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节 裸子植物教案
展开冀教版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五节 裸子植物
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了常见的松为代表作物进行观察,又通过对其他多种多样的裸子植物的认识和了解,得出裸子植物的特征,并展示了裸子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生分析:学生理解裸子植物的“裸子”一词会有些困难。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观察,还有丰富的图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目标:1、了解松能生长在干旱贫瘠的陆地上的原因。
2、了解裸子植物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了解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松果球的观察以及对裸子植物的理解。
教具学具:松果球、松树枝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上几节课,讲了孢子植物,大家来一起回忆一下它们的特点。(幻灯片展示表格)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孢子繁殖后代,所以他们是孢子生物。孢子植物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是比较低级的,再进化就是种子植物了。而种子植物中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我们知道,孢子植物中最高级的就是蕨类植物了,而裸子植物是由蕨类植物进化到种子植物的中间类型,因此裸子植物在植物进化和自然界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人类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节《裸子植物》。
大家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到过哪里?同学们认识这个图片是哪里吗?(幻灯片展示黄山迎客松)
提出问题:为什么松树能生长在如此干旱、贫瘠的土壤中?
二、了解松树的特点
(一)观察松叶并回答问题(分组进行)
1、松树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松叶细长如针,成束生长)
2、用小刀在叶表面轻轻的刮一刮,你能发现什么?
(表皮的外面有较厚的角质层)
3、松树的根系属于什么系?
(直根系)
有什么特点?
(根系发达,能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二)指名回答问题,然后思考:
1、松树的这些特点与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样的关系?
(由于松的针形叶缩小了叶的表面积,加上叶表面角质层的保护,大大降低了松的水分蒸腾作用。再加上松有非常发达的根系,增加了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所以松树能生活在干旱而贫瘠的土壤。)
2、为什么松树看上去是常绿的呢?
(因为松的针形叶大大降低了松的水分蒸腾作用,松不必像阔叶树那样用落叶子的方式来降低蒸腾作用,松叶的寿命长达四五年,所以松树四季常青。)
(三)观察松果球:注意种子外面有没被什么包被着。
(松球果不是真正的果实。松树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是裸露的。种子有翅,适于风力传播。)
三、其他裸子植物:雪松、侧柏、水杉、银杏、红豆杉等。
四、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根、茎、叶发达。
2、能产生种子,种子是裸露的。
3、适应干旱、贫瘠的陆地生活。
五、我国是“裸子植物故乡”,银杉、水杉、银杏等珍稀裸子植物为我国特有。
六、裸子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 提供化工和医药产品
2、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3、提供优质木材
4、减少噪音,净化空气,绿化环境。
七、小结
(一)松的特点:
1、松叶细如针,成束生长,表皮的外面有较厚的角质层。
2、根系发达,能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
雪松、水杉、侧柏、银杏、红豆杉等。
(三)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根、茎、叶发达。2、能产生种子,种子是裸露的。3、适应干旱、贫瘠的陆地生活。
(四)裸子植物人类的密切关系:
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绿化环境、净化空气、 减轻噪声、提供木材、医用等
八、巩固练习
1、裸子植物的特征( )。
A.果实外没有果皮 B.种子外没有果皮
C.种子外没有种皮 D.果实成熟后裂开,种子露出
2、松树常绿的原因是( )。
A.松树叶不落 B.松叶寿命短,经常生长新叶
C.冬季也长出新松叶 D.松叶寿命长达四五年
3、松树能生活在干旱、土壤贫瘠的地方,是因为( )。
A.松树所需营养很少 B.根系扎得很深
C.输导组织比被子植物发达 D.消耗很小
4、松叶不同于被子植物阔叶的特征是( )。
A.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B.表皮有角质层
C.气孔深陷 D.没有海绵组织
5、裸子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俄罗斯 D.加拿大
九、布置作业:课下阅读,了解为什么说银杏树是珍稀树种。
冀少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节 裸子植物教案: 这是一份冀少版七年级上册<a href="/sw/tb_c7698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节 裸子植物教案</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节 鱼类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节 鱼类教案设计,共3页。
初中生物第四节 学习探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第四节 学习探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提出问题;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