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精品习题
展开一、中和反应
1.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2.表达式:
3.实质: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或H+)和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或OH-)结合生成水分子。可用符号表示为H++OH-=H2O。由此可知H+和OH-在水溶液中不能共存。
二、探究中和反应
教材实验:
在烧杯中加入约5 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
①通过指示剂酚酞溶液,可明显观察到中和反应是否发生以及何时反应完全。
②实验时要观察颜色变化,当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时,立即停止滴加,防止盐酸过量。
③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也可根据滴加盐酸前后温度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三、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 调节土壤酸碱性,如酸性土壤可加入熟石灰中和。
2. 处理工厂废水,如硫酸厂废水加熟石灰处理,印染厂废水碱性加硫酸处理。
3. 用于医疗,如治疗胃酸过多,利用碱性物质治疗蚊虫叮咬。
4.用于生活,食用皮蛋时加入食醋,除去涩味;洗发时用弱碱性的洗发剂,再用弱酸性护发素;被蚊虫叮咬后(有蚁酸),可涂抹一些碱性物质,如氨水、肥皂水等。注意选择碱性物质时要选择弱碱,以防碱性物质腐蚀皮肤。
►问题一 中和反应
【典例1】(2023年吉林省中考化学)下列实验,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
B.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C.取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的溶液,蒸干得到白色固体
D.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测定混合溶液的pH
【答案】C
【解析】A、无色酚酞遇酸性溶液、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将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中,溶液没有变化。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HCl+NaOH=NaCl+H2O,刚开始溶液无明显现象,直到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变红,可以判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B、无色酚酞遇酸性溶液、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将酚酞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变红,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 HCl+NaOH=NaCl+H2O,刚开始溶液无明显现象,溶液颜色依旧为红色,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则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变为无色,可以判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C、若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HCl+NaOH=NaCl+H2O,产物为氯化钠,蒸干可以得到白色固体,若氢氧化钠和盐酸不反应,蒸干后盐酸会挥发成氯化氢气体,没有固体出现的,氢氧化钠变为白色固体,故无法判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7,盐酸呈酸性,pH<7,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7,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测定混合溶液的pH,开始时,测得pH>7,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测得pH=7,稀盐酸过量,测得<7,可以判断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 (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的是
A. 加氢氧化铜固体生成蓝色溶液B. 加入镁粉,没有气体生成
C. 测得该溶液的pH=7D. 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答案】C
【详解】A、加入氢氧化铜固体,氢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故生成蓝色溶液,说明含盐酸,不符合题意;
B、加入镁粉,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没有气体生成,可能是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氢氧化钠过量,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液中只含氯化钠,则pH=7,符合题意;
D、滴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说明溶液中含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的化学反应为:,其中未涉及的物质类别是
A. 酸B. 碱C. 单质D. 氧化物
【答案】C
【详解】此反应涉及了四种物质,从物质的分类来看,A1(OH)3属于碱,HCl属于酸,AlCl3属于盐。H2O 属于氧化物,未涉及的物质类别是单质,故选C。
4.(2023·湖北襄阳·统考中考)“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化合物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则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稀有气体都没有颜色和气味,则没有颜色和气味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
D.H2O2分解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可加快H2O2的分解,则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B
【详解】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故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符合题意;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化合物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都没有颜色和气味,但是没有颜色和气味的气体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如氮气、氧气等,不符合题意;
D、H2O2分解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可加快H2O2的分解,但是催化剂不是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也可能是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3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从微观的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认识物质组成和变化的实质。由下面微观示意图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质可表示为,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以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为例。
①【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如:强酸、强碱和大部分可溶性盐)写成离子形式,沉淀、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化学方程式可改写成:↑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将方程式化为最简;
↑
④【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1)请写出溶液与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2),该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还可以表示等强碱与强酸反应,所以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请写出与相对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1)
(2)(合理即可)
【详解】(1)氯化钡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氯化钡为可溶性盐,硫酸和盐酸为强酸,则可改为离子,则可改写为:,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2)硝酸银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于硝酸银为可溶性盐,盐酸和硝酸为强酸,则可拆分为,则删去相同的离子后,离子方程式为。
【解题必备】
1.中和反应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注意: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是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
氧化镁和盐酸的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
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中和反应实质: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和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可用符号表示为H++OH-=H2O。由此可知H+和OH-在水溶液中不能共存。
【变式练1-1】(2023·山东淄博·统考二模)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Na2CO3+2HCl=2NaCl+H2O+CO2↑B.CaO+H2SO4=CaSO4+H2O
C.CO2+CaOH2=CaCO3↓+H2OD.NaOH+HCl=NaCl+H2O
【答案】D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详解】A、反应为复分解反应但不是中和反应,故A错误;
B、反应为复分解反应但不是中和反应,故B错误;
C、反应反应物是氧化物和碱,因此不属于中和反应,故C错误;
D、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练1-2】(2023·河南平顶山·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成H2O
C.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离子是Na+和Cl−
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1:1
【答案】D
【详解】A、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为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为复分解反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 H+和 OH−结合成 H2O,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 H+ 和 OH−结合成 H2O,而Na+和 Cl−在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HCl+NaOH=NaCl+H2O36.540,由质量关系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73:80,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练1-3】(2023·湖南常德·统考模拟预测)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
B.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答案】D
【详解】A、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错误。
B、b点溶液的pH=7,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错误。
C、c点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过量,错误。
D、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a、b、c所示的溶液中均含有氯化钠,都含有Na+、Cl-,正确。
故选:D。
【变式练1-4】(2023·山东菏泽·统考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实验装置(图1)对中和反应再探究,在烧杯中加入100g未知浓度的稀硫酸,向其中滴加4%的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数据经处理后绘制出图像(图2)。请分析图像完成下列问题。
(1)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计算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放热
(2)恰好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100g×4%=4g。
设: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80984g100g×x8098=4g100g×xx=4.9%
答: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
【详解】(1)由图2可知,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时温度升高,是放热反应。故填:放热。
(2)详见答案。
【变式练1-5】(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观察和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施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某肥料包装袋的部分说明书如图,据图回答问题。
