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免疫失调优秀当堂检测题
展开知识点1:过敏反应 ★★★
过敏反应
定义: 已免疫 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的引发 组织损伤 或 功能紊乱 的免疫反应。
机理
特点:过敏反应有 快慢 之分;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 遗传倾向 和 个体差异 。
防治: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若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
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比较
(2023春•岳阳期末)过敏性鼻炎(AR)是一种鼻黏膜非感染性疾病,以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鼻塞等为临床症状。AR作为呼吸系统常见病,近年随着空气及环境质量下降,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呈高发趋势,其中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人群,该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控制,但无法有效根治,该疾病受易感因素影响可反复发作,继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下列相关叙错误的是( )
A.排查过敏原并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过敏性鼻炎有效的方法
B.对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检测需提取分析患者血清中的各种抗体
C.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过敏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存在部位与一般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不同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原可以是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灰尘、化妆品等;
过敏的特点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引起人体的相关反应,因此,明确过敏原并避免与之接触可达到有效预防,A正确;
B、对过敏原的检测需要分析患者血清中的各种抗体,B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C错误;
D、过敏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分布在细胞表面,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分布在体液中。故过敏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存在部位与一般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不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23春•宜丰县校级期末)《美国科学院院报》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过敏原特异性抑制剂,有效地阻止了花生过敏原与IgE(一种抗体)的结合,以抑制对花生的过敏反应,在过敏反应初期,IgE和过敏原蛋白结合在肥大细胞表面,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化学物质,这是患者过敏反应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过强的一种表现,属于体液免疫
B.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Ig E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参与其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特异性抑制剂通过阻止过敏原与IgE的结合,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可有效避免人体发生过敏反应
【分析】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因为有抗体参与,所以属于体液免疫,A正确;
B、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许多过敏反应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B正确;
C、由题意可知,IgE属于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参与其分泌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C正确;
D、特异性抑制剂通过阻止过敏原与IgE的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可有效避免人体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免疫功能异常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023春•大荔县期末)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失调症状,如花粉过敏、吃海鲜呕吐腹泻,甚至有些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与过敏原相结合的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等的表面
B.过敏反应的发生主要涉及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注射青霉素出现胸闷等症状的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D.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后活化的肥大细胞可分泌抗体
【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解答】解:A、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等的表面,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过敏反应,A正确;
B、过敏反应属于特殊的体液免疫,B错误;
C、注射青霉素出现胸闷等症状的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C错误;
D、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过敏反应的概念、特点,掌握过敏反应的作用机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23•湖南模拟)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了花粉等过敏原,产生了抗体,进而使机体产生相关过敏症状,作用过程如图所示。目前有一种新的治疗方案——SLIT,该方案的具体操作是将过敏原制成滴剂,让过敏患者在舌下含服,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的浓度的方式来对过敏患者进行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活性介质作用于辅助性T细胞的特异性受体
C.活性介质引发了细胞免疫,对鼻、眼的细胞进行攻击
D.SLIT治疗的原理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过敏反应发生
【分析】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解答】解:A、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是体液免疫失调导致的疾病,A正确;
B、看图可知,活性介质作用于辅助性T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导致辅助性T细胞活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B正确;
C、看图可知,活性介质引发了细胞免疫,对鼻、眼的细胞进行攻击,导致鼻痒、眼流泪等,C正确;
D、SLIT治疗具体操作是将过敏原制成滴剂,让过敏患者在舌下含服,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的浓度的方式来对过敏患者进行治疗,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过敏反应,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2023春•福州期末)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蟹等食物后,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是皮肤奇痒难熬;有的人吸入花粉或尘土后,会发生鼻炎或哮喘;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发生休克。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如图所示。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过程中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引发过敏症状
C.组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D.过敏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监视和自稳功能的正常反应
【分析】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
【解答】解:A、据图分析,过敏反应过程中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该过程有抗体产生,说明有淋巴细胞参与,A错误;
B、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抗体结合,使得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和其他化学物质,产生过敏症状,B正确;
