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章末检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6章 生物的进化(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章末检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6章 生物的进化(含答案解析),共9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6章 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下面有关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论述中,科学的是( )①胚胎学和解剖学的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②通过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③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 ④物种可随环境发生变化 ⑤不同物种间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 ⑥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 ⑦蛋白质和DNA都是大分子物质,都可以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⑦C.①②④⑥⑦ D.①③④⑥⑦2.古孢粉学是孢粉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化石孢子、花粉的形态、分类、组合分布及其进化规律的科学。孢子、花粉质量轻且数量多,散布极远,各沉积地层中均可保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晚近的化石中不含有低等生物B.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孢子和花粉的形态可以推断植被的演变规律C.相较于其他地层,沉积岩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最多D.孢子和花粉可以形成化石的原因可能与它们有抗高温、高压的外壁有关3.下列关于适应的特点及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B.达尔文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的来源是生存斗争D.拉马克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狼群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B.狼性的贪婪、狡猾是狼与无机环境之间竞争的结果C.狼群在繁衍的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D.狼群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是狼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5.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6.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花距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7.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B.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8.“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是由于人们在选育番茄时更注重品相而忽略了风味。如一个与番茄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0%以上的野生番茄中检测到,但仅有不到7%的栽培番茄含有此基因。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工选育番茄( )A.加快了新物种的形成B.扩大了番茄的基因库C.改变了番茄的进化方向D.为番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9.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10.根据隔离发生在受精前或受精后,可将隔离分成受精前的生殖隔离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作隔离B.两座孤岛上的同种动物不能交配的现象属于地理隔离C.老虎和狮子产生的虎狮兽不可育,属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D.物种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2.趋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由于生活在同类型的环境之中,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结构的现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趋同进化是生物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B.哺乳类鲸和鱼类体形相似属于趋同进化的结果C.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D.趋同进化说明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基因库相同13.阿莫西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生素,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长期使用发现该菌对其抗药性快速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阿莫西林的使用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抗性突变率提高B.阿莫西林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发生了适应性进化C.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个体的产生增加了物种多样性D.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性状的差异决定了其进化的方向14.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15.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蛾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6%B.A地的大部分s基因突变为S基因,故S基因的频率升高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17.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18.已知细胞色素c由104个氨基酸组成,如表是5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差异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中数据表明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B.氨基酸的比较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C.表中数据揭示了生物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D.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19.美罗培南是治疗细菌重度感染的一类抗生素,如图表示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关联B.美罗培南的选择导致细菌朝着耐药性增强的方向突变C.若细菌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则其基因库也不变D.规范使用抗生素和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可减缓细菌耐药率的升高速率20.某海岛有一种中地雀,原来没有竞争者。在记录的时间段内,1977年和2004年发生2次旱灾,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下图记录了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973~2006年之间该岛上中地雀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B.1977年的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进而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C.2005年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D.2005年后共存于一个海岛上的两种地雀之间存在协同进化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11分)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________________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______________的进化顺序。(2)鱼类终身存在的鳃裂,在陆生脊椎动物胚胎早期也出现过,这属于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研究比较人的上肢、鲸的鳍、蝙蝠的翼、猫的前肢,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特点,这属于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3)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表所示。真菌、动物和人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通过比较人与不同生物在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这项比较从________水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22.(11分)某地区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种群及它们的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和狼。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该鹿群数量逐渐上升,后又由于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鹿群数量猛降,而且大多数个体身体瘦小,体质衰弱。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制定并实施“引狼入室”计划,最终黑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森林中黑尾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研究发现,黑尾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________的结果,该过程________(填“是”或“不是”)定向的。(2)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黑尾鹿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对该森林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1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属于________。(2)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由于________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3)下图为一段时间内某种群A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在________时间段内该种群aa的基因型频率为1%。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11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小岛上同一蜥蜴物种的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3)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①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4)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25.(11分)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________(填“前”或“后”),蜗牛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从A点到B点蜗牛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________的结果。