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前预习ppt课件
展开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为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一、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二、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及其关系三、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积铢累寸 触摸经典
《礼记》《周礼》《仪礼》《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据传是曾参所作,“大学之道”是《大学》的开篇第一句。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据传为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本为《礼记》中的一章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曾子(前505年一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
曾子(前505年一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曾子参与了编制《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前505年一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即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博学之态和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进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寻根究底 研读经典
观看朗读者薛其坤老师朗读视频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 使动用法,使彰明明德:形容词,美好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止:达到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定: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本末:事物的根本与细节近:形作动,接近道:事物的发展规律
译文:知道要达到 “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发扬自己固有的德行(仁义礼智信),激发人们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从而使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
第1段阐述了儒学所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三纲”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关系密切。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于:介词,在。状语后置句齐:使动,使……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正:使动,端正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致:求得,获得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美好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自己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要想修养自身的品德,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国治:治理得好以至于:连词,表示范围的延申,直到
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本:根本
译文: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国家才能治理得好,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律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八目”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纲”“八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本文的论证有什么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总分式论证结构,先表明宗旨“三纲”,然后分条论述具体步骤“八目”,浑然一体。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采用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剖析深刻。
延伸拓展 感悟经典
《大学之道》作为科举考试的取材依据,在明清两代大行其道,其间的价值观被读书人奉为圭臬。如今由于时代变迁,它早已退居边缘位置,鲜有人会重视审读。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结合《大学之道》和钱理群教授的发言谈谈你从《大学之道》中悟出的道理。
拓展研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今天讲这番话是希望在座的同学,你们应认真思考,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不要只注意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这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却恰恰“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个人来说,其实是将自己套在“名缰利索”之中,是自我的庸俗化,而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其对国家、民族的损害,是大大超过那些昏官的。而我们的大学教育,我们北大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的“尖子人才”,就不仅是失职,那是会对未来国家、民族的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危害,从根本上说,是犯罪的。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教学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壹·,温故知新,《礼记》戴圣,“大学”是什么,·贰·,文本特色,思维提升,·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学》节选,《大学》来源,《大学》介绍,三纲八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背景图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学》,《大学之道》,问题导学一,大学之道,明明德彰明美德,修己以安人,课后作业,随堂测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