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优秀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溶液》这一单元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第1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2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第3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使概念、实验、应用融为一体。
学生在前八个单元的学习中,陆续接触到了一些溶液以及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而且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很多生活中的溶液,也就是说,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能够说出一些关于溶液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后面学习酸碱盐的过程中,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生活生产中有很多有关该节知识的素材,例如海水、糖水、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汽水,实验室中也接触到很多溶液例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等,但没有形成有关溶液知识理论性的认识。所以在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及乳化作用,又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现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又为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典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整节课可以让学生充分形成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两课时:课时1 溶液
课时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课时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2. 知道乳浊液及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 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乳化现象。
2.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旧知回顾】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变化。
【过渡】那么溶质溶解于水时,会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吗?在上节课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有感受到吗?让我们这节课一探究竟吧!
【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探究实验】
1.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
实验用品是: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2.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①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②分别取两药匙大致等量的上述三种物质与烧杯中,并搅拌至固体全部溶解。③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温度。④用手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感觉温度的变化。⑤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交流与讨论】
1.为何所用的水都要求用100 mL?(同等条件下,易于比较)
2.为何三种固体物质的质量要大致相等?(同等条件下,易于比较)
【学生探究实验】并做好相关实验记录。
【结论】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降低;NaOH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总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温度降低,如NH4NO3;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液体)、氢氧化钠;还有些物质在溶解时则温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蔗糖等。
【注意】氧化钙(生石灰)遇水是反应放热,而不是溶解放热。
【即学即用】将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固体分别加入试管中,若U型管液面无明显变化,则固体是 ;若U型管液面左高右低,则固体是 ;若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则固体是 。
【讲解】U型管液面无明显变化,说明瓶内压强不变,将此固体放入试管中无明显放热、吸热现象,所以为氯化钠;U型管液面左高右低,说明瓶内压强减小,将此固体放入试管中有明显吸热现象,所以为硝酸铵;U型管液面左低右高,说明瓶内压强增大,将此固体放入试管中有明显放热现象,所以为氢氧化钠。
【知识应用】便携式无电冰箱、冰桶、冰杯的制冷剂由硝酸铵、氯化铵、氯化钠、六水氯化钙与碎冰或水按一定重量比混合而得。使用时,温度一般可以降到-18℃左右,5℃以下可维持6-24小时。便携式“无电冰箱、冰桶、冰杯”就是利用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而起到致冷的作用。
【问题】日常生活中,衣物上的油污是如何除去的呢?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去除盘子上的油污呢?洗发水是怎么使头发变得干净呢?你知道滴加洗洁精或洗涤剂的原理是什么吗?
【实验9-4】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 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4~5滴洗涤剂。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把两支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的内壁是否干净。
【实验记录】
【结论】植物油不溶于水,震荡后得到的是乳状浑浊的液体混合物,是乳浊液。这种乳浊液不稳定,经过静置,植物油会逐渐浮上来分为两层。而加入洗涤剂的乳浊液比较稳定,静止后也不分层。
【讲解】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的小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乳化后形成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因此餐具、衣服上的油污就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了。
【交流讨论】1.油水混合物、牛奶、豆浆是溶液吗?
(液体,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
2.泥水是乳浊液吗?
(固体,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
【讲解】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的混合物。
【小结】溶液、乳浊液、悬浊液
【交流讨论】3.生活中还有哪些乳化现象?
4.修汽车的工人常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从而除去油污。)
【小结】去污原理
【科普视频】去污小能手——表面活性剂。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略
四、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时2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三、乳化现象
1.乳浊液:油脂类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乳化现象:使难溶性液体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试管中加入的物质
现象
用水冲洗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震荡后
静止后
水和植物油
分层
浑浊
分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
分层
浑浊
不分层
干净
项目
溶液
乳浊液
悬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物质
溶解性
溶
不溶
不溶
状态
固、液、气
液
固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现象
透明、均一
浑浊、不均一
浑浊、不均一
久置现象
不变(稳定)
上下分层
沉降
相同点
都是混合物
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溶液的定义,溶质,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介绍乳浊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