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说明文阅读(二)辨析方法,品味语言-讲义-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36838/0-17011429137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讲:说明文阅读(二)辨析方法,品味语言-讲义-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36838/0-170114291380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讲:说明文阅读(二)辨析方法,品味语言-讲义-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036838/0-170114291382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7讲:说明文阅读(二)辨析方法,品味语言-讲义-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7讲:说明文阅读(二)辨析方法,品味语言-讲义-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共32页。
课 题说明文阅读(二)辨析方法,品味语言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会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3.对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授课内容概要※知识精讲(一)说明方法1.题型分析:(1)直接让考生回答某句或某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找出全文或某段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3)间接考察,如,第②段作者详细介绍《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尺寸的作用是;材料归位题也会与说明方法综合起来考;【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例1 方寸天地呈现历史画卷①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新中国邮票史,以各种历史事件为主题的邮票,在方寸天地之间,再现历史,在艺术长廊中熠熠生辉。②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原邮电部特发行5组邮票,其中的第五组,一枚一套,以油画《开国大典》为邮图,采用大票幅设计而成。因油画原作长约4米、宽约2.3米,故将其移到方寸尺幅的邮票上时,就须将邮票作必要的“放大”。最终,这枚邮票横向尺寸超50毫米,这样的尺寸在新中国发行的纪念邮票中尚属首次。③《开国大典》票幅的大空间,正与这幅油画所展现的大国气象相谐适。色彩鲜艳、富有视觉冲击力是油画《开国大典》的显著特征。遗憾的是,当时的邮票印制水平,还无法实现以原画彩色版式印制邮票。故而,这枚邮票只能采用单色印刷,但深沉庄严的紫红色泽,依然可以令人感受到节日的隆重与喜悦气氛。第②段作者详细介绍《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尺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例2古人的智慧——榫卯①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②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叫——榫卯。……⑦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甲】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妙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乙】金属材质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注音与注释】①榫卯:sǔn mǎo ②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特别关注段首和说明方法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3.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答题重点举例子列举了……,具体有力(真实准确有说服力,生动)地说明了……,易于读者理解。(基本特点+基本内容)列数字列举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拿……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分类别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打比方把……比作……,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说明事理要加入“易于读者理解”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作引用引用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充实。(可根据实际酌情加答“权威性和说服力、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二)说明文语言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1.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答题思路: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答题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解释词语本义,代入句意(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不能删除,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第三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答题模式:不可以;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替换。4.第四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表示生动的词句,多用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第二人称,我们等)答题模式:举例句;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例题解析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史峰①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之所以能奴役地球,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水滴”。“水滴”能撞碎所有物质,它的硬度超乎想象:“水滴”撞穿地球,就如子弹穿过面包一样轻松随意。“水滴”超硬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依照物理研究成果做出的合理构想。②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能再分解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还能再分解成质子和中子,合称核子。核子还能再分吗?以前是不能分的,可是用电子对撞机后,核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夸克。那么,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③夸克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夸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粒子。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宇宙中的夸克组合居然都是“三个夸克组成质子”“两个夸克组成中子”的模式,没有发现“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组合的复合粒子。难道不存在这些夸克组合吗?科学家提出了假说:宇宙中应该存在“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任意夸克组合,只是限于人类的见识“太短”,尚没有发现而已。④科学家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推理出“四夸克组合”和“五夸克组合”的特殊性质:这两种夸克组合中的夸克之间保持着极其恰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恰好能产生强力。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并称维持宇宙存在与运行秩序的四大力,这四种力决定了物质的硬度。如果把电磁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定为1,那么弱力和引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磁力,只有弱力或是引力的话,物质就软得拿不起来,几乎是没有硬度。而强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却是100。⑤“三夸克质子”和“二夸克中子”中的夸克们因为距离不合适,不会相互产生强力,所以质子、中子组成的物质都是普通物质,它们的硬度由电磁力提供。而“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中夸克之间的距离恰好能相互产生强力,这种物质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比普通物质硬100倍。⑥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水滴超硬”的奥秘了:“水滴”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称为“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它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所以坚硬无敌。⑦其实, 2013年科学家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就发现了四夸克粒子,2015年清华大学教授又发现了五夸克粒子。这些都是在实验条件下发现的。此外,科学家还一直在宇宙中寻找“天然”的四夸克、五夸克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科学家推断,找到大量的四夸克、五夸克复合粒子只是时间问题,而找到它们之后,制造“水滴”这种超硬的宇宙武器就要由幻想变成现实了……(选自《知识窗》2017年4期。有删改)1.文中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有何用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8分) “长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郭超凯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作为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首次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将开展为期约 2 天的月面工作,采集约2千克月球土壤并进行密封封装,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 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这给起飞带来很大难度。此外,探测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首次 。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一路飞奔而去。但是仅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但在中国尚属首次,而且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 38 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 11 公里的速度。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将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科研人员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让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 7 \* GB2 \* MERGEFORMAT ⑺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随身携带各种“神器”,采集约 2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并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员将首次对中国自取月球样品进行存储、分析和研究。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探月梦想由来已久。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五度奔月,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 9 \* GB2 \* MERGEFORMAT ⑼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来源:中国新闻社 有改动)12.联系文本内容,第 = 3 \* GB3 ③段和第 = 5 \* GB3 ⑤段的段首处应填的内容是:(4分)(1)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首次 。(2)第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段:首次 。13.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加点词“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14.阅读第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段,下列不属于造成嫦娥五号“月面起飞上升”难度的原因是( )(3分)A.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处在四平八稳的状态B.月面点火起飞危险,上升器因为地月距离遥远无法自救C.地月环境差异颇大,探测器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制D.月面起飞无人操控,航天器必须要依靠自主定位、定姿15.第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段画线句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16.有人说,第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段内容似乎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20分)当语言死亡时①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至90%则在未来200年灭绝。②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③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④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⑤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逊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持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伟大。”⑥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⑦ 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⑧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 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 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1. 填入第⑧段方框中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不仅……还是 B.不是……而是 C. 尽管……还是 D.要么……要么2. 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 第③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 第⑦段“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本文围绕“语言的死亡”,从_____________→ 语言死亡的原因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做了说明。(6分)6. 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④段通过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满语即将消失的事实,引人深思。B.第⑤段哈里森的一番话让我们认识到不应该忽视语言的价值和伟大。C.根据第⑦段可知,很多语言从未有过文字记载,因此存在意义不大。D.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语言死亡所带来的历史、文化等的损失并不可怕。(三)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①2018年10月24日,举世zhǔ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全长55公里,远眺时宛若蛟龙的双向六车道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②根据当时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④从上空俯瞰港珠奥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每根钢圈筒的圆简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然后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记录。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⑥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桃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⑦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⑧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1.根据拼音写汉字:举世zhǔ 目 (2分)2.第①段中加点词“目前”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根据文意,按要求完成下表填写。(6分)港珠澳大桥建设难题采用的“科技密码”建设成效(1)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建人工岛(2)毗邻香港国际机场,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得建矮(3)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施工现场紧邻航道,不能影响每天4000余艘的船只来往(4)(5)(6)白海豚针对性保护措施保护了生态环境,白海豚数量还比施工之初增加了5.