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知识点】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知识清单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743362/0-16926737738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知识点】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知识清单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743362/0-169267377389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知识点】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知识清单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4743362/0-16926737739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同步知识点】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知识清单
展开
这是一份【同步知识点】高中化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知识清单,共8页。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考点1 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
一、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意义
1.分类
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进行归类。通常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事物的本质特征来进行分类。
2.物质分类的意义
(1)通过比较物质的相似性,把某些具有共同点或相似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以提高研究的效率。
(2)使众多复杂的事物高度有序化,有助于我们按照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方法
1.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分类
(1)根据物质存在的状态:
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
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3)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分为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难溶性物质。
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分类
物质分类的树状分类图:
考点2 常见物质的分类
1.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如:水、乙醇等。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如:盐酸、食盐水、空气等。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2.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钠等。
根据组成元素不同,单质又分为金属单质(如铁、铜)、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稀有气体(如氦气)。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硫酸、氢氧化钠等。
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化合物又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
3.酸和碱的定义和分类
(1)酸和碱的定义
酸是指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硫酸、HCl、硝酸等
碱是指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
(2)酸的分类
①根据组成,将酸分为无氧酸和含氧酸
无氧酸:不含氧元素的酸,如HCl等。
含氧酸:含氧元素的酸,如H2SO4、HNO3等。
②根据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H+个数,分为一元酸(如HCl、HNO3)、二元酸(如H2SO4、H2CO3)和三元酸(如H3PO4)。
③根据酸性强弱,分为强酸(如HCl、H2SO4)和弱酸(如H2CO3)。
(3)碱的分类
①根据溶解性,NaOH、KOH和Ba(OH)2为可溶性碱;Cu(OH)2、Fe(OH)3为难溶性碱或难溶性氢氧化物;Ca(OH)2为微溶性碱。
②根据碱性强弱,KOH、NaOH、Ca(OH)2、Ba(OH)2为强碱;NH3·H2O、Cu(OH)2等为弱碱。
3.氧化物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氧化物是指由氧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
(2)氧化物的分类:
①根据组成元素,可以将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②根据氧化物的性质,可以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其中:
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CO2、SO2、P2O5等。
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常见的碱性氧化物有Na2O、MgO、Fe2O3、CuO等。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aO与盐酸反应:CaO+2HCl=CaCl2+H2O。
CO2与Ca(OH)2反应:CO2+Ca(OH)2=CaCO3↓+H2O。
特别注意: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既不能与酸反应,又不能与碱反应,既不是酸性氧化物又不是碱性氧化物。
③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属于两性氧化物。
4.盐的分类
(1)根据酸根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分为含氧酸盐(如Na2CO3)、无氧酸盐(如NaCl)。
(2)根据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盐(如NaCl)、微溶性盐(如CaSO4)、难溶性盐(如CaCO3)。
(3)根据组成的阴离子的结构,分为正盐(如Na2CO3)、酸式盐(如NaHCO3)、碱式盐[如Cu2(OH)2CO3]
考点3 物质之间的转化
1.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2Ca+O2===2CaO; ②CaO+H2O===Ca(OH)2;
③CaO+CO2===CaCO3; ④Ca(OH)2+CO2===CaCO3↓+H2O;
⑤Ca(OH)2+2HCl===CaCl2+2H2O; ⑥CaCO3+2HCl===CaCl2+CO2↑+H2O。
2.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写出各步化学方程式:
①C+O2CO2; ②CO2+H2O===H2CO3;
③CO2+CaO===CaCO3; ④CO2+Ca(OH)2===CaCO3↓+H2O;
⑤H2CO3+Ca(OH)2===CaCO3↓+2H2O。
考点4 物质的类别与物质转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物质分类,可以建立物质间的从属关系,分析物质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寻找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1.酸、碱和盐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
酸、碱和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通常有沉淀析出、气体放出或有水等物质生成。
分别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稀硫酸与NaOH溶液:H2SO4+2NaOH=Na2SO4+2H2O 有水生成
②稀盐酸与Na2CO3溶液:2HCl+Na2CO3=2NaCl+CO2↑+H2O 有气体生成
③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BaCl2+Na2SO4=BaSO4↓+2NaCl 有沉淀生成
④NaOH溶液与CuSO4溶液:2NaOH+CuSO4=Cu(OH)2↓+Na2SO4 有沉淀生成
