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五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六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七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综合训练题
展开1.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C.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
D.礼乐制度的加强
2.下图是元代《王祯农书》记载的高转筒车形制。若水流湍急,将水中圆轮安在水流速大的地方,水轮安有受水板,当受水板受到急流冲击时便旋转起来,带动简索围绕两圆轮转运,完成引水上高岸的工作。这一装置的使用( )
A.使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B.根本改变了农业动力
C.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D.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3.《周颂·臣工》言:“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据杨宽先生考证,“钱”是有金属锋刃的耕具,形状类似于铲,是主要用于除草的工具。《说文》曰:“铚,获禾短镰也。”这说明了当时( )
A.政府重视农业祭祀礼仪
B.改进生产工具的必要性
C.出现耕织结合生产形式
D.金属农具已应用于生产
4.清代蒋炯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辐辐翻水如泻玉……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
A.水排 B.桔槔C.翻车 D.筒车
5.《西京杂记》记载:“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这反映了汉代( )
A.织机构造操作复杂
B.官营织品精美昂贵
C.纺织机是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工具
D.手工织品市场广阔
6.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 )
A.坯车B.匣钵
C.支钉D.垫饼
7.如图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布帛,正回首与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正用络车进行“调丝”。由此推断当时( )
A.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
B.棉纺织业已初具规模
C.工场手工业开始出现
D.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
8.《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记载:“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这一经营方式( )
A.依赖农奴集中劳作B.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C.面向市场组织生产D.得到政府大力推广
9.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提到:汉朝农业产量高于中世纪的欧洲,欧洲每英亩500磅的产量就被视为高产,而且由于种植的谷物品种产出率低,收成中的1/3必须留作种子。中国人留种要少得多,而得到的回报却要多得多。汉朝农业高产主要是由于( )
A.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B.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D.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
10.中世纪晚期,英国“进步的制造商经常——尽管并不总是——远离城市,在农村无限制地发展他们的产业,同时将总部设在一些小集镇或村庄。那些地方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经常是以一种偶然的形式,不受约束地在庄园领主而不是自治市的庇护下发展”。“进步的制造商”“在农村无限制地发展他们的产业”,主要是因为农村( )
A.商品经济繁荣B.行会制度健全
C.制造产业发达D.环境相对宽松
11.以下生产技术或生产方式的发展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耕作方式:锄耕——刀耕——犁耕 ②制瓷工具:坯车——匣钵——支钉 ③现代科技: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 ④商业模式:百货公司——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2.元初《王祯农书》所载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表明宋代( )
A.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
B.南北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没有差异
C.小农经济处于持续不断衰退中
D.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13.《管子·海王》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材料旨在说明( )
A.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的改进
B.铁制工具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纺织业
D.政府采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14.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初年,由于地主势力受到打击,各地都有不少荒田可以开垦,自耕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自耕农经济本身十分脆弱,明代中后期以后,在赋役负担、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共同冲击下,自耕农阶层越来越萎缩,地权日益集中于勋贵和缙绅地主的手中,庶民地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乡村社会分为地主与佃雇农两大社会阶层。明代地主占有的土地,绝大多数都通过租佃的方式经营,当时的佃户大致可以分为钦赐佃户、官田佃户、佃仆、一般佃户四类,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摘编自高寿仙著《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英国)确立土地私有产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场的扩大,地区间、国家间的贸易不断发展,尤其是毛纺织业的兴盛引起羊毛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创新土地专属私有权的收益。同时,新增的人口也对土地提出了要求。这些变化造成强大的推动力,要求重新调整土地制度。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促成了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16世纪的价格革命中农产品价格上涨最快,而实际工资下降,支付固定货币地租的租地农场主,靠占取土地和雇佣工人的利益而致富。到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租佃农场主阶级。伴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英国出现了租种200英亩、300英亩、500英亩或更多土地的大农场主,他们雇用大量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到18世纪下半期,大租佃制经营在英国农村中已经居于统治地位。——摘编自高德步、王珏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自耕农经济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租佃制与中国明代租佃制的不同之处。
第四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基础过关练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边界处的大量荒地逐渐被开垦出来,诸侯国间的界限逐步清晰,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C项正确;战国兼并战争的加剧是促进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诸侯国地界明晰一样,根本原因都是当时生产力的发展,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并未加强,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筒车是水力灌溉工具,可以将远处的水运送到农田之中,这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征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元代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早已出现,排除A项;筒车只是灌溉动力的变化,元代农业中主要运用的耕作动力仍然是牛耕,排除B项;筒车作为灌溉工具能够节约人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但不至于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与粮食产量关系更大的主要是作物品种、施肥情况和耕地条件,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钱’是有金属锋刃的耕具,形状类似于铲,是主要用于除草的工具”可知农业生产用金属农具,故选D项;材料反映金属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材料并未强调政府与农业祭祀礼仪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钱”“铚”都是用于农业生产的金属农具,并未说明有改进的必要,排除B项;材料并无纺织的信息,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可知,翻车以人力作动力,多用脚踏,有时也用手摇,可连续取水,操作搬运方便,故选C项;水排是东汉杜诗创造的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工具,排除A项;桔槔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排除B项;唐朝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可知汉代织机构造操作复杂,需要钜鹿陈宝光的妻子传授织法才能织出精美的散花绫,而且用时持久、价值高