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夏津,有片古桑林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缟”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国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救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作者:梁衡 有改动)1. 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骆驼的抗沙标配张云广①穿行于瀚海中的骆驼是以酷热、干燥、贫瘠等为特征的沙漠极端环境中的成功生存者。不仅如此,它们还曾一度成为人类在沙漠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拥有一套高效运作的抗沙标配。②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它的脸颊内侧密集分布着手指状指向后侧的突起,这些突起的作用是留住食物,以便再次进行咀嚼,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③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所以在沙漠中即使骆驼不喝水也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④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而且驼峰部位的皮肤厚度有一厘米,里面是被脂肪化了的细胞组织,这样的细胞组织为骆驼在非常时期提供了能量上的补给和保障。这些脂肪具有很好的隔热能力,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⑤骆驼自身的降温制冷机制还远不仅于此。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样一来,骆驼的整个胸腔得以远离地面,免受流沙的灼烫之苦。同时,骆驼的四肢与胸椎骨支起的空间会有气流通过,也发挥了一定的降温功能。⑥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2期,有删改)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骆驼具有哪些抗沙特性。(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一)北斗:助推国力,导航生活(节选)一、护卫国家安全①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还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因此,卫星导航系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②与目前应用广泛的GPS相比,我国的北斗系统起步晚了整整20年,但在技术上并没有落后很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并且还有提高的空间。在亚太地区,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不输于GPS。③北斗系统在护卫国家安全上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北斗系统组网成功后,我国海军北海舰队随即进行了信息化升级改造,使北斗的应用更符合舰艇远洋训练的需要,并率先在舰队水面舰艇部队推广。二、________________④在海南,有渔民说,现在渔船上供奉两样东西,一样是妈祖,另一样是北斗。渔业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较早也较为广泛的一个行业。安装了北斗系统终端, 可以为船只导航, 可以通过北斗独有的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10万艘出海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⑤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曾出现震区通信设备全部遭到破坏,前往震区救灾的部队与后方指挥中心无法建立有效联系的紧急情况。情急之下,有关单位迅速调拨了一批北斗卫星用户机,配备给一线救援部队。后方指挥部实现了“看得见”的救援指挥,前方救援部队也实现了实时短报文通信,指挥命令及时下达,灾情信息实时上报,前后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的信息沟通桥梁,保证了指挥调度顺畅。北斗系统在汶川地震救灾决策、搜救、医疗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⑥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凭借着这些优势,在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救援、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样大显身手。1.文章第二部分划横线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 (3分)A.既然……就…… B.不仅……还…… C.虽然……但是…… D.一边……一边……2.请结合文意,为第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第②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5分)安装了北斗系统终端,不仅可以为船只导航,还可以通过北斗独有的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为北斗系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想出两个例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①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且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中国人和这种植物已相互依偎生活了数千年,对于我们来说,竹子实在是太好用了。有一次我在贵州观察硬叶兜兰的开花过程,由于那些花朵都长在近乎垂直的峭壁上,几无立足之地,于是便向当地向导要了些家中的金竹,编成了脚手架,一个月的工作期间,我们就在这个竹子的架子上爬来爬去,看着美丽的兜兰花开了又谢了。临到花期末尾,工作结束时,向导把脚手架拆散,那些竹竿又变成了家中的晾衣杆和羊圈顶棚。②在中国,用竹子作为建筑用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到了秦汉时期,竹子便已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在清代沈曰霖的《粤西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③根据不同的种类,竹子还各自有看家本领,如斑竹拉力强,水不易侵蚀,在古代常用来制作拉船的纤绳;楠竹(毛竹)秆高直坚硬,是建筑上的好材料;墨竹则是制作笛、箫管乐器的最佳材料。竹子体轻,但质地却异常坚硬。竹材的收缩量非常小,而弹性和韧性却很高,若按单位质量计算,竹材的抗拉强度甚至比钢材还高2.5倍左右。今天,被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成为很多新锐建筑家的宠儿,许多全竹结构的新建筑吸引了诸多目光,在世界各地,以竹子为主题的新锐建筑正在大放异彩。④竹子之所以亦刚亦柔,必须要提到竹子隐秘的身体结构。⑤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竹子拥有的木质素和纤维让它既刚也韧,而竹子的内部结构之精巧还远不止如此。同高大松树相比,竹子的纤维往往分散的在竹秆之中,并没有像松树那样形成一个过于集中而坚硬的中心。如果你再细细观察,会看到竹秆的横切面上散布着许多深色的点状物,这是竹子的维管束,A( )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B( )有强化竹秆的作用,它们从外到内逐渐变大,排列也由紧密到相对疏松。从力学角度来说,物体边缘承受的正应力是最大的,故将优质材料布置在边缘是最优结构布置,竹子就做到了这点——表面的竹青的强度是整体竹子中最高的。⑥从较大的结构来看,竹子是空心的,根据材料力学的原理,其抗弯能力比具有同样横截面积的实心结构要大很多,而诸多竹节中还有着起到支撑作用的坚硬“横梁”,就像“工字梁”一般。有了这些优点,竹材在身量轻盈的同时,也拥有了很强的抗扭、抗剪和抗拉能力。这些优点十分出众,以至于飞机的机翼便是仿造竹子结构来设计的。⑦竹子既能如百炼钢,也能有绕指柔。历史上,能工巧匠充分利用竹子的柔性,用纤细的竹篾编制出各种巧夺天工的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在皖南的一处竹乡,一位竹篾巧匠曾告诉我关于竹的七十二变化。一根竹子从整根使用到劈成4份、8份,直至几十上百份,可以制作和编织各种强度和柔韧度不同的生活物品。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第③段除了运用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列数字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请为第⑤段中A、B两空填上适合的关联词。(2分)A( )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B( )有强化竹秆的作用4.标题为“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请分别归纳竹子刚、柔、轻盈的原因。(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的是( )(3分)A.“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B.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C.今天,被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成为很多新锐建筑家的宠儿。D.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课 题说明文阅读(二)辨析方法,品味语言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会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3.对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授课内容概要※知识精讲(一)说明方法1.题型分析:(1)直接让考生回答某句或某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找出全文或某段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3)间接考察,如,第②段作者详细介绍《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尺寸的作用是(或者直接问画线句的作用);材料归位题也会与说明方法综合起来考;【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例1 方寸天地呈现历史画卷①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新中国邮票史,以各种历史事件为主题的邮票,在方寸天地之间,再现历史,在艺术长廊中熠熠生辉。②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原邮电部特发行5组邮票,其中的第五组,一枚一套,以油画《开国大典》为邮图,采用大票幅设计而成。因油画原作长约4米、宽约2.3米,故将其移到方寸尺幅的邮票上时,就须将邮票作必要的“放大”。最终,这枚邮票横向尺寸超50毫米,这样的尺寸在新中国发行的纪念邮票中尚属首次。③《开国大典》票幅的大空间,正与这幅油画所展现的大国气象相谐适。色彩鲜艳、富有视觉冲击力是油画《开国大典》的显著特征。遗憾的是,当时的邮票印制水平,还无法实现以原画彩色版式印制邮票。故而,这枚邮票只能采用单色印刷,但深沉庄严的紫红色泽,依然可以令人感受到节日的隆重与喜悦气氛。第②段作者详细介绍《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尺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答案】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突显这幅油画的大,展现出大国气象,交代了邮票需要采用大票幅设计的原因。【解析】从“因油画原作长约4米、宽约2.3米,故将其移到方寸尺幅的邮票上时,就须将邮票作必要的‘放大’”可以看出其中的数字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且这里解释了《开国大典》邮票尺寸大的原因。例2古人的智慧——榫卯①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②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叫——榫卯。……⑦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甲】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妙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乙】金属材质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注音与注释】①榫卯:sǔn mǎo ②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引用乐府民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1分)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榫卯(1分),形象地说明了榫和卯之间的密切关系(1分)(4分)2.不能,甲乙两处虽然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强调突出说了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结实耐用,(1分)但是说明角度不同,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乙句是从榫卯材质的角度进行说明(1分),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1分)(4分)【解析】1.本题考查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如果文章以列举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中开头段的作用是:由乐府民歌形象的说明榫卯之间的关系,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榫卯。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学生先应该表明态度不能删去,其次分析原因。这一段主要是在讲榫卯作为家具的优点,更加结实耐用,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与铁钉进行比较,说明榫卯结构更能稳固家具;乙句是从榫卯和铁钉的材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者的使用寿命,说明榫卯结构的家具更加耐用。并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客观规律。2.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特别关注段首和说明方法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3.说明方法及作用(重点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方法答题重点举例子列举了……,具体有力(真实准确有说服力,生动)地说明了……,易于读者理解。(基本特点+基本内容)列数字列举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拿……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分类别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打比方把……比作……,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说明事理要加入“易于读者理解”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作引用引用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充实。(可根据实际酌情加答“权威性和说服力(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开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等”) (二)说明文语言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1.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答题思路: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答题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解释词语本义,代入句意(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不能删除,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第三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答题模式:不可以;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替换。4.第四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表示生动的词句,多用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第二人称,我们等)答题模式:举例句;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例题解析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史峰①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之所以能奴役地球,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水滴”。“水滴”能撞碎所有物质,它的硬度超乎想象:“水滴”撞穿地球,就如子弹穿过面包一样轻松随意。“水滴”超硬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依照物理研究成果做出的合理构想。②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能再分解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还能再分解成质子和中子,合称核子。核子还能再分吗?以前是不能分的,可是用电子对撞机后,核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夸克。那么,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③夸克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夸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粒子。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宇宙中的夸克组合居然都是“三个夸克组成质子”“两个夸克组成中子”的模式,没有发现“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组合的复合粒子。难道不存在这些夸克组合吗?科学家提出了假说:宇宙中应该存在“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任意夸克组合,只是限于人类的见识“太短”,尚没有发现而已。