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当堂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当堂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
2.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水B.氯化钠C.氢气D.金刚石
3.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水B.汞C.氯化钠D.氢气
4.下列物质中,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氨气B.氯化钠C.金刚石D.硫酸铜
5.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18B.10C.2D.8
6.紫薯中含有被誉为“抗癌大王”的硒元素.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8,则硒原子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之差为( )
A.10B.34C.44D.78
7.1934年,卢瑟福等科学家通过核反应发现氢的同位素原子氚。氚可用“”表示其中“1”表示核电荷数,氚原子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的粒子是
A.原子核B.质子C.中子D.核外电子
8.下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关于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0B.是一种阳离子
C.属于金属元素D.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9.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B.
C.D.
10.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NB.HC.2ND.N2
二、判断题
11.科学家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的碳14含量,确认重庆市九龙波区冬笋坝遗址是我国最早的巴文化遗址。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关于碳14原子,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
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g。( )
13.日本政府宣布将福岛核废水排放入海,引发全世界关注,核废水中含有氚、锶、铯等放射性元素。已知氚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则它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0( )
14.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用粒子(带正电荷的氦核)轰击一张极薄的金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粒子通过了金箔,极少数粒子发生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相对于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
15.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原子是因为核外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
三、科学探究题
16.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无任何结构的实心球。直到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你认为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实验验证】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ɑ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知识支持】α粒子源可放出放出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多倍。已知金箔极薄,重叠了约3000层左右的原子。卢瑟福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不改变原来的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角度偏转(如上图所示),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解释】(1)若α粒子撞击到电子, (填“明显影响”或“几乎不会影响”)α粒子运动轨迹
(2)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卢瑟福认为是“撞上了原子内一个质量很大的中心”,你认为这个”中心”是
(3)一小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角度偏转,你认为原因是
(4)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不改变原来的方向,说明 (选出正确选项)
A 原子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 B 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
【结论】(5)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画出你所认为的原子模型 。
【拓展】(6)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核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种粒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相近,这种粒子的名称为
(7)合成或发现新元素是化学家的重点课题之一,科学家将铅和氪两种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新型元素,这种变化 (填“属于”或“不属于”)化学变化。
四、综合应用题
17.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填空。如图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有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D所表示的粒子是 (填写化学符号),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填序号)。
(2)D与F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3)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填写字母序号)。
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18.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了解空气的成分
空气又称大气,是包围地球的气体混合物的总称,除水蒸气外,大气的组成基本上是稳定的,主要含有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是生命、燃烧和工业等所需要的氧气的主要来源,空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1)在空气组成的发现历程中,著名科学家 (填序号)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的组成。
A.拉瓦锡B.卢瑟福C.门捷列夫D.道尔顿
(2)如图是科学家经过精确实验得出的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计算),其中“a”的数值是 。
(3)分离液态空气法,液态空气汽化时首先分离出氮气,并得到 色的液态氧气,则沸点:氮气 氧气(选填“>”“=”、“<”)。
(4)英国科学家瑞利在研究空气中氮气的密度时,测出除杂后的氮气密度总是大于标准值。你认为瑞利实验除杂后的氮气中最可能含有的气体是 。
A.H2B.CH4C.H2OD.Ar
(5)下图是某市2022年空气中各污染物浓度月均变化趋势图,分析图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全年pM2.5逐月递增
B.空气中臭氧(O3)浓度较高的月份是8月
C.CO与pM2.5在1月及12月较高的可能原因是冬天该市燃烧煤炭供暖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教材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完毕后集气瓶中是否还含有氧气,设计了图1装置来探究磷在空气中燃烧后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足量红磷在密闭的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容器中是否有氧气剩余?
