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登高精品教学设计
展开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1.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古人为什么登高?有关登高的诗句有哪些?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韩愈:“不平则鸣。”
例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二、知人论世
1.播放杜甫生平的视频,归纳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积累杜甫诗中的名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展示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初步感知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注意停顿、语调、节奏。
3.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提示:凄楚、悲伤、孤独、沉郁
4.教师明确要求,指导朗读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的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
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可重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声音, 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
颈联 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 “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病”“独”,刻 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读出。
尾联 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 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四、鉴赏诗歌
(一)鉴赏首联
1.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找出诗中的意象)?
明确: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意境:凄凉 情感: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风急: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鸟飞回: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二)鉴赏颔联
1.颔联写了哪几种景物?
落木:时间的短暂
长江:时间的永恒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明确:“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三)鉴赏颈联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万里,地之远也----离乡万里。
悲秋,时之凄惨也---时值悲秋
常, 久旅也-----常年在外
作客,羁旅之愁也---漂泊他乡
百年,迟暮也-----人到老年
多病,衰疾也-----体弱多病
独,孑然孤“独”也 --孤独无依
登台,倍思亲也----登上高处
(四)鉴赏尾联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苦”:极度;“恨”: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刚刚放下。
思考: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五、艺术手法分析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胡应麟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五、本课总结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文。
2.课外收集并赏析杜甫的“三吏三别”。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将进酒获奖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1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将进酒获奖教案</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诗人与酒,引入新课,知人论世,初步感知,课文解读,课堂练习,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第三单元三 雷雨(节选)一等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8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三 雷雨(节选)一等奖教案设计</a>,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了解文学 体裁,分析剧本第一幕,分析剧本第二幕,分析剧本语言特色,分析剧本题目,归纳剧本主题,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一 祝福优质课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18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一 祝福优质课教案</a>,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品味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之祥林嫂,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