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六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七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八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课时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习题
展开1.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2.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工业的资本额平均年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爱国华侨大量投资民族工业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反帝爱国运动抵制外国商品
3.1874年《捷报》记载:(广东)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材料表明( )
A.民族工业身受双重压迫
B.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业
C.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平衡
D.传统观念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4.下表是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该表反映出( )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A.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民族工业数量少且规模小
C.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D.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5.学者钱乘旦认为,生产发生飞跃的关键不在于生产本身,不在于人有没有创造力和必要的知识,而在于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和知识得以运用。按照这个观点,英国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得益于( )
A.圈地运动B.海外扩张
C.黑奴贸易D.光荣革命
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7.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8.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指出:“(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这突出反映了工业革命( )
A.阻碍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B.带来了两大阶级的对立
C.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D.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产力
9.《英国产业革命史论》中说:“所谓工业革命,其中包括六个相互关联的大变化和发展,即机器制造业的发展、铸铁业的革命、纺织机械的运用、化学工业的创造、煤炭工业的发达和交通手段的进步。”推动了“交通手段的进步”的是( )
①瓦特 ②哈格里夫斯 ③富尔顿 ④斯蒂芬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0.下表所示为1750~1850年英国兰开夏地区(著名工业区)结婚青年识字率情况
影响兰开夏地区结婚青年识字率变动的重要原因是( )
A.产业革命逐渐深入
B.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
C.男女平权意识传播
D.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
11.19世纪,欧洲时装界出现了两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首先是服装的面料和款式的多样化;其次,则是时装样本及后来的时装杂志逐渐流行,社会时尚的代言人逐渐由宫廷贵妇转变为时装样本模特儿和舞台剧中的女演员。这些趋势根源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B.家庭结构的变化
C.启蒙思想的传播D.女权运动的推进
12.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C.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13.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到33.8‰。这一现象反映的社会状况( )
A.源于城市化带来的公共卫生危机
B.由恶劣的手工工场工作环境导致
C.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理论基础
14.18世纪80年代,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是德国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德国公民普遍认为,具有某种职业资格是实现人才社会价值的先决条件。国家在教育方面,大力投入经费,推动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德国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
A.政府和社会大力推广职业教育
B.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C.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
D.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劳动者提出要求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以前的曼彻斯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工业革命期间,这里的纺织业发展很快。到了182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产量占了整个英国的四分之一。到了1840年,曼彻斯特竟然汇集了英国85%的棉纺织工厂和工人。1790年的曼彻斯特只有5万居民,1801年发展至7.5万人,1891年达到了35.1万人。曼彻斯特成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发源地和英国著名的大城市。
材料二 由于厕所的缺乏,人们便都在地上便溺……在曼彻斯特的议会街,平均380人用一个厕所,30栋楼房才设置一个厕所。——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英国曼彻斯特为例,简述工业化是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
(3)为容纳更多人口和提高城市居住质量,城市化对居住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视角,结合史实加以阐释。
第五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基础过关练
1.答案:C
解析: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韦奇伍德的陶瓷厂建立了工厂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故选C项;瓷器不需要进行组装,因此和通用部件标准化无关,排除A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排除B项;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不是韦奇伍德的陶瓷占据市场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工业的资本额平均年增长率为15%”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故选C项;1895~1913年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多,排除A项;爱国华侨投资民族工业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反帝爱国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第二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可知,近代民族工业受到了旧的传统观念和封建习俗的阻碍,故选D项;材料表明民族工业只受到了封建传统观念和习俗的抵制,并没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排除A项;1874年,中国民族工业在一些城市刚刚诞生,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传统观念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没有体现轻重工业之间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分布在东部及沿海通商口岸“直隶、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地区多,“陕西、黑龙江、广西”等中西部地区少,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分布在东部及沿海通商口岸和西部地区比较,未涉及其自身发展状况的比较,排除A项;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相关知识可知,此时为一战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数分布在东部及沿海通商口岸和西部地区比较,未涉及其产业结构,排除C项。
