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精练
展开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5000年左右我国原始居民(良渚文化)使用的生产工具。从其制作工艺来看,它属于 ( )
A.打击方法制作的石器
B.磨制方法制作的骨器
C.磨制方法制作的石器
D.青铜冶炼制作的农具
解析:通过图片信息可以判断,该工具属于磨制方法制作的石器,还有钻孔,工艺复杂,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2.《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来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 ( )
A.西周 B.秦朝
C.南北朝 D.明朝
解析:材料“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说明是灌钢法,该技术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故C项正确。
答案:C
3.(2022·广东中山)下图分别为东汉水排和唐代筒车。它们的发明反映了中国古代 ( )
图一 图二
A.农业技术不断提高
B.生产动力有所改进
C.水利工程趋向完善
D.经营方式突破传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水排为东汉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筒车为唐代水力灌溉工具,二者的发明体现了水力这种动力的进步,即中国古代生产动力有所改进,故选B项;水排不属于农业成就,是冶金成就,排除A项;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不是水力灌溉工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动力的变化,与经营方式无关,排除D项。
答案:B
4.古代中国的陶瓷业久负盛名,享誉世界。关于其发展历程,下列哪一项表述有误 ( )
A.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方式制造陶器
B.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来制坯
C.南朝时期工匠把坯件放入匣钵中
D.唐宋时期,工匠在瓷器制作中使用坩埚
解析:坩埚是冶炼金属时,把金属原料熔化成液体的工具,和瓷器制作无关。
答案:D
5.墨子说:“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安定富足 D.技术领先
解析:“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体现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选B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小农经济下,农民是封建义务的主要承担者,受剥削沉重,生活贫困,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生产技术领先,排除D项。
答案:B
本课提要
1.时间
(1)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但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2)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2.知识
(1)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与作坊是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
【基础巩固】
1. (2022·广东惠州)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
图一 图二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犁耕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选 B项。
答案:B
2.在人类历史上,人工冶铁技术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下列关于该技术的论述,哪项不符合史实 ( )
A.铁制农具在青铜时代之前出现
B.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冶铁技术出现后传至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D.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解析:铁制农具是在青铜时代之后才出现的,因此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其他三项表述正确。
答案:A
3.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
A.骨耜 B.石镰 C.筒车 D.铁犁铧
解析:骨耜、石镰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筒车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出现并用于农业生产,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4.“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工具是 ( )
A.筒车 B.翻车
C.高转筒车 D.花楼机
解析:根据材料“翻倒”“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禾苗待我灌醉”可知该工具是灌溉工具筒车,故选A项;B项中翻车依靠的是人力,排除;高转筒车在明清时期出现,C项错误;花楼机是织布工具,D项错误。
答案:A
5. 《西京杂记》记载:“霍光妻……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钜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直万钱。”史料中的“机”是指 ( )
A.纺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这种机器能够织造精美的丝织品,再加上“霍光”这一带有时间暗示性人物,据此判断该“机”是汉代的提花机。
答案:D
6.古代人类社会的金属冶炼技术由早期的锻打到后期的铸造,这表明了 ( )
A.古代金属冶炼技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
B.我国的金属冶炼技术远远高出西方国家
C.金属锻打过程中出现了熔化金属的坩埚
D.金属铸造过程中广泛使用支钉
解析:古代人类社会的金属冶炼技术由早期的锻打到后期的铸造,这表明古代金属冶炼技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因此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金属铸造过程中出现了熔化金属的坩埚,因此C项错误;“支钉”出现于瓷器制造过程中,排除D项。
答案:A
7.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 ( )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出,这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发明于东汉时期,故C项正确。
答案:C
8.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
A.采用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双方分工明确
D.手工业技术父子相承
解析:从“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推断采用了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男女分工明确;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仅据诗歌内容难以推断手工业技术父子相承,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
管子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劚,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约两千五百年前,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当时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和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材料二 井然有序的农民在分割整齐的田垄上辛勤劳作,因为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货币流通比较慢,带来社会商品化经济水平也比较低下。唐朝后期田庄与欧洲中世纪庄园的耕作区域都很集中,并且田庄里的农民都是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佣人或者雇佣者的服务身份存在的,一般情况来说获得收益较少,并且社会地位比较低、生活情况比较困窘。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后期田庄与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基本 特征。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主题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是长沙出土的铁锄,因为它是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第(2)问,通过“井然有序的农民在分割整齐的田垄上辛勤劳作”“土地所有者的佣人或者雇佣者的服务身份”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
(2)基本特征:实行农民(农奴)的集体耕作;农民收益较少,社会地位比较低;庄园基本自给自足,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拓展提高】
10.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许多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根据上述可知当时 ( )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解析: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骨针等工具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说明当时生产工具来源多样,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纺织技术日臻完善,且原始社会末期也不可能有发达的纺织技术,A项错误;材料不仅限于陶制工具,还有骨制工具,C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手工行业分工细致,D项错误。
答案:B
11.古书中记载某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反映了唐代哪一生产工具 ( )
A.耧车 B.水排
C.翻车 D.筒车
解析:通过史料信息“如纺车”“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该工具为筒车。
答案:D
12.《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权力的象征”。由此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因为礼器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
答案:B
13.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
A.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D.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解析:分析图片信息,第一幅图片与牛耕有关,第二幅图片与纺织有关,据此可了解到在古代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
答案:C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磨光石器加工较为复杂。首先要将石器粗制成一定形状,然后在磨石上撒上湿沙将其外表磨光。经过磨制的石器,外形精细准确,还可按石器的用途,磨出较为锋利的刃口。因此考古学上把这种石器叫作“新石器”。制陶术的出现,是原始手工业诞生的标志,也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的手段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摘编自乔明顺《简明世界史》
材料二 綦母怀文,不知何许人也……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今襄国冶家所铸宿柔铤,是其遗法,作刀犹甚快利,但不能顿截三十札也。
——《北史》
(1)据材料一,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哪两大基本特征?制陶术的出现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綦母怀文以什么技术制作宿铁刀?其刀有何特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一“经过磨制的石器,外形精细准确,还可按石器的用途,磨出较为锋利的刃口”“制陶术的出现”概括;第二小问直接根据材料一最后一句话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二“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斩甲过三十札”回答。
答案:(1)特征:磨光加工的石器广泛流行;制陶术的发明。意义:原始手工业诞生的标志,人类第一次用人工的手段制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2)技术:灌钢法。特点:锋利。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京杂记》记载,《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