2.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1)金属活动顺序表氢前面的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2) 一般情况下,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1)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CO2、SO2等。
酸性氧化物有的能与水反应,一定条件下与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请分别写出CO2与水、Na2O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CO2+Na2O===Na2CO3 CO2+NaOH===Na2CO3+H2O
(2)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常见的碱性氧化物有Na2O、CaO、MgO、Fe2O3等。
请根据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CaO与水反应:CaO+H2O===Ca(OH)2。
②CaO与CO2反应:CaO+CO2===CaCO3。
③Fe2O3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考点5 化学反应的分类
1.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多少,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化学反应
反应类型
实例(请各举一例)
A+B===AB
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AB===A+B
分解反应
2H2O22H2O+O2↑
AB+C===A+CB
置换反应
Zn+CuSO4===ZnSO4+Cu
AB+CD===AD+CB
复分解反应
BaCl2+Na2SO4===BaSO4↓+2NaCl
2.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1)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凡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之,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3)请指出下列各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2NO+O2===2NO2 化合反应
②CO2+CaO===CaCO3 化合反应
③NH4HCO3NH3↑+CO2↑+H2O 分解反应
④2KClO32KCl+3O2↑ 分解反应
⑤Fe+2HCl===FeCl2+H2↑ 置换反应
⑥Zn+CuSO4===ZnSO4+Cu 置换反应
⑦HCl+KOH===KCl+H2O 复分解反应
⑧BaCl2+Na2SO4===BaSO4↓+2NaCl 复分解反应
上述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①④⑤⑥ (填序号)。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下图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化合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3)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4)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6 物质的量
1.概念:
物质的量是七大基本物理量之一,是表示一定数目的微粒的集合体的物理量,用符号n表示,常用单位是mol。
2.意义:
它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体积等宏观量与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3.计量对象
物质的量计量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及它们的特定组合。
4.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在表述时不可增减,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2)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只能用于表示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不适合表示宏观物质的数量。
例:1 mol苹果、1 mol铁元素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3)在使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具体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 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而1 mol氢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氢”是元素名称,是宏观物质名称,不是微观微粒名称。
(4)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很多个微粒的集合体,其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考点7 阿伏加德罗常数
1.定义
1mol某种微粒 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0.012 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为6.02×1023mol-1。
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是NA,单位是mol-1。
2.物质的量(n)与微粒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
n= N=n·NA
考点8 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单位是g/mol或g·mol-1。
2.n、m、M之间的关系:M=。
3.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的关系:
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4.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粒子数目之间的相关计算
(1)n=(n表示物质的量,N表示粒子数)。
其中NA的单位是mol-1,NA的近似值为6.02×1023 mol-1。
(2).M=(M为摩尔质量,m为物质的质量)。
若M的单位是g·mol-1时,则m的单位是g。
(3)由关系式n=和n=可得:=。
考点9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
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含义:
既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微粒的数量关系,又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如:2H2+O22H2O表示2个H2分子与1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 H2O分子,也表示2molH2和1molO2在点燃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2molH2O。
2.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以H2与O2反应生成H2O为例:
4g 32g 36g 2mol 1mol 2mol
(2)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相应物质的微粒数之比,也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3)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相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可以列比例式计算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考点10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填写下表(打“√”或“×”)
粒子的数目
粒子的大小
粒子间的距离
固体体积
√
√
×
液体体积
√
√
×
气体体积
√
×
√
结论:粒子的数目和粒子的大小决定固体或液体的体积,粒子的数目和粒子间的距离决定气体的体积。
2.粒子数目相同时物质的体积关系
同温同压下,不同的固体或液体,由于粒子的大小不同,因此体积不同;不同的气体,由于粒子间的距离几乎相同,因此体积大致相同。
考点11 阿伏加德罗定律
1.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
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粒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体积,也可以说,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2.适用范围
