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白鹭》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落花生》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4《珍珠鸟》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
展开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3.品读重点句段,发挥想象,读懂课文描述的画面、场景,理解作家以“乐”写“思”的表达精妙,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箩”是用竹子编的底方上圆的器具,制作比较细致,用来盛粮食或淘米等。可以借助图片,指导学生识记“箩”字。识记“杭”字时,可结合“杭州”一词,也可通过与同音字“航”比较,辨形记字。“缠、茶”是翘舌音;“浸”读jìn,不读qìn。
“懂、糕、饼、浸、缠、捡”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浸”字右上是“彐”,中间横笔右端不出头。写“捡”字时,注意右部是“佥”,中间有一横,不要漏掉。“兰、箩、婆、茶”都是上下结构。“箩”是易错字,注意和“萝卜”的“萝”进行区分。“茶”字最后两笔都是点。
文中“桂花”这个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看图片理解。“至少”这个词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
朗读指导
“桂花香”是作者喜爱桂花的情感源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整体感觉桂花雨的“香、甜”,摇桂花的“美、乐”时,要一层层逐步推进。先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桂花的语言;再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读出快乐的感觉;最后深入地读,透彻地读,体会重点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
阅读理解
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文章脉络清晰,可分为“爱桂花”“摇桂花、收桂花”“忆桂花”三部分。
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聚焦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会作者借助桂花这一形象抒发思乡思亲的情感。感受桂花的香气:“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盛开时香气都飘到了哪里。交流后理解,桂花的香气能飘满整个村子,还可能更远,从而感受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感受摇桂花的快乐:“使劲地摇”“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通过自读想象画面;再用合作朗读表演等方式,进一步感受摇桂花的欢乐气氛,体会摇桂花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二是结合相关资料,体会桂花中蕴含的思乡之情。母女对话的描写,不同于日常对话,背后藏有母女的亲情。通过补充资料,加深理解母女对故乡的怀念。
三是体会“雨”这一文化现象。“雨”在中国文学里也有“愁思”的意象。作者在自然世界中找到了反映自己心灵世界的物象,并用来表达深沉的情感。可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紧扣舒缓的文字,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调动多种感官,在“品味桂花的香、摇桂花的乐、思故乡的情”的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积淀语感,体会借物抒情的妙处。
迁移运用
作者在自然界中找到反映自己情感的物象,通过“桂花雨”写了童年故事、思乡情怀。阅读时,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借物抒情的方法来表现人、事、物、景的。还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相同主题或有相同表达方式的文字,巩固对“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的认识和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
2.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桂花图片和资料。
3.搜集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婆、糕、饼、缠、茶、捡”9个字。理解“箩筐、桂花、台风”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识“桂花雨”
活动1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交流桂花的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预设:
(1)出示桂花的图片,直观感受桂花的颜色和外观。
(2)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对桂花有初步认识。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思乡的诗词句。
课件出示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导入:古代的诗人们都是借“明月”来思念家乡的。在金秋十月、桂子飘香的时节,香气迷人的桂花让作家琦君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琦君,走进美丽的《桂花雨》。
4.师板书课题“3.桂花雨”。
活动2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琦君,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浙江温州人。1949年离开家乡赴台湾,后定居美国。写本文时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了。
设计意图 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既培养了学生资料搜集和运用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课文主题。
板块二 感知“桂花雨”
活动1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出示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组内展示朗读,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认读本课生字。