①该化肥属于_____。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②由说明书的“注意事项”,推测该化肥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
③一袋该化肥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以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表征:化学变化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向滴有酚酞的稀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
①滴有酚酞的稀NaOH溶液呈_____色。
②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_____7(填“>”“<”或“=”)。
③由图可知,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_____。
【答案】(1) A 碳酸氢铵易溶于水或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8.9kg
(2) 红 <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详解】(1)①碳酸氢铵(NH4HCO3)中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A;
②由说明书的“注意事项”,怕湿说明碳酸氢铵易溶于水;怕热说明碳酸氢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③一袋该化肥的质量为50kg,一袋该化肥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
(2)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所以滴有酚酞的稀NaOH溶液呈红色;
②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结束时,溶液中含有氢离子,显酸性,溶液的pH<7;
③由图可知,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问题二 探究中和反应
【典例2】(2023·湖北宜昌·中考)为了证明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小文同学做了下图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甲实验中,溶液仍为无色B.乙实验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C.丙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D.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答案】B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消失了,可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故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无法说明有反应物消失,也无法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固不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变红,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红色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不存在了,和盐酸反应了,故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变红,向烧杯中倒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红色溶液变为无色,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是无色,即使盐酸过量,溶液是无色的,证明了氢氧化钠消失了,和盐酸反应了,故正确。
故选B。
2.(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中考)在三颈烧瓶中用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然后将三颈烧瓶与盛有盐酸、NaOH溶液的注射器和压强传感器密封连接(如图1)。检验气密性后,在t0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t2时快速注入第二种溶液,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0时注入的溶液是盐酸
B.t1前压强减小对应的反应示意图如图3所示
C.t1~t2期间压强不变且大于0可证明收集的CO2气体不纯
D.t2后压强增大的原因是NaOH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
【答案】C
【详解】A、t0 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后,压强减小,所以注入的溶液应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导致压强减小,故A错误;
B、由A分析可知,t1前压强减小对应的反应是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图3中的生成物中还缺少水分子,故B错误;
C、t1~t2 期间压强不变且大于0,说明还存在其他不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气体,则可证明收集的CO2气体不纯,故C正确;
D、由B分析可知,t2时溶液的溶质为碳酸钠,t2后压强增大的原因是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D错误。
故选C。
3.(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60s时,加入1~2滴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D.该实验是将稀盐酸加入稀NaOH溶液
【答案】D
【详解】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有热量放出,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30s时溶液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盐酸未完全反应,故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60s时,pH大于7,所以溶液显碱性,加入1~2滴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说法正确;
D、根据pH图,反应前溶液显酸性,pH小于7,反应后溶液pH大于7,是氢氧化钠加入稀盐酸中,说法错误。
故选:D。
4.(2023·河南·中考)为了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某化学小组向滴有几滴酚酞溶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他们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得出了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溶液颜色的变化过程为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NaOH +HCl =NaCl + H2O 变小
【详解】某化学小组将酚酞溶液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7),使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后溶液呈酸性或中性,酚酞试液在酸性(pH<7)或中性溶液(pH=7)中呈无色,他们通过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即可证明氢氧化钠被反应掉,可得出了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 +HCl =NaCl + H2O;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小。
5.(2023·内蒙古兴安盟·中考)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
(1)向盛有5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 的现象。再向其中滴入稀盐酸,溶液变无色。
学生对于所加盐酸是否过量提出了疑问,于是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作出猜想: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HCl
(2)为了验证其猜想,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有同学触摸到试管外壁,感觉有温度变化。小组利用数字传感器得出反应时间与溶液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同学们得出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 。
(4)查阅资料得知,在中和反应中溶液的导电性也发生变化。已知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
①P点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离子数 N点(填“>”“<”或“=”)。
②M点表示 。
交流与反思:
a.中和反应发生的实质是 。
b.中和反应可以从热量、酸碱性、产物、导电性等方面进行探究。
【答案】(1)溶液变红
(2)有气泡产生
(3)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
(4) = 恰好完全反应(或单位体积内离子数最少)(合理即可) 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符号表示亦可)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向盛有5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红,故填:溶液变红。
(2)由结论知,猜想二正确证明盐酸过量,则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镁条,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填:有气泡产生。
(3)由图像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故填: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
(4)①由图像知,P点与N点电导率相同,所以N点时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等于P点时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故填:=。
②由图像知,M点电导率最低,说明M点时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最少;氢氧化钠和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水以分子形式存在,即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减少,M点时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最少,表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故填:恰好完全反应(或单位体积内离子数最少)(合理即可)。
交流与反思: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则中和反应发生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故填: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符号表示亦可)。
【解题必备】
1、探究中和反应:向5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颜色逐渐变浅,此时溶液呈碱性,溶质有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最终呈无色,此时溶液呈酸性或中性,溶质有硫酸钠和硫酸或硫酸钠。
①通过指示剂酚酞溶液,可明显观察到中和反应是否发生以及何时反应完全。
②实验时要观察颜色变化,当溶液恰好变成无色时,立即停止滴加,防止盐酸过量。
③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也可根据滴加盐酸前后温度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2、从反应物的类别来看,三个反应均是酸和碱之间的反应;生成物中都有的一种物质是水,另一产物都是化合物,且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物质称为盐。盐在水溶液中能够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3、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变化
图1 图2
(1)向碱溶液中滴加酸溶液,如图1所示。
向碱溶液中滴加酸溶液时,溶液的pH逐渐减小。开始反应时pH>7,恰好完全反应时pH=7,酸溶液过量时pH<7;b点表示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向酸溶液中滴加碱溶液,如图2所示。
向酸溶液中滴加碱溶液时,溶液的pH逐渐增大。开始反应时pH<7,恰好完全反应时pH=7,碱溶液过量时pH>7;B点表示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变式练2-1】(2022·福建·统考二模)已知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如图所示,对“向10g10%稀硫酸中滴入1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若滴入酚酞不变色,则证明有硫酸剩余
B.实验过程中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数目逐渐减少
C.滴完10g氢氧化钠溶液时烧杯内溶液温度最高
D.蒸发实验后溶液有晶体析出,不能证明两者发生反应
【答案】D
【详解】A、反应过程中,向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剩余的硫酸显酸性,故溶液显酸性,不能是酚酞变色,但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只含有硫酸钠,硫酸钠显中性,也不能是酚酞变色,故滴入酚酞不变色,不能证明有硫酸剩余,选项错误;
B、反应过程中,向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实质上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硫酸根离子没有变化,选项错误;
C、根据反应,可知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时,氢氧化钠有剩余,中和反应时会放出热量,则恰好完全反应时温度最高,而加完10g氢氧化钠溶液此时氢氧化钠溶液已经过量,因此温度不是最高时,选项错误;