阿伏加德罗定律适用于任何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3.正确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
(1)定律中的同温同压,不一定指在标准状况下。
(2)因为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分子数相等。
4.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比。
即:T、p相同,=
(2)由ρ=,分子和分母都除以n,得ρ=。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是摩尔质量)成正比。
即:T、p相同,=。
由ρ=,已知标准状况下,Vm=22.4L·mol-1,由此可以计算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或气体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考点12 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
符号:Vm,单位L·mol-1(或L/mol)和m3·mol-1(或m3/mol)。
2.计算公式:Vm=。
3.影响气体摩尔体积的因素
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取决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4.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1,其中,标准状况是指温度为0℃(273K)、压强为1.01×105Pa 。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一个特例。
5.正确理解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只适用于气态物质,对于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来讲是不适用的,气体可以为相互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2)气体摩尔体积并不都约等于22.4 L·mol-1,22.4 L·mol-1只是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的一个特例。
(3)气体摩尔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若温度和压强保持一定,那么气体摩尔体积也保持不变。
考点13 常见的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的概念
(1)把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称为分散系。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其中溶质是溶液分散系的分散质,溶剂是该分散系的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作为标准进行分类: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7m的分散系是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0-9m的分散系是溶液。
考点14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1.胶体的性质
(1)【实验探究】
【实验1】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置于暗处,用聚光手电筒照射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浊液颗粒物的浑浊的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浑浊程度。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实验2
加入氢氧化铁胶体胶体,液体变澄清
胶体能使悬浮颗粒物沉降
(2)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常用于鉴别胶体与溶液。
②胶体的吸附性
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并产生沉降,从而除去水中的悬浮杂质。
氢氧化铁胶体常用于净水。
明矾能够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后能形成氢氧化铝胶体。
2.胶体的应用
(1)铁盐和铝盐用作净水剂。
(2)在金属、陶瓷、聚合物等材料中加入固态胶体粒子,能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质。
(3)医学上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来检验或治疗疾病。
(4)广泛用于冶金工业中的选矿、石油原油的脱水、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制造。
3.常见的胶体
常见的胶体有:烟、云雾、硅胶、烟水晶、有色玻璃、蛋白质溶液(牛奶、鸡蛋清、豆浆)、淀粉溶液、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墨水等
4.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m
<10-9
10-9~10-7
>10-7
外观特征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通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通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无
有
无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
泥浆、油水
考点15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常见的酸、碱、盐大都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2.非电解质:
(1)概念:无论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以分子形式存在,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蔗糖、酒精、葡萄糖、油脂等有机化合物大多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定义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化合物类型
强酸、强碱、大多数的盐,金属氧化物等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等
通电时的现象
溶于水或熔融时能导电
溶于水和熔融时都不能导电
实例
H2SO4、NaOH、Na2CO3、CaO等
C2H5OH、SO3、NH3、CH4等
4.常见物质类别
考点16 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的概念
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在水溶液中,电解质生成水合离子,而不是简单离子,为了书写方便,写成简单离子的形式。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中学阶段,一般要求会书写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电离方程式左边书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还未电离时的状态;右边书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
(2)原子团不可拆分。如KClO3的电离方程式为:KClO3===K++ClO。
(3)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在方程式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
(4)NaHCO3溶液电离出Na+、HCO;NaHSO4溶液中电离出Na+、H+、SO ;NaHSO4熔融状态下电离出Na+、HSO。
电离方程式分别为:NaHCO3===Na++HCO;NaHSO4===Na++H++SO(在溶液中);NaHSO4===Na++HSO(熔融状态下)
3.从电解质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如:
(2)碱: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如:
(3)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如:
考点17 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
1.电解质的判断
2.电解质与导电的关系
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是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两个条件具备一个即可。
(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溶液导电能力越强。电离是电解质导电的前提条件。
(2)电解质的导电性
①有些电解质溶于水能导电,熔融状态不能导电,如HCl。