C、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反应,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免疫系统在人体稳态调节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023•湖南模拟)组胺是一种分布于全身的内源性生物胺,在结缔组织的肥大细胞中含量较高,其作为神经递质在中枢也广泛分布,并与其受体(主要有H1R、H3R等)组成了中枢组胺能神经系统,参与脑稳态的维持和脑的高级功能的调控。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临床上表现为记忆丧失、语言困难等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常见的痴呆类型。Zlmuzica等研究发现,AD的发生与患者脑内的组胺含量下降或其受体功能异常有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肥大细胞等表面的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组胺可引起 (至少答2点)等,使人体出现过敏反应。
(2)研究发现,H1R基因敲除小鼠会出现学习能力下降和海马脑区神经元数量减少的现象。现有某种药物﹣氯苯那敏的使用会出现与HIR基因敲除小鼠类似的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推测其作用可能是影响了组胺的含量或作用于组胺受体H1R,请设计实验探究该药物对小鼠认知功能影响的具体作用机理(请使用相关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设计,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生理状况相同的正常小鼠若干只,氯苯那敏,H1R受体拮抗剂,组胺测量仪,注射器,认知功能测试装置。
实验思路:
。
预期实验结果:
。
【解答】解:(1)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人机体时,会使人体出现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会表现出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症状。
(2)根据题意可知,组胺含量降低或H1R受体缺失都会导致出现AD,从而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而氯苯那敏的使用也会出现认知功能的下降,推测原因是氯苯那敏使组胺含量降低或者抑制了受体H1R的作用。那么设置空白对照组,即不作处理;实验组乙组注射适量的H1R受体拮抗剂,阻碍H1R受体与祖胺的结合,进而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实验组丙组,注射适量的药物—氯苯那敏,进而推断作用原理。若丙组认知功能下降但组胺含量未降低,则说明氯苯那敏作用于H1R,不影响组胺含量;若丙组认知功能下降且组胺含量降低,则说明药物—氯苯那敏影响了组胺含量。
(3)①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的意义是可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②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Ch的减少与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程度成正相关,当组胺与H3R受体结合后会激活H3R,会减少ACh的释放,从而加速AD的发生和发展。
(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H1R的缺失、H3R的激活和ACh的减少都会导致AD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开发治疗AD的新药物,可以从这些方向人手。
故答案为:
(1)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
(2)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正常小鼠若干只,均分成3组,编号甲、乙、丙,并测量各组小鼠的组胺含量和认知功能;甲组不作处理,乙组注射适量的H1R受体拮抗剂,丙组注射适量的药物—氯苯那敏,一段时间后,测量三组小鼠的组胺含量和认知功能。甲组小鼠组胺含量未降低和认知功能都正常,乙组组胺含量未降低、认知功能下降,若丙组认知功能下降但组胺含量未降低,则说明氯苯那敏作用于H1R,不影响组胺含量;若丙组认知功能下降且组胺含量降低,则说明药物—氯苯那敏影响了组胺含量
【点评】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2:自身免疫病 ★★★
概念: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机理: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物质结构与某抗原结构 相似 ,使免疫系统错将其当成 抗原 处理,从而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并出现症状。
类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如图
实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许多类型都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对病情严重的自身免疫病患者进行自身 造血干细胞移植 是一种目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2023•大同三模)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因素有免疫隔离部位抗原释放(如眼外伤释放的抗原物质)、分子模拟(如与正常宿主细胞成分有相似抗原的某些微生物)、遗传背景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的一种
B.风湿性心脏病属于分子模拟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C.免疫隔离部位抗原性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接触免疫系统
D.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可降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自身免疫病是免疫过强导致的,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故自身免疫病不属于免疫缺陷病,A错误;
B、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感染病原体后,机体产生抗体,病原体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相似,抗体攻击病原体的同时攻击心脏瓣膜,属于分子模拟导致的自身免疫病,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物质不会进入循环系统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C正确;
D、多种自身免疫病都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故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感染来降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023•绵阳模拟)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使机体产生高水平甲状腺激素而引起。下列对Graves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竞争位于垂体上的受体而引起的疾病
B.是一种免疫功能过强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C.抗体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
D.患者的垂体、下丘脑受甲状腺激素的抑制作用减弱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A、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甲状腺,而垂体上不存在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A错误;
B、该病是人体产生的某种抗体对自身物质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而自身免疫病的致病原因是免疫能力过强,B正确;
C、抗体不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只有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则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3春•香格里拉市校级期末)屠呦呦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率超80%。下列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系统性红斑狼疮可通过某些医疗手段治疗使患者痊愈
B.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艾滋病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为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感染率,应该远离该病的患者
D.系统性红斑狼疮会导致自身某些器官功能受到影响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解答】解:A、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可通过某些医疗手段治疗使患者延缓病情,A错误;
B、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艾滋病都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
