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冀少版第七节 两栖类和爬行类教案设计
展开【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及两栖类的特征。
3.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对两栖类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
5.通过对两栖类有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6.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让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及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掌握两栖动物的概念及两栖类的特征。
【教学难点】
1.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两栖动物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的特点。
2.掌握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其他的爬行动物及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4.通过对爬行动物的知识的学习及爬行与两栖动物的比较,继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5.通过对蜥蜴等有关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特点是学生掌握本纲主要特征的基础。
2.理解蜥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及在进化中比两栖高等也十分必要,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蜥蜴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及在进化中比两栖高等也十分必要,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
【教学过程】
环节
问题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本课可播放青蛙生活习性录像,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也可由教师将青蛙、蟾蜍浸制标本出示给学生。同时提问:这些动物的名称是什么?属于哪一类动物?(前一问学生能答出,后一问可能答得不准确,教师可点拨)引出课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概念。
二、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预习热身部分
通过出示自主探究题,指导学生根据有关问题自主学习。巡视,辅导,注意个别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
带问题阅读有关内容,问题答案注意在课本中勾画,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或反馈给老师。
生思考、回答。
三、拓展运用
(一)青蛙的形态结构。
出示思考题:
1.青蛙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与水、陆两栖生活相适应?
A.身体分部;
B.体色;
C.皮肤;
D.感觉器官;
E.四肢等几方面观察思考。
交流一下增加的实验:
①将死蝇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内;
②将活蝇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内;
③取两只青蛙,将其体表涂上凡士林并将两蛙浸在水中,上面盖上有眼的盖(不让蛙出水面)(此实验应制成动画或幻灯片),学生观察青蛙的反应。增补做的三个实验,进一步说明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通过以上观察,归纳后,使学生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明确两栖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总结出:
1.青蛙的眼睛“视动不视静”
2.青蛙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冬眠时只用皮肤呼吸)
启发学生,学生便可解释出青蛙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生:带问题阅读有关内容,问题答案注意在课本中勾画,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或反馈给老师。
(二)其它两栖动物及两栖动物的特征,两栖动物的保护。
出示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两栖动物的图片。
可用播放蟾蜍和大鲵生活习性录像,使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明确蟾蜍是有益的动物,大鲵是有尾的两栖动物,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启发学生,联系青蛙、蟾蜍、大鲵特征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认识其他的两栖动物。
总结出两栖动物的特征,并且同学之间互相提问。
谈一下如何保护两栖动物?
当堂识记:两栖动物的特征。
师:提问。
四、迁移升华
通过判断——青蛙属于两栖动物的原因,学生分析,老师点拨,让学生明析两栖动物名称的由来及两栖动物只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五、课时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将本节的重点内容总结归纳出来,不完善之处由教师做补充,这样长期训练,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也可将重点内容做精彩回放,学生观察后,再归纳总结。
环节
问题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引入
放录像,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下面以学生较熟悉的蜥蜴为例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点。
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预习热身部分。
自主探究题,指导学生根据有关问题自主学习。巡视,辅导,注意个别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
带问题阅读有关内容,问题答案注意在课本中勾画,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流或反馈给老师。
合作交流
精讲悟疑
(一)蜥蜴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生理
1.用投影片或挂图给学生展示蜥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曾经在什么环境下见到过蜥蜴?
(2)你知道蜥蜴吃什么吗?当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蜥蜴生活在田野和山坡的草地上,白天捕食昆虫、蜘蛛等小动物,夜间住在洞穴里,有冬眠的习性,它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从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由于蜥蜴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它的呼吸是通过肺来完成的,但教师要指出,它的肺泡数目很多,因此能比较好地完成气体交换,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不像青蛙那样,由于肺的结构简单,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所以,蜥蜴能生活在比较干燥的环境里。
3.最后教师从蜥蜴的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发育的各个方面小结它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并列一个总的表格,对蜥蜴和青蛙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填写。
通过以上的比较,学生对蜥蜴比青蛙高等而复杂,更适应陆上生活,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更清楚了。
学生经过观察后思考:蜥蜴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为什么?在思考此问题时,要注意与两栖动物比较。可以强调观察的重点为颈部、四肢、尾及皮肤的情况。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蜥蜴有颈,青蛙无颈,因此它的头能灵活转动,以便在陆地上更好地寻找食物、发现敌害。它的四肢比较短小,适于在陆地上爬行。它的尾圆长、末端尖锐、遇到敌害,尾自动断落,(蜥蜴的断尾学生亲眼看到的可能很少,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也可以联系壁虎自动断尾的情况。)还能作屈曲运动,吸引敌害注意,蜥蜴可乘机逃跑,断尾后还能重新长尾。关于蜥蜴的皮肤特点在与青蛙皮肤对比后,学生能比较容易答出:青蛙的皮肤裸露有粘液,而蜥蜴的皮肤干燥、粗糙,皮肤表面覆盖鳞片(这是角质细鳞),这样的皮肤能减少水分蒸发,利于在陆地上生活。
二、其他爬行动物及爬行动物的特征
主要了解龟、扬子鳄、蛇(有毒和无毒)等,通过录像,
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皮肤表面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或骨质的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四肢短小或无肢;爬行。
学生介绍生活环境及主要的形态特点。学生了解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研究它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所以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三、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
蜥蜴图片展示并讲解:
1.蜥蜴生活在山坡、田野和灌木丛中,以捕捉昆虫和蜘蛛为食。
2.蜥蜴全身可以入药。龟的腹甲是著名的中药,叫做龟板。
3.蛇的一身都是宝,蛇毒、蛇胆和蛇蜕也可以作中药材。蛇是鼠的天敌,大多数蛇类能捕食鼠,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学生积极学习并讨论。
拓展运用
迁移升华
小资料:
1.蛇毒是一种什么物质?怎样区分有毒蛇和无毒蛇?被毒蛇咬伤后怎样急救?
2.蜥蜴和壁虎有毒吗?在蜥蜴王国中,共有蜥蜴和壁虎等5000多种,其中毒蜥只有希拉巨蜥和串珠蜥两种。毒蜥的毒腺在下颌附近。这两种毒蜥产于美国和墨西哥,我国没有分布。
课时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将本节的重点内容总结归纳出来,不完善之处由教师做补充,这样长期训练,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也可将重点内容做精彩回放,学生观察后,再归纳总结。
初中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节 鱼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节 鱼类教案设计,共3页。
初中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七节 两栖类和爬行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七节 两栖类和爬行类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突破方法,学情分析,教具和教法,教学过程及内容,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节 鸟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节 鸟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鸟类》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