据图判断从__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 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在这1 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降低。参考答案1.B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代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①错误;通过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②正确;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不是由上帝创造的,③错误;物种可随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④正确;不同物种间具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⑤错误;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⑥正确;蛋白质和DNA都可以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证据,这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⑦正确。]2.A [晚近的化石中依然可能含有低等生物,A错误;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孢子和花粉的形态可以推断植被的演变规律,B正确;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C正确;孢子和花粉可以形成化石的原因可能与它们有抗高温、高压的外壁有关,D正确。]3.A [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A正确;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其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C、D错误。]4.D [先有狼群产生变异,后有环境的选择作用,A错误;狼性的贪婪、狡猾也是狼与其他生物之间竞争的结果,B错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没有涉及基因,C错误;狼群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是狼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5.B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长期进化过程中缝蝇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A正确;由③④两种行为对比可知,④可能是由③进化而来的一种仪式化的行为,但是④作为一种行为信息,仍然有助于种群的繁衍,B错误,D正确;③可以求偶成功,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6.C [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7.D [甲和乙能杂交,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甲和乙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甲、乙向斜坡扩展,可能是因为此处环境发生变化,逐渐适于两种植物的生长,C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而甲、乙属于不同的种群,丙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所以丙不是一个物种,甲、乙、丙含有的基因不能构成一个基因库,D错误。]8.C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有些生物的进化方向和途径,物种不再完全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人们在选育番茄时更注重品相而忽略了风味,导致“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与番茄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0%以上的野生番茄中检测到,但栽培番茄中仅有不到7%,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从进化角度来看,人工选育番茄改变了番茄种群的基因频率,即改变了番茄的进化方向,C符合题意。]9.D [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不同齿形的丽鱼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所以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10.D [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作隔离,A正确;两座孤岛上的同种动物不能交配的现象属于地理隔离,B正确;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老虎和狮子产生的虎狮兽不可育,属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C正确;物种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受精前的生殖隔离或者受精后的生殖隔离,D错误。]11.C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变异类型进行了选择,B错误;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12.B [进化是环境选择生物有利变异的结果,A错误;哺乳类鲸和鱼类亲缘关系较远,但体形相似,属于趋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趋同进化的生物由于生活在同类型的环境中,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结构,可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趋同进化导致不同生物形态结构的相似,但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基因库差异很大,D错误。]13.B [阿莫西林的使用只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起到选择的作用,没有改变抗性突变率,A错误;阿莫西林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增大,发生了适应性进化,B正确;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个体与敏感性个体属于同一物种,没有增加物种多样性,其产生增加了遗传多样性,C错误;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性状的差异属于变异,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D错误。]14.C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不会导致抗药靶位点的形成,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题中没有提及形成新物种,故野生型昆虫与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15.B [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A地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80×2+18)/(80×2+18×2+2×2)]×100%=89%,s基因的频率=1-89%=11%;而B地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2×2+8)/(100×2)]×100%=6%,s基因的频率=1-6%=94%,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A地种群内控制黑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而B地种群内控制浅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这与这两地种群的生活环境对其的选择有关,B错误;A地种群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而B地种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可见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D正确。]16.ABD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A正确;自然界的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如果是由可遗传的变异造成的,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如果不是由可遗传的变异造成的,不能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17.C [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故其有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B错误;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需要对不同的变异进行选择,C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各自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其基因库的变化不相同,D错误。]18.ACD [通过对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的比较,表明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这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的证据,A正确;化石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错误;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这能够说明生物是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产生的,C正确;由分析可知,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D正确。]19.AD [根据图中数据分析,住院患者该抗生素人均使用量逐年增加,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逐年增加,二者之间存在关联,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不能针对环境产生定向变异,美罗培南的使用起到了选择作用,将细菌中的耐药个体选择出来,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B错误;若细菌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库可能发生变化,C错误。]20.ACD [由题干信息可知:在1973~2006年之间由于该岛发生了两次旱灾以及有新物种进入,因此可导致岛上中地雀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正确;造成鸟喙尺寸增大的原因是旱灾的选择作用,而非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B错误;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C正确;2005年后共存于一个海岛上的两种地雀之间由于相互选择而存在协同进化,D正确。]21.[解析] (1)化石作为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不但证实了现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而来的,还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总体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2)脊椎动物胚胎早期的鳃裂和尾属于胚胎学证据,人和其他动物的上肢(前肢或翼)的结构比较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3)不同生物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而它们在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大小则代表亲缘关系的远近;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这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答案] (1)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胚胎学 比较解剖学 (3)这些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越小 细胞和分子22.