④科学家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推理出“四夸克组合”和“五夸克组合”的特殊性质:这两种夸克组合中的夸克之间保持着极其恰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恰好能产生强力。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并称维持宇宙存在与运行秩序的四大力,这四种力决定了物质的硬度。如果把电磁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定为1,那么弱力和引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磁力,只有弱力或是引力的话,物质就软得拿不起来,几乎是没有硬度。而强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却是100。⑤“三夸克质子”和“二夸克中子”中的夸克们因为距离不合适,不会相互产生强力,所以质子、中子组成的物质都是普通物质,它们的硬度由电磁力提供。而“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中夸克之间的距离恰好能相互产生强力,这种物质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比普通物质硬100倍。⑥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水滴超硬”的奥秘了:“水滴”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称为“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它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所以坚硬无敌。⑦其实, 2013年科学家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就发现了四夸克粒子,2015年清华大学教授又发现了五夸克粒子。这些都是在实验条件下发现的。此外,科学家还一直在宇宙中寻找“天然”的四夸克、五夸克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科学家推断,找到大量的四夸克、五夸克复合粒子只是时间问题,而找到它们之后,制造“水滴”这种超硬的宇宙武器就要由幻想变成现实了……(选自《知识窗》2017年4期。有删改)1.文中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有何用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引出下文对“水滴”及“水滴超硬”原因的说明;②增强了科普文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目前的”从时间上进行限定(1分),说明现有技术手段还不能分解夸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3.作比较、列数字(2分);运用具体数字进行比较,更加突出“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的物质坚硬无比(2分)。【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说明文生动说明的作用,即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文中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引出下文对“水滴”及“水滴超硬”原因的说明;增强了科普文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目前的”从时间上进行限定,说明现有技术手段还不能分解夸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巩固练习21年金山一模(一)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8分) “长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郭超凯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作为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首次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将开展为期约 2 天的月面工作,采集约2千克月球土壤并进行密封封装,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 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这给起飞带来很大难度。此外,探测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首次 。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一路飞奔而去。但是仅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但在中国尚属首次,而且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 38 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 11 公里的速度。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将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科研人员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让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 7 \* GB2 \* MERGEFORMAT ⑺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随身携带各种“神器”,采集约 2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并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员将首次对中国自取月球样品进行存储、分析和研究。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探月梦想由来已久。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五度奔月,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 9 \* GB2 \* MERGEFORMAT ⑼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来源:中国新闻社 有改动)12.联系文本内容,第 = 3 \* GB3 ③段和第 = 5 \* GB3 ⑤段的段首处应填的内容是:(4分)(1)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首次 。(2)第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段:首次 。13.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加点词“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14.阅读第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段,下列不属于造成嫦娥五号“月面起飞上升”难度的原因是( )(3分)A.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处在四平八稳的状态B.月面点火起飞危险,上升器因为地月距离遥远无法自救C.地月环境差异颇大,探测器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制D.月面起飞无人操控,航天器必须要依靠自主定位、定姿15.第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段画线句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16.有人说,第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段内容似乎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5分)【答案】(18分)12. (1)月面自动采样封装。(2分) (2)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2分)13.“最”字不能删去。因为“最”表示在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极点,强调了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这项任务引人注目程度之高,非常关键,人们的关注度是属于第一位的。如果删去,就并不能体现这项任务引人注目程度之高,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B(3分)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月壤从月球返回地球时距离之远,飞行速度之快(3分)。不同意删去。因为第8段主要说明了自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从立项实施以来的发展过程、取得成果以及后续展望。它对上文嫦娥五号登月及任务的说明作了一个背景的补充和成效的总结,让读者对中国探月工程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也自然引出了结尾“十六春秋绕落回”“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这些内容,所以不能删去。(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20分)当语言死亡时①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至90%则在未来200年灭绝。②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③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④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⑤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逊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持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伟大。”⑥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⑦ 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⑧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 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 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1. 填入第⑧段方框中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不仅……还是 B.不是……而是 C. 尽管……还是 D.要么……要么2. 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 第③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 第⑦段“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本文围绕“语言的死亡”,从_____________→ 语言死亡的原因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做了说明。(6分)6. 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④段通过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满语即将消失的事实,引人深思。B.第⑤段哈里森的一番话让我们认识到不应该忽视语言的价值和伟大。C.根据第⑦段可知,很多语言从未有过文字记载,因此存在意义不大。D.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语言死亡所带来的历史、文化等的损失并不可怕。【答案】(20分)1.B(2分)2.没有代际的传承(2分)3.列数字、举例子(2分)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现象。(2分)4.不能去掉(不设置采分点,但不写扣1分)。用了“绝大多数”表明还有少数语言是有文字记载的。去掉后,与事实表达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5. 语言死亡的现象;语言死亡的方式;语言死亡的后果(6分)6.B(3分)【解析】1.本题考点是正确使用关联词语。仔细阅读句子,读出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关系。解答此题要弄清关联词的固定搭配及常用用法,结合句段内容去选择,解答后要通读确认。根据第八段要填写关联词的句子的意思,可知括号中应填写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A项的关联词表示递进关系,B项的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C项的关联词表示转折关系,D项的关联词表示选择关系。故应选B。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需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第四段举了中国满语的例子,说明了语言“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这就是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据此作答即可。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根据“129种”“二三十种”可知第三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属于作比较,而“比如”则是举例子,然后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解答即可。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题时首先明确不能去掉,“绝大多数”表示大部分,说明还有少量不在范围之类,如果去掉,就变成所有的都是“从未有过文字记载”,这样就会与事实不相符。最后不要忘记强调一下,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内容,这篇说明文首先由语言濒危的现象引出说明内容“语言的消亡”,接着介绍了语言的消亡的原因,然后介绍了语言消亡的后果,最后指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人类的警惕。据此即可填空。6.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A项中举例子是为了说明语言生命力在于代际传承而非人数;C项中第⑦段是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消失了就如同失去了一个“人类知识库”,而非存在意义不大;D项结尾是说语言死亡带来的历史、文化等的损失不是最可怕,而非不可怕。故选B。(三)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①2018年10月24日,举世zhǔ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全长55公里,远眺时宛若蛟龙的双向六车道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②根据当时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④从上空俯瞰港珠奥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每根钢圈筒的圆简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然后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记录。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⑥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桃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⑦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⑧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1.根据拼音写汉字:举世zhǔ 目 (2分)2.第①段中加点词“目前”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根据文意,按要求完成下表填写。(6分)港珠澳大桥建设难题采用的“科技密码”建设成效(1)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建人工岛(2)毗邻香港国际机场,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得建矮(3)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施工现场紧邻航道,不能影响每天4000余艘的船只来往(4)(5)(6)白海豚针对性保护措施保护了生态环境,白海豚数量还比施工之初增加了5.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0分)上海市廊下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1.瞩 (2分) 2.“目前”是“截止到现在”的意思,说明港珠澳大桥截止到现在为止是世界上最长的大桥,但不排除以后它一直会是世界上最长的大桥(2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3.作比较、列数字(2分),突出准确地说明了巨型钢圈筒之大、之高、之重(或建造外海人工岛之难)(1分),快速建岛技术之高(1分)。 4.(1)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1分)(2)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记录。(1分)(3)采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建海底沉管隧道)(1分)(4)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在岸上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拼装在一起)(1分)(5)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1分)(6)在施工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1分) 5.不能(1分)。因为第4段主要在说明科研人员探索出快速筑导岛技术,建造外海人工岛的过程(1分);第5段则在说明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运用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1分)。这两段说明的内容在结构上正好与第3段“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这句话相互照应(2分)。所以不能调换位置。(四)夏津,有片古桑林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缟”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国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救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作者:梁衡 有改动)1. 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蒙古包头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1. 