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课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芳草鲜美,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仿佛若有光,不足为外人道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便扶向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诗多描写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
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动流血政变。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剥削压榨人民,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动词,作为。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异:对……感到惊异。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第一段写桃花源美景有什么作用?提示:×××作用
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桃花林的神奇、美丽; 为下文渔人进入做客桃源作铺垫;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阡陌(qiān):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tiá):指老人和小孩。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眼前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找出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还(huán):返回。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源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找出有关的语句。从中体现了桃花源怎样的民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民风淳朴、热情友善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
渔人“具言”现实世界的见闻遭遇,因为这不是作者描述的重点,所以一笔带过。 桃源人“叹惋”是因为渔人说的世上情形与桃源生活相比差别巨大:一边是战乱频繁、混乱不堪、苛捐杂税,一边是和平安宁、安静自然、怡然自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桃花源和平安宁、人人耕作、民风淳朴,不希望外人来打扰; 二是为下文再次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桃花源生活图景:民风淳朴、热情友善、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和平安宁。
这段描绘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问路,这里为“访求,探求”。 津,渡口。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回到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样写,暗示美好的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是虚构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表达作者对不能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惋惜之情。
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5.表现桃花源平静生活的句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8. 描写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表现桃花源老人和小孩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表明桃花源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8.描写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古义:开阔敞亮。 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 不阴郁低沉。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 不会改变。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
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
古义:邀请。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
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古义:先前的。今义:对着,朝着。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代词,代指见到的桃花林景象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结合第2、3段的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特点。(美好的体现)
环境:花繁叶茂、生机盎然
土地:富庶美丽、资源充沛
生活:宁静祥和、各得其乐
人民:人性纯善、民风淳朴
氛围:不问世事、远离尘嚣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答题支架] 读懂文章大意进而把握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依据主题推测语句的深层含义。 联系上下语境,具体分析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一是为桃花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二是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作者将这样的一位名士写入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文内容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前预习ppt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黄发垂髫,诣太守,刘子骥,文意疏通,沿着顺着,以为职业,新鲜美好,繁多的样子,对感到惊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朗读示范,字词检测,疏通文意,一词多义,省略句,访桃源,桃花源记,文章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