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前预习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前预习ppt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黄发垂髫,诣太守,刘子骥,文意疏通,沿着顺着,以为职业,新鲜美好,繁多的样子,对感到惊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桃花源记》以冲淡凝练、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的笔墨,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这幅图景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大的营养与影响。“世外桃源”一语,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至今依然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承载着国人对远离都市喧嚣的清静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与内心追求。学习这样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一定要充分品味作品的语言。品味语言,一方面要反复诵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并彰显内在情韵的语句,仔细揣摩,深入体味,感受文章的内在意蕴。
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3.品味作品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4.厘清文章叙事线索,感受文章意味深长、引人入胜的写法。
1.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2.了解陶渊明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组织学生厘清叙事线索,感受文章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写法。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1400多年前,一位中国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桃花源,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桃花源记》,去感受他笔下的理想世界。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他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故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本文文体为“记”,这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记”大多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小记。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16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用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 之。 复 前 行, 欲 穷其林。
尽。这里指走完,走到尽头。形作动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 外人。 黄发垂髫, 并 怡然自乐。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 焉, 遂与外人间隔。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1)通假字要:同“邀”,邀请。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病终(随即,不久)
闻之(代词,代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助词,可译为“的”)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思想、胸怀等乐观、畅达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美好世界。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②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③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④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①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应为“(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②倒装句: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应为“问从所来”) ③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线索顺序图。
第一部分(1):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过程。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在这一课,我们初识了桃花源,积累了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掌握了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厘清了文章的线索和层次。大家需要课下继续诵读并积累词义,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上节课,我们一同初识了桃花源,大家觉得桃花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今天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桃源之内涵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进行朗读比赛。 2.自读课文,用“这里的________美,你看”的句式描绘一下心中的桃源之美。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小组探究: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男女、老幼、渔人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一说。
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组探究: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__________奇,那是因为_______”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 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这里景奇、人奇、踪奇。
1. 通过作者的描写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2.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3.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1.通过作者的描写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2.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
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本文情节曲折、跌宕:
(1)渔人迷路了,会怎样?(2)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3)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4)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5)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6)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7)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 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时代与民族。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文内容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朗读示范,字词检测,疏通文意,一词多义,省略句,访桃源,桃花源记,文章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课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情回顾,于是就,从哪里来,同“邀”邀请,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听到听说,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询问打听消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