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的介绍。2. 列数字。“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古桑数量之多说明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 3. 不能。“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就过于绝对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第一段作用。说明文第一段由事例或现象说起,目的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题第一段“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说明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说明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由此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由具体情况说起,更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题详解】“百年”“千年”“两万余株”“两百余株”判断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两万余株”“两百余株”准确地说明了古桑数量之多,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3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先表达观点,不能删去。再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作用。“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在句中起限制作用。带入句中理解,“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后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③段“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⑥段“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这些语句概括为: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③段“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概括为:夏津县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⑦段“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概括为: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骆驼的抗沙标配张云广①穿行于瀚海中的骆驼是以酷热、干燥、贫瘠等为特征的沙漠极端环境中的成功生存者。不仅如此,它们还曾一度成为人类在沙漠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拥有一套高效运作的抗沙标配。②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它的脸颊内侧密集分布着手指状指向后侧的突起,这些突起的作用是留住食物,以便再次进行咀嚼,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③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所以在沙漠中即使骆驼不喝水也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④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而且驼峰部位的皮肤厚度有一厘米,里面是被脂肪化了的细胞组织,这样的细胞组织为骆驼在非常时期提供了能量上的补给和保障。这些脂肪具有很好的隔热能力,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⑤骆驼自身的降温制冷机制还远不仅于此。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样一来,骆驼的整个胸腔得以远离地面,免受流沙的灼烫之苦。同时,骆驼的四肢与胸椎骨支起的空间会有气流通过,也发挥了一定的降温功能。⑥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2期,有删改)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骆驼具有哪些抗沙特性。(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①极不挑食,消化和反刍能力强,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②发达的跟腱结构消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排出的水分很少;③驼峰为骆驼提供战略储备,利于其它部位散热;④骆驼的休息姿势有利于降温。 2. ①打比方。将骆驼的跟腱比作橡皮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骆驼的跟腱弹力足,能削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②作诠释。具体解释了骆驼排泄尿液和水分很少的原因。③列数字。以骆驼一次性喝水和行走路程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骆驼在沙漠中生存能力强。(写出两个即可)3. 本文语言兼具准确性和生动性。准确性:“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一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骆驼反刍能力之强。生动性:“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幽默地说明了骆驼抗沙能力强。(还有一些例子见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第②段“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可概括为:极不挑食,消化和反刍能力强,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由第③段“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可概括为:发达的跟腱结构消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排出的水分很少。由第④段“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可概括为:驼峰为骆驼提供战略储备,利于其它部位散热。由第⑤段“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可概括为:骆驼的休息姿势有利于降温。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将骆驼的跟腱比作橡皮筋,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说明的是骆驼的跟腱弹力足,能削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解释了骆驼“减排”能力强的原因。“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骆驼在沙漠中生存能力强。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有准确平实和生动活泼两种特点。准确性的特点可从具体数据的运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等方面阐释。如“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中“近”字,说明了骆驼的食谱范围接近陆地上百分之八十的植物,体现了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再如“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具体数字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生动性方面可从说明文运用的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来阐释。如“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把骆驼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再如“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也运用拟人手法,具有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由此可见,本文的语言特点兼具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文章内容作答。课后作业(一)北斗:助推国力,导航生活(节选)一、护卫国家安全①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还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因此,卫星导航系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②与目前应用广泛的GPS相比,我国的北斗系统起步晚了整整20年,但在技术上并没有落后很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并且还有提高的空间。在亚太地区,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不输于GPS。③北斗系统在护卫国家安全上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北斗系统组网成功后,我国海军北海舰队随即进行了信息化升级改造,使北斗的应用更符合舰艇远洋训练的需要,并率先在舰队水面舰艇部队推广。二、________________④在海南,有渔民说,现在渔船上供奉两样东西,一样是妈祖,另一样是北斗。渔业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较早也较为广泛的一个行业。安装了北斗系统终端, 可以为船只导航, 可以通过北斗独有的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10万艘出海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⑤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曾出现震区通信设备全部遭到破坏,前往震区救灾的部队与后方指挥中心无法建立有效联系的紧急情况。情急之下,有关单位迅速调拨了一批北斗卫星用户机,配备给一线救援部队。后方指挥部实现了“看得见”的救援指挥,前方救援部队也实现了实时短报文通信,指挥命令及时下达,灾情信息实时上报,前后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的信息沟通桥梁,保证了指挥调度顺畅。北斗系统在汶川地震救灾决策、搜救、医疗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⑥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凭借着这些优势,在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救援、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样大显身手。1.文章第二部分划横线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 (3分)A.既然……就…… B.不仅……还…… C.虽然……但是…… D.一边……一边……2.请结合文意,为第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第②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5分)安装了北斗系统终端,不仅可以为船只导航,还可以通过北斗独有的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为北斗系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想出两个例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3分)2. 危难时刻显身手;解困危难时刻。(3分,能概括本段中心意思即可)3.列数字(2分),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北斗系统的定位、测速、授时等精确度高,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3分)4.不能(1分)。“独有”是独自拥有的意思(1分),强调短报文技术是别的导航系统没有的,只有北斗具备,所以不能删。(2分)“独有”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5. ①给车船的司机驾驶员导航;②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遇到困难甚至危险的时候,借助北斗系统在第一时间求救; ③发现复杂危险的路况,及时提醒司机规避风险。(写出一个给2分,共4分。围绕百姓的生活,学生想象合理即给分。)(二)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①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且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中国人和这种植物已相互依偎生活了数千年,对于我们来说,竹子实在是太好用了。有一次我在贵州观察硬叶兜兰的开花过程,由于那些花朵都长在近乎垂直的峭壁上,几无立足之地,于是便向当地向导要了些家中的金竹,编成了脚手架,一个月的工作期间,我们就在这个竹子的架子上爬来爬去,看着美丽的兜兰花开了又谢了。临到花期末尾,工作结束时,向导把脚手架拆散,那些竹竿又变成了家中的晾衣杆和羊圈顶棚。②在中国,用竹子作为建筑用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到了秦汉时期,竹子便已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在清代沈曰霖的《粤西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③根据不同的种类,竹子还各自有看家本领,如斑竹拉力强,水不易侵蚀,在古代常用来制作拉船的纤绳;楠竹(毛竹)秆高直坚硬,是建筑上的好材料;墨竹则是制作笛、箫管乐器的最佳材料。竹子体轻,但质地却异常坚硬。竹材的收缩量非常小,而弹性和韧性却很高,若按单位质量计算,竹材的抗拉强度甚至比钢材还高2.5倍左右。今天,被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成为很多新锐建筑家的宠儿,许多全竹结构的新建筑吸引了诸多目光,在世界各地,以竹子为主题的新锐建筑正在大放异彩。④竹子之所以亦刚亦柔,必须要提到竹子隐秘的身体结构。⑤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竹子拥有的木质素和纤维让它既刚也韧,而竹子的内部结构之精巧还远不止如此。同高大松树相比,竹子的纤维往往分散的在竹秆之中,并没有像松树那样形成一个过于集中而坚硬的中心。如果你再细细观察,会看到竹秆的横切面上散布着许多深色的点状物,这是竹子的维管束,A( )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B( )有强化竹秆的作用,它们从外到内逐渐变大,排列也由紧密到相对疏松。从力学角度来说,物体边缘承受的正应力是最大的,故将优质材料布置在边缘是最优结构布置,竹子就做到了这点——表面的竹青的强度是整体竹子中最高的。⑥从较大的结构来看,竹子是空心的,根据材料力学的原理,其抗弯能力比具有同样横截面积的实心结构要大很多,而诸多竹节中还有着起到支撑作用的坚硬“横梁”,就像“工字梁”一般。有了这些优点,竹材在身量轻盈的同时,也拥有了很强的抗扭、抗剪和抗拉能力。这些优点十分出众,以至于飞机的机翼便是仿造竹子结构来设计的。⑦竹子既能如百炼钢,也能有绕指柔。历史上,能工巧匠充分利用竹子的柔性,用纤细的竹篾编制出各种巧夺天工的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在皖南的一处竹乡,一位竹篾巧匠曾告诉我关于竹的七十二变化。一根竹子从整根使用到劈成4份、8份,直至几十上百份,可以制作和编织各种强度和柔韧度不同的生活物品。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第③段除了运用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列数字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请为第⑤段中A、B两空填上适合的关联词。(2分)A( )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B( )有强化竹秆的作用4.标题为“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请分别归纳竹子刚、柔、轻盈的原因。(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的是( )(3分)A.“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B.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C.今天,被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成为很多新锐建筑家的宠儿。D.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答案】1.(3分)介绍竹子作为建筑用材的历史,引用清代文史材料,突出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与中国百姓的生活非常密切。上承第一段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下启第三段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用途广泛。2.(1分)作比较(3分)运用具体数据并加以比较,生动地说明竹子的弹性、韧性之高。3.(1分)不仅(1分)还(或者“而且”,需要体现递进关系)4.(2分)轻:竹子是空心的,身量轻盈(2分)刚:竹子内部结构精巧,维管束分布上由外到内逐渐变大,由紧密到相对疏松。(2分)柔:竹子空心,竹节中有支撑作用的“横梁”,竹节抗弯能力大,抗扭、抗剪、抗拉能力强。5.(3分)C