C、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不属于传染病,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自身组织器官损害所引起的疾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类型及特点,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023•上杭县校级模拟)AIH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损伤疾病,表现为自身抗体出现,转氨酶升高。糖皮质激素是常用治疗药物。下列关于AIH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IH的发生可能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与细胞免疫无关
B.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可能在AIH患者发病过程中起作用
C.AIH患者肝脏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被免疫系统当作“异己”识别
D.人参皂甙能提高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量,可用于辅助治疗AIH
【分析】由于免疫系统异常缴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患者体内转氨酶升高,说明肝细胞损伤破裂,存在细胞免疫,A错误;
B、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可能在AIH 患者发病过程中起作用,B正确;
C、AIH 患者肝脏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被免疫系统当作“异己”识别,并进行攻击出现相应症状,C正确;
D、糖皮质激素是常用治疗药物,而人参皂甙能提高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量,有利于糖皮质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可用于辅助治疗AIH,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3•龙岩模拟)如图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是免疫系统自稳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B.该病患者血浆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低
C.引起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
D.通过药物抑制相应的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有减轻病情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解答】解:A、题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该患者甲状腺水平低于正常值,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高,B错误;
C、根据试题分析,引起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C正确;
D、如果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影响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可改善、延缓和阻止病情进展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正确分析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2023•重庆模拟)在机体处于炎症的状态下,受损严重的细胞会将细胞内的ATP释放出来,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P2X7,促使靶细胞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长期的慢性炎症会导致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过敏等疾病的发生。一种抗体可以消除炎症,作用方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TP可以作为直接能源物质,也能作为信息分子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抗体发挥作用的方式是通过被分解为氨基酸,与P2X7受体结合来阻断炎症的产生
C.靶细胞可能是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还可以作用于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D.过敏、哮喘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解答】解:A、由图可知,ATP作为信息分子是与细胞膜外的受体结合,因此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A错误;
B、抗体经碎片化处理后变成多肽链,而不是被彻底水解为氨基酸,B错误;
C、题干中靶细胞产生和分泌细胞因子,所以靶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C正确;
D、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疾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内容,需要学生熟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才能解答。
(2023春•福州期末)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进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和残疾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 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 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一类细胞因子(甲类)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 ,促进免疫炎症反应,另一类细胞因子(乙类)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
(2)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4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图。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 ,属于乙类细胞因子的有 。
(3)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但GC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且临床效果并不理想。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将体重相同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分别进行如下表处理,造模组前期需完成RA动物模型的制备,前期处理完成后再分别进行后期处理。
注:弗氏完全佐剂为细胞免疫刺激剂。
后期处理15天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两类细胞因子水平相对值,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
,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分析】1、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柱形图分析:图示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其中健康人的TNF﹣a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u和IL﹣6,属于乙类细胞因子的有IL﹣4和IL﹣10。
【解答】解:(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进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和残疾,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甲类)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合成、分泌抗体行使功能。
(2)柱形图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分析可知:健康人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由于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属于乙类细胞因子的有IL﹣4和IL﹣10。
(3)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根据题意可知,“造模组前期需完成RA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处理15天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两类细胞因子水平相对值,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姜黄素组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故答案为:
(1)自身免疫 特异性受体/受体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TNF﹣α和IL﹣6 IL﹣4和IL﹣10
(3)姜黄素组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
【点评】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特异性免疫调节的过程,掌握自身免疫病的特点,能够根据题图信息解答,同时要考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以及预测实验结果的能力。
知识点3:免疫缺陷病 ★★★
定义: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如艾滋病。