课件出示 箩 杭
(2)交流记字方法。
预设:
①我知道“箩”是指“用竹子编的底方上圆的器具”,所以“箩”字的部首是竹字头。
②我在地图上见过“杭州”,所以我认识“杭”字。
3.汇报重点讨论的词语。(引导学生用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解决难理解的词语)
课件出示 桂花 懂得 箩筐 外婆 糕饼 杭州
缠身 至少 茶叶 浸没 捡起 台风
提示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或利用图片理解“桂花、箩筐、茶叶”。联系生活实际或查词典了解“缠身、至少、台风”的意思。
预设:
(1)“箩筐”是用竹子或柳条等编成的器具,或圆或方,或方底圆口,用来盛粮食、蔬菜等;可以借助图片或者生活经验识记这个词。(课件对比箩和筐)
(2)“台风”可以通过查词典的方法来理解。“台风”是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12级以上,同时有暴雨。
课件出示 理解词语的方法
①结合图片理解“桂花”“箩筐”“茶叶”。
②联系生活实际或查词典理解“缠身”“至少”“台风”。
设计意图 “教是为了不教”,识字学词教学重在方法上的归类指导,更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提高识字学词的效率。对字词意思有了准确理解,也有助于后面阅读理解的教学。
活动2指导书写生字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预设:
(1)“懂、糕、饼、缠、捡”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写“糕”字时要注意“米”的末笔捺改成点。
(3)写“捡”字时,要注意右半部分是“佥”,中间有一横,不要漏掉。
(4)要注意“茶”字最后两笔都是点。
(5)“箩”是用竹子做的,不要写成草字头,中间的“四”的撇和竖弯要写成短竖。
2.教师重点指导难字书写。
(1)懂:“忄”的竖要长;“董”的“艹”写得扁些,靠上;“重”首撇要平,第二笔长横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方,中间一竖贯穿上下。
(2)缠:左部“纟”的起笔和“广”上面的“、”齐平;右边“广”的“丿”要撇到绞丝旁的下面,实现字的穿插和避让。
设计意图 高年级写字训练应该从“量”的训练上转移到“质”的强化上。抓住重点字讲解,达到书写正确、规范、美观。
板块三 情系“桂花雨”
活动1抓住关键句,品味“桂花雨”
1.提问:“桂花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课件出示 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插图,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边朗读这几句话。
3.抓住“纷纷”“满头满身”等处体会摇下的桂花就像下雨一样。
4.指导朗读:此时此刻,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我”,情不自禁地喊道——(桂花雨);心中充满了快乐和满足,“我”又呼喊道——(桂花雨);让我们大声地呼唤如雨的——(桂花雨)。
活动2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再读课文,想一想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2.全班交流。
预设:小时候和父亲赏桂花,给乡亲送桂花,和大家摇桂花,做桂花茶和糕饼,在杭州捡桂花给母亲……
点拨:关注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化,可以进一步梳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第1、2自然段可以归纳成小标题——爱桂花。
3.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归纳文章其他自然段的意思。
预设:
(1)第3~6自然段:摇桂花、收桂花。
(2)第7、8自然段:忆桂花。
设计意图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读好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整体把握课文。由课题质疑,营造阅读期待,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其阅读的兴趣会更高一些。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一步步走进言语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板块四 朗读课文,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桂花、糕饼”等词语。
3.课后阅读琦君的《桂花雨》全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生字“浸”,理解“浸没、香飘十里”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读重点句段,发挥想象,读懂课文描述的画面、场景,理解作家以“乐”写“思”的表达精妙,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4.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巩固,又见“桂花雨”
1.出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检查识记情况。
课件出示 桂花 懂得 箩筐 外婆 糕饼 杭州
缠身 至少 茶叶 浸没 捡起 台风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预设:(1)儿时在故乡与父亲赏花,独爱桂花的香气;故乡院子里,与母亲一起感受摇桂花的乐趣;迁居杭州,给母亲带桂花,忆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桂花雨。
(2)爱桂花——摇桂花、收桂花——忆桂花。
板块二 想象画面,感受“摇花乐”
活动1读懂“摇桂花”
1.提问:文章的题目是“桂花雨”,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段直接写了“桂花雨”。
预设:第5自然段直接写了“摇桂花”时仿佛在下一场桂花雨。
2.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摇花”之前和“摇花”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预设:从“总是缠着”问,可以看出“摇花”之前“我”急切、盼望的心情;从“使劲”摇、“喊着”等处可以看出“摇花”时“我”的快乐心情。
3.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摇花”的画面。
(1)想象一下:“我”缠着母亲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2)组织学生练习表演,教师抓住“总是”“缠”等字词以及“我”和母亲的对话进行互动表演。
(3)通过刚才的表演,你能体会到“我”在摇桂花前是什么样的心情吗?