课 题说明文阅读(二)辨析方法,品味语言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会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3.对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授课内容概要※知识精讲(一)说明方法1.题型分析:(1)直接让考生回答某句或某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找出全文或某段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3)间接考察,如,第②段作者详细介绍《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尺寸的作用是;材料归位题也会与说明方法综合起来考;【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例1 方寸天地呈现历史画卷①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新中国邮票史,以各种历史事件为主题的邮票,在方寸天地之间,再现历史,在艺术长廊中熠熠生辉。②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原邮电部特发行5组邮票,其中的第五组,一枚一套,以油画《开国大典》为邮图,采用大票幅设计而成。因油画原作长约4米、宽约2.3米,故将其移到方寸尺幅的邮票上时,就须将邮票作必要的“放大”。最终,这枚邮票横向尺寸超50毫米,这样的尺寸在新中国发行的纪念邮票中尚属首次。③《开国大典》票幅的大空间,正与这幅油画所展现的大国气象相谐适。色彩鲜艳、富有视觉冲击力是油画《开国大典》的显著特征。遗憾的是,当时的邮票印制水平,还无法实现以原画彩色版式印制邮票。故而,这枚邮票只能采用单色印刷,但深沉庄严的紫红色泽,依然可以令人感受到节日的隆重与喜悦气氛。第②段作者详细介绍《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尺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例2古人的智慧——榫卯①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②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叫——榫卯。……⑦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甲】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妙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乙】金属材质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注音与注释】①榫卯:sǔn mǎo ②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特别关注段首和说明方法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3.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答题重点举例子列举了……,具体有力(真实准确有说服力,生动)地说明了……,易于读者理解。(基本特点+基本内容)列数字列举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拿……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分类别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打比方把……比作……,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说明事理要加入“易于读者理解”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作引用引用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充实。(可根据实际酌情加答“权威性和说服力、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二)说明文语言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1.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答题思路: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答题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解释词语本义,代入句意(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不能删除,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第三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答题模式:不可以;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替换。4.第四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表示生动的词句,多用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第二人称,我们等)答题模式:举例句;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例题解析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史峰①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之所以能奴役地球,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水滴”。“水滴”能撞碎所有物质,它的硬度超乎想象:“水滴”撞穿地球,就如子弹穿过面包一样轻松随意。“水滴”超硬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依照物理研究成果做出的合理构想。②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能再分解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还能再分解成质子和中子,合称核子。核子还能再分吗?以前是不能分的,可是用电子对撞机后,核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夸克。那么,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③夸克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夸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粒子。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宇宙中的夸克组合居然都是“三个夸克组成质子”“两个夸克组成中子”的模式,没有发现“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组合的复合粒子。难道不存在这些夸克组合吗?科学家提出了假说:宇宙中应该存在“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任意夸克组合,只是限于人类的见识“太短”,尚没有发现而已。④科学家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推理出“四夸克组合”和“五夸克组合”的特殊性质:这两种夸克组合中的夸克之间保持着极其恰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恰好能产生强力。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并称维持宇宙存在与运行秩序的四大力,这四种力决定了物质的硬度。如果把电磁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定为1,那么弱力和引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磁力,只有弱力或是引力的话,物质就软得拿不起来,几乎是没有硬度。而强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却是100。⑤“三夸克质子”和“二夸克中子”中的夸克们因为距离不合适,不会相互产生强力,所以质子、中子组成的物质都是普通物质,它们的硬度由电磁力提供。而“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中夸克之间的距离恰好能相互产生强力,这种物质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比普通物质硬100倍。⑥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水滴超硬”的奥秘了:“水滴”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称为“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它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所以坚硬无敌。⑦其实, 2013年科学家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就发现了四夸克粒子,2015年清华大学教授又发现了五夸克粒子。这些都是在实验条件下发现的。此外,科学家还一直在宇宙中寻找“天然”的四夸克、五夸克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科学家推断,找到大量的四夸克、五夸克复合粒子只是时间问题,而找到它们之后,制造“水滴”这种超硬的宇宙武器就要由幻想变成现实了……(选自《知识窗》2017年4期。有删改)1.文中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有何用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8分) “长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郭超凯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作为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首次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将开展为期约 2 天的月面工作,采集约2千克月球土壤并进行密封封装,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 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这给起飞带来很大难度。此外,探测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首次 。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一路飞奔而去。但是仅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但在中国尚属首次,而且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 38 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 11 公里的速度。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将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科研人员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让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 7 \* GB2 \* MERGEFORMAT ⑺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随身携带各种“神器”,采集约 2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并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员将首次对中国自取月球样品进行存储、分析和研究。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探月梦想由来已久。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五度奔月,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 9 \* GB2 \* MERGEFORMAT ⑼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来源:中国新闻社 有改动)12.联系文本内容,第 = 3 \* GB3 ③段和第 = 5 \* GB3 ⑤段的段首处应填的内容是:(4分)(1)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首次 。(2)第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段:首次 。13.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加点词“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14.阅读第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段,下列不属于造成嫦娥五号“月面起飞上升”难度的原因是( )(3分)A.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处在四平八稳的状态B.月面点火起飞危险,上升器因为地月距离遥远无法自救C.地月环境差异颇大,探测器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制D.月面起飞无人操控,航天器必须要依靠自主定位、定姿15.第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段画线句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16.有人说,第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段内容似乎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20分)当语言死亡时①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至90%则在未来200年灭绝。②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③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④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⑤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逊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持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伟大。”⑥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⑦ 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⑧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 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 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1. 填入第⑧段方框中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不仅……还是 B.不是……而是 C. 尽管……还是 D.要么……要么2. 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 第③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 第⑦段“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本文围绕“语言的死亡”,从_____________→ 语言死亡的原因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做了说明。(6分)6. 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④段通过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满语即将消失的事实,引人深思。B.第⑤段哈里森的一番话让我们认识到不应该忽视语言的价值和伟大。C.根据第⑦段可知,很多语言从未有过文字记载,因此存在意义不大。D.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语言死亡所带来的历史、文化等的损失并不可怕。(三)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①2018年10月24日,举世zhǔ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全长55公里,远眺时宛若蛟龙的双向六车道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②根据当时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④从上空俯瞰港珠奥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每根钢圈筒的圆简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然后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记录。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⑥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桃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⑦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⑧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1.根据拼音写汉字:举世zhǔ 目 (2分)2.第①段中加点词“目前”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根据文意,按要求完成下表填写。(6分)港珠澳大桥建设难题采用的“科技密码”建设成效(1)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建人工岛(2)毗邻香港国际机场,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得建矮(3)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施工现场紧邻航道,不能影响每天4000余艘的船只来往(4)(5)(6)白海豚针对性保护措施保护了生态环境,白海豚数量还比施工之初增加了5.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夏津,有片古桑林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缟”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国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救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作者:梁衡 有改动)1. 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骆驼的抗沙标配张云广①穿行于瀚海中的骆驼是以酷热、干燥、贫瘠等为特征的沙漠极端环境中的成功生存者。不仅如此,它们还曾一度成为人类在沙漠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拥有一套高效运作的抗沙标配。②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它的脸颊内侧密集分布着手指状指向后侧的突起,这些突起的作用是留住食物,以便再次进行咀嚼,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③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所以在沙漠中即使骆驼不喝水也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④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而且驼峰部位的皮肤厚度有一厘米,里面是被脂肪化了的细胞组织,这样的细胞组织为骆驼在非常时期提供了能量上的补给和保障。这些脂肪具有很好的隔热能力,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⑤骆驼自身的降温制冷机制还远不仅于此。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样一来,骆驼的整个胸腔得以远离地面,免受流沙的灼烫之苦。同时,骆驼的四肢与胸椎骨支起的空间会有气流通过,也发挥了一定的降温功能。⑥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2期,有删改)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骆驼具有哪些抗沙特性。(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作业(一)北斗:助推国力,导航生活(节选)一、护卫国家安全①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还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因此,卫星导航系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②与目前应用广泛的GPS相比,我国的北斗系统起步晚了整整20年,但在技术上并没有落后很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并且还有提高的空间。