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13章 健康地生活第2节 预防传染病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传染病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明显或不明显的病理反应,并能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1、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殊的病原体2、传染病的免疫性3、传染病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二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病原携 带者
1.病人:指感染了病原体,并有一定临床表现的人。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叫传染期,据此可决定对病人的隔离时间。
2.病原携带者: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前者指的是病人患传染病后,症状虽已消失,但仍能排出病原体;后者指的是病原体虽已侵入人体,但人体没有临床表现,但能排出病原体。
3.受感染的动物:指感染了病原体,可将病原体排出体外传染给人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体外后经过一定的途径侵入他人体内,所经过的途径为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病人和病原携带者鼻咽部的病原体,可随打喷嚏、咳嗽、唾液、飞沫、痰、呼吸等方式排出体外而污染空气,导致他人感染。
2.饮食和水传播:病原体污染了食物、水,再经口进入人体而使其受到感染。
3.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狂犬病、破伤风等传染病可以由传染源的分泌物直接接触感染易感者;乙型肝炎、沙眼等传染病可通过被病原体污染了的衣物、手、用具、医疗器械等间接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病原体直接或间接侵入易感者,使其受到感染。
5.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输血,注射等途径进入健康人体,引起感染。
6.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病原体由上代传给下代,而引起感染。
7.土壤传播:病原体污染土壤,通过人接触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
A与B是同桌,A得了感冒,B不幸地被传染了。请回答: 1、A的感冒是如何传染给B的? 2、在这一过程中,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分别是什么?
(4)早诊断 早治疗
【2】做好晨检和一日观察工作
个人卫生: 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口杯、手帕等个人专用;不吃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等。
环境卫生: 要保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灭蟑螂、老鼠;室内通风换气要好;用紫外线、消毒剂消毒用具、食具;保证饮水和食品清洁卫生等。
3、保护易感人 群
(2)非特异性预防措施
三、有关预防接种的基础知识
(一)有关预防接种的免疫知识1.抗原:凡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2.抗体:抗体是病原微生物刺激人体后,人体产生的具有抗卸作用的特异性质的蛋白质。
1982年卫生部颁发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 每年的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目前,主要接种的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麻疹活疫苗等。主要预防的传染病有:结核、乙肝、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小儿麻痹、麻疹等。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①为减轻预防接种的反应和避免接种局部感染,在接种头一天要事先对幼儿及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争取他们的配合。 ②要合理安排幼儿饮食,要吃饱饭不要空腹,不要进食刺激性较强或易致敏的食物,如含酒精饮料及鱼虾等。 ③家长要为幼儿洗澡,清洁皮肤,并为幼儿穿上易穿脱的衣服。 ④接种时还要进一步做好解释和教育工作,争取幼儿的配合。 ⑤要严格消毒接种部位的皮肤,注射器要专人专用。 ⑥接种结束可组织幼儿轻微活动,注意避免受热、受凉。 ⑦对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做出适当处理,如遇个别幼儿晕针,不要乱动孩子,让其仰卧,头放低,适当喂些热糖水,在短时间内可恢复。出现轻微反应的不用特别处理,一般到第二天即可恢复正常。 ⑧若高烧并有其他症状,需及时去医院诊治。
1、基础免疫:2、加强免疫:
1、基础免疫: 一般6个月以上的乳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已逐渐消失,容易感染疾病。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选择几种对小儿威胁较大的传染病疫苗,在短期内接种到小儿体内,使他们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并为今后的免疫打下基础,这种初次接种叫基础免疫。
2 加强免疫: 经基础免疫后,体内获得相当的免疫力,经一段时间后,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若重复接种一次,就可使免疫力再度提高,以巩固免疫效果,这种复种称为加强免疫。
四、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
1.病因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液中,可经飞沫、衣物传染。 2.症状 1-2天低热、皮疹、1天后成水疱、3-4天后结痂。典型水痘 皮疹出现前1天可呈现前驱症状 如低热、不适、厌食等 ,但很快消失。并出现皮疹。
特点:①分批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卵圆型 泪滴状小水疱,周围有红晕,1天后,水疱内容物变为浑浊,水疱易破溃 疱疹持续3~4天,然后从中心开始干缩,迅速结痂 在疾病高峰期可见到丘疹、新旧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②皮疹分布呈向心性,集中在皮肤受压或易受刺激处 开始为躯干,以后至面部、头 皮 四肢远端较少,瘙痒感 重;③粘膜皮疹可出现在 口腔、结膜 生殖器等处, 易破溃形成浅溃疡。
1.病因: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 2.症状:以发热、全身皮疹为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由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往往认为本病无关紧要,但是近年来风疹暴发流行中重症病例屡有报导。如果孕妇感染风疹将全严重损害胎儿,儿童成人均可发病。
3.护理: 加强护理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加强营养,隔离至出疹后5天。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
1.病因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唾液中有病毒,可经飞沫传染。 2.症状 (1)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2)1—2天后腮腺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轻度压痛。张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疼痛加剧。 (3)一般先一侧腮腺肿大,1—2日后另侧也肿大,经4-5天消肿。