艾滋病
病因:感染的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 辅助性T细胞 。
病程
传播途径:主要有 性接触 传播、 血液 传播和 母婴 传播。
拓展提升:HIV
结构
特点:遗传物质是RNA,故突变率高,变异类型多。
在T淋巴细胞中的增殖过程
(1)HIV与辅助性T细胞结合,通过其囊膜与细胞膜融合的方式进入细胞。
(2)以HIV的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人的染色体DNA上。
(3)病毒DNA转录生产mRNA,指导合成病毒蛋白质。
(4)新合成的病毒RNA和病毒蛋白质等物质又装配成病毒。
(5)新的病毒被释放出来,又去攻击其他辅助性T细胞等。
(2022秋•广州期末)免疫逃逸是指病原体(抗原)通过其结构或产物,阻断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下列属于免疫逃逸现象的是( )
A.某人接触大量花粉后,出现了呼吸急促、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B.肌肉细胞受到抗体攻击后,无法接受神经支配而导致重症肌无力
C.某些癌细胞分泌物质FasL,诱导进入癌细胞周围的免疫细胞凋亡
D.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终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丧失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免疫逃逸是指病原体(抗原)通过其结构或产物,阻断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即发挥作用的物质是病原体自身的结构或产物。
【解答】解:A、某人接触花粉后而引起的呼吸急促,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属于过敏反应,也是免疫机能过强导致的,没有阻断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不属于免疫逃逸,A错误;
B、肌肉细胞受到抗体攻击无法接受神经支配导致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机能过强所导致的,没有阻断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不属于免疫逃逸,B错误;
C、某些癌细胞分泌物质FasL,诱导进入癌细胞周围的免疫细胞凋亡,可以逃避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属于免疫逃逸,C正确;
D、免疫逃逸的通俗含义是指病原体为了应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所产生的逃避行为的过程,HIV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也在攻击该病毒,因此不属于免疫逃逸,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3春•汉中期末)下列人类疾病中,与免疫系统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巨人症B.过敏性鼻炎
C.类风湿性关节炎D.艾滋病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巨人症是生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引起的,与免疫系统无直接关系,符合题意,A正确;
B、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不符合题意,B错误;
C、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免疫系统过强引起的疾病,不符合题意,C错误;
D、艾滋病是免疫系统过弱引起的疾病,不符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实例,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2023春•蓝田县期末)人体的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B.人感染HIV后,机体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C.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D.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的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等。
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解答】解:A、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HIV侵染人体后主要破坏T细胞,因此人感染HIV后,机体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C正确;
D、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23春•湖南期末)为了验证科学家研制的艾滋病疫苗临床效果,近百受试者使用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接种疫苗受试者体内产生了相应的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B.HIV进入人体后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
C.接种艾滋病疫苗后,人体可直接通过浆细胞消灭入侵的HIV
D.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表示为RNA→RNA→蛋白质
【分析】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引发。
【解答】解:A、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其中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一种,A错误;
B、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主要是破坏T淋巴细胞,B正确;
C、接种艾滋病疫苗后,人体可通过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而产生大量的抗体,进而消灭入侵的HIV,C错误;
D、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表示为,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3春•思茅区校级期末)下列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
B.HIV能独立完成逆转录、DNA复制、转录、翻译
C.HIV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因此艾滋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
D.HIV侵入人体后,感染者会立刻发病
【分析】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体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艾滋病的发病机理是:HIV主要是感染辅助性T细胞,使辅助性T细胞大量减少,细胞免疫受损;缺少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体液免疫也受损,所以病人的免疫力几乎全部丧失。可见,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艾滋病人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致使人体无法抵抗一般的感染。
【解答】解:A、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A正确;
B、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逆转录、DNA复制、转录、翻译等生命活动,B错误;
C、HIV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损,因此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C错误;
D、感染HIV以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8~10年)才发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2023春•茂名期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减退,患者往往死于因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如图为HIV感染者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曲线。HIV感染者最终免疫系统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
A.HIV主要侵染记忆细胞
B.HIV主要侵染抗原呈递细胞
C.HIV主要侵染B淋巴细胞
D.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后阶段。进入艾滋病期,艾滋病病毒感染会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这些并发症会对人的健康生活带来影响,甚至可能会威胁生命,因此艾滋病病毒会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
【解答】解: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造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降低,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艾滋病的传染与预防,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23•厦门模拟)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 HIV) 感染引起的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HIV侵入人体后其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阶段初期HIV数量急剧上升,表明感染者体内免疫防御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B.B阶段HIV在感染者体内大量增殖,使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