在亚太地区,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不输于GPS。③北斗系统在护卫国家安全上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北斗系统组网成功后,我国海军北海舰队随即进行了信息化升级改造,使北斗的应用更符合舰艇远洋训练的需要,并率先在舰队水面舰艇部队推广。二、________________④在海南,有渔民说,现在渔船上供奉两样东西,一样是妈祖,另一样是北斗。渔业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较早也较为广泛的一个行业。安装了北斗系统终端, 可以为船只导航, 可以通过北斗独有的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10万艘出海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⑤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曾出现震区通信设备全部遭到破坏,前往震区救灾的部队与后方指挥中心无法建立有效联系的紧急情况。情急之下,有关单位迅速调拨了一批北斗卫星用户机,配备给一线救援部队。后方指挥部实现了“看得见”的救援指挥,前方救援部队也实现了实时短报文通信,指挥命令及时下达,灾情信息实时上报,前后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的信息沟通桥梁,保证了指挥调度顺畅。北斗系统在汶川地震救灾决策、搜救、医疗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⑥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凭借着这些优势,在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救援、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样大显身手。1.文章第二部分划横线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 (3分)A.既然……就…… B.不仅……还…… C.虽然……但是…… D.一边……一边……2.请结合文意,为第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第②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5分)安装了北斗系统终端,不仅可以为船只导航,还可以通过北斗独有的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为北斗系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想出两个例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①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且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中国人和这种植物已相互依偎生活了数千年,对于我们来说,竹子实在是太好用了。有一次我在贵州观察硬叶兜兰的开花过程,由于那些花朵都长在近乎垂直的峭壁上,几无立足之地,于是便向当地向导要了些家中的金竹,编成了脚手架,一个月的工作期间,我们就在这个竹子的架子上爬来爬去,看着美丽的兜兰花开了又谢了。临到花期末尾,工作结束时,向导把脚手架拆散,那些竹竿又变成了家中的晾衣杆和羊圈顶棚。②在中国,用竹子作为建筑用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到了秦汉时期,竹子便已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在清代沈曰霖的《粤西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③根据不同的种类,竹子还各自有看家本领,如斑竹拉力强,水不易侵蚀,在古代常用来制作拉船的纤绳;楠竹(毛竹)秆高直坚硬,是建筑上的好材料;墨竹则是制作笛、箫管乐器的最佳材料。竹子体轻,但质地却异常坚硬。竹材的收缩量非常小,而弹性和韧性却很高,若按单位质量计算,竹材的抗拉强度甚至比钢材还高2.5倍左右。今天,被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成为很多新锐建筑家的宠儿,许多全竹结构的新建筑吸引了诸多目光,在世界各地,以竹子为主题的新锐建筑正在大放异彩。④竹子之所以亦刚亦柔,必须要提到竹子隐秘的身体结构。⑤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竹子拥有的木质素和纤维让它既刚也韧,而竹子的内部结构之精巧还远不止如此。同高大松树相比,竹子的纤维往往分散的在竹秆之中,并没有像松树那样形成一个过于集中而坚硬的中心。如果你再细细观察,会看到竹秆的横切面上散布着许多深色的点状物,这是竹子的维管束,A( )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B( )有强化竹秆的作用,它们从外到内逐渐变大,排列也由紧密到相对疏松。从力学角度来说,物体边缘承受的正应力是最大的,故将优质材料布置在边缘是最优结构布置,竹子就做到了这点——表面的竹青的强度是整体竹子中最高的。⑥从较大的结构来看,竹子是空心的,根据材料力学的原理,其抗弯能力比具有同样横截面积的实心结构要大很多,而诸多竹节中还有着起到支撑作用的坚硬“横梁”,就像“工字梁”一般。有了这些优点,竹材在身量轻盈的同时,也拥有了很强的抗扭、抗剪和抗拉能力。这些优点十分出众,以至于飞机的机翼便是仿造竹子结构来设计的。⑦竹子既能如百炼钢,也能有绕指柔。历史上,能工巧匠充分利用竹子的柔性,用纤细的竹篾编制出各种巧夺天工的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在皖南的一处竹乡,一位竹篾巧匠曾告诉我关于竹的七十二变化。一根竹子从整根使用到劈成4份、8份,直至几十上百份,可以制作和编织各种强度和柔韧度不同的生活物品。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第③段除了运用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列数字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请为第⑤段中A、B两空填上适合的关联词。(2分)A( )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B( )有强化竹秆的作用4.标题为“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请分别归纳竹子刚、柔、轻盈的原因。(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的是( )(3分)A.“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B.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C.今天,被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成为很多新锐建筑家的宠儿。D.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课 题说明文阅读(二)辨析方法,品味语言教学目标1.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会对说明文语言的品析;3.对文章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自己的建议。授课内容概要※知识精讲(一)说明方法1.题型分析:(1)直接让考生回答某句或某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找出全文或某段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3)间接考察,如,第②段作者详细介绍《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尺寸的作用是(或者直接问画线句的作用);材料归位题也会与说明方法综合起来考;【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例1 方寸天地呈现历史画卷①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新中国邮票史,以各种历史事件为主题的邮票,在方寸天地之间,再现历史,在艺术长廊中熠熠生辉。②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原邮电部特发行5组邮票,其中的第五组,一枚一套,以油画《开国大典》为邮图,采用大票幅设计而成。因油画原作长约4米、宽约2.3米,故将其移到方寸尺幅的邮票上时,就须将邮票作必要的“放大”。最终,这枚邮票横向尺寸超50毫米,这样的尺寸在新中国发行的纪念邮票中尚属首次。③《开国大典》票幅的大空间,正与这幅油画所展现的大国气象相谐适。色彩鲜艳、富有视觉冲击力是油画《开国大典》的显著特征。遗憾的是,当时的邮票印制水平,还无法实现以原画彩色版式印制邮票。故而,这枚邮票只能采用单色印刷,但深沉庄严的紫红色泽,依然可以令人感受到节日的隆重与喜悦气氛。第②段作者详细介绍《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尺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答案】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突显这幅油画的大,展现出大国气象,交代了邮票需要采用大票幅设计的原因。【解析】从“因油画原作长约4米、宽约2.3米,故将其移到方寸尺幅的邮票上时,就须将邮票作必要的‘放大’”可以看出其中的数字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且这里解释了《开国大典》邮票尺寸大的原因。例2古人的智慧——榫卯①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②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叫——榫卯。……⑦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甲】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妙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乙】金属材质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注音与注释】①榫卯:sǔn mǎo ②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引用乐府民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1分)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榫卯(1分),形象地说明了榫和卯之间的密切关系(1分)(4分)2.不能,甲乙两处虽然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强调突出说了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结实耐用,(1分)但是说明角度不同,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乙句是从榫卯材质的角度进行说明(1分),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1分)(4分)【解析】1.本题考查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如果文章以列举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一般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中开头段的作用是:由乐府民歌形象的说明榫卯之间的关系,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榫卯。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分析。学生先应该表明态度不能删去,其次分析原因。这一段主要是在讲榫卯作为家具的优点,更加结实耐用,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与铁钉进行比较,说明榫卯结构更能稳固家具;乙句是从榫卯和铁钉的材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者的使用寿命,说明榫卯结构的家具更加耐用。并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客观规律。2.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特别关注段首和说明方法前后的语句,它们往往就是运用说明方法的目的所在。3.说明方法及作用(重点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方法答题重点举例子列举了……,具体有力(真实准确有说服力,生动)地说明了……,易于读者理解。(基本特点+基本内容)列数字列举了……,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拿……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分类别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打比方把……比作……,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特点。 (说明事理要加入“易于读者理解”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作引用引用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充实。(可根据实际酌情加答“权威性和说服力(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开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等”) (二)说明文语言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1.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答题思路: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答题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2.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解释词语本义,代入句意(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不能删除,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3.第三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答题模式:不可以;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替换。4.第四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答题思路: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表示生动的词句,多用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第二人称,我们等)答题模式:举例句;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例题解析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史峰①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之所以能奴役地球,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水滴”。“水滴”能撞碎所有物质,它的硬度超乎想象:“水滴”撞穿地球,就如子弹穿过面包一样轻松随意。“水滴”超硬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依照物理研究成果做出的合理构想。②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能再分解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还能再分解成质子和中子,合称核子。核子还能再分吗?以前是不能分的,可是用电子对撞机后,核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夸克。那么,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③夸克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夸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粒子。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宇宙中的夸克组合居然都是“三个夸克组成质子”“两个夸克组成中子”的模式,没有发现“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组合的复合粒子。难道不存在这些夸克组合吗?科学家提出了假说:宇宙中应该存在“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任意夸克组合,只是限于人类的见识“太短”,尚没有发现而已。④科学家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推理出“四夸克组合”和“五夸克组合”的特殊性质:这两种夸克组合中的夸克之间保持着极其恰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恰好能产生强力。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并称维持宇宙存在与运行秩序的四大力,这四种力决定了物质的硬度。如果把电磁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定为1,那么弱力和引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磁力,只有弱力或是引力的话,物质就软得拿不起来,几乎是没有硬度。而强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却是100。⑤“三夸克质子”和“二夸克中子”中的夸克们因为距离不合适,不会相互产生强力,所以质子、中子组成的物质都是普通物质,它们的硬度由电磁力提供。而“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中夸克之间的距离恰好能相互产生强力,这种物质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比普通物质硬100倍。⑥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水滴超硬”的奥秘了:“水滴”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称为“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它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所以坚硬无敌。⑦其实, 2013年科学家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就发现了四夸克粒子,2015年清华大学教授又发现了五夸克粒子。这些都是在实验条件下发现的。此外,科学家还一直在宇宙中寻找“天然”的四夸克、五夸克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科学家推断,找到大量的四夸克、五夸克复合粒子只是时间问题,而找到它们之后,制造“水滴”这种超硬的宇宙武器就要由幻想变成现实了……(选自《知识窗》2017年4期。有删改)1.文中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有何用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引出下文对“水滴”及“水滴超硬”原因的说明;②增强了科普文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目前的”从时间上进行限定(1分),说明现有技术手段还不能分解夸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3.