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56456/0-169890937782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水循环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956456/0-16989093778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本部分内容为新教材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循环,陆地是人类的栖息地,陆地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因些教材说明了陆地水体的赋存空间、数量比例以及相互补给关系。它为后面讲水资源作了铺垫。本节课先请学生事先预习相互联系的水体内容。引导学生从形态和空间分布上来理解水体的类型,水圈的特点—连续而不规则。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一些基本概念的落实,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作铺垫的,老师上课开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重点讲一下基本概念,可以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过程大体可分解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以及径流五个基本环节。要求水循环过程能画示意图解释说明,并从图中展示水循环的类型。而且水循环类型图中的箭头大小还显示水量的相对比例。全球每年水的总蒸发量和总降水量均为500000立方千米。全球海洋的总蒸发量为430000立方千米,总降水量为390000立方千米。多出的40000立方千米水以水蒸汽的形式输送到大陆上空。陆地上的降水量(110000立方千米)比蒸发量(70000立方千米)多40000立方千米,其中有一部分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一部分暂存于湖泊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多余部分最后以河川径流形式回归海洋,从而完成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水循环的意义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得出它能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改变。活动课从分析影响黄河水量变化的原因入手,分析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水循环的影响。从而分析原来黄河断流的原因,后来采取的措施保证黄河没有断流。最后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进而理解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最后用一个研究性学习“请你尝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对校园建筑和道路系统进行改造,促进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和利用。给出设计图并说明设计缘由”来结束本节课,从而使本节课能上升到一个高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说明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地球上的水体按状态、空间分布、性质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老师出示录安洲生态林图片:你知道录安洲码头在常州的什么方位?图中的河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承转】
地球的水圈除了河流水和大气降水外,还有什么哪些水体类型?
板书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组成
【承转】
这些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板书】
2、水的分类
地球上的水体按状态、空间分布、性质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展示】
书本上河流的补给图,思考
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强调雨水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展示】
塞纳河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板书】
3、水体的相互联系
思考:
河流和湖泊究竟是谁补给谁?
【承转】
刚才我们说过,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固态、气态、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那是如何转化的呢?下面我们讲水循环。
二、水循环
思考:
什么叫水循环?说说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下列环节属于哪种水循环类型?请连线。
思考:
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
1.调节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
(1)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
(2)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
2.开采地下水:影响地下径流
3.植树造林:影响植物蒸腾、下渗
4.人工降水、人工消雨:主要影响地表径流
5.围湖造田:改变地表蒸发
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自主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之后回答。
学生回顾完成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归纳并完成括号中的问题。
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河流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或大海,但是直到17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对河水来源的合理解释。许多人都认为降水量太少,不能成为河水的主要来源。
法国水文学家佩罗通过3年的实地观测,计算出塞纳河流域的降水量,并估算出河流径流量。他发现,塞纳河流域的年降水量是年径流量的6倍。1674年,佩罗在《泉水之源》一书中公布了这一成果,这是人们首次通过定量的方法证明降水是河水的主要来源。后来,佩罗的结论得到科学精密观测的证实。
学生看图回答,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观察示意图表,思考并完成连线
联系生活,积极思考
时代气息浓厚
创设情景,提出疑问,调动学生急于探究的心理。
预期效果:
引出常州通江连海的地理位置,根据长江水主
要来自大气降水等来引出水圈中水体之间是相互补给的。
地球的水圈由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组成,陆地水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等。人类主要利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储量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0.3%,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之七。
按状态分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三种,按空间分布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按性质分成咸水和淡水。
通过学法指导,学生学会读图的方法;
引导:当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补给湖泊,反之湖泊补给河流。强调,湖泊有蓄水的功能。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它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利用相关数据,比较直观的说明问题。培养学生用规范的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的意识。
1、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3、联系四大圈层,进行物质迁移、能量交换
【承转】
问题探究一:
【承转】
比较内涝时水体运动图与自然界水循环示意图
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自然、人为原因)及解决措施
暴雨降落,我们不能控制暴雨,但可以为雨水找寻出路。
问题探究二:
看了以上图片,思考:常州建设“海绵城市” 具有哪些优势?建设“海绵城市”是否能极大改善城市内涝问题?
研究性学习:
请你尝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对校园建筑和道路系统进行改造,促进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和利用。给出设计图并说明设计缘由。
最后当堂反馈练习。
学生以小组形式问答探究一
学生以小组形式问答探究二
一是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变化引发水循环变化。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为排热、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导致水循环的进一步变化,从而引起城市雨岛效应。
二是城市发展和建设,造成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能力降低,天然的排水蓄水通道大量减少;
三是因为地表硬化,下渗环节减少,地表水增加,地下水减少。
出路无非就是“渗、滞、蓄、净、用、排”多种方案及其组合
2014年以来,湿地公园这个词语频频走进常州市民的视野。丁塘河湿地公园、横塘河湿地公园、蔷薇园湿地公园等,湿地公园更注重原生性和自然性。它是自然和人工的平衡,它有湿地的特点,也照顾了市民观赏的需求。但仍以原生态为主,园内会有一些步道,但会尽量减少人的干预,强调植物多样性,强调自然演替。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今,全国上下都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常州地处江南水乡,北枕长江,东扼太湖,古运河横贯其间,城乡河网纵横交错,湖荡库塘星罗棋布,湿地景观众多,自古先民就沿河而建、傍水而居。
老师5分钟讲解
完成探究问题更能体现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后延伸
板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
相互联系的水体
水的分类
水体的相互联系
水循环
概念
过程
意义
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水循环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一节 水循环获奖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概括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