D、由于无论氢氧化钠和硫酸是否发生反应,蒸发实验后溶液有溶质氢氧化钠析出,因此不能证明两者发生反应,选项正确;
答案为:D。
【变式练2-2】(2023·山西运城·校联考模拟预测)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学们在化学实验课上探究中和反应的发生,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方案】
(1)①实验用品:烧杯、胶头滴管、 、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②实验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实验方法: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④实验现象: 。
⑤实验结论: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
【问题与交流】
(2)①实验中无色酚酞溶液的作用是 。
②简述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观实质 。
【答案】(1) 玻璃棒 NaOH+HCl=NaCl+H2O 溶液先由无色变为红色,再由红色变为无色(答案合理即可)
(2) 判断反应是否发生(答案合理即可)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详解】(1)①探究中和反应的发生,实验用品有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稀盐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溶液,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是酸和碱充分反应,故填:玻璃棒。
②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填:NaOH+HCl=NaCl+H2O。
④无色酚酞溶液与碱变红,与中性和酸性溶液不变色,所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溶液先由无色变为红色,再由红色变为无色,故填:溶液先由无色变为红色,再由红色变为无色(答案合理即可)。
(2)①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可以借助酸碱指示剂加以判断。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剂,观察到溶液变红,再慢慢滴加盐酸,观察到溶液红色逐渐褪去,证明氢氧化钠已经被盐酸反应完。所以实验中无色酚酞溶液的作用是根据溶液颜色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故填:判断反应是否发生(答案合理即可)。
②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变式练2-3】(2023·海南·模拟预测)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现象不明显。为证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班级小组进行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讨论,请你参与其中。
方案一:实验方法——测定滴加过程中温度变化
【实验操作】室温时,将温度传感器放入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然后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得到温度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实验分析】
(1)图中 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逐滴加入稀盐酸过程温度先上升后下降,原因是: 。
方案二:请你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并作出一定的分析说明。
【实验操作与分析】
(2) 。
【答案】(1) B 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结束后由于散热发生温度下降
(2)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逐滴滴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溶液,若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合理即可)
【详解】(1)由于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升高,完全反应时应该达到最高 ,反应结束后由于散热,温度又开始下降,而由图可知,B点温度达到最高,表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如果能证明氢氧化钠减小或消失,也可证明为证明两者发生化学反应。故可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逐滴滴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溶液,若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氢氧化钠消失了,从而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合理即可)。
【变式练2-4】(2023·山东青岛·统考二模)圆梦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后,借助传感器对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研究,实验装置如下图1,三颈烧瓶中盛放溶液X,用恒压漏斗匀速滴加另一种溶液。
(1)甲同学用pH传感器测得三颈烧瓶内溶液pH的变化如上图2,判断溶液X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同学用温度传感器测得三颈烧瓶内温度变化如图3(实验过程中热量散失忽略不计),反应到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据图可得出中和反应过程中 能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3)丙同学认为反应后的废液不能直接排放,下列哪种物质可以用来处理该废液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钡B.稀盐酸C.碳酸钙D.铁粉
【答案】(1) 稀盐酸 NaOH+HCl═NaCl+H2O
(2) NaCl 放出
(3)B
【详解】(1)图2:pH由小于7逐渐升高至大于7,说明是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X是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图3:反应到a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据图可得出中和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
(3)根据图2,反应后的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需要用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
A、氢氧化钠不能和氯化钡反应,错误;
B、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正确;
C、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不反应,错误;
D、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错误;
故答案:B。
►问题三 中和反应的应用
【典例3】(2023·北京·中考)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硫酸用于中和酸性废水B.氧气用于气焊
C.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D.干冰用作制冷剂
【答案】A
【详解】A、硫酸呈酸性,能中和碱性废水,但不能用于中和酸性废水,故选项物质用途的说法不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于气焊,故选项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可用作食品保护气,故选项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时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故选项物质用途的说法正确。
故选A。
2.(2023·四川眉山·中考)下列描述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2AlOH3+3H2SO4=Al2SO43+6H2O
B.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H2O2MnO2O2↑+H2O
C.将铁丝浸入稀盐酸中:2Fe+6HCl=2FeCl3+3H2↑
D.用食醋清洗水壶中的水垢:CaCO3+2CH3COOH=CH3COO2Ca+CO2↑+H2O
【答案】D
【详解】A、胃酸主要成分是HCl,所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是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书写错误;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O2↑+2H2O,书写错误;
C、铁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书写错误;
D、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食醋和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CO3+2CH3COOH=CH3COO2Ca+CO2↑+H2O,书写正确。
故选D。
3.(2022·四川攀枝花·中考)下列物质的应用,主要原理不涉及中和反应的是
A.硫酸铜用于配制波尔多液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食醋用于清洗含氢氧化镁的水垢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残留的碱
【答案】A
【分析】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详解】A、硫酸铜用于配制波尔多液,不是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C、食醋用于清洗含氢氧化镁的水垢,是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残留的碱,是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答案:A。
4.(2023·山东烟台·中考)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下列劳动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AB.BC.CD.D
【答案】D
【详解】A、熟石灰具有碱性,农业上经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故A说法正确;
B、酒精消毒的作用是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细菌和病毒,故B说法正确;
C、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这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空气)使可燃物熄灭,故C说法正确;
D、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是利用食醋显酸性,pH<7,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碳酸钙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和醋酸反应产生醋酸镁和水,故醋酸能除去水垢,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解题必备】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酸性土壤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改良酸性土壤。
2、处理工厂的废水
硫酸厂的污水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1)胃酸过多时可以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Al(OH)3。
(2)人们被蚊虫叮咬后肿起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体的皮肤内分泌出酸,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就可以减轻痛痒。
【变式练3-1】(2023·辽宁大连·校考模拟预测)下列措施中,不是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的是
A.石油炼制时用工业硫酸清洗含烧碱的废液
B.农业上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
C.生活中服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症
D.浓碱洒到桌子上先用醋酸清洗,再用水洗
【答案】C
【详解】A、硫酸为酸,而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所以用工业硫酸清洗含烧碱的废液是利用了酸碱中和反应,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钙为碱,利用其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酸碱中和反应,说法正确;
C、碳酸氢钠为盐,可以和稀盐酸反应,从而消耗稀盐酸,故C不是利用酸碱中和反应,说法错误;
D、醋酸为酸,可以和浓碱发生中和反应,故利用了酸碱中和反应,说法正确。
故选C。
【变式练3-2】(2023·河北邢台·二模)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用烧碱来治疗胃酸过多症
B.医院的手术室可用紫外线消毒
C.路灯同时亮同时灭,路灯之间是串联的
D.扑灭油井大火时,要先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答案】B
【详解】A.烧碱是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此选项错误;
B.紫外线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所以医院的手术室可用紫外线消毒,此选项正确;
C.路灯同时亮同时灭,但一盏灯坏时,其他灯能亮,可知路灯之间是并联,此选项错误;
D.石油的着火点不能降低,而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此选项错误;
故选B。