C.C阶段感染者出现艾滋病症状,患者最终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是预防HIV通过血液传播的有效措施
【分析】该图表示艾滋病感染者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解答】解:A、在HIV侵入人体后初期(A阶段),HIV迅速增殖,因为特异性免疫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免疫系统激活后,大量病毒被消灭,因此HIV数量快速下降,A错误;
B、HIV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B阶段HIV在感染者体内大量增殖,使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B正确;
C、C阶段感染者体内免疫防御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感染者出现艾滋病症状,最终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正确;
D、HIV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因此,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是预防HIV的有效措施,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艾滋病的传染与预防,要求同时学生具有分析图表的能力。
(2022秋•九龙坡区校级期末)12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图1是HIV的结构,图2为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与辅助性T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HIV是逆转录病毒,包含两条相同的RNA链。HIV的病毒包膜为脂类双层膜,其病毒包膜来源于 。
(2)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原因是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的原因是
。
(3)感染九年后HIV浓度达到峰值,与感染前相比,患者 免疫丧失,此时通常会罹患多器官的恶性肿瘤。目前科学家仍然没有找到根治HIV的有效方法,大多数的治疗方法都是
。
(4)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目前艾滋病的检测方法主要有
。(答出一种即可)
【分析】1、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图1表示HIV的结构模式图,图2表示艾滋病感染者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解答】解:(1)HIV是逆转录病毒,包含两条相同的RNA链。HIV的病毒包膜为脂类双层膜,其病毒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2)HIV侵入人体后会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削弱人体免疫功能,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HIV在宿主细胞内能大量增殖,所以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人体免疫系统可将大多数HIV消灭、清除。
(3)感染九年后HIV浓度达到峰值,与感染前相比,患者细胞免疫丧失,此时通常会罹患多器官的恶性肿瘤。目前科学家仍然没有找到根治HIV的有效方法,大多数的治疗方法都是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4)目前艾滋病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HIV感染。
故答案为:
(1)宿主细胞膜
(2)HIV侵入人体后会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削弱人体免疫功能,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HIV在宿主细胞内能大量增殖 人体免疫系统可将大多数HIV消灭、清除
(3)细胞 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4)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
【点评】本题考查了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增殖过程,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022秋•思明区校级期中)回答有关艾滋病的问题:
(1)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 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据图分析HIV感染人体后的变化情况。
①HIV可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有 。(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一年后,辅助性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的关系是
。
②当辅助性T细胞的浓度降至极低的水平时,人体三道防线中的第三道防线几乎丧失,这道防线是由
而组成的。此时通常会罹患多器官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这一结果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 功能。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 和 。
【分析】由题图分析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辅助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细胞不断减少,使免疫能力降低,最后丧失免疫能力,导致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使人死亡。
【解答】解:(1)由于感染者大量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会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因此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念珠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①HIV是一种病毒,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当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因此,HIV可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由图可知,一年后,随着HIV浓度的升高,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
②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而辅助性T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此时通常会患多器官的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这一结果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的免疫监视功能。
(3)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
故答案为:
(1)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
(2)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随着HIV浓度的升高,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 ②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监视
(3)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
激素因素
过敏原
抗原
反应时机
机体 再次接触 同种过敏原
机体 第一次 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
吸附 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血清 、组织液
反应结果
使细胞释放 组胺 等,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形成 抗原-抗体 复合物
组别
前期处理
前期处理后关节情况
后期处理
正常对照组
注射生理盐水
关节不肿胀
注射生理盐水
造模组
注射弗氏完全佐剂
关节肿胀
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
姜黄素组:注射姜黄素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优秀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优秀课堂检测,文件包含44免疫学的应用讲义原卷版docx、44免疫学的应用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免疫失调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免疫失调精品课后测评,文件包含43免疫失调课后练习原卷版docx、43免疫失调课后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特异性免疫精品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特异性免疫精品习题,文件包含42特异性免疫讲义原卷版docx、42特异性免疫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