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910971/1-16976292663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展开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声音的特性在初中物理教学是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内容,但由于音调、音色概念相对较为抽象,在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概念与物理概念间的距离较大,传统的探究通过齿轮、直尺或其他方法进行,但由于频率与音调间的关系难于建立,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音调、音色概念的内涵;响度虽然学生容易理解,但由于音调概念的模糊,学生不能真正区分“大小”和“高低”间的差别以及其所代表的物理意义。传统“声音的特性”的教学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对象及特点:
初中八年级学生的刚接触物理,学习小学自然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到实际情况,本节教学设计是基于实际教学现状进行,力求体现信息技术教学。
本节教学以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结合进行,力求以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去设计实验,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在结合理性思考的探究中将生活中的概念升华到物理中的概念。同时实验探究设计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将传统的一步到位的探究按学生学习心理和理解能力的实际分阶段进行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步,最终达到自主建构概念的目的。
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帮助学生建立声音的特性概念,因此探究活动均是基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设计;二是基于学校实验条件的原因,教学设计以生活中的实验探究为主体,三是要拓宽学生的视野,物理教学就是学生接触世界的一个窗口,探究设计还应该向学生展示物理前沿的实验、器材和方法,这有利于让他们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更容易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音调的概念;
(2)建立频率、周期的概念;
(3)了解响度的概念;
(4)了解音色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体验音调与频率、周期间的关系;
(2)通过探究实验建立频率、周期、振幅的概念;
(3)通过探究体验响度与振幅间的关系;
(4)通过实验展示体会音色概念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体会物理概念建立的过程,享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2)体会物理与生活间的关系,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产生亲近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3)通过示波器的展示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求知欲,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科学探究中的意识,关注科技发展。
三、教学重点
音调、周期、频率概念。
四、教学难点
音调概念的建立,音色与波形的关系。
五、教学技术及目的:
技术应用:一体机、PPT、爱米云教学、21世纪教学网
七、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复习中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声音的产生,直接提出本节的问题:声音的特性。
引起学生心理上对声音的产生内容的回忆。为本节学习做准备。
声音是学生常见的物理现象,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切入课题。
二、探究实验
音调的探究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橡皮筋。
从日常生活中的器材产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由于频率、周期以及振动快慢相对于学生思维活动间有一定的距离,探究方案学生设计的可能性较小,由教师直接提出,突出学生探究后的理性探究思想。
1.教师提出实验方案
2.教师视频展示乐器演奏。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2.学生观察思考。
从橡皮筋简单的实验探究可以理解振动快慢与橡皮筋长短的关系,从乐器演奏激发学生生活中的音调。
1.提出问题:音乐演奏与物体振动弦的长短、振动快慢、音调等一系列理性探究过程量量的关系。
2.生活中现象的运用。
1.通过理性分析、思考等探究过程建立物体振动快慢与音调间的关系。
2.运用所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让学生自主建立概念。
2.物理概念源于生活,理解概念的内涵。
3.从物理走向生活。
4.进一步建立超声、次声等概念,丰富概念的外延。
响度的探究
1.教师引出生活中的鼓。引导学生思考。
2.提出如何让产生的声音更大。
3.橡皮筋实验。
1.学生理性思考后,观察教师按学生设计方案进行的实验。
2.学生进行桌面实验探究。
3.观察讲台上桌面水的振动情况。
4.参与实验。
1.生活中的探究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建立声音大小与振动情况的关系;
3.通过橡皮筋实验建立振幅的概念。
1.提出问题:响度与振动间的关系。
2.生活中现象的运用。
1.通过理性分析、思考等探究过程建立物体振动大小与响度间的关系。
2.运用所有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让学生自主建立概念。
2.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学习物理概念
3.通过分步理解并建立过程概念间的联系理解响度概念的内涵。
音色的探究
1.提出问题:不同的声音不同。
2.示波器实验展示。
3.从橡皮筋的实验给出频率的概念。
1.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理性分析;
2.实验观察;
3.理性分析,建立概念。
1.将生活中的概念深化,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2.感觉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3.进一步理解声音的特性。
三、小结
1.教材内容的处理。
2.生活经验的介绍。
参与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问题。
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拓展
1.教材拓展实验介绍;
2.布置作业:
学生观察及思考。
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同时兼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产生对物理学习浓厚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做好准备。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第2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新课教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