预设:急切、企盼。
(4)抓住重点词再读,体会“我”“摇花”时的心情。
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
①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头上,像戴了一顶金黄的帽子。
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身上,像穿了一件黄大衣。
③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心上,像一场滋润心田的雨。
(5)指导学生朗读,表达“我”期待之久和喜出望外之情。
4.小结: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乐事”。
活动2感知“摇花乐”
1.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乐事”。
2.这是全家人的“乐事”。
提问:这份快乐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也是全家人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摇桂花给全家人带来了快乐?
预设:
(1)从第3自然段中摇桂花前母亲的担心,可见这件事情在母亲心中的重要地位。
(2)摇下来的桂花可以给家人做很多好吃的糕饼。
3.这是全村人全年的“乐事”。
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了解全村人收桂花的忙碌,以及桂花在一年中带给人们的芳香和喜悦。在此基础上练习朗读,表达快乐之情。
4.摇桂花给“我”、全家人和全村人带来这么多快乐,让我们使出全身的力气去摇一摇桂花树吧!
课件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设计意图 “乐”是课文的主旋律。围绕课文“摇花乐”这一核心句段,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我的期待之乐”到“全家之乐”,再到“全村人全年之乐”,字里行间把“摇花之乐”演绎得淋漓尽致,再来读这“摇花乐”自然水到渠成。
板块三 品词析句,领略“桂花香”
活动1寻找“桂花香”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具体描写桂花香气的语句,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4)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2.交流体会。
活动2品味“桂花香”
1.品读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 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1)读一读,想一想:“我”喜欢桂花的什么?从哪里能读出来?
预设:“我”喜欢桂花的香气。从“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可以读出来。
(2)出示桂花图与梅花图,比较两者姿态有何不同。
预设:①桂花树笨拙,梅花树雅致;②桂花细小,梅花高傲。
(3)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写它们呢?
预设: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桂花树虽然平淡无奇,但是桂花香实在太迷人了。
(4)指名朗读,读出桂花香气的迷人。
2.品读第4自然段重点句。
课件出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提问:你知道“浸”是什么意思吗?(“浸”在本课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2)指导写字:
浸:右部“彐”和“又”要写得稍扁,中间的“冖”要写得稍宽,能盖住下面的“又”,使整体显得紧凑。
(3)用心品品这个“浸”字,轻轻读,慢慢读,读出桂花的香味来。
3.品读第6自然段重点句。
课件出示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读一读,想一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预设:全村人收桂花、做糕饼的劳动场景。
(2)闭上眼睛边听朗读边想象“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是一副什么样的场景。
(3)交流想象到的场景。
预设:①走路时空气中弥漫着香气,读书时空气中充盈着香气,吃饭时空气中飘飞着香气,睡觉也枕着香气入睡。
②在农田勤劳耕作的人们,远远地就能闻到——
③刚刚放学,走进村子的孩子们,他们——
④远在村口池塘边垂钓的老者,也能——
(4)读一读,比一比。
课件出示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虽然两段都说浸在桂花香里,但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第一个“浸”表示花香浓郁,使人们沉浸在花香中。第二个“浸”则说明桂花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一年四季带给全村人花香,桂花的香气不受季节的限制,永远香在人们的心头,使村子里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两个“浸”前后照应。
②过渡:这桂花雨香了整个院子,香了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香了整个村子,也香了作者的童年。琦君一家人是这样喜爱桂花,所以她在杭州念中学时,每次从外面回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杭州的桂花真的就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 “桂花香”是全篇的行文线索。应引导学生借助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作者蕴含其中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块四 结合资料,体会“思乡情”
1.提问:从字面上看,你觉得哪里的桂花更美?