【变式练3-3】(2023上·山东淄博·统考期中)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应用的主要原理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用小苏打做食品发酵粉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
【答案】A
【详解】A、用小苏打做食品发酵粉,是因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水,且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该过程涉及分解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不涉及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是因为氢氧化铝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氢氧化钙能与土壤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硼酸用于处理皮肤上沾有的碱,是因为硼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练3-4】(2023下·天津和平·校考)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无关的是
A.使用熟石灰制烧碱B.服用含有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答案】AC
【详解】A、熟石灰是Ca(OH)2的俗称,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NaOH与CaCO3沉淀,该反应可以用于制取烧碱NaOH,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选项符合题意;
B、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与Al(OH)3反应生成AlCl3与水,该反应为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是Ca(OH)2的俗称,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的原理为Ca(OH)2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与CaSO4,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选项符合题意;
D、NaOH与硫酸反应生成Na2SO4与水,该反应为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则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变式练3-5】(2023·陕西西安·统考模拟预测)用于治疗胃病的某药品的部分说明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嚼碎后服用可以增加消耗胃酸的质量
B.该药品治疗胃酸过多的实质是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
C.一种制取AlOH3的化学方程式为:X+3NH3⋅H2O=AlOH3↓+3NH4Cl,则X的化学式为Al2O3
D.可用氢氧化钠代替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B
【详解】A、嚼碎后服用能够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的进行,不能增加消耗胃酸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X中一定含有氯元素,不可能是氧化铝,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3个N、15个H、3个O,反应后有1个Al、3个N、15个H、3个O,3个Cl,则X含有1个Al和3个Cl,化学式为AlCl3,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代替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基础强化】
1.(2023·辽宁·校联考模拟预测)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表:蚊虫叮咬时会排放出蚁酸,被蛟虫叮咬后,适合涂抺的是
A.汽水B.自来水C.肥皂水D.炉具清洁剂
【答案】C
【分析】蚊虫叮咬时会排放出蚁酸,蚁酸为酸性,需要涂抹碱性物质,但涂抹物质的碱性不能过强,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详解】A、汽水pH<7,为酸性,错误;
B、自来水pH≤7,为中性或酸性,错误;
C、肥皂水pH>7,为碱性,且碱性不强,可以涂抹,正确;
D、炉具清洁剂pH>7,为碱性,但碱性较强,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错误;
故选C。
2.(2023·湖北十堰·校考模拟预测)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酸雨的pH<7,所以pH<7的雨水是酸雨
B.铝比铁更活泼,所以通常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腐蚀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均一、稳定的液态物质一定是溶液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答案】D
【详解】A、酸雨的pH<7,但pH<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正常雨水的pH≈5.6,将pH<5.6的降雨称为酸雨,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B、铝比铁更活泼,但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制品抗腐蚀性强,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液态物质不一定是溶液,也可能是纯净物,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态物质不属于溶液,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3.(2023·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合理膳食有助于身体健康,下面是一些食物的pH,则胃酸过多的病人最不宜多吃的是
A.苹果汁:2.9~3.3B.玉米粥:6.8~8.0
C.豆浆:7.4~7.9D.鸡蛋清:7.6~8.0
【答案】A
【详解】A、苹果的pH为2.9~3.3,呈酸性,不宜食用;
B、玉米粥的pH为6.8~8.0,接近中性、偏弱碱性,适宜食用,不符合题意;
C、豆浆的pH7.4~7.9,偏弱碱性,适宜食用,不符合题意;
D、鸡蛋清的pH为7.6~8.0,显碱性,适宜食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3·云南昆明·云南省昆明市第五中学校考二模)某地的土壤浸出液为酸性。下列农作物适合在该地种植的是
A.冬枣(适宜生长的pH≈8.3)B.萝卜(适宜生长的pH≈7.1)
C.玉米(适宜生长的pH≈7.1)D.马铃薯(适宜生长的pH≈5.0)
【答案】D
【详解】A、冬枣适宜生长的pH≈8.3,pH>7,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故A不符合题意;
B、萝卜适宜生长的pH≈7.1,pH>7,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故B不符合题意;
C、玉米适宜生长的pH≈7.1,pH>7,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故C不符合题意;
D、马铃薯适宜生长的pH≈5.0,pH<7,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3·山东济南·统考三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基本保证。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洒在桌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测定某溶液的pH时,先用水将pH试纸润
C.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慢慢注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D.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加入药品,再检验装置气密性
【答案】A
【详解】A、洒在桌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利用的是主要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操作正确;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若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操作不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操作不正确;
D、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检验装置气密性,再加入药品,防止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仪器时浪费药品,故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A。
6.(2023·云南昆明·统考二模)肯尼亚博格利亚湖水呈碱性,吸引了大量火烈鸟栖息。若测其酸碱度,pH可能为
A.12.7B.7.0C.5.6D.1.3
【答案】A
【详解】A、pH为12.7,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选项符合题意;
B、pH为7.0,等于7,溶液呈中性,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pH为5.6,小于7,溶液呈酸性,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pH为1.3,小于7,溶液呈酸性,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2022·江苏·统考模拟预测)研究表明水稻对镉的吸收率与土壤的pH有紧密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物质中可用于改良土壤结构,降低水稻对镉吸收率的是
A.烧碱
B.熟石灰
C.氯化钾
D.碳酸水(溶入了二氧化碳的水)
【答案】B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要降低水稻对镉吸收率,需要加入碱性物质将土壤调节成碱性土壤。
【详解】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不可以用烧碱来改良土壤,烧碱具有强腐蚀性,故不符合题意;
B、熟石灰呈碱性,可用于改良土壤,故符合题意;
C、氯化钾溶液呈中性,不可用氯化钾溶液来改良土壤,故不符合题意;
D、碳酸水呈酸性,不可用碳酸水来改良土壤,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22·上海长宁·统考一模)室温下,将 pH 为 12 的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 pH 变化可能是
A.变小为 10B.变小为 2C.基本不变D.变大为 13
【答案】A
【详解】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的碱性减弱,pH将变小,但pH不会小于7,故选A。
9.(2023·辽宁大连·校考模拟预测)下列反应既属于复分解反应又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Fe+2HCl=FeCl2+H2↑B.2NaOH+CO2=Na2CO3+H2O
C.K2CO3+2HCl=2KCl+H2O+CO2↑D.2HCl+Cu(OH)2=CuCl2+2H2O
【答案】D
【分析】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详解】A、反应物为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为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反应为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但反应过程中没有互相交换成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反应物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而反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但反应物不是酸和碱,故不是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D、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物为酸和碱属于中和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3·海南海口·海南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小军向水槽中缓缓滴加稀硫酸,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亮→暗→熄→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B.灯泡熄灭时,水槽中的液体中不存在粒子
C.灯泡亮度发生变化只因为溶液中的H+、OH-的浓度改变
D.将稀硫酸换成稀盐酸,观察到灯泡亮度变化不相同
【答案】D
【详解】A、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所以试验过程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故A错误;
B、当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此时水槽中只有水和硫酸钡沉淀,水槽中液体不导电,所以此时灯泡会熄灭,但是液体中含有水分子,故B错误;
C、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的过程中,硫酸根离子、钡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浓度都在变化,故C错误;
D、当用稀盐酸替换稀硫酸时,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溶液中始终存在可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钡离子和氯离子,所以溶液会一直导电,实验过程中不会出现灯泡熄灭的情况,所以变化情况不同于滴加稀硫酸的实验,故D正确;
故选D。
11.(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常温下,将10 mL 5% NaOH溶液逐滴加入盛有5 mL 5%稀盐酸(含2滴酚酞)的锥形瓶中,边滴边振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滴加过程中,锥形瓶内溶液中的数目不断增加
B.滴加过程中,溶液恰好由无色变为红色时,溶液pH为7
C.滴加过程中,锥形瓶内溶液温度不断升高
D.滴加结束后,取少量溶液蒸干,所得白色固体是NaCl
【答案】A
