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
1. 联系实际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三角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能概括出并能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会辨别一个平面图形是否是三角形。
2. 在探究三角形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多边形概念的各种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能力。
3. 学会观察并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生活中的图形与几何,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会识别一个平面图形是否是三角形。
教学难点:
在理解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并会迁移这种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师: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谁到前面用手描出你找到的三角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展示图中的三角形,对于学生没有找全的三角形,作适当补充。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外形是三角形?
师:同学们回答得太好了,看来,找出生活中得三角形,对于你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不过,为什么这些图形就是三角形,而其他图形就不是呢?看来,三角形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三角形,本节课主要研究三角形的概念。
生1:在第一幅中,我找到了4个三角形,分别是……
生2:第二幅中有好多个三角形啊,比如……
生1:红领巾展开后是三角形。
生2:电线杆的铁架处常能看到三角形。
生3:屋顶尤其是木制的,有三角形。
生4:在衣架中也可以看到三角形。
生5:有些自行车的车架轮廓是三角形。
……
本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寻找图片中的三角形引入,随着幻灯片的逐步出示,学生形象感知三角形的外形,再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为进一步的探究作铺垫。
环节二
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抽象本质。
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并思考和交流自己的摆法。
师:同学们摆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三角形,例如:
师:刚刚老师看到大家讨论得很激烈,都有和同桌说自己是如何摆的,那么,谁能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师:同学们真棒,其实摆的顺序不止这三种,那么,对于同一个三角形,不同的摆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师:是的,摆的时候三根小棒必须都要首尾相接,才能摆成三角形,那么,你们在摆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以下的情况啊?
师: 那么,遇到以下情况时,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师:也就是说,要想首尾相接构成三角形,与先摆哪一根无关,而与小棒长度的组合,以及摆放的位置、角度有关系。
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并思考和交流自己的画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摆三角形对三角形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画一画,请按学习任务单来进行。
师:同学们画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三角形,例如:
师:请跟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画的?
师:为什么这样画,画出的就是三角形?
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予以肯定,并展示画法,加深学生对画三角形方法的认识,同时也为三角形概念的给出作铺垫。
建立概念,理解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能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
师:回答正确,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是关键词?
师:说说你对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
师对学生正确的回答予以肯定,并对这两个词的含义加以强调,同时出示反例,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观察特征,加深理解
师: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
师:我们把三个顶点用字母标记,一起说一说它们的顶点、角和边。
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根据已有对三角形的认识,摆出三角形。
生1:我是按左、右、下的先后顺序摆的。
生2:我是按左、下、右的先后顺序摆的。
生3:我是按下、左、右的先后顺序摆的。
生1:我尝试摆了好几次,发现不管按什么顺序摆,也不管用哪三根小棒,都得让小棒一根挨着一根地摆。
生2: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三角形,无论按怎样的顺序摆,都是用三根小棒首尾相接摆成的。
生:出现过,这两种摆法都是错误的,构成的都不是三角形,因为没有做到三根小棒首尾相接。
生1:对于第一种情况,我调整了摆放的角度。
生2:对于第二种情况,我更换了不同长度的小棒,将其中的两根小棒换成了更长一些的。
生:用直尺画三条线段,画第二条线段时,第二条线段的一个端点要与第一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之后,连接这两条线段没有重合的另一端点,就得到了第三条线段,进而也就画好了一个三角形。
生:因为做到了把三条线段都首尾相接。
生: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作三角形。
生:我觉得端点相连和围成是关键词。
生1:首尾相接是指组成三角形的3条线段是端点相连。
生2:围成是指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生:我发现三角形都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生1:点A,∠A,∠A的对边是BC。
生2:点B,∠B,∠B的对边是AC。
生3:点C,∠C,∠C的对边是AB。
本活动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思考,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具体感知三角形的本质特征,从具体到抽象逐渐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给出学生摆三角形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首尾相接对构成三角形的重要性,同时可以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有利于首尾相接摆出三角形,这对今后学习三角形的角与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知识也是铺垫。
本活动中,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逐步明确三角形的概念,并概括成书本上的概念。再利用“咬文嚼字”的方式,学生准确理解定义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正确掌握三角形概念的内涵。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2.在下面的方格中画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
3.按要求在网格中画三角形。
如图,方格纸上有两个点A、B,要求再在格点上找一个点C,以这三个点为三角形的顶点,画一个三角形,例如图①。想一想点C所在的位置共有多少种可能?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言之有理即可)
生1:①不是三角形,因为不是首尾相接。
生2:②不是三角形,因为没有围成封闭图形。
生3:③不是三角形,因为不是首尾相接。
生4:④不是三角形,因为没有围成封闭图形。
生5:⑤是三角形,因为符合三角形的定义。
生6:⑥不是三角形,因为不都是线段。
生:当点C位于第一行时,共5种可能;
当点C位于第二行时,共5种可能;
当点C位于第三行时,共0种可能,即构不成三角形;
当点C位于第四行时,共5种可能;
所以,点C所在的位置共有15种可能。
结论:点 C 不能与点 A、点 B 在同一条直线上,因为此时形成不了三角形。
通过判断练习,学生运用概念去进行辨别、比较,巩固对三角形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通过练习巩固,使得这堂课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真正建立起了三角形的概念。
第2、3题解决在方格图中画三角形的问题,通过画图,强化认知。
环节四
课堂小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物品的外形是三角形,我能列举出很多例子。
生2: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和画三角形,我知道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
生3:我知道了要想构成一个三角形,不仅需要三条线段,还需要它们首尾相接,并围城一个封闭图形。
生4:任意给出一个平面图形,我都能判断它是否是三角形。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环节五
拓展延伸
介绍实际生活中和三角形有关的更多实例。
激发学生的思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环节六
课后活动
用手中的七巧板也能拼出三角形,试着拼一拼,和小伙伴交流你的作品。
利用熟悉的七巧板自主拼图,感受三角形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数学教案三角形的特性_人教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联系生活,操作感知,理解概念,实验解疑,探索特性,巩固运用,提高认识,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数学教案三角形的特性_人教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操作感知,理解概念,总结评价,质疑问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