[解析] (1)该森林中黑尾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研究发现,黑尾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适于消化植物纤维,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该过程是定向的。(2)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黑尾鹿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美洲狮和狼捕食的大多是黑尾鹿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该鹿群的发展。(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对该森林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原因是美洲狮和狼制约并稳定了黑尾鹿的数量,为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留出空间。[答案] (1)基因库 自然选择 是 (2)美洲狮和狼捕食的大多是黑尾鹿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该鹿群的发展 (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黑尾鹿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得以稳定,为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留出空间23.[解析] (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题述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协同进化。(2)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3)种群aa的基因型频率为1%,那么a基因的频率为0.1,A基因的频率为1-0.1=0.9,对应曲线图中时间段为Y3~Y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Y1~Y3时间段内基因A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大,因此Y1~Y3时间段内生物发生了进化。(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方法:让两个种群的鸟相互交配,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答案] (1)协同进化 (2)地理隔离 (3)Y3~Y4 Y1~Y3 由图可知,在Y1~Y3时间段内基因A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大,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在Y1~Y3时间段内生物发生了进化 (4)让两个种群的鸟相互交配,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4.[解析] (1)原有物种经过X形成不同性状,说明发生了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使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保留,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淘汰。(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所有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3)①蜥蜴过度繁殖,受到空间、食物等资源的限制,导致种群的生存斗争加剧。②当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③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4)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遗传多样性。[答案] (1)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2)基因库 (3)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 ③基因频率 (4)遗传25.[解析] (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前,蜗牛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A点到B点杀虫剂R的使用使蜗牛种群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减少,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从A点到B点蜗牛发生了进化。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据图判断从C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3)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无条纹个体的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70÷1 000=47%,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是32%,则a的基因频率为47%+ eq \f(1,2) ×32%=63%。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有条纹的蜗牛空壳的数量更多,推测有条纹的蜗牛更易被鸟捕食,控制有条纹性状的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控制无条纹性状的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上升。[答案] (1)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前 自然选择 (2)从A点到B点杀虫剂R的使用使蜗牛种群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减少,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协同进化 C (3)47% 63% 有条纹区域SS(%)Ss(%)ss(%)A80182B2890生物名称黑猩猩猕猴鸡果蝇酵母菌与人的细胞色素c有差异的氨基酸数01132744生物名称黑猩猩猕猴狗鸡金枪鱼果蝇链孢霉酵母菌氨基酸差异/个01111321274344类型有条纹(显性)无条纹(隐性)合计存活个体数/只178211389空壳数/只352259611合计5304701 00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第6章 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下面有关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论述中,科学的是( )①胚胎学和解剖学的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②通过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③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 ④物种可随环境发生变化 ⑤不同物种间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 ⑥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 ⑦蛋白质和DNA都是大分子物质,都可以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⑦C.①②④⑥⑦ D.①③④⑥⑦2.古孢粉学是孢粉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化石孢子、花粉的形态、分类、组合分布及其进化规律的科学。孢子、花粉质量轻且数量多,散布极远,各沉积地层中均可保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晚近的化石中不含有低等生物B.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孢子和花粉的形态可以推断植被的演变规律C.相较于其他地层,沉积岩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最多D.孢子和花粉可以形成化石的原因可能与它们有抗高温、高压的外壁有关3.下列关于适应的特点及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B.达尔文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的来源是生存斗争D.拉马克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食物稀少的环境中,狼群产生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B.狼性的贪婪、狡猾是狼与无机环境之间竞争的结果C.狼群在繁衍的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D.狼群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是狼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5.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6.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花距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7.物种甲和物种乙为二倍体植物。甲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悬崖顶,乙生活在悬崖底的林荫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缓的地方,甲和乙分别沿着斜坡向下和向上扩展,在斜坡上相遇并杂交产生丙。若丙不能产生子代,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离B.甲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甲发生了进化C.甲、乙向斜坡的扩展可能与环境变化有关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8.“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是由于人们在选育番茄时更注重品相而忽略了风味。如一个与番茄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0%以上的野生番茄中检测到,但仅有不到7%的栽培番茄含有此基因。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工选育番茄( )A.加快了新物种的形成B.扩大了番茄的基因库C.改变了番茄的进化方向D.为番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9.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10.根据隔离发生在受精前或受精后,可将隔离分成受精前的生殖隔离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作隔离B.两座孤岛上的同种动物不能交配的现象属于地理隔离C.老虎和狮子产生的虎狮兽不可育,属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D.物种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和受精后的生殖隔离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2.趋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由于生活在同类型的环境之中,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结构的现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趋同进化是生物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B.哺乳类鲸和鱼类体形相似属于趋同进化的结果C.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D.趋同进化说明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基因库相同13.阿莫西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生素,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长期使用发现该菌对其抗药性快速增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阿莫西林的使用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抗性突变率提高B.阿莫西林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发生了适应性进化C.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个体的产生增加了物种多样性D.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性状的差异决定了其进化的方向14.