【详解】A、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本质反应是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所以滴加过程中,锥形瓶内溶液中 Na+的数目不断增加,故A正确;
B、溶液为红色说明氢氧化钠过量,则溶液显碱性,pH>7,故B错误;
C、中和反应放热,反应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等盐酸完全反应后,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温度不再升高,故C错误;
D、滴加结束后,氢氧化钠过量,所以取少量溶液蒸干,所得白色固体是NaCl、NaOH,故D错误。
故选A。
12.(2023·吉林松原·校联考三模)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的实质是 。
(2)乙的化学符号是 。
【答案】(1)H+与OH-结合生成水分子
(2)SO42-
【详解】(1)由微观示意图知,该反应为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故填:H+与OH-结合生成水分子;
(2)由微观示意图知,该反应为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汇总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2:1,因此甲为钠离子,乙为硫酸根离子;故填:SO42-。
13.(2023年甘肃省陇南市中考化学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在学习了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图像描述。图A是实际操作图,图B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C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
根据以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A、图B可知,该实验是将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图B中b点溶液中溶质是 。
(3)向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写出图C中方框内乙粒子的符号 。
【答案】(1)硫酸/;(2)、;(3);(4)
【解析】(1)分析图A、图B,可知图像中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溶液减小,说明是把硫酸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填:硫酸或;
(2)由图B可知,b点溶液的,溶液显碱性,说明滴加的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故填:、;(3)当溶液时,说明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滴加氯化钡溶液,发生的反应是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分析图C微观离子,可知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其中甲表示的粒子是,乙表示的粒子是,故填:。
【能力提升】
1.(2022上·山东枣庄·统考期末)有A、B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的变色情况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溶液呈酸性
B.向无色的厕所清洁剂中滴加B指示剂,溶液变为粉红色
C.乙溶液的pH值可能为13
D.向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加入乙溶液,最终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答案】B
【详解】A、甲溶液使A指示剂变黄色,而A指示剂在pH为0~6.2显黄色,故甲溶液显酸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厕所清洁剂显酸性,由图可知B指示剂加入酸性溶液中为无色,故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乙溶液使A指示剂变蓝色,使B指示剂变粉红色,故溶液显碱性且pH大于10,故乙溶液pH可能为13,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甲溶液显酸性,乙溶液显碱性,向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加入乙溶液,甲和乙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当乙过量后溶液显碱性,故最终溶液变为蓝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人体口腔内唾液的pH通常约为7,在进食过程的最初10分钟,酸性逐渐增强,之后酸性逐渐减弱,至40分钟趋于正常。与上述事实最接近的图像是( )
A.B.
C.D.
【答案】B
【详解】在进食过程的最初10分钟,酸性逐渐增强,溶液的pH应该减小;之后酸性逐渐减弱,溶液的PH应该增大.B图中的曲线变化符合这一情况.故选B.
3.(2023·吉林长春·统考二模)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心概念: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属于中和反应
B.微观实质: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分子和氧分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C.反应现象:中和反应都能观察到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D.实际应用: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
【答案】D
【详解】A、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属于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和反应不一定能观察到溶液颜色发生改变,如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存在溶液颜色的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铝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所以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2023·内蒙古包头·中考)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
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
【答案】C
【详解】A、由于稀盐酸中含有水,则最开始水的质量不为零,则甲表示水的质量,乙表示氯化钠的质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加入bg氢氧化钠时,氯化钠质量不变,表示此时恰好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加入cg氢氧化钠时,氢氧化钠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则其中的阴离子为OH-和Cl-,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溶液中的盐酸不断减少,则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5.(2023·上海崇明·统考二模)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水的质量、氢氧化钠质量、硫酸钠质量随稀硫酸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代表氢氧化钠
B.加入m克稀硫酸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C.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种类为三种
D.b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答案】C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由图像可知甲的质量随加入硫酸的质量增多而减少最终变为0,故判断甲表示氢氧化钠;如图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乙的质量还在增加,说明乙是水,因为所加入的稀硫酸中含有水,随着加入稀硫酸的增多水的质量也在变大。而丙在氢氧化钠变为0后质量不再增加说明丙是生成的硫酸钠。
【详解】A、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由图像可知甲的质量随加入硫酸的质量增多而减少最终变为0,故判断甲表示氢氧化钠;
B、根据分析,甲表示氢氧化钠,如图加入m克稀硫酸时,氢氧化钠的质量刚好变为0,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B正确;
C、如图a点时表示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生成的硫酸钠以及剩余的氢氧化钠两种溶质,C错误;
D、如图b点为加入硫酸过量的时候,此时溶液中含有硫酸显酸性,硫酸与锌粒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所以b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6.(2023·北京海淀·统考一模)用图1所示实验探究NaOH与HC1的反应,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说明NaOH溶液呈碱性
B.滴加稀盐酸后溶液红色褪去,说明NaOH被消耗
C.由图2可知,H+与OH-结合生成H2O分子
D.由图2可知,Na+与Cl-结合生成NaCl分子
【答案】D
【详解】A.酚酞遇碱性溶液会变红,5mL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变红,说明NaOH溶液呈碱性,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溶液和中性不变色,滴加稀盐酸后溶液红色褪去,说明溶液已经不显碱性,NaOH被消耗,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由图2可知,箭头左边当氯化氢没有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还单独存在,箭头右边当氯化氢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存在了,结合成了H2O分子,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由图2可知,箭头左边当氯化氢没有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化氢中的氯离子还单独存在,箭头右边当氯化氢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还存在,不能说明Na+与Cl-结合生成NaCl离子化合物,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故选D。
7.(2023·四川攀枝花·统考二模)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中,小明和老师用数字化设备测定了溶液温度及pH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图。
(1)根据曲线图,可知该实验是将 (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盐酸”滴加到另外一种试剂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微观本质是 。
(2)该反应为 。(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3)a点为温度曲线上的最高点。a、b两点对应的时间相同,将b点处溶液中的溶质结晶,采用 方法。
(4)c点处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
【答案】(1) 稀盐酸 NaOH+HCl=NaCl+H2O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2)放热反应
(3)蒸发结晶
(4)钠离子、氯离子、氢离子
【详解】(1)分析曲线图pH的变化可知,随着滴入的试剂溶液的pH从14降到2,则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反应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2)分析曲线图温度变化可知,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3)b对应的溶液为NaCl溶液,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则将b点处溶液中的溶质结晶,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4)据图可知,c点pH小于7显酸性,所以c点处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氯化钠电离出的钠离子、氯离子,过量的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氯离子。
8.(2023·广东茂名·统考二模)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设计实验】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1):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 (填“能”或“不能”)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
(3)为了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是显中性还是显酸性,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实验延伸】
(4)请你再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 (填一种即可),实验现象及结论是 。
(5)同学们又从数据表达的形式上进行创新,对“NaOH溶液和稀硫酸的反应”进行了再探究,用数字化实验测定的反应溶液温度和pH的变化曲线如图2和图3。请你思考:
①由图2可知,此反应是一个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②图3曲线表示 (填编号)
(A)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稀硫酸中至过量;
(B)将稀硫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至过量。
③图3曲线上A点所对应的溶液中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答案】(1) 红 2NaOH+H2SO4=Na2SO4+2H2O
(2)不能
(3)方案二