课件出示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播放杭州的桂花图片,在配乐中介绍杭州的桂花。
3.可是母亲却说:
课件出示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4.母亲为什么这么说?
预设:
(1)因为桂花本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问题在于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在用情感体味它。
(2)因为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是母亲的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3)思念家乡的桂花,就是思念家乡。
5.想一想:你觉得这桂花雨还是一场什么雨?(板书:思念雨)
6.配乐朗读第1~6自然段。一个60多岁的老人,一个远离家乡的60多岁的老人,当她边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回忆自己的家乡,边拿笔写下这些文字时,她的内心会有哪些变化?师配乐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集体朗读第3~6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琦君写这些文字时,她的脸上会是怎样的表情?她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她会喃喃地说什么?她也许会情不自禁地喊什么?)
要点:读到充满画面感的文字,教师应停留片刻,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让学生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读出那种带着淡淡忧愁的情感。
7.出示琦君的著作。
课件出示 《水是故乡甜》《烟愁》《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红纱灯》《母心似天空》《琦君说童年》。
8.教师简单介绍琦君的著作。提问:为什么她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故乡、亲人、童年呢?我们一起读读她的心声。
课件出示 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
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选自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有改动
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选自琦君的《家乡味》
9.是啊!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难怪琦君会说:
课件出示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设计意图 异彩纷呈的杭州桂花图,冲击学生建构的对家乡桂花的亲切感,以形成强烈的情感错位,进而突显再美的桂花,再绚丽的风景,都无法动摇家乡桂花在母亲及作者心中的位置。
板块五 寻找文化意象,感悟借物抒情
1.《桂花雨》写的是琦君的童年生活,表达的是她对故乡的情感。我们再来浏览两段文字,你能发现什么?
课件出示 片段1: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
2.比一比:这两段文字也写了童年生活,和《桂花雨》相比,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预设:最明显的就是作家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童年印象最深的一个事物上,如“骆驼”“风筝”。
3.想一想: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故乡我想你”或“童年的生活多么美好”,而要借助一个个事物或者一个个情景来写呢?有什么秘密吗?
点拨:这是作家文学创作的一个秘密,叫“借物抒情”。人们用明月寄托乡愁,用鸿雁寄托思念等都是这样的方式。
4.练一练:故乡的一花一草一木,都能寄托游子的思乡情。如果有一天,你长大了,远离故乡。你想念故乡时,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会记住它什么样的姿态呢?请你在本子上把想到的、记住的写下来。
5.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中国文学中有很多具有文化意象的事物,这些意象被烙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通过寻找文化意象,明确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汲取文化营养。
板块六 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2.拓展阅读。
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贾平凹的《风筝》
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活动建议
1.朗读课文,找到相关的段落和词句并读一读。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集体交流,感受“我”和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深刻感悟母亲的话的含义,体会母亲对故乡的感情。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桂花雨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我”为什么喜欢桂花?故乡的桂花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母亲的话表达了她对故乡怎样的感情?
“我”喜欢桂花的原因
桂花带来的欢乐
母亲的话的含义
课 题
桂花雨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带着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的感情朗读课文三遍。
预习字词
1.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再大声读两遍。
箩筐(luó lóu) 杭州(háng hán)
2.工整地抄写下面的词语。
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选词填空。
观赏 品尝 欣赏
(1)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 )。
(2)我去公园( )美丽的杜鹃花。
(3)我( )了妈妈做的红烧鱼,味道真是好极了。
4.我能快速地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家乡——( ) 寻觅——( ) 认真——( )
担忧——( ) 赶忙——( ) 姿势——( )
内容感知
本文以____________为咏叹对象,寄寓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资料搜集
1.搜集琦君的资料。
2.搜集与桂花有关的名句。
阅读质疑
1.例:为什么作者那么喜欢桂花?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程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简介作者,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借助问题,把握内容,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部编版桂花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桂花雨教案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