3.护理 (1)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吃酸、辣的食物。 (3)本病可采用中草药治疗,如板蓝根冲剂等。 4.预防 (1)病人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为止。 (2)接触者可服板蓝根冲剂预防。
(五)传染性肝炎 1.病因 传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丁型等。 (1)甲型肝炎病毒可引起甲型传染性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粪便中。粪便污染了食物、饮水,经口造成传染。 (2)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乙型传染性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体液中,病人的唾液、鼻涕、乳汁等亦带有病毒。含有病毒的极微量血液就能造成传染。
liuq1217@163.cm
甲型肝炎:约经一个月的潜伏期发病,有黄疸型肝炎与无黄疸型肝炎两种类型。 (1)黄疸型肝炎
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精神不好、乏力。在发病1周左右,巩膜(白眼珠)、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不正常。出现黄疸后2—6周,黄疸消退,食欲、精神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无黄疸型肝炎 比黄疸型肝炎病情轻,一般可有发烧、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在病程中始终不出现黄疸。
急性乙型肝炎约经2-6月的潜伏期发病。 起病较慢。 初期症状表现为:表现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厌油腻食物、恶心、肝区痛等症状。常常不伴有发热。 急性肝炎迁延6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疲乏、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显示血清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病情迁延反复达数年,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3.护理 (1)急性肝炎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轻微活动。 (2)饮食宜少吃脂肪,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量,多吃水果、蔬菜。 (3)护理患儿后,要用肥皂洗净手。 (4)慢性乙型肝炎还需注意休息、生活有规律、保持稳定情绪以防止复发。
4.预防 (1)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 (2)做好日常的消毒隔离工作。 (3)医用的针头、针管用后严格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4)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5)早发现、早隔离病人。
某园中班发生一例甲型肝炎病人,该园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病儿进行隔离,时间为30天。 (2)对病儿使用过的玩具、食具进行消毒。(3)对该中班儿童进行医学观察。 请分析以下问题: (1)该园采取的措施哪些是恰当的?哪些不够明确? (2)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1)第一项措施是恰当的。第二项措施也是应该的,但消毒还不够全面彻底。幼儿园要对病儿所在的班进行彻底消毒,而不仅仅是对病儿使用过的玩具、食具进行消毒。该班的桌椅、家具、厕所等都应该进行消毒。第三项措施不够明确。对该班儿童进行医学观察的时间应该是甲肝的最长潜伏期,30天左右。观察期间该班幼儿和保教人员不应和其他班级接触。(2)还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以防止该传染病的传播:加强对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对该中班幼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对其他班级的幼儿可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
1.病因 细菌性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菌存在于粪便中,经口传染。 2.症状 (1)发病急,高热、腹痛、腹泻。一日可腹泻几十次,有明显的急后重。大便内有粘液及脓血。 (2)疼痛一般位于左下腹,并有 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儿童 和老人容易发生脱水酸中毒,甚 至继发休克。 (3) 少数病人有高热,很快抽 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
3.护理 (1)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2)应遵医嘱服药。若未按医嘱服药,治疗不彻底,易转成慢性菌痢。 (3)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洗净。 4.预防 (1)早期发现、隔离及治疗病人及带菌者。 (2)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3)可服马齿苋煎剂。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1.病因 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子传播。 2.症状 (1)起病急。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 (2)2—3天后,体温可达40度以上,抽风、昏迷。 (3)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乙 脑,使乙脑的病死率明显 下降。但少数病人仍可留 下后遗症,如不能说话、 肢体瘫痪、智力减退。
2020-2021学年第2节 预防传染病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2节 预防传染病课文配套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预习,精巧点拨,实验探究,课堂演练,病原体,人与人,人与动物,传染性,流行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预防传染病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预防传染病背景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传染源,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普通流感疫苗,不做处理,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原体,传播途径,单一变量,偶然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预防传染病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预防传染病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3章健康地生活,第2节预防传染病,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什么是传染病,自学指导1,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如何传播的,自学指导2,传染病患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