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15.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蛾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6%B.A地的大部分s基因突变为S基因,故S基因的频率升高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17.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18.已知细胞色素c由104个氨基酸组成,如表是5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差异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表中数据表明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B.氨基酸的比较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C.表中数据揭示了生物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D.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19.美罗培南是治疗细菌重度感染的一类抗生素,如图表示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关联B.美罗培南的选择导致细菌朝着耐药性增强的方向突变C.若细菌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则其基因库也不变D.规范使用抗生素和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可减缓细菌耐药率的升高速率20.某海岛有一种中地雀,原来没有竞争者。在记录的时间段内,1977年和2004年发生2次旱灾,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下图记录了中地雀鸟喙平均尺寸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973~2006年之间该岛上中地雀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B.1977年的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进而造成鸟喙尺寸的增大C.2005年后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D.2005年后共存于一个海岛上的两种地雀之间存在协同进化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11分)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________________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______________的进化顺序。(2)鱼类终身存在的鳃裂,在陆生脊椎动物胚胎早期也出现过,这属于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研究比较人的上肢、鲸的鳍、蝙蝠的翼、猫的前肢,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特点,这属于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3)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表所示。真菌、动物和人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通过比较人与不同生物在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这项比较从________水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22.(11分)某地区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种群及它们的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和狼。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该鹿群数量逐渐上升,后又由于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鹿群数量猛降,而且大多数个体身体瘦小,体质衰弱。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制定并实施“引狼入室”计划,最终黑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森林中黑尾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研究发现,黑尾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________的结果,该过程________(填“是”或“不是”)定向的。(2)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黑尾鹿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对该森林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1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属于________。(2)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由于________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3)下图为一段时间内某种群A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在________时间段内该种群aa的基因型频率为1%。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段内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11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小岛上同一蜥蜴物种的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3)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①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4)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25.(11分)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________(填“前”或“后”),蜗牛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从A点到B点蜗牛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________的结果。据图判断从__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 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在这1 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__(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降低。参考答案1.B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代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①错误;通过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②正确;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不是由上帝创造的,③错误;物种可随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④正确;不同物种间具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⑤错误;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⑥正确;蛋白质和DNA都可以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证据,这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⑦正确。]2.A [晚近的化石中依然可能含有低等生物,A错误;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孢子和花粉的形态可以推断植被的演变规律,B正确;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C正确;孢子和花粉可以形成化石的原因可能与它们有抗高温、高压的外壁有关,D正确。]3.A [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A正确;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其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C、D错误。]4.D [先有狼群产生变异,后有环境的选择作用,A错误;狼性的贪婪、狡猾也是狼与其他生物之间竞争的结果,B错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没有涉及基因,C错误;狼群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与环境的定向选择是狼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5.B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长期进化过程中缝蝇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A正确;由③④两种行为对比可知,④可能是由③进化而来的一种仪式化的行为,但是④作为一种行为信息,仍然有助于种群的繁衍,B错误,D正确;③可以求偶成功,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6.C [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7.D [甲和乙能杂交,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甲和乙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甲、乙向斜坡扩展,可能是因为此处环境发生变化,逐渐适于两种植物的生长,C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而甲、乙属于不同的种群,丙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所以丙不是一个物种,甲、乙、丙含有的基因不能构成一个基因库,D错误。]8.C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有些生物的进化方向和途径,物种不再完全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人们在选育番茄时更注重品相而忽略了风味,导致“番茄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与番茄风味相关的基因t可在90%以上的野生番茄中检测到,但栽培番茄中仅有不到7%,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从进化角度来看,人工选育番茄改变了番茄种群的基因频率,即改变了番茄的进化方向,C符合题意。]9.D [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不同齿形的丽鱼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所以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10.D [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作隔离,A正确;两座孤岛上的同种动物不能交配的现象属于地理隔离,B正确;若隔离发生在受精以后,称为受精后的生殖隔离,老虎和狮子产生的虎狮兽不可育,属于受精后的生殖隔离,C正确;物种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受精前的生殖隔离或者受精后的生殖隔离,D错误。]11.C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变异类型进行了选择,B错误;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12.B [进化是环境选择生物有利变异的结果,A错误;哺乳类鲸和鱼类亲缘关系较远,但体形相似,属于趋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趋同进化的生物由于生活在同类型的环境中,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结构,可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C错误;趋同进化导致不同生物形态结构的相似,但不同种生物的种群基因库差异很大,D错误。]