1小题)
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1)萌萌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她在玻璃上哈气会发现玻璃上有一层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填“多”或“少”);做饭时发现烧菜用的锅子是铁做的,这是利用了铁的 性,该性质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汽油是汽车常用的一种燃料。将石油加热,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该过程属于 变化。
(3)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红磷燃烧,请写出红磷燃烧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8.小明通过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后,并对蜡烛燃烧、酒精灯内酒精燃烧、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一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 ,酒精是 ,天然气是 (填“气体”“液体”或“固体”)。
(2)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序号)。
A.燃烧后产生刺激性气味
B.发光、放热
C.产生浓烟
D.火焰分层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说明天然气燃烧火焰 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应用天然气的 加热。
(4)为了探究天然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天然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 和 (写化学式)。
9.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呼吸作用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设计图1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控制止水夹并向锥形瓶中缓缓吹气或吸气,比较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与吸入空气中的CO2含量多少。
【实验操作】
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A缓缓 (填“吹气”或“吸气”,下同);关闭止水夹k1,打开k2,向锥形瓶B缓缓 。
【原理分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
【现象分析】实验中发现,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间比较长且现象不明显。
【查阅资料】实验装置的大小,石灰水的用量、浓度等因素会影响实验现象。
【实验再设计】小组同学利用规格为Φ12mm×70mm小试管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并进行以下两组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表2
【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缓慢通入空气的原因: 。
【数据填写】a= 。
【数据分析】表1是探究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作用变浑浊效果与石灰水的 有关;由表2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对比实验法和控制 法。
10.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所涉及物理性质有 。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 。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 和 。
(3)对蜡烛燃烧火焰进行了以下探究: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取出,可以看到火焰的焰心处未变黑,而外焰处变黑,这证明 温度高(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1.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新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重要的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示例正确的是( )
A.AB.BC.CD.D
【解答】解:A、硫酸铜溶液与盐酸分别为蓝色、无色溶液,通过颜色可以区分,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B、水、二氧化碳是分子构成的,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物质组成种类的多少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某同学在做“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时,进行了如图的实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以上三个实验均可以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图二实验中,吸气时应打开a,关闭b;呼气时应该打开b,关闭a
C.图三实验中,吸气或呼气时都不需要关闭c、d
D.图三乙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吸气时乙中液体进入口中
【解答】解:A.分析图一实验可知,依据燃着木条的燃烧程度,即插入空气中的正常燃烧,而插入呼出气体的木条很快就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比吸入空气中氧气含量少,分析图二和图三实验可知,图二中B瓶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A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三实验,甲瓶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乙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因此图一实验不能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而后两个实验均可以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A错误;
B.分析图二实验可知,吸气时应打开a,关闭b;呼气时应该打开b,关闭a,C正确;
C.分析图三实验中,实验装置特点可知分别用干燥管代替导管,起到防倒吸的作用,则吸气或呼气时都不需要关闭c、d,C正确;
D.分析图三乙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在吸气时不关闭c、d的情况下,乙中液体不会进入口中,D正确;
故选:A。
3.如图1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入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曲线Y表示的是水蒸气
B.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所以不含有氧气
C.200s时没有被采集数据的其他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23.34%
D.呼出气体水蒸气含量160秒后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停止呼气后水蒸气有少量冷凝
【解答】解:A.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因此氧气的含量减小,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X表示氧气,故错误;
B.呼出气体中含有氧气,故错误;
C.由图示可知:200s时未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总体积分数为1﹣17.17%﹣3.67%﹣2.50%=76.66%,故错误;
D.呼出气体水蒸气含量160秒后降低的可能原因是停止呼气后水蒸气有少量冷凝,故正确。
故选:D。
4.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蜡烛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同时也属于化合反应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解: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接近20%,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了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接近1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还应含有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5.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解答】解: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正确;
B、用小刀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正确;
C、白烟点燃后会燃烧,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正确;
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但不能判断是否有氧元素,故错误;
故选:D。
6.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请阅读下列资料: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为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后想: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于是她开始了探究.