作比较、列数字(2分);运用具体数字进行比较,更加突出“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的物质坚硬无比(2分)。【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说明文生动说明的作用,即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文中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引出下文对“水滴”及“水滴超硬”原因的说明;增强了科普文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目前的”从时间上进行限定,说明现有技术手段还不能分解夸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巩固练习21年金山一模(一)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8分) “长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郭超凯 = 1 \* GB2 \* MERGEFORMAT 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 \* GB2 \* MERGEFORMAT ⑵作为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五个“首次”。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首次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设计师们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着陆上升组合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将开展为期约 2 天的月面工作,采集约2千克月球土壤并进行密封封装,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球家园。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当嫦娥五号完成月面工作后,它就要踏上“回娘家”的旅程,这就是涉及到突破中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 月面起飞上升。顺利完成月壤采样封装后,上升器就要准备月面点火起飞,这是一个高难度科目。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是四平八稳的状态,很有可能落在斜坡上或者凸起、下凹等不同地形。这给起飞带来很大难度。此外,探测器还要克服地月环境差异、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等难题。月面起飞时必须依靠航天器“自力更生”,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首次 。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一路飞奔而去。但是仅仅依靠上升器是不能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熟练掌握了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但是在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但在中国尚属首次,而且在人类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 38 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 11 公里的速度。一旦速度过猛,返回器将一头撞向地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让返回器减速飞行。科研人员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让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确保嫦娥五号能安全顺利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 = 7 \* GB2 \* MERGEFORMAT ⑺首次自取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嫦娥五号探测器随身携带各种“神器”,采集约 2千克月壤并进行密封封装并安全送回地球。科研人员将首次对中国自取月球样品进行存储、分析和研究。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探月梦想由来已久。中国探月工程于2004年立项实施,确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嫦娥一号实现中国千年奔月梦想,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再到如今嫦娥五号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五度奔月,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后续,中国探索月球的步伐依旧稳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 = 9 \* GB2 \* MERGEFORMAT ⑼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浩瀚宇宙,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来源:中国新闻社 有改动)12.联系文本内容,第 = 3 \* GB3 ③段和第 = 5 \* GB3 ⑤段的段首处应填的内容是:(4分)(1)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首次 。(2)第 = 5 \* GB2 \* MERGEFORMAT ⑸段:首次 。13.第 = 3 \* GB2 \* MERGEFORMAT ⑶段加点词“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14.阅读第 = 4 \* GB2 \* MERGEFORMAT ⑷段,下列不属于造成嫦娥五号“月面起飞上升”难度的原因是( )(3分)A.月球表面环境复杂,着陆器不一定处在四平八稳的状态B.月面点火起飞危险,上升器因为地月距离遥远无法自救C.地月环境差异颇大,探测器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制D.月面起飞无人操控,航天器必须要依靠自主定位、定姿15.第 = 6 \* GB2 \* MERGEFORMAT ⑹段画线句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16.有人说,第 = 8 \* GB2 \* MERGEFORMAT ⑻段内容似乎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5分)【答案】(18分)12. (1)月面自动采样封装。(2分) (2)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2分)13.“最”字不能删去。因为“最”表示在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极点,强调了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这项任务引人注目程度之高,非常关键,人们的关注度是属于第一位的。如果删去,就并不能体现这项任务引人注目程度之高,所以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B(3分)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月壤从月球返回地球时距离之远,飞行速度之快(3分)。不同意删去。因为第8段主要说明了自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从立项实施以来的发展过程、取得成果以及后续展望。它对上文嫦娥五号登月及任务的说明作了一个背景的补充和成效的总结,让读者对中国探月工程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也自然引出了结尾“十六春秋绕落回”“人类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这些内容,所以不能删去。(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20分)当语言死亡时①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至90%则在未来200年灭绝。②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③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④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⑤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逊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持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伟大。”⑥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⑦ 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⑧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于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 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 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1. 填入第⑧段方框中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不仅……还是 B.不是……而是 C. 尽管……还是 D.要么……要么2. 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 第③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 第⑦段“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句中“绝大多数”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本文围绕“语言的死亡”,从_____________→ 语言死亡的原因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做了说明。(6分)6. 对上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④段通过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满语即将消失的事实,引人深思。B.第⑤段哈里森的一番话让我们认识到不应该忽视语言的价值和伟大。C.根据第⑦段可知,很多语言从未有过文字记载,因此存在意义不大。D.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语言死亡所带来的历史、文化等的损失并不可怕。【答案】(20分)1.B(2分)2.没有代际的传承(2分)3.列数字、举例子(2分)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现象。(2分)4.不能去掉(不设置采分点,但不写扣1分)。用了“绝大多数”表明还有少数语言是有文字记载的。去掉后,与事实表达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5. 语言死亡的现象;语言死亡的方式;语言死亡的后果(6分)6.B(3分)【解析】1.本题考点是正确使用关联词语。仔细阅读句子,读出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关系。解答此题要弄清关联词的固定搭配及常用用法,结合句段内容去选择,解答后要通读确认。根据第八段要填写关联词的句子的意思,可知括号中应填写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A项的关联词表示递进关系,B项的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C项的关联词表示转折关系,D项的关联词表示选择关系。故应选B。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需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第四段举了中国满语的例子,说明了语言“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这就是语言死亡的根本原因。据此作答即可。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根据“129种”“二三十种”可知第三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属于作比较,而“比如”则是举例子,然后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解答即可。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题时首先明确不能去掉,“绝大多数”表示大部分,说明还有少量不在范围之类,如果去掉,就变成所有的都是“从未有过文字记载”,这样就会与事实不相符。最后不要忘记强调一下,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需要学生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内容,这篇说明文首先由语言濒危的现象引出说明内容“语言的消亡”,接着介绍了语言的消亡的原因,然后介绍了语言消亡的后果,最后指出这种现象应该引起人类的警惕。据此即可填空。6.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A项中举例子是为了说明语言生命力在于代际传承而非人数;C项中第⑦段是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消失了就如同失去了一个“人类知识库”,而非存在意义不大;D项结尾是说语言死亡带来的历史、文化等的损失不是最可怕,而非不可怕。故选B。(三)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①2018年10月24日,举世zhǔ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全长55公里,远眺时宛若蛟龙的双向六车道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②根据当时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③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④从上空俯瞰港珠奥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采用120个巨型钢圈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插入海底,每根钢圈筒的圆简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然后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记录。⑤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节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⑥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航船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桃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⑦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⑧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1.根据拼音写汉字:举世zhǔ 目 (2分)2.第①段中加点词“目前”不能去掉,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根据文意,按要求完成下表填写。(6分)港珠澳大桥建设难题采用的“科技密码”建设成效(1)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建人工岛(2)毗邻香港国际机场,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得建矮(3)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施工现场紧邻航道,不能影响每天4000余艘的船只来往(4)(5)(6)白海豚针对性保护措施保护了生态环境,白海豚数量还比施工之初增加了5.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0分)上海市廊下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1.瞩 (2分) 2.“目前”是“截止到现在”的意思,说明港珠澳大桥截止到现在为止是世界上最长的大桥,但不排除以后它一直会是世界上最长的大桥(2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3.作比较、列数字(2分),突出准确地说明了巨型钢圈筒之大、之高、之重(或建造外海人工岛之难)(1分),快速建岛技术之高(1分)。 4.(1)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1分)(2)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记录。(1分)(3)采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建海底沉管隧道)(1分)(4)采用“搭积木”的方式(在岸上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拼装在一起)(1分)(5)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1分)(6)在施工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1分) 5.不能(1分)。因为第4段主要在说明科研人员探索出快速筑导岛技术,建造外海人工岛的过程(1分);第5段则在说明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运用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1分)。这两段说明的内容在结构上正好与第3段“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这句话相互照应(2分)。所以不能调换位置。(四)夏津,有片古桑林①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②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③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缟”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④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国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椹,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椹,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⑤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救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椹,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椹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椹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⑥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⑦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⑧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作者:梁衡 有改动)1. 