昂,故选A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说明散花绫出自民间纺织能手,不属于官营纺织品,排除B项;蒲桃锦和散花绫价值高昂、技术复杂不属于一般农耕家庭所有,排除C项;“机用一百二十蹑,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说明蒲桃锦和散花绫技术复杂、耗时长久,而且价值高昂,产品主要供于贵族使用,不面向一般商品市场,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陶瓷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故选B项;坯车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用来制坯的工具,它可以制成圆形坯件,也可以通过调节坯车转动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而不是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而使用的生产工具,排除A项;支钉是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而在器物底部放置的已烧好的黏土块,而不是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而使用的生产工具,排除C项;烧瓷器的垫烧工具其状如饼,故名叫垫饼,一般在瓷器与匣钵之间均隔以垫饼,防止瓷器与匣钵粘结,多用粗质粘土制做,而不是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而使用的生产工具,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画像石《纺织图》反映出纺织业已经出现分工,即有负责织布的,还有负责调丝的,说明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所示信息无法判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汉代女子纺织技术,互相配合纺织,无法看出规模,排除B项;工场手工业明朝中后期出现,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可知,东汉樊宏庄园中农业、渔业、畜牧业、手工业并存,自给自足,说明其庄园经济色彩浓厚,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庄园经济的劳作方式,得不出“依赖”的结论,排除A项;庄园经济主要是为了保证庄园内的使用,而非面向市场,排除C项;东汉庄园经济带有一定的割据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政府不会大力推广,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汉朝农业高产主要是由于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导致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高,故选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不如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更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排除B项;铁犁牛耕技术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中的一个表现,所以A中已经包含了C,排除C项;水利工程的修建也是增加农业产量的原因之一,且属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中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造成影响,与题干“进步的制造商经常——尽管并不总是——远离城市”“那些地方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不受约束地在庄园领主而不是自治市的庇护下发展”等相合,对比得出农村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宽松些,故选D项;中世纪晚期,农村仍实行庄园经济,仍以自然经济为主,排除A项;欧洲行会,是指欧洲封建社会城市中的行会组织,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为保障本行业的利益而建立的封建性团体,行会不在农村,排除B项;农村“制造产业发达”与题干中“将总部设在一些小集镇”有出入,排除C项。
拓展培优练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距今约1万年,刀耕在原始农业出现时就已产生。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锄耕已经产生。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犁耕出现。耕作方式的时间排列顺序为刀耕——锄耕——犁耕,故①错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正与②一致,故②正确;结合所学,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美国国防部把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起军用网络。自从20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正与③一致,故③正确;结合所学,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起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如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1892年,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商业模式的时间排列顺序为股份公司——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农具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说明宋代基本完成了传统农具的定型化,故选A项;农业生产方式指农业生产方法和形式。生产方法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主要通过生产工具、动力、水利设施等体现出来。生产形式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例如生产如何组织起来,是简单协作还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代农具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材料强调宋代农具发展状况,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纺织、农耕和车辆制作中,铁器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即铁制工具对生产生活重要,故选B项;没有对比,得不出手工业生产工具改进的结论,且材料不单有手工业,还有农业,排除A项;原始社会,纺织工具就已出现,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排除C项;重农抑商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及基本史实可知,支钉是唐宋时期工匠为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而在器物底部放置的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所以在明代的瓷器器物底部发现痕迹这一依据正确,但明代在唐宋时期之后,推论此时“开始”使用与史实不符,所以虽然依据正确,但结论错误,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15.答案:(1)变化:自耕农经济由明代初年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的不断萎缩。
影响: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社会矛盾激化;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社会阶层分化。
(2)不同之处:①土地租佃的主体不同:英国租佃制的主体是新贵族、农业资本家或农场主;中国明代租佃制的主体是佃农。②性质(经营方式)不同:英国租佃制是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大规模的农场、牧场);中国明代租佃制仍属于封建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③影响不同:英国租佃制加快了农业的变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明代租佃制没有促进农业根本性变革,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自耕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自耕农阶层越来越萎缩,地权日益集中于勋贵和缙绅地主的手中”可知自耕农经济由明代初年的发展,到明代中后期的不断萎缩。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自耕农阶层越来越萎缩,地权日益集中于勋贵和缙绅地主的手中”可知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社会矛盾激化;据材料一“绝大多数都通过租佃的方式经营”可知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一“乡村社会分为地主与佃雇农两大社会阶层”可知引起社会阶层分化。(2)据材料二“英国出现了富有租佃农场主阶级”和材料一“绝大多数都通过租佃的方式经营”可知土地租佃的主体不同:英国租佃制的主体是新贵族、农业资本家或农场主;中国明代租佃制的主体是佃农。据材料二“英国出现了租种200英亩、300英亩、500英亩或更多土地的大农场主,他们雇用大量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和材料一“乡村社会分为地主与佃雇农两大社会阶层”可知性质(经营方式)不同:英国租佃制是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大规模的农场、牧场);中国明代租佃制仍属于封建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租佃制与明代租佃制的影响不同:英国租佃制加快了农业的变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明代租佃制没有促进农业根本性变革,没有推动社会转型。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知识点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知识点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测试题,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作业,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