②有些电解质只在熔融状态导电,如BaSO4,其水溶液不导电是因为BaSO4难溶于水。
③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Fe、Cu、NaCl溶液。
④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导电,可能是本身电离导电,也可能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物电离而导电;若为前者,则化合物是电解质,若为后者,则化合物为非电解质(如SO2、SO3、NH3、P2O5等)。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
考点1 物质分类的意义和分类方法
一、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意义
1.分类
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进行归类。通常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事物的本质特征来进行分类。
2.物质分类的意义
(1)通过比较物质的相似性,把某些具有共同点或相似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以提高研究的效率。
(2)使众多复杂的事物高度有序化,有助于我们按照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二、物质的分类方法
1.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分类
(1)根据物质存在的状态:
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
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3)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分为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难溶性物质。
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分类
物质分类的树状分类图:
考点2 常见物质的分类
1.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如:水、乙醇等。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如:盐酸、食盐水、空气等。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
2.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钠等。
根据组成元素不同,单质又分为金属单质(如铁、铜)、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稀有气体(如氦气)。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硫酸、氢氧化钠等。
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化合物又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
3.酸和碱的定义和分类
(1)酸和碱的定义
酸是指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如硫酸、HCl、硝酸等
碱是指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
(2)酸的分类
①根据组成,将酸分为无氧酸和含氧酸
无氧酸:不含氧元素的酸,如HCl等。
含氧酸:含氧元素的酸,如H2SO4、HNO3等。
②根据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H+个数,分为一元酸(如HCl、HNO3)、二元酸(如H2SO4、H2CO3)和三元酸(如H3PO4)。
③根据酸性强弱,分为强酸(如HCl、H2SO4)和弱酸(如H2CO3)。
(3)碱的分类
①根据溶解性,NaOH、KOH和Ba(OH)2为可溶性碱;Cu(OH)2、Fe(OH)3为难溶性碱或难溶性氢氧化物;Ca(OH)2为微溶性碱。
②根据碱性强弱,KOH、NaOH、Ca(OH)2、Ba(OH)2为强碱;NH3·H2O、Cu(OH)2等为弱碱。
3.氧化物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氧化物是指由氧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
(2)氧化物的分类:
①根据组成元素,可以将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②根据氧化物的性质,可以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其中:
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CO2、SO2、P2O5等。
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常见的碱性氧化物有Na2O、MgO、Fe2O3、CuO等。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aO与盐酸反应:CaO+2HCl=CaCl2+H2O。
CO2与Ca(OH)2反应:CO2+Ca(OH)2=CaCO3↓+H2O。
特别注意: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既不能与酸反应,又不能与碱反应,既不是酸性氧化物又不是碱性氧化物。
③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属于两性氧化物。
4.盐的分类
(1)根据酸根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分为含氧酸盐(如Na2CO3)、无氧酸盐(如NaCl)。
(2)根据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盐(如NaCl)、微溶性盐(如CaSO4)、难溶性盐(如CaCO3)。
(3)根据组成的阴离子的结构,分为正盐(如Na2CO3)、酸式盐(如NaHCO3)、碱式盐[如Cu2(OH)2CO3]
考点3 物质之间的转化
1.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2Ca+O2===2CaO; ②CaO+H2O===Ca(OH)2;
③CaO+CO2===CaCO3; ④Ca(OH)2+CO2===CaCO3↓+H2O;
⑤Ca(OH)2+2HCl===CaCl2+2H2O; ⑥CaCO3+2HCl===CaCl2+CO2↑+H2O。
2.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写出各步化学方程式:
①C+O2CO2; ②CO2+H2O===H2CO3;
③CO2+CaO===CaCO3; ④CO2+Ca(OH)2===CaCO3↓+H2O;
⑤H2CO3+Ca(OH)2===CaCO3↓+2H2O。
考点4 物质的类别与物质转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物质分类,可以建立物质间的从属关系,分析物质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寻找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1.酸、碱和盐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
酸、碱和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通常有沉淀析出、气体放出或有水等物质生成。
分别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稀硫酸与NaOH溶液:H2SO4+2NaOH=Na2SO4+2H2O 有水生成
②稀盐酸与Na2CO3溶液:2HCl+Na2CO3=2NaCl+CO2↑+H2O 有气体生成
③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BaCl2+Na2SO4=BaSO4↓+2NaCl 有沉淀生成
④NaOH溶液与CuSO4溶液:2NaOH+CuSO4=Cu(OH)2↓+Na2SO4 有沉淀生成
2.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
(1)金属活动顺序表氢前面的金属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2) 一般情况下,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1)酸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CO2、SO2等。
酸性氧化物有的能与水反应,一定条件下与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请分别写出CO2与水、Na2O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CO2+Na2O===Na2CO3 CO2+NaOH===Na2CO3+H2O
(2)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常见的碱性氧化物有Na2O、CaO、MgO、Fe2O3等。
请根据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CaO与水反应:CaO+H2O===Ca(OH)2。
