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五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基础巩固】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实现了第一次生产力飞跃。这主要得益于( )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B.大河流域的水资源
C.铁制农具的出现
D.国家的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故选A项。
2.远古时期,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个传说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答案】C 【解析】材料“神农氏”“耒耜”“农作”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故选C项。
3.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寻找食物的方式逐渐从狩猎和采集转化为饲养和种植,食物来源逐渐稳定。这些变化反映了( )
A.种植活动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人们开始从事饲养和种植活动,这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故选A项。
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观察下面四幅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文化特征是( )
A.农耕文化 B.海洋文化
C.草原文化 D.游牧文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四幅关于中国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图片分别反映了居住房屋、粮食种植、生活用品以及农业劳作工具,反映了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农耕生活情况,故选A项。
5.佛山出土的汉代水田模型显示,田埂将水田分为六块,水田里分别有犁田、插秧、收割、脱粒等劳作场景,与史籍对汉代区田法的记载契合。这反映汉代( )
A.小农经济模式已经成型
B.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C.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D.农业发展成为撰史主题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汉代有严格且科学的农业生产安排,将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这些措施正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形成后就基本成型,并非在汉代才成型,排除A项;当时的农业仍旧是小农经济,农业生产关系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佛山出土的汉代水田模型,不能得出农业发展成为撰史主题的结论,排除D项。
6.据两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这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在位时期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古巴比伦王国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巴比伦王国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农人历书,汉谟拉比在位时期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些都表明古巴比伦王国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选A项。
7.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B.贫富分化现象的加剧
C.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答案】C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也随之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故选C项。
8.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 )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
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
【答案】C 【解析】材料“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表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故选C项。
【能力提升】
9.“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不存在祖先崇拜
C.农耕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定居的农业活动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经验,进而强化了原本对古人的崇拜,即农耕文明推动宗法观念的形成,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
10.“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了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对该材料的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
A.农业革命的完成和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
C.社会制度的变化引发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D.文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材料提到了“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前者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后者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故选D项。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项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私有制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说明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产生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故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故D项错误。
12.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十分丰盛,包括大麦粥、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排除B项;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排除C项。
13.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旉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认同《齐民要术》中“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的说法。明末的《沈氏农书》中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材料表明从南宋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
A.集约经营的出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单位产量的提高
D.勤俭精神的发扬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主张都属于农业生产上的精耕细作,说明精耕细作的代代传承,故选B项。
14.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 )
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
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希腊的地理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贫瘠的土地及少水的状况,不宜于谷物的生长,却宜于葡萄和橄榄的栽种,因此古代希腊食物生产以葡萄酒和橄榄油为主,即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故B项正确;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排除C项;“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与史实不符,斯巴达的政体就是典型的贵族寡头政治,排除D项。
15.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 )
A.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
B.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
C.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
D.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的神话中都有关于农业生产的信息,这说明早期社会中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
16.据现有考古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8 000年前后,出现栽培稻和定居村落;距今5 000年前后,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水坝和宫殿等遗址也被发现。这说明( )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农业进步
B.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
C.长江流域成为当时经济中心
D.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长江下游地区的先民,从栽培水稻、村落定居,发展到生产规模化、农具复杂化,能够修建水坝和宫殿等,说明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故选D项。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
材料二 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将一年分为三季: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
材料三 如下图。
舞蹈纹彩陶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我们可以提炼出什么信息?
【答案】(1)发展变化:农业发展促进人口的增长;人类定居生活,逐步形成聚落。
(2)信息:农业发展推动科学(天文历法)发展;文化的发展受到推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习题,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作业,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