(4) 锌粒(或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合理答案) 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
(5) 放热 A Na+、OH-、SO42−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会使酚酞试液变红,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溶液中碱性消失,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环境下均为无色,不能说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可能稀硫酸过量。
(3)方案一滴加氯化钡,硫酸和硫酸钠都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得出稀硫酸过量的结论;稀硫酸过量会使溶液呈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方案二的现象得出结论使科学的。
(4)证明硫酸过量,需要选择能够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明显现象的物质,可已选择活泼金属,碳酸盐等,以锌粒为例,取样,向溶液中加入锌粒,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5)①由图2可知,随着反应进行,溶液温度上升,说明反应是放热的。
②图3中起始溶液pH小于7,说明开始是酸性溶液,向酸性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碱性溶液,故选A。
③图3曲线上A点时溶液呈碱性,说明溶液中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钠,还有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钠离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故填:Na+、OH-、SO42− 。
9.(2023下·江苏南京·九年级校联考)某兴趣小组围绕中和反应进行了系列探究。
【实验探究一】中和反应中宏观物质的变化
(1)小组同学进行图1所示的探究实验,A试管中现象为 ;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针对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小组同学又设计了图2的实验。
溶液Y一定呈中性吗?小组同学产生了质疑。
查阅资料:酚酞在pH<8.2的溶液中呈无色,在8.2
得出结论:Y溶液呈碱性。
交流反思:Y溶液呈碱性,则Y溶液的溶质为 。
【实验探究二】中和反应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3)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4)下列四幅图表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的不同时间点的微观粒子示意图,请按时间先后排序 (填序号)。
【实验探究三】中和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5)下图中产生 现象能证明中和反应会放热。
(6)有同学发现此结论不够严谨,在室温下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10mL一定浓度的稀硫酸加10mL蒸馏水稀释,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1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加10mL蒸馏水稀释,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10mL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与1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得3个实验,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说明酸碱稀释不影响结论的理由是 。
【答案】(1) 生成白色沉淀 HCl+NaOH=NaCl+H2O
(2) 若溶液变红 酚酞、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3)H+与OH-反应生成水分子
(4)acbd
(5)导管口冒气泡
(6)实验①②酸碱溶液稀释时温度变化量远低于实验③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温度变化量
【详解】(1)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故A试管中现象为:生成白色沉淀;B试管中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设计实验:酚酞在pH<8.2的溶液中呈无色,在8.2
(3)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H+与OH-反应生成水分子;
(4)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首先氢氧化钠溶液中由水分子,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如图a,接着加入盐酸,盐酸中氢离子中和一部分氢氧根离子,氯离子进入溶液,此时为水分子、钠离子、氢氧根离子、氯离子如图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只有水分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如图b,最终盐酸过量,溶液中有水分子、氢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如图d,故填:acbd;
(5)如图,中和反应放热时会使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则从右侧导管导出冒气泡,故填:导管口冒气泡;
(6)根据题中图所示,实验①②温度曲线变化幅度小,实验③温度曲线变化幅度大,则说明酸碱稀释不影响结论的理由是:实验①②酸碱溶液稀释时温度变化量远低于实验③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温度变化量。
10.(2023·内蒙古兴安盟·中考)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
(1)向盛有5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 的现象。再向其中滴入稀盐酸,溶液变无色。
学生对于所加盐酸是否过量提出了疑问,于是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作出猜想:猜想一:NaCl 猜想二:NaCl、HCl
(2)为了验证其猜想,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有同学触摸到试管外壁,感觉有温度变化。小组利用数字传感器得出反应时间与溶液温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同学们得出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 。
(4)查阅资料得知,在中和反应中溶液的导电性也发生变化。已知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
①P点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离子数 N点(填“>”“<”或“=”)。
②M点表示 。
交流与反思:
a.中和反应发生的实质是 。
b.中和反应可以从热量、酸碱性、产物、导电性等方面进行探究。
【答案】(1)溶液变红
(2)有气泡产生
(3)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
(4) = 恰好完全反应(或单位体积内离子数最少)(合理即可) 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符号表示亦可)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则向盛有5m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红,故填:溶液变红。
(2)由结论知,猜想二正确证明盐酸过量,则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镁条,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填:有气泡产生。
(3)由图像知,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故填: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
(4)①由图像知,P点与N点电导率相同,所以N点时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等于P点时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故填:=。
②由图像知,M点电导率最低,说明M点时溶液中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最少;氢氧化钠和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水以分子形式存在,即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减少,M点时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最少,表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故填:恰好完全反应(或单位体积内离子数最少)(合理即可)。
交流与反思: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水分子,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则中和反应发生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故填: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符号表示亦可)。
11.(2023·江苏常州·统考一模)酸碱中和反应是初中阶段重要的一类反应,请你参与一起探究。
【实验一】从能量变化角度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某小组同学测量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观察到溶液温度升高,因此,得出两者能反应的结论。有同学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为此他在室温下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10mL、20%的盐酸与1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②10mL、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10mL蒸馏水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10mL、20%的盐酸与10mL、2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得3个实验中溶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
(1)由图1可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均 (填“放热”或“吸热”)。
(2)从微观角度分析,此中和反应的温度变化主要是由于 (填离子符号)两种离子反应生成水,放出热量的缘故,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3)在1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密度为1.1g/mL)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密度为1.0g/mL)的体积 mL(结果保留整数),就能使反应后溶液的pH等于7。
【实验二】从溶液电导率变化角度探究酸和碱的反应
小组同学根据图2进行相应实验操作,利用电导率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题26-3图所示。已知:溶液电导率大小与溶液离子浓度成正比。
(4)图3也能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写出题26-2图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据图3可确定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选填:“a”、“b”、“c”或“d”)。
(6)图3中d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答案】(1)放热
(2)H+、OH-
(3)20
(4)HCl+NaOH=NaCl+H2O
(5)c
(6)Na+、Cl-、OH-
【详解】(1)由图1可知,实验①②中,溶液温度均升高,则说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均放热;
(2)结合实验③的曲线,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稀释时温度的变化量远小于两溶液混合时温度的变化量。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则主要是由H+和OH-两种离子反应放热引起的;
(3)设需要盐酸的体积为x,则有HCl36.5x×1g/mL×5%+NaOH4010mL×1.1g/mL×10%=NaCl+H2O,36.540=x×1g/mL×5%10mL×1.1g/mL×10%,解得x≈20mL,故在1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密度为1.1g/mL)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密度为1.0g/mL)的体积20mL,就能使反应后溶液的pH等于7;
(4)试管中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5)根据溶液电导率大小与溶液离子浓度成正比,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电导率最低,即c点;
(6)图中d点表示氢氧化钠过量,所示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则含有的离子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离子符号表示为:Na+、Cl-、OH-。
12.(2023·江苏淮安·校联考二模)某化学小组欲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来进行实验。老师为他们提供了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和水。
【溶液配制】
(1)通过计算,需要用到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是 g。
(2)若稀释时,量取浓硫酸采取仰视读数(其他操作正确),则配制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下图A和B是两同学稀释浓硫酸操作示意图,正确的是______(填“A”或“B”)。