②CaO与CO2反应:CaO+CO2===CaCO3。
③Fe2O3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考点5 化学反应的分类
1.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多少,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化学反应
反应类型
实例(请各举一例)
A+B===AB
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AB===A+B
分解反应
2H2O22H2O+O2↑
AB+C===A+CB
置换反应
Zn+CuSO4===ZnSO4+Cu
AB+CD===AD+CB
复分解反应
BaCl2+Na2SO4===BaSO4↓+2NaCl
2.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1)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凡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之,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3)请指出下列各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2NO+O2===2NO2 化合反应
②CO2+CaO===CaCO3 化合反应
③NH4HCO3NH3↑+CO2↑+H2O 分解反应
④2KClO32KCl+3O2↑ 分解反应
⑤Fe+2HCl===FeCl2+H2↑ 置换反应
⑥Zn+CuSO4===ZnSO4+Cu 置换反应
⑦HCl+KOH===KCl+H2O 复分解反应
⑧BaCl2+Na2SO4===BaSO4↓+2NaCl 复分解反应
上述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①④⑤⑥ (填序号)。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
下图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1)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化合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3)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4)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考点6 物质的量
1.概念:
物质的量是七大基本物理量之一,是表示一定数目的微粒的集合体的物理量,用符号n表示,常用单位是mol。
2.意义:
它可以把物质的质量、体积等宏观量与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3.计量对象
物质的量计量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及它们的特定组合。
4.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在表述时不可增减,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2)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只能用于表示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不适合表示宏观物质的数量。
例:1 mol苹果、1 mol铁元素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3)在使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具体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 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而1 mol氢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氢”是元素名称,是宏观物质名称,不是微观微粒名称。
(4)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很多个微粒的集合体,其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考点7 阿伏加德罗常数
1.定义
1mol某种微粒 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0.012 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为6.02×1023mol-1。
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是NA,单位是mol-1。
2.物质的量(n)与微粒数(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
n= N=n·NA
考点8 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为M,单位是g/mol或g·mol-1。
2.n、m、M之间的关系:M=。
3.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的关系:
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4.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粒子数目之间的相关计算
(1)n=(n表示物质的量,N表示粒子数)。
其中NA的单位是mol-1,NA的近似值为6.02×1023 mol-1。
(2).M=(M为摩尔质量,m为物质的质量)。
若M的单位是g·mol-1时,则m的单位是g。
(3)由关系式n=和n=可得:=。
考点9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
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含义:
既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微粒的数量关系,又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如:2H2+O22H2O表示2个H2分子与1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 H2O分子,也表示2molH2和1molO2在点燃条件下完全反应,生成2molH2O。
2.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以H2与O2反应生成H2O为例:
4g 32g 36g 2mol 1mol 2mol
(2)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相应物质的微粒数之比,也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3)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相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可以列比例式计算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考点10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体积大小的影响因素
填写下表(打“√”或“×”)
粒子的数目
粒子的大小
粒子间的距离
固体体积
√
√
×
液体体积
√
√
×
气体体积
√
×
√
结论:粒子的数目和粒子的大小决定固体或液体的体积,粒子的数目和粒子间的距离决定气体的体积。
2.粒子数目相同时物质的体积关系
同温同压下,不同的固体或液体,由于粒子的大小不同,因此体积不同;不同的气体,由于粒子间的距离几乎相同,因此体积大致相同。
考点11 阿伏加德罗定律
1.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
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粒子数相同的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体积,也可以说,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2.适用范围
阿伏加德罗定律适用于任何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3.正确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
(1)定律中的同温同压,不一定指在标准状况下。
(2)因为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分子数相等。
4.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1)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比。
即:T、p相同,=
(2)由ρ=,分子和分母都除以n,得ρ=。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是摩尔质量)成正比。
即:T、p相同,=。