13.B [阿莫西林的使用只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起到选择的作用,没有改变抗性突变率,A错误;阿莫西林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增大,发生了适应性进化,B正确;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个体与敏感性个体属于同一物种,没有增加物种多样性,其产生增加了遗传多样性,C错误;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间性状的差异属于变异,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D错误。]14.C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不会导致抗药靶位点的形成,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题中没有提及形成新物种,故野生型昆虫与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15.B [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A地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80×2+18)/(80×2+18×2+2×2)]×100%=89%,s基因的频率=1-89%=11%;而B地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2×2+8)/(100×2)]×100%=6%,s基因的频率=1-6%=94%,A正确;由上述分析可知,A地种群内控制黑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而B地种群内控制浅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这与这两地种群的生活环境对其的选择有关,B错误;A地种群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而B地种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可见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D正确。]16.ABD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A正确;自然界的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如果是由可遗传的变异造成的,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如果不是由可遗传的变异造成的,不能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正确。]17.C [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故其有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长期的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B错误;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需要对不同的变异进行选择,C正确;基因库是指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向着适应各自环境的方向发展进化,其基因库的变化不相同,D错误。]18.ACD [通过对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的比较,表明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这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的证据,A正确;化石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错误;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这能够说明生物是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产生的,C正确;由分析可知,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D正确。]19.AD [根据图中数据分析,住院患者该抗生素人均使用量逐年增加,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逐年增加,二者之间存在关联,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不能针对环境产生定向变异,美罗培南的使用起到了选择作用,将细菌中的耐药个体选择出来,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B错误;若细菌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其基因库可能发生变化,C错误。]20.ACD [由题干信息可知:在1973~2006年之间由于该岛发生了两次旱灾以及有新物种进入,因此可导致岛上中地雀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正确;造成鸟喙尺寸增大的原因是旱灾的选择作用,而非旱灾诱发了基因突变,B错误;2005年以大型种子为食具有大鸟喙的大地雀入侵,使中地雀很可能主要以大地雀不吃的小种子为食,C正确;2005年后共存于一个海岛上的两种地雀之间由于相互选择而存在协同进化,D正确。]21.[解析] (1)化石作为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不但证实了现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而来的,还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总体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2)脊椎动物胚胎早期的鳃裂和尾属于胚胎学证据,人和其他动物的上肢(前肢或翼)的结构比较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3)不同生物的细胞内均有细胞色素c,说明它们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而它们在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大小则代表亲缘关系的远近;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这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答案] (1)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胚胎学 比较解剖学 (3)这些生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越小 细胞和分子22.[解析] (1)该森林中黑尾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研究发现,黑尾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适于消化植物纤维,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该过程是定向的。(2)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黑尾鹿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美洲狮和狼捕食的大多是黑尾鹿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该鹿群的发展。(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对该森林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原因是美洲狮和狼制约并稳定了黑尾鹿的数量,为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留出空间。[答案] (1)基因库 自然选择 是 (2)美洲狮和狼捕食的大多是黑尾鹿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该鹿群的发展 (3)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制约并稳定了黑尾鹿的数量,同时可以让植物资源也得以稳定,为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留出空间23.[解析] (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题述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协同进化。(2)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3)种群aa的基因型频率为1%,那么a基因的频率为0.1,A基因的频率为1-0.1=0.9,对应曲线图中时间段为Y3~Y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Y1~Y3时间段内基因A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大,因此Y1~Y3时间段内生物发生了进化。(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方法:让两个种群的鸟相互交配,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答案] (1)协同进化 (2)地理隔离 (3)Y3~Y4 Y1~Y3 由图可知,在Y1~Y3时间段内基因A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大,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在Y1~Y3时间段内生物发生了进化 (4)让两个种群的鸟相互交配,观察能否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4.[解析] (1)原有物种经过X形成不同性状,说明发生了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使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保留,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淘汰。(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所有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3)①蜥蜴过度繁殖,受到空间、食物等资源的限制,导致种群的生存斗争加剧。②当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③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4)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遗传多样性。[答案] (1)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2)基因库 (3)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 ③基因频率 (4)遗传25.[解析] (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前,蜗牛种群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从A点到B点杀虫剂R的使用使蜗牛种群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减少,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从A点到B点蜗牛发生了进化。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据图判断从C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3)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无条纹个体的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70÷1 000=47%,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是32%,则a的基因频率为47%+ eq \f(1,2) ×32%=63%。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有条纹的蜗牛空壳的数量更多,推测有条纹的蜗牛更易被鸟捕食,控制有条纹性状的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控制无条纹性状的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上升。[答案] (1)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前 自然选择 (2)从A点到B点杀虫剂R的使用使蜗牛种群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减少,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协同进化 C (3)47% 63% 有条纹区域SS(%)Ss(%)ss(%)A80182B2890生物名称黑猩猩猕猴鸡果蝇酵母菌与人的细胞色素c有差异的氨基酸数01132744生物名称黑猩猩猕猴狗鸡金枪鱼果蝇链孢霉酵母菌氨基酸差异/个01111321274344类型有条纹(显性)无条纹(隐性)合计存活个体数/只178211389空壳数/只352259611合计5304701 000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