A. B.
(4)写出配制过程还需要的仪器(上图中没有画出的)有: 。
【实验拓展】
中和反应的应用,同学们利用准确配制的4.9%的稀硫酸,测定一瓶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5)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g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4.9%的稀硫酸,并不断搅拌。
①证明上述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②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6)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另取了10g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数字化实验,使用传感器,由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2)。利用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b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②依据图2数据,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答案】(1)10
(2)偏大
(3)B
(4)胶头滴管
(5) 酚酞试液刚好从红色变为无色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6) Na2SO4、H2SO4 解:由图知,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用稀硫酸的质量为10g
设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H2SO4+2NaOH=Na2SO4+2H2O988010g×4.9%10g×x9880=10g×4.9%10g×xx=4%
答: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
【详解】(1)需要用到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是:200g×4.9%÷98%=10g。
(2)若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其它操作正确),读取数值小于实际数值,会使溶质的质量偏大,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3)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不能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故选B。
(4)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配制时所需仪器主要有: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等,配制过程还需要的仪器(上图中没有画出的)是胶头滴管。
(5)①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显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明上述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刚好褪为无色。
②从微观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6)①氢氧化钠和硫酸生成硫酸钠和水,由图可知,b点时,pH<7,说明此时硫酸过量,故b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H2SO4。
②见答案。
13.(2023·宁夏固原·校考二模)某兴趣小组围绕“酸和碱的反应”,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1)实验一: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继续滴加稀盐酸,通过稀盐酸和 反应的现象,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2)实验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然后滴入稀盐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观察到 的现象,也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实验二中试管内无色溶液的成分展开了讨论。
【提出问题】试管内无色溶液的溶质除酚酞外还有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Cl和HCl;猜想二: 。
【实验设计】若要证明猜想一成立,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评价与反思】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探究活动进行了如下反思:
①小强认为方案一中存在错误的操作是 ;
②小敏认为方案三不足以证明废液中含有HCl,理由是 。
【答案】 产生蓝色沉淀 2NaOH+CuSO4=Cu(OH)2↓+Na2SO4 氢氧化铜 HCl+NaOH=NaCl+ H2O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NaCl 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HCl+AgNO3=AgCl↓+HNO3 将pH试纸直接伸入待测溶液中了 废液中的NaCl和AgNO3溶液反应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详解】(1)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观察到的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通过稀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的现象,证明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溶液变为红色,然后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 H2O,反应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猜想假设】若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还可能是盐酸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故猜想二为NaCl;
【实验设计】废液中含有HCl,当将洁净的铁定加入到废液中时,盐酸会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现象为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废液中含有HCl,向废液中滴加硝酸银,硝酸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
【评价与反思】①测溶液的pH时,不能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故方案一中存在错误的操作是将pH试纸直接伸入待测溶液中了;
②方案三不足以证明废液中含有HCl,理由是废液中的NaCl和AgNO3溶液反应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14.(2023·江西赣州·模拟预测)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课外研究,他们将3.65%的稀盐酸逐滴加入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传感器记录了溶液温度及pH变化的关系情况,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该反应过程是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a点为温度曲线上的最高点,a、b两点对应的时间相同,则b点对应的pH数值为 ,此时溶液的溶质成分是 。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c点所得溶液蒸发结晶,求所得固体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放出
(2) 7 NaCl/氯化钠
(3)解:设所得固体的质量x
%×100g+NaOH=NaCl58.5x+%×100gxx=5.85g
答:所得固体质量为5.85g。
【详解】(1)由图可知该反应过程是放出热量;
(2)a点为温度曲线上的最高点,说明此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a、b两点对应的时间相同,说明b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的pH,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b点对应的pH数值为7,此时溶液的溶质成分是氯化钠;
(3)解析见答案。
15.(2023·江苏常州·校考一模)水是生命之源,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以“水”为主题展开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任务一】探究雨水
某天收集某市不同区域雨水样品并测定其pH,结果如图。
(1)降雨属于酸雨的 区域(填序号)。
(2)酸雨会导致土壤酸化,农业上通常用 (填化学式)来改良酸性土壤。
【任务二】探究水的组成
步骤1:按图,装置中装满稀NaOH溶液,打开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步骤2:分别取管a和管b电极附近的溶液,并测定溶液的pH。经测定:管a中溶液pH小于7,管b中溶液pH大于7,
(3)电解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
(4)图中能表示电解时管b中水在电极端所发生变化的结果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B.C.
【答案】(1)AC
(2)Ca (OH)2
(3)2H2O通电2H2↑+O2↑
(4)B
【详解】(1)pH<5.6的雨水属于酸雨,故A、C地区属于酸雨区域;
(2)酸雨会导致土壤酸化,农业上通常用氢氧化钙来改良酸性土壤,因为氢氧化钙显碱性,故填:Ca(OH)2;
(3)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
(4)电解水“正氧负氢”,管b与负极相连,生成的是氢气,管b中溶液pH大于7,存在OH-,故选B。
16.(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土壤能生长作物,土壤的酸碱性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一些蔬菜生长适宜的土壤pH范围如下表。
酸雨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及汽车尾气排放会产生SO2、氮的氧化物等物质,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
叶绿素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其浓度直接影响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土壤的pH对西红柿动苗生长的影响,取大小相似的10cm株高西红柿幼苗进行实验,测其在3天、6天、9天时的株高增长率及9天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1和图2。
酸碱度不适的土壤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制约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人人有责。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可以用来改良酸化土壤的是 (填序号)
A.硫酸B.氢氧化钠C.熟石灰
(2)根据图1,6天和9天时,西红柿幼苗株高增长率最显著的是pH为 的土壤。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大多数蔬菜适宜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②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气体会在雨水中生成酸。
(4)由图2可得出,西红柿幼苗中叶绿素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为 。
【答案】(1)C
(2)6.35
(3) 错 对
(4)在实验研究的pH范围内,土壤酸性和碱性越弱,叶绿素会量越高(或在实验研究的pH范围内,随着土壤pH增大,叶绿素的含量先增大后减小)