由ρ=,已知标准状况下,Vm=22.4L·mol-1,由此可以计算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或气体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考点12 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
符号:Vm,单位L·mol-1(或L/mol)和m3·mol-1(或m3/mol)。
2.计算公式:Vm=。
3.影响气体摩尔体积的因素
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取决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
4.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即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1,其中,标准状况是指温度为0℃(273K)、压强为1.01×105Pa 。
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一个特例。
5.正确理解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只适用于气态物质,对于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来讲是不适用的,气体可以为相互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2)气体摩尔体积并不都约等于22.4 L·mol-1,22.4 L·mol-1只是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的一个特例。
(3)气体摩尔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若温度和压强保持一定,那么气体摩尔体积也保持不变。
考点13 常见的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的概念
(1)把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称为分散系。
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其中溶质是溶液分散系的分散质,溶剂是该分散系的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作为标准进行分类: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7m的分散系是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0-9m的分散系是溶液。
考点14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1.胶体的性质
(1)【实验探究】
【实验1】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置于暗处,用聚光手电筒照射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浊液颗粒物的浑浊的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浑浊程度。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
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实验2
加入氢氧化铁胶体胶体,液体变澄清
胶体能使悬浮颗粒物沉降
(2)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常用于鉴别胶体与溶液。
②胶体的吸附性
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并产生沉降,从而除去水中的悬浮杂质。
氢氧化铁胶体常用于净水。
明矾能够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后能形成氢氧化铝胶体。
2.胶体的应用
(1)铁盐和铝盐用作净水剂。
(2)在金属、陶瓷、聚合物等材料中加入固态胶体粒子,能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质。
(3)医学上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来检验或治疗疾病。
(4)广泛用于冶金工业中的选矿、石油原油的脱水、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制造。
3.常见的胶体
常见的胶体有:烟、云雾、硅胶、烟水晶、有色玻璃、蛋白质溶液(牛奶、鸡蛋清、豆浆)、淀粉溶液、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墨水等
4.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m
<10-9
10-9~10-7
>10-7
外观特征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通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通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无
有
无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
泥浆、油水
考点15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
(1)概念: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常见的酸、碱、盐大都是电解质。
(2)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2.非电解质:
(1)概念:无论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以分子形式存在,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蔗糖、酒精、葡萄糖、油脂等有机化合物大多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定义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化合物类型
强酸、强碱、大多数的盐,金属氧化物等
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等
通电时的现象
溶于水或熔融时能导电
溶于水和熔融时都不能导电
实例
H2SO4、NaOH、Na2CO3、CaO等
C2H5OH、SO3、NH3、CH4等
4.常见物质类别
考点16 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的概念
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在水溶液中,电解质生成水合离子,而不是简单离子,为了书写方便,写成简单离子的形式。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中学阶段,一般要求会书写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电离方程式左边书写化学式,表示电解质还未电离时的状态;右边书写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产生的离子。
(2)原子团不可拆分。如KClO3的电离方程式为:KClO3===K++ClO。
(3)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在方程式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
(4)NaHCO3溶液电离出Na+、HCO;NaHSO4溶液中电离出Na+、H+、SO ;NaHSO4熔融状态下电离出Na+、HSO。
电离方程式分别为:NaHCO3===Na++HCO;NaHSO4===Na++H++SO(在溶液中);NaHSO4===Na++HSO(熔融状态下)
3.从电解质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如:
(2)碱: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如:
(3)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如:
考点17 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理解
1.电解质的判断
2.电解质与导电的关系
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是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两个条件具备一个即可。
(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溶液导电能力越强。电离是电解质导电的前提条件。
(2)电解质的导电性
①有些电解质溶于水能导电,熔融状态不能导电,如HCl。
②有些电解质只在熔融状态导电,如BaSO4,其水溶液不导电是因为BaSO4难溶于水。
③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Fe、Cu、NaCl溶液。
④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导电,可能是本身电离导电,也可能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物电离而导电;若为前者,则化合物是电解质,若为后者,则化合物为非电解质(如SO2、SO3、NH3、P2O5等)。
相关资料
更多