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可以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对于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D.得出结论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可以知道哪一种更咸了,而不是做了实验,故知此过程为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方案。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小题)
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1)萌萌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她在玻璃上哈气会发现玻璃上有一层 水雾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多 (填“多”或“少”);做饭时发现烧菜用的锅子是铁做的,这是利用了铁的 导热 性,该性质属于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汽油是汽车常用的一种燃料。将石油加热,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该过程属于 物理 变化。
(3)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红磷燃烧,请写出红磷燃烧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
【解答】解:(1)萌萌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她在玻璃上哈气会发现玻璃上有一层水雾,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多;
做饭时发现烧菜用的锅子是铁做的,这是利用了铁的导热性,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故填:水雾;导热;物理。
(2)汽油是汽车常用的一种燃料。将石油加热,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填:物理。
(3)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或符号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故填: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或P+O2P2O5。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8.小明通过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后,并对蜡烛燃烧、酒精灯内酒精燃烧、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一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 固体 ,酒精是 液体 ,天然气是 气体 (填“气体”“液体”或“固体”)。
(2)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 BD (填序号)。
A.燃烧后产生刺激性气味
B.发光、放热
C.产生浓烟
D.火焰分层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说明天然气燃烧火焰 外焰 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应用天然气的 外焰 加热。
(4)为了探究天然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说明天然气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 H2O 和 CO2 (写化学式)。
【解答】解:(1)首先他发现三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固体,酒精是液体,天然气是气体。
故填:固体;液体;气体。
(2)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发光、放热,火焰分层。
故填:BD。
(3)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说明天然气燃烧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平时用水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应用天然气的外焰加热。
故填:外焰;外焰。
(4)为了探究天然气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他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反应生成水,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故填:H2O;CO2。
9.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呼吸作用确实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设计图1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控制止水夹并向锥形瓶中缓缓吹气或吸气,比较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与吸入空气中的CO2含量多少。
【实验操作】
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A缓缓 吸气 (填“吹气”或“吸气”,下同);关闭止水夹k1,打开k2,向锥形瓶B缓缓 吹气 。
【原理分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Ca(OH)2+CO2═CaCO3↓+H2O 。
【现象分析】实验中发现,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间比较长且现象不明显。
【查阅资料】实验装置的大小,石灰水的用量、浓度等因素会影响实验现象。
【实验再设计】小组同学利用规格为Φ12mm×70mm小试管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并进行以下两组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表2
【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缓慢通入空气的原因: 使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充分反应 。
【数据填写】a= 1.5 。
【数据分析】表1是探究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作用变浑浊效果与石灰水的 用量 有关;由表2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石灰水的浓度越大,反应现象越明显 。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对比实验法和控制 变量 法。
【解答】解:【实验操作】由实验装置可知: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A缓缓吸气;关闭止水夹k1,打开k2,向锥形瓶B缓缓吹气;故填:吸气;吹气;
【原理分析】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填:Ca(OH)2+CO2═CaCO3↓+H2O;
【实验分析】为了使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充分反应,所以实验过程中缓慢通入空气;故填:使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充分反应;
【数据填写】由表2数据可知,每次增加0.5mL蒸馏水,因此a=1.5;故填:1.5;
【数据分析】表1是探究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作用变浑浊效果与石灰水的用量有关;由表2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石灰水的浓度越大,反应现象越明显;故填:用量;石灰水的浓度越大,反应现象越明显;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对比实验法和控制变量法;故填:变量。
10.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所涉及物理性质有 质软、密度比水小 。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 水 和 二氧化碳 。
(3)对蜡烛燃烧火焰进行了以下探究: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取出,可以看到火焰的焰心处未变黑,而外焰处变黑,这证明 外焰 温度高(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解答】解:(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所涉及物理性质有质软、密度比水小。
故填:质软、密度比水小。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故填:水雾;浑浊;水;二氧化碳。
(3)对蜡烛燃烧火焰进行了以下探究: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取出,可以看到火焰的焰心处未变黑,而外焰处变黑,这证明外焰温度高。
故填:外焰。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1.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小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蜡烛熔化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外焰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解答】解:(1)根据石蜡浮于水面的实验现象判断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
(3)火柴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故此题答案为:(1)小; (2)蜡烛熔化; (3)外焰. 选项
方法
示例
A
观察法
根据溶液颜色不同,可区分硫酸铜溶液和稀盐酸
B
归纳法
氧气、水、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
推理法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中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
分类法
根据物质中元素种类的多少,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饱和澄清石灰水(mL)
2
1.5
1
0.5
缓慢通入空气(L)
2
2
2
2
浑浊度
不明显
明显
非常明显
明显
饱和澄清石灰水(mL)
2
1.5
1
0.5
加入蒸馏水(mL)
0
0.5
1
a
缓慢通入空气(L)
3
3
3
3
浑浊度
明显
较明显
不明显
无现象
选项
方法
示例
A
观察法
根据溶液颜色不同,可区分硫酸铜溶液和稀盐酸
B
归纳法
氧气、水、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
推理法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中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
分类法
根据物质中元素种类的多少,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饱和澄清石灰水(mL)
2
1.5
1
0.5
缓慢通入空气(L)
2
2
2
2
浑浊度
不明显
明显
非常明显
明显
饱和澄清石灰水(mL)
2
1.5
1
0.5
加入蒸馏水(mL)
0
0.5
1
a
缓慢通入空气(L)
3
3
3
3
浑浊度
明显
较明显
不明显
无现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如图所示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品练习,文件包含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原卷版docx、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品一课一练,文件包含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含培优竞赛试题原卷版docx、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含培优竞赛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