5.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符合题干中“生产发生飞跃的关键……在于社会能不能创造条件,使人的才能和知识得以运用”之意,故选D项;圈地运动只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和劳动力,不符合题干之意,排除A项;海外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本和市场,不符合题干之意,排除B项;黑奴贸易为英国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且使用范围逐渐推广,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说明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项;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煤气灯在上海的广泛使用,不涉及“新兴产业”,排除C项;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与“居家竞相使用”无关,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工业化带来的影响,不能说明资本自由流动的起点为工业化,故A项错误;材料陈述的是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现象,与基本准则无关,故B项错误;“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均体现了工业化在推进全球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伦敦)这个城市呈现鲜明的分裂特征,城市的一边是平静有序、衣食富足、趣味高雅、灯红酒绿,另一边是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了英国社会的分化和两大阶级的尖锐对立,故B项正确;“肮脏混乱、贫困饥饿、粗俗鄙陋、疾病四伏”并不等同于环境污染,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是极大地推动而非破坏了生产力发展,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新式交通工具提供动力,故①正确;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与交通工具无关,故②错误;富尔顿发明汽船,推动交通工具进步,故③正确;斯蒂芬森发明蒸汽火车,推动交通工具进步,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拓展培优练
10.答案:A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1750~1850年英国兰开夏地区(著名工业区)结婚青年识字率不断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产业革命逐渐深入,要求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故选A项;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不是重要原因,排除B项;据表格数据可知,女青年识字率与男青年识字率还有差距,不能体现男女平权意识传播,排除C项;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世纪,欧洲时装界出现了两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首先是服装的面料和款式的多样化;其次,则是时装样本及后来的时装杂志逐渐流行”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因此服装的面料和款式逐渐多样化,故选A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化,故B项逻辑错误,排除;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服饰的变化根源于经济的发展,C项属于思想运动,排除;女权运动的第一次浪潮是19世纪下半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中叶……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没有体现出动力方面的变革,两者的影响无法进行比较;D项错误,“特有”强调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独特性,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很多,无法体现“特有”。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30~40年代,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死亡率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问题,即公共卫生危机,故选A项;19世纪30~40年代是工业革命时期,不是手工工场,而是工厂,排除B项;材料反映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问题,与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无关,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础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80年代’实科学校、专科学校和工业学校成为德国这一时期的主要职业教育学校类型……并且国家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后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和对公民素质提高的结果,故选C项;政府之所以大力推行职业教育是因为国家的发展需求,故“政府和社会大力推广职业教育”是客观政策,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有所发展,原因是新式学校的发展表现而不是本国的传统,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形成需要劳动者,但不同时期的劳动者素质不同,此时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提出要求,而不是世界市场,排除D项。
15.答案:(1)工业革命发展,使得工业生产集中于城市;推动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问题:缺乏公共卫生设施,环境污染影响居住质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分化严重;城市人口的激增。(写具体的大气、水污染等也可)
(3)
解析:(1)由材料一“工业革命期间,这里的纺织业发展很快”“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产量占了整个英国的四分之一”“曼彻斯特竟然汇集了英国85%的棉纺织工厂和工人”等信息可得,工业革命发展,使得工业生产集中于城市;由“1790年的曼彻斯特只有5万居民,1801年发展至7.5万人,1891年达到了35.1万人”可得,推动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工业化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由材料二“由于厕所的缺乏,人们便都在地上便溺”可得,缺乏公共卫生设施,环境污染影响居住质量;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诸如水、大气等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城市中的交通拥堵;由于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城市化过程加快导致的城市人口的激增也是重要问题。注意题目设问为“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所以写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率、失业率问题突出不符合“西方国家”这一条件。(3)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表现在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任何一个符合条件的视角,进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阐释即可。结合所学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视角可以从城市建筑技术革新、城市生活便捷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中选择。如选择城市建筑技术革新,则可以结合所学列举出电梯楼房在住宅中的普及、住宅建造中使用混凝土技术、城市住宅的集中供暖和制冷推广、城市中私人卫生间的快速普及等史实;如果选择城市生活更加便捷的视角,则可以列举社区功能的完善和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的出现,以及广场、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等史实说明;如果选择城市基础社会的发展视角,则可以列举水网建设(自来水和排水、排污系统)普及到百姓家中和照明设施(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创造新的夜生活方式,以及通讯工具(电报、电话普及)便利联系、交通网络(地铁、铁路高架、电车、汽车等)便利出行等史实进行阐释。
基础过关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江苏
(含
上海)
直隶
(含
京津)
浙
江
广
东
山
东
福
建
奉
天
湖
北
陕
西
黑龙江
广
西
甘
肃
其他
省区
13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拓展培优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时间
1750年
1770年
1790年
1810年
1840年
1850年
男青年识字率
63%
59%
60%
46%
60%
67%
女青年识字率
25%
21%
23%
19%
29%
32%
视角
史实
选择视角1:城市建筑技术革新
电梯楼房住宅的普及
住宅建造中使用混凝土技术
城市住宅的集中供暖和制冷推广
城市中私人卫生间的快速普及
选择视角2:城市生活更加便捷
社区功能的完善
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的出现
广场、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
选择视角3: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水网建设(自来水和排水、排污系统)普及到百姓家中
照明设施(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创造新的夜生活方式
通讯工具(电报、电话普及)便利联系
交通网络(地铁、铁路高架、电车、汽车等)便利出行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测试题,共7页。
历史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历史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课后测评,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