【作出猜想】猜想①:有氧气剩余;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该小组同学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燃烧直至熄灭。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居然也被点燃。
(6)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H3PO4),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实验结论】
(7)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猜想 正确。
(8)课本上用红磷燃烧的方法能否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判断并说明理由是 。
【拓展延伸】图2是该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量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图。
(9)在图2中 (填“A”“B”“C”“D”或“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白磷开始燃烧至燃烧结束对应的曲线为段 (用图2中字母表示)。
【反思与评价】
(10)兴趣小组分析对比曲线BC段和DE段,得出了“不同物质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不一样”的结论。同学们由此联想到课本上的一个实验: 。(填物质名称)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
19.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① 。
(2)若将F装置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用可用于测定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测量时气体应从 (填“a”或“b”)进入F中。
(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在装入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标号,下同),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收集装置是 ,用D收集氧气,导管口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 放出时再收集。
(4)铁丝在E中燃烧反应化学符号表达式 。
(5)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氧气,则选用的装置是 ,①中下端浸没液体原因 。
(6)已知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种钛原子的质量为7.951×10-26kg,则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保留整数)。
参考答案:
1.B
【详解】A、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带电,属于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带正电,属于阳离子,故符合题意;
C、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带电,属于原子,故不符合题意;
D、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带负电,属于阴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A、水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故选:D。
3.C
【详解】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A、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
5.D
【详解】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
故选D。
6.A
【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详解】硒原子中子数=78-34=44,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34,则硒原子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之差=44-34=10,;
故选A。
7.B
【详解】“”中“1”表示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氚原子的质子数是1,由氚原子的模型图可知氚原子由1个质子、2个中子、1个电子构成,则图中“”表示的粒子是质子,故B选项正确。
故选B。
8.D
【详解】粒子的结构示意中,圆圈内的数字是核电荷数,也是质子数,此选项错误;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阴离子,此选项错误;C、核内质子数为8的粒子是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D、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果是相对稳定结构,此选项正确。故选D。
9.D
【详解】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不符合题意;
C、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不符合题意;
D、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由原子构成物质,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原子。
【详解】A.N是氧元素,1个氮原子,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H表示氢原子,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2N表示2个氮原子,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N2表示氮气,构成氮气的是氮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正确
【详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是6,相对原子质量是14,中子数为8,故该说法正确。
12.错误
【详解】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其国际单位为1,不是克。
13.错误
【详解】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以已知氚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则它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1。
因此,判断错误。
14.正确
【详解】粒子发生偏转或被弹回,说明带正电荷的氦核碰到了金原子核,极少数发生偏转或被弹回说明对于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故说法正确。
15.正确
【详解】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其原子的核外电子都是稳定结构,一般情况下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其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故该说法正确。
16. 几乎不会影响 原子核 离核较近的ɑ粒子,受原子核正电排斥作用,改变运动轨迹 B 质子 不属于
【详解】(1)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若α粒子撞击到电子几乎不会影响α粒子运动轨迹,故填:几乎不会影响;
(2)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卢瑟福认为是“撞上了原子内一个质量很大的中心”,你认为这个”中心”是原子核,故填:原子核;
(3)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也带正电,相互排斥,所以一小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角度偏转,故填:离核较近的ɑ粒子,受原子核正电排斥作用,改变运动轨迹;
(4)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不改变原来的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故选:B;
(5)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画出原子模型 ,故填: ;
(6)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相近,这种粒子是质子,故填:质子;
(7)将铅和氪两种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新型元素,这种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元素种类不变,故填:不属于。
17.(1) Na+ E
(2)NaCl
(3)C
【详解】(1)D的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质子数比电子数大1,所表示的粒子是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化学符号为Na+;氯是17号元素,氯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7,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E,故填:Na+;E。
(2)D表示钠离子,F表示氯离子,D与F形成化合物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故填:NaCl。
(3)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所以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故选:C。
18.(1)A
(2)78%
(3) 淡蓝 <
(4)D
(5)BC
(6)P2O5+H2O→H3PO4
(7)①
(8)不能,红磷燃烧无法将氧气耗尽
(9) C DE
(10)铁
【详解】(1)著名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的组成,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道尔顿提出原子论,故选A。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a物质占比最大,为78%。
(3)氮气的沸点<氧气的沸点,所以分离液态空气法,液态空气汽化时首先分离出氮气,并得到淡蓝色的液态氧气
(4)英国科学家瑞利在研究空气中N2的密度时,测出除杂后的N2密度总是大于标准值。瑞利实验除杂后的N2中最可能含有的气体是氲气,因为四种气体中,氢气、甲烷、水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比为氮气小,而氲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氮气大,即只有氩气的密度比氮气的密度大。
故选D。
(5)A、由图分析可知,全年pM2.5先下降再升高,故A错误;
B、由图分析可知,空气中臭氧(O3)浓度较高的月份是8月,故B正确;
C、由图分析可知,CO与pM2.5在1月及12月较高,可能原因是冬天该市燃烧煤炭供暖,产生大量的CO与pM2.5,故C正确。
故选BC。
(6)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的热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磷酸(H3PO4),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P2O5+H2O→H3PO4。
(7)红磷燃烧后,白磷还能被点燃,则说明装置中还含有氧气,猜想①正确。
(8)由于红磷不能将氧气完全消耗,则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不能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9)由图可知,CD段氧气含量又增大,说明C点时红磷已熄灭;DE段氧气含量继续减少,则说明此时为白磷燃烧过程。
(10)铁在空气中不能点燃,但在氧气中能点燃并剧烈燃烧。
19.(1)长颈漏斗
(2)b
(3) 气密性 A D 均匀连续
(4)Fe+O2Fe3O4
(5) B 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6)48
【详解】(1)仪器名称:①长颈漏斗。
(2)若将F装置内装满水,测量时气体应从短管进,故选b。
(3)在装入药品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选排水法,收集装置选D;用D收集氧气,导管口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当气泡均匀连续放出时再收集。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符号表达式Fe+O2Fe3O4。
(5)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则选用的装置是B,①中下端浸没液体原因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6)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32原子的结构doc、32原子的结构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