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的内容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第⑦段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给夏津古桑林颁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蒙古包头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1. 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的介绍。2. 列数字。“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古桑数量之多说明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 3. 不能。“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就过于绝对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第一段作用。说明文第一段由事例或现象说起,目的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题第一段“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说明黄河搬运泥沙造出的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而且危害巨大;“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德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收获的”说明需要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由此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由具体情况说起,更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题详解】“百年”“千年”“两万余株”“两百余株”判断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的历史悠久;“两万余株”“两百余株”准确地说明了古桑数量之多,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3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先表达观点,不能删去。再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作用。“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在句中起限制作用。带入句中理解,“几乎”一词是说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把发展农桑当作立国之本,但并非全部。删去后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③段“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⑥段“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这些语句概括为:夏津桑蚕业历史悠久,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③段“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概括为:夏津县留存的古桑树众多,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原貌;⑦段“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概括为: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祠堂,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骆驼的抗沙标配张云广①穿行于瀚海中的骆驼是以酷热、干燥、贫瘠等为特征的沙漠极端环境中的成功生存者。不仅如此,它们还曾一度成为人类在沙漠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拥有一套高效运作的抗沙标配。②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它的脸颊内侧密集分布着手指状指向后侧的突起,这些突起的作用是留住食物,以便再次进行咀嚼,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③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所以在沙漠中即使骆驼不喝水也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④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而且驼峰部位的皮肤厚度有一厘米,里面是被脂肪化了的细胞组织,这样的细胞组织为骆驼在非常时期提供了能量上的补给和保障。这些脂肪具有很好的隔热能力,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⑤骆驼自身的降温制冷机制还远不仅于此。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样一来,骆驼的整个胸腔得以远离地面,免受流沙的灼烫之苦。同时,骆驼的四肢与胸椎骨支起的空间会有气流通过,也发挥了一定的降温功能。⑥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选自《知识窗》2020年第2期,有删改)1.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骆驼具有哪些抗沙特性。(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①极不挑食,消化和反刍能力强,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②发达的跟腱结构消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排出的水分很少;③驼峰为骆驼提供战略储备,利于其它部位散热;④骆驼的休息姿势有利于降温。 2. ①打比方。将骆驼的跟腱比作橡皮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骆驼的跟腱弹力足,能削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②作诠释。具体解释了骆驼排泄尿液和水分很少的原因。③列数字。以骆驼一次性喝水和行走路程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骆驼在沙漠中生存能力强。(写出两个即可)3. 本文语言兼具准确性和生动性。准确性:“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一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骆驼反刍能力之强。生动性:“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幽默地说明了骆驼抗沙能力强。(还有一些例子见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第②段“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可概括为:极不挑食,消化和反刍能力强,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由第③段“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可概括为:发达的跟腱结构消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排出的水分很少。由第④段“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可概括为:驼峰为骆驼提供战略储备,利于其它部位散热。由第⑤段“休息时,骆驼采用的是跪地姿势,带着厚厚的老茧,还有可以耐得住高温侵袭的胸椎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可概括为:骆驼的休息姿势有利于降温。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将骆驼的跟腱比作橡皮筋,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说明的是骆驼的跟腱弹力足,能削减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解释了骆驼“减排”能力强的原因。“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骆驼在沙漠中生存能力强。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有准确平实和生动活泼两种特点。准确性的特点可从具体数据的运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等方面阐释。如“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中“近”字,说明了骆驼的食谱范围接近陆地上百分之八十的植物,体现了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再如“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具体数字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生动性方面可从说明文运用的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来阐释。如“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把骆驼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再如“当人类还在为解决抗沙难题而不懈努力时,骆驼早已攻克难关,并且全部装备到位”也运用拟人手法,具有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由此可见,本文的语言特点兼具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文章内容作答。课后作业(一)北斗:助推国力,导航生活(节选)一、护卫国家安全①卫星导航系统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还可以告诉别人自己的位置,特别适用于需要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场所。因此,卫星导航系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②与目前应用广泛的GPS相比,我国的北斗系统起步晚了整整20年,但在技术上并没有落后很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说,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并且还有提高的空间。在亚太地区,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不输于GPS。③北斗系统在护卫国家安全上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北斗系统组网成功后,我国海军北海舰队随即进行了信息化升级改造,使北斗的应用更符合舰艇远洋训练的需要,并率先在舰队水面舰艇部队推广。二、________________④在海南,有渔民说,现在渔船上供奉两样东西,一样是妈祖,另一样是北斗。渔业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较早也较为广泛的一个行业。安装了北斗系统终端, 可以为船只导航, 可以通过北斗独有的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10万艘出海渔船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⑤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曾出现震区通信设备全部遭到破坏,前往震区救灾的部队与后方指挥中心无法建立有效联系的紧急情况。情急之下,有关单位迅速调拨了一批北斗卫星用户机,配备给一线救援部队。后方指挥部实现了“看得见”的救援指挥,前方救援部队也实现了实时短报文通信,指挥命令及时下达,灾情信息实时上报,前后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的信息沟通桥梁,保证了指挥调度顺畅。北斗系统在汶川地震救灾决策、搜救、医疗等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⑥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凭借着这些优势,在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救援、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样大显身手。1.文章第二部分划横线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是( ) (3分)A.既然……就…… B.不仅……还…… C.虽然……但是…… D.一边……一边……2.请结合文意,为第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3.第②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5分)安装了北斗系统终端,不仅可以为船只导航,还可以通过北斗独有的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为北斗系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想出两个例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3分)2. 危难时刻显身手;解困危难时刻。(3分,能概括本段中心意思即可)3.列数字(2分),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北斗系统的定位、测速、授时等精确度高,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3分)4.不能(1分)。“独有”是独自拥有的意思(1分),强调短报文技术是别的导航系统没有的,只有北斗具备,所以不能删。(2分)“独有”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5. ①给车船的司机驾驶员导航;②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遇到困难甚至危险的时候,借助北斗系统在第一时间求救; ③发现复杂危险的路况,及时提醒司机规避风险。(写出一个给2分,共4分。围绕百姓的生活,学生想象合理即给分。)(二)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①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且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中国人和这种植物已相互依偎生活了数千年,对于我们来说,竹子实在是太好用了。有一次我在贵州观察硬叶兜兰的开花过程,由于那些花朵都长在近乎垂直的峭壁上,几无立足之地,于是便向当地向导要了些家中的金竹,编成了脚手架,一个月的工作期间,我们就在这个竹子的架子上爬来爬去,看着美丽的兜兰花开了又谢了。临到花期末尾,工作结束时,向导把脚手架拆散,那些竹竿又变成了家中的晾衣杆和羊圈顶棚。②在中国,用竹子作为建筑用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到了秦汉时期,竹子便已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在清代沈曰霖的《粤西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③根据不同的种类,竹子还各自有看家本领,如斑竹拉力强,水不易侵蚀,在古代常用来制作拉船的纤绳;楠竹(毛竹)秆高直坚硬,是建筑上的好材料;墨竹则是制作笛、箫管乐器的最佳材料。竹子体轻,但质地却异常坚硬。竹材的收缩量非常小,而弹性和韧性却很高,若按单位质量计算,竹材的抗拉强度甚至比钢材还高2.5倍左右。今天,被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成为很多新锐建筑家的宠儿,许多全竹结构的新建筑吸引了诸多目光,在世界各地,以竹子为主题的新锐建筑正在大放异彩。④竹子之所以亦刚亦柔,必须要提到竹子隐秘的身体结构。⑤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竹子拥有的木质素和纤维让它既刚也韧,而竹子的内部结构之精巧还远不止如此。同高大松树相比,竹子的纤维往往分散的在竹秆之中,并没有像松树那样形成一个过于集中而坚硬的中心。如果你再细细观察,会看到竹秆的横切面上散布着许多深色的点状物,这是竹子的维管束,A( )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B( )有强化竹秆的作用,它们从外到内逐渐变大,排列也由紧密到相对疏松。从力学角度来说,物体边缘承受的正应力是最大的,故将优质材料布置在边缘是最优结构布置,竹子就做到了这点——表面的竹青的强度是整体竹子中最高的。⑥从较大的结构来看,竹子是空心的,根据材料力学的原理,其抗弯能力比具有同样横截面积的实心结构要大很多,而诸多竹节中还有着起到支撑作用的坚硬“横梁”,就像“工字梁”一般。有了这些优点,竹材在身量轻盈的同时,也拥有了很强的抗扭、抗剪和抗拉能力。这些优点十分出众,以至于飞机的机翼便是仿造竹子结构来设计的。⑦竹子既能如百炼钢,也能有绕指柔。历史上,能工巧匠充分利用竹子的柔性,用纤细的竹篾编制出各种巧夺天工的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在皖南的一处竹乡,一位竹篾巧匠曾告诉我关于竹的七十二变化。一根竹子从整根使用到劈成4份、8份,直至几十上百份,可以制作和编织各种强度和柔韧度不同的生活物品。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2.第③段除了运用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列数字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3.请为第⑤段中A、B两空填上适合的关联词。(2分)A( )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B( )有强化竹秆的作用4.标题为“至刚至柔而又轻盈的竹子”,请分别归纳竹子刚、柔、轻盈的原因。(6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为特定称谓的是( )(3分)A.“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B.因为竹林面积广大、种类繁多而有着“世界竹子看中国”之说。C.今天,被誉为“植物钢筋”的竹子成为很多新锐建筑家的宠儿。D.直到今天,竹子依然是傣族、佤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担纲者”。【答案】1.(3分)介绍竹子作为建筑用材的历史,引用清代文史材料,突出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与中国百姓的生活非常密切。上承第一段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下启第三段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用途广泛。2.(1分)作比较(3分)运用具体数据并加以比较,生动地说明竹子的弹性、韧性之高。3.(1分)不仅(1分)还(或者“而且”,需要体现递进关系)4.(2分)轻:竹子是空心的,身量轻盈(2分)刚:竹子内部结构精巧,维管束分布上由外到内逐渐变大,由紧密到相对疏松。(2分)柔:竹子空心,竹节中有支撑作用的“横梁”,竹节抗弯能力大,抗扭、抗剪、抗拉能力强。5.(3分)C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