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五 古诗文赏析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23426/0-17092553376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五 古诗文赏析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23426/0-170925533765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五 古诗文赏析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23426/0-170925533768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五 古诗文赏析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23426/0-1709255337727/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五 古诗文赏析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23426/0-170925533779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五 古诗文赏析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23426/0-1709255337829/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五 古诗文赏析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专题五 古诗文赏析课件,共13页。
专题五 古诗文赏析(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诗歌前两句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也隐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 2.试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诗人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3.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独”本义是独自的意思,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后孤寂、郁闷的心情。 (二)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所展现的画面。示例: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让人的心胸也为之荡漾;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会当”是终当、终要的意思。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泰山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3.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而且层次清晰。试简要分析。全诗扣住题目中的“望”字,随空间和角度的转移写出泰山景色的变化。前两句写远望,把泰山放在齐鲁大地浩茫宏远的大背景下凸显泰山的一枝独秀。三、四句写近望,宏观整体勾勒出山势的高峻。五、六句写凝望,借层云与归鸟的细节描写,表达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结尾两句由实而虚,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写想象中的俯视,表现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2022百色中考)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体现深刻的道理。如通过“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2.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写到了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山”表达了怎样的思考。苏诗借人在山中不能真正认识山,表达了“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思考;本诗借登高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思考。 (四)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请结合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谈谈你对“莫笑”和“足”字的理解。“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这一联呈现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愉的气象。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所展现的画面。示例:春社日已经临近,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冠简朴,仍然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3.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无时”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留恋和想要隐居此地惬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简要赏析。示例: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抒发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不忘报国之志的情怀。 (六)泊秦淮杜 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示例: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表现了诗人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讽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一是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二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