【详解】(1)A、硫酸显酸性,不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虽然显碱性,但是具有强腐蚀性,所以不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显碱性,可以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符合题意;
故选C;
(2)根据图1,6天和9天时,西红柿幼苗株高增长率最显著的是pH为6.35的土壤;
(3)①pH<7,显酸性,pH=7,显中性,pH>7,显碱性,由表格数据可知,大多数蔬菜适宜在酸性性土壤中生长,故错;
②由题干信息: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及汽车尾气排放会产生SO2、氮的氧化物等物质,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故对;
(4)由图2可得出,西红柿幼苗中叶绿素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为在实验研究的pH范围内,土壤酸性和碱性越弱,叶绿素会量越高(或在实验研究的pH范围内,随着土壤pH增大,叶绿素的含量先增大后减小。
17.(2023·安徽合肥·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但部分稻田土壤的 pH低于5.5。土壤酸化是农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土壤酸化面积与强度仍在加剧。水稻是耐酸性较强的作物,但在土壤酸化程度逐渐加剧的情况下,水稻的生产明显受到影响。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土壤的pH对水稻、油菜产量的影响。原有土壤的pH为4.5,加入一定量的熟石灰,将同一土壤的pH分别调至5.0、5.5、6.0、6.5 和7.0,在这5块肥力相同但pH不同的土壤上种植水稻,水稻产量随土壤pH的变化如图所示。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部分稻田土壤酸化与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关,标出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
(2)熟石灰在物质的分类上属于 (填“酸”、“碱”或“盐”),土壤酸化最终形成的是硫酸,加熟石灰后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依据图示,可得出结论 。
A.稻田土壤酸性越强,水稻产量越高
B.在2016、2017、2018三年,土壤的pH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4)由图可得出,油菜的产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为 。
【答案】(1)S+4O2
(2) 碱 H2SO4+CaOH2=CaSO4+2H2O
(3)A错误;B正确
(4)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土壤pH的升高,水稻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pH=6.5时产量最高
【详解】(1)S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在前,数字在后,表示为:S+4O2;
(2)熟石灰在水中电解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在物质的分类上属于碱;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2SO4+CaOH2=CaSO4+2H2O;
(3)A、依据图像,pH=6.5时,水稻产量最高,稻田土壤酸性越强,pH越小,水稻产量越低,故A错误;
B、依据图像,在2016、2017、2018三年,土壤的pH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故B正确;
故A错误,B正确;
(4)由图可得出,油菜的产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为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土壤pH的升高,水稻产量先上升,后下降,在pH=6.5时产量最高。
18.(2023·福建厦门·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花青素遇到酸性物质就变红,遇到碱性物质变蓝。自然界中现已知的花青素有20多种,植物中的花青素主要包括飞燕草、矢车菊、矮牵牛、天竺葵、芍药、锦葵色素等6种。水果、蔬菜、花亦中的主要呈色物质大部分与花背素有关。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性,能够与多种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反应,保护入体免受自由基损伤。由于花青素的营养和药理作用,其保健功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研究人员选取部分植物对上述6种花青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植物中花青素的含量(mg/kg)
*ND表示在该植物中未检出该类花青素
图1 pH对蓝莓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
由于花青素本身性质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温度和光照影响花青素的稳定性,高温和光照会加快花青素降解的速率。科研人员还研究了pH对蓝海花背素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如图所示。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矢车菊色素(C15H11O6)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2)文中提到花青素的化学性质有 (写出一条即可)。
(3)根据表1,若要补充花青素,首选的食物是 。
(4)由图1得出的结论为 。
(5)将黑葡萄汁液滴入石灰水中,溶液颜色变为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花青素有可能用于制作酸碱指示剂
B.菊花不适合提取花青素
C.富含花青素的食品尽量避光、避免高温保存
D.只有富含花青素的食物才具有抗氧化性
【答案】(1)15:11:6
(2)能与自由基反应等
(3)蓝莓
(4)在pH 1~8范围内,随着pH增大,花青素稳定性变差
(5)蓝色
(6)ABC
【详解】(1)由矢车菊色素化学式可知,矢车菊色素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5:11:6;
(2)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题干中花青素遇到酸性物质就变红,遇到碱性物质变蓝;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性,能够与多种对人体有害的自由基反应;花青素本身性质不稳定,高温和光照会加快花青素降解的速率等;
(3)根据表1可知,蓝莓中花青素含量最高,若要补充花青素,首选的食物是蓝莓;
(4)由图1可知,在pH 1~8范围内,随着pH增大,花青素稳定性变差;
(5)花青素遇到酸性物质就变红,遇到碱性物质变蓝;石灰水显碱性,将黑葡萄汁液滴入石灰水中,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6)A、花青素遇到酸性物质就变红,遇到碱性物质变蓝,因此花青素有可能用于制作酸碱指示剂,故A正确;
B、由题干可知,菊花中没有检验到花青素,因此菊花不适合提取花青素,故B正确;
C、由题干可知,温度和光照影响花青素的稳定性,高温和光照会加快花青素降解的速率,因此富含花青素的食品尽量避光、避免高温保存,故C正确;
D、具有抗氧化的食物有很多,不是只有富含花青素的食物才具有抗氧化性,故D错误;
故选ABC。
1. 认识物质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变化;
2. 认识中和反应及简单应用;
3. 能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依据中和反应等,初步预测酸或碱的主要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证据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滴入无色酚酞后变成红色,滴入盐酸后变为无色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镁条
猜想二正确证明盐酸过量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反应
A
撒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具有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B
用75%的乙醇溶液擦拭桌椅消毒
乙醇能破坏细菌和病毒的蛋白质结构
C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隔绝氧气
D
用食醋除去热水瓶内壁的水垢
食醋的pH>7,能与水垢发生反应
说明书
主要成分:AlOH3
适应症: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
用法:胃痛发作时嚼碎服用
物质
汽水
自来水
肥皂水
炉具清洁剂
pH
3∼4
6∼7
10∼11
12∼13
甲溶液
乙溶液
A指示剂
黄色
蓝色
B指示剂
无色
粉红色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无色溶液Y于试管中,加热蒸发
无明显现象
溶液Y呈中性
溶液Y呈碱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镁条
猜想二正确证明盐酸过量
实验方案
一
二
三
实验操作
预期的现象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pH<7
。
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废液中含有HCl
废液中含有HCl
废液中含有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地区
A
B
C
D
pH
4.93
5.62
5.46
6.01
蔬菜
萝卜
白菜
黄瓜
南瓜
马铃薯
菠菜
芹菜
pH
5.3-7.0
6.5-7.0
5.5-7.6
6.5~7.5
5.5-6.5
5.5~7.0
5.6~6.8
样品名称
飞燕草色素
矢车菊色素
矮牵牛色素
天竺葵色素
芍药色素
锦葵色素
紫薯
ND
134
ND
ND
428
ND
蓝莓
230
1025
1113
ND
216
1000
黑葡萄
47
313
233
ND
155
466
黑桑芪
ND
1015
ND
21
ND
ND
菊花
ND
ND
ND
ND
ND
ND
初中课题 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精品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a href="/hx/tb_c985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 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精品练习</a>,文件包含分层训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分层训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净化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84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水的净化精品巩固练习</a>,文件包含分层训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水的净化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分层训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水的净化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精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a href="/hx/tb_c984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课题2 氧气精品课后复习题</a>,文